返回目录
南传 相应部 共5品 56集 2875经

根相应

第一 清净品

第一 清净

一~二

   舍卫城因缘……于此处,世尊说示曰: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注1 杂阿含二六、二(大正藏二、一八二a)

第二 预流(一)

※ 三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注1 杂阿含二六、三(大正藏二、一八二b)。

第三 预流(二)

※ 三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注1 参照前经。

第四 阿罗汉(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而解脱,诸比丘!故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是。” 注1 杂阿含二六、四(大正藏二、一八二b)。

第五 阿罗汉(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而解脱,诸比丘!故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已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是。”

注1 参照前经。

第六 沙门婆罗门(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不能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之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之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注1 杂阿含二六、九(大正藏二、一八二c)

第七 沙门婆罗门(二)

※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信根、不知信根之集、不知信根之灭、不知信根之顺灭道;不知精进根……乃至……不知念根……乃至……不知定根……乃至……不知慧根、不知慧根之集、不知慧根之灭、不知慧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知信根、知信根之集、知信根之灭、知信根之顺灭道;知精进根……乃至……知念根……乃至……知定根……乃至……知慧根、知慧根之集、知慧根之灭、知慧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注1 参照前经。

第八 应观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应于何观信根耶?四预流支是。应于此观信根。

   诸比丘!应于何观精进根耶?四正勤是。应于此观精进根。

   诸比丘!应于何观念根耶?四念处是。应于此观念根。

   诸比丘!应于何观定根耶?四静虑是。应于此观定根。

   诸比丘!应于何观慧根耶?四圣谛是。应于此观慧根。

   诸比丘!此为五根。”

注1 杂阿含二六、五(大正藏二、一八二b)、二六、三四(大正藏二、一八五c)。

第九 分别(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对如来之菩提坚信: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发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轭。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长久以前之所作、长久以前之所说,忆念、随念。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

   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注1 杂阿含二六、六(大正藏二、一八二b),二六、一四(大正藏二、一八三b)。

   2 不惧辛劳之重担。

第十 分别(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坚信如来之菩提: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发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于轭。彼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使之不生,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为使断,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对未生之善法,使之生,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对已生之善法,为使住、不忘失、倍增、广大、修习、圆满,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久前之所作、久前之所说,忆念、随念。彼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彼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对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而住。寻伺静寂故,成内净、心一趣,无寻无伺,对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离喜故,住于舍,对正念、正知之乐,于身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对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具足而住。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与喜故,对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具足而住。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彼对此苦如实了知,此苦集如实了知,此苦灭如实了知,此如实了知顺苦灭道。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诸比丘!此为五根。”

注1 参照前经。

   第一 清净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清净二预流

   二之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应观二分别

第二 软 弱 品

一一 第一 获得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对如来之菩提坚信: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依四正勤获得精进。

  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依四念处获得念。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诸比丘!以此为五根。”

第二 略说(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注1 杂阿含二六、七(大正藏二、一八二c),二七、二四、二八(大正藏二、一九六c)。

第三 略说(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别,有果之差别;依果之差别,有人之差别。”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二(大正藏二、一八三b)。

第四 略说(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诸比丘!如是圆满行者,成圆满;一分行者,成一分。诸比丘!吾谓五根为不唐捐。”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一(大正藏二、一八三a)

第五 广说(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第六 广说(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别,有果之差别;依果之差别,有人之差别。”

第七 广说(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诸比丘!如是,圆满行者,成圆满;一分行者,成一分。诸比丘!吾谓五根为不唐捐。”

第八 向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向阿罗汉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向不还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向一来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向预流果现证。

  诸比丘!若总照此五根者,则为外道,谓属凡夫之数。”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一(大正藏二、一八三a)

第九 寂静

※ 二

  时,有一比丘,来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在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根具足,所谓根具足者,大德!应以何为根具足耶?”

  “比丘!于此,有比丘顺寂静、顺等觉之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修习顺寂静、顺等觉之慧根。

  比丘!如是之比丘,为根具足。”

第十 漏尽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比丘修习、多修此五根者,则由诸漏尽,对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注1 杂阿含二六、八(大正藏二、一八二c)

  第二软弱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获得三略说

  与三之广说

  向乃至寂静

  以及漏尽等

第三 六根品

第一 后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我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不能如实证知时,诸比丘! 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不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

  诸比丘!然而我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证知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又,我生智见,知:“我心解脱不动,此为最后之生,更不受后有。””

注1 杂阿含二六、九(大正藏二、一八二c)

第二 命

※ 二

  “诸比丘!有三根。以何为三根耶?谓:女根、男根、命根是。

  诸比丘!此为三根。”

第三 知

※ 二

  “诸比丘!有三根。以何为三根耶?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

  诸比丘!此为三根。”

注1 杂阿含二六、一(大正藏二、一八二a)。其他参照大正藏一、五0b、二二八a。

第四 一种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种者:较此软弱者,则为家家;较此软弱者,则为七返有;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二(大正藏二、一八三b)。

第五 清净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诸比丘!此为六根。”

第六 预流

※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之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等觉。”

第七 阿罗汉(一)

※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解脱故,诸比丘!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

第八 阿罗汉(二)

※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诸比丘!我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未如实证知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不被称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诸比丘!然而我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证知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又,我生智见:“我心解脱为不动,此为最后之生,更不受后有。””

第九 沙门婆罗门(一)

※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未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之。”

第十 沙门婆罗门(二)

※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眼根、不知眼根之集、不知眼根之灭、不知眼根顺灭之道,不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不知意根、不知意根之集、不知意根之灭、不知意根之顺灭之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知眼根、知眼根之集、知眼根之灭、知眼根之顺灭道,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知意根、知意根之集、知意根之灭、知意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沙门、婆罗门,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三 六根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后有与命知1

  一种与清净

  预流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注1 “知”原本naya由暹罗本改为annaya。

第四 乐根品

第一 清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

  诸比丘!此为五根。”

第二 预流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第二 阿罗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解脱故,诸比丘!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

第四 沙门婆罗门(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不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五 沙门婆罗门(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乐根、不知乐根之集、不知乐根之灭、不知乐根之顺灭道,不知苦根……喜根……忧根……不知舍根、不知舍根之集、不知舍根之灭、不知舍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六 广说(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诸比丘!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忧根。

  诸比丘!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诸比丘!此是五根。”

第七 广说(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诸比丘!以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之为忧根。

  诸比丘!以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诸比丘!此中,乐根与喜根可视为乐受:诸比丘!此中,苦根与忧根可视为苦受;诸比丘!此中,舍根可视为非苦非乐受。

  诸比丘!此是五根。”

第八 广说(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诸比丘!以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忧根。

  诸比丘!以何为舍根耶?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诸比丘!此中,乐根与喜根可视为乐受;诸比丘!此中,苦根与忧根可视为苦受;诸比丘!此中,舍根可视为非苦非乐受。

  诸比丘!如是之此五根,为五作三;差别之,则三作五。”

第九 钻木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乐则知“我是乐”;彼生乐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缘生苦受之触生苦根,彼苦则知“我是苦”;彼生苦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苦受之触生苦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缘生喜受之触生喜根,彼喜则知“我是喜”;彼生喜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喜受之触生喜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缘生忧受之触生忧根,彼忧则知“我是忧”;彼生忧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儿缘生忧受之触生忧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舍则知{我是舍”;彼生舍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灭彼止息。”

  诸比丘!譬如以二木触摩,则生热出火焰,将彼木片分离,则如拾之热灭止息。诸比丘!如是,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乐则知“我是乐”,彼生乐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灭彼止息。”诸比丘!苦受……喜受……忧受……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舍则知“我是舍”,彼生舍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灭彼止息。””

注1 三六受相应第十经,参照(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五卷页)。

第十 生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苦根。彼如是知:“我生此苦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苦根,则无有此之理。”彼知苦根、知苦根之集、知苦根之灭、知已生苦根、无余灭处。已生之苦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泌,有寻、有伺,于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贝足而住,已生之苦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苦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忧根。彼如是知:“我生此忧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忧根,则无此理。”彼知忧根、知忧根之集、知忧根之灭、知已生忧根灭无余处。已生之忧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寻伺寂静放内净,心是一趣、无寻无伺,于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忧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忧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乐根。彼如是知:“我生此乐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乐根,则无此之理。”彼知乐根、知乐根之集、知乐根之灭、知已生乐根灭无余处。已生之乐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离喜故住于舍,正念、正知,对乐身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对有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乐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乐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喜根。彼如是知:“我生此喜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喜根,则无此之理。”彼知喜根、知喜根之集、知喜根之灭、知已生喜根灭无l处。已生之喜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惹穑侠侄峡喙省⒓跋仍缑鹩怯胂补剩豢嗖焕郑谏崮钋寰恢谒木猜蔷咦愣。焉哺诖舜γ鹞抻唷?br>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喜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舍根。彼如是知:“我生此舍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舍根,则无此之理。”彼知舍根、知舍根之集、知舍根之灭、知已生舍根灭无余处。已生之舍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偏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已生之舍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舍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第四 乐根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清净与预流

  乃至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与三之广说

  钻木与说生

正勤相应

第一 恒河广说

第一~一二

一~二

  舍卫城。

  于此,世尊对诸比丘说示曰:“诸比丘!有四正勤。以何为四正勤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不令生,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为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为对未生之善法令生,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为对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令圆满,起忘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诸比丘!此为四正勤。

  诸比丘!譬如恒河之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对四正勤予修习,对四正勤予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对四正勤修习,对四正勤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令不生,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对未生之善法令生,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对已生之善法令住持,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诸比丘!比丘如是对四正勤修习,对四正勤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二六一十二

  以之说此品

  以正勤相应之恒河相应,依正勤之可广说。

第二 不放逸品

第一~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依正勤广可广说不放逸品。

第三 力所作品

第一~十二

※ 二

  诸比丘!犹如作诸力所作之事业,皆依于地、立于地,如是作力所作之事业。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立于戒而修习四正勤、多修四正勤。

  诸比丘!云何比丘,依戒、立戒而修习四正勤、多修四正勤耶?

四~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为未生之恶不善法令不生,以起至欲,精进、发勤、持以策心。为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以起至欲,精进、发勤,持以策心。为未生之善法令生,以起志欲,精进、发勤,持以策心。已生之善法令住为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令圆满。以起至欲,精进、发勤,持以策心。

  诸比丘!比丘如是依于戒、立于戒,修习四正勤、多修四正勤。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及芒

  虚空与二云

  船舶及客河

  如是依正勤广说力所作品

第三 力所作品

第一~十二

※ 二

  诸比丘!犹如作诸力所作之事业,皆依于地、立于地,如是作力所作之事业。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立于戒而修习四正勤、多修四正勤。

  诸比丘!云何比丘,依戒、立戒而修习四正勤、多修四正勤耶?

四~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为未生之恶不善法令不生,以起至欲,精进、发勤、持以策心。为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以起至欲,精进、发勤,持以策心。为未生之善法令生,以起志欲,精进、发勤,持以策心。已生之善法令住为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令圆满。以起至欲,精进、发勤,持以策心。

  诸比丘!比丘如是依于戒、立于戒,修习四正勤、多修四正勤。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及芒

  虚空与二云

  船舶及客河

  如是依正勤广说力所作品

第四 寻觅品

第一~十

※ 二

 “诸比丘!有三寻觅。以何为三寻觅耶?欲寻、有寻、行寻是。诸比丘!此为三寻。

 诸比丘!为对此三寻觅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四正勤。以何为四正勤耶?

四~七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乃至……对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诸比丘!对此三寻觅,为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四正勤。”

  摄颂曰:

  寻觅与次第

  漏有及三苦

  碍与垢及舍

  受乃至渴爱

  依正勤可广说寻觅品。

第五 瀑流品

第一 ̄十

第十 上分结

※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对此五上分结,为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四正勤。何为四正勤耶?

四~七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乃至……对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诸比丘!对此五上分结,为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此四正勤。”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依正勤可广说瀑流品。

第五 正勤相应(终)

力相应

第一 恒河广说(远离依止)

第一

※ 二

  “诸比丘!有五力。以何为五力耶?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诸比丘!此为五力。

  诸比丘!譬如恒河之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对五力修习、对五力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诸比丘!比丘云何对五力修习、对五力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五力、多修五力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第二 ̄十二

  此品之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二六与十二

  以说恒河品

  依力之恒河广说,可予广说。

第二 不放逸品(远离依止)

第一 ̄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对不放逸品,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三 力[所作]品(远离依止)

第一~十二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与芒

  虚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

  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四 寻觅品(远离依止)

第一~十二

  摄颂曰:

  寻觅与次第

  漏有与三苦

  碍以及垢摇

  受乃至渴爱

  依力相应对寻觅品广说。

第五 瀑流品(远离依止)

第一~九

第十 上分结

※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五力。以何为五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五力。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对瀑流品,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六 恒河广说(贪欲调伏)

第一

※ 二

  “诸比丘!有五力。以何为五力耶?……

  诸比丘!譬如恒河之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对五力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五力、多修五力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调伏贪欲,为究尽调伏嗔恚,为究尽调伏愚痴,修习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五力、多修五力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第二 ̄十二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二六及十二

  以说恒河品

第七 不放逸品(贪欲调伏)

第一~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对不放逸品,依力相应之资欲调伏可广说。

第八 力(所作)品(贪欲调伏)

第一~十二

  摄颂曰:力与种子龙树与瓶与芒广空与二云船舶与客河对力所作品,依力相应之调伏贪欲可广说。

第九 寻觅品(贪欲调伏)

第一~十

  摄颂曰:

  寻觅与次第

  漏与有与苦

  碍与垢与摇

  受乃至渴爱

  对寻觅品,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十 瀑流品(贪欲调伏)

第一~九

第十 上分(结)

※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五力。以何为五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调伏、为究尽嗔恚调伏、为究尽愚痴调伏,修习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五力。”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乃至随眠

  妙欲以及盖

  蕴与上下分

  对第十瀑流品,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六 力相应(终)

神足相应

第一 遮婆罗品

第一 此岸

※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资于由此岸至彼岸。以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诸比丘!修习四神足、多修者,则资于由此岸至彼岸。”

注1 增一阿含二一、七(大正藏二、六五八a)。

第二 失

※ 二

  “诸比丘!若有失四神足者,正失顺苦尽之圣道。诸比丘!若有得四神足者,正得顺苦尽之圣道。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若有失此四神足者,正失顺苦尽之圣道。诸比丘!若有得此四神足者,正得顺苦尽之圣道。”

第三 圣

※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圣、出离;修此者,正至苦灭尽。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圣、出离;修此者,正至苦灭尽。”

第四 厌患

※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以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第五 一分

※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以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第六 全分

※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以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第七 比丘

※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比丘,依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比丘,由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比丘,由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过去世之比丘,由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住者……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第八 佛

※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诸比丘!此为四神足也。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故名之如来、应供、正等觉者。”

第九 智

※ 四

  “诸比丘!“此为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对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习……修习已”,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为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此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习……修习已”,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为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此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习……修习已”,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为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对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习……修习已”,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第十 塔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城,大林重阁讲堂。

  时,世尊于晨朝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毗舍离城乞食。至毗舍离城乞食。食后、由乞食归,对具寿阿难告曰.

“阿难!取坐具,往至遮婆罗塔,行昼日坐。”

“唯唯!大德!”具寿阿难应答世尊,即取坐具,随从世尊之后。

  时,世尊行至遮婆罗塔。至已,就所设座。具寿阿难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曰:

  “阿难!毗舍离为乐、瞿昙塔为乐、优陀延塔为乐、七聚塔为乐、多子塔为乐、婆罗塔为乐、遮婆罗塔为乐。阿难!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作乘、作地,随成、积习、善造作,阿难!若欲则一劫或一劫有余而住。阿难!如来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作乘、作地,随成、积习、善造作。阿难!若欲则如来一劫或一劫有余而住。”

  世尊如是示广大之相、广大之示现,阿难不能通达,请世尊:“大德世尊住一劫、善逝住一劫有余,为众生之利益,众生之安乐,世间之哀愍,人天之义利、利益、安乐。”为魔覆其心故。

六~七

  二度世尊……

  三度世尊告具寿阿难曰.

  “阿难!毗舍离为乐、优陀延塔为乐、瞿昙塔为乐、七聚塔为乐、多子塔为乐、婆罗塔为乐、遮婆罗塔为乐。阿难!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作乘、作地,随成、积习、善造作,阿难!若欲则一劫或一劫有余而住。阿难!如来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作乘、作地,随成、积习、善造作。阿难!若欲则如来一劫或一劫有余而住。”

  世尊如是示广大之相、广大之示现,阿难不能通达,请世尊:“大德世尊住一劫、善逝住一劫有余,为众生之利益,众生之安乐,世间之哀愍,人天之义利、利益、安乐。”为魔覆其心故。

   时,世尊告具寿阿难曰:

  “阿难!今知时矣。”

  “唯唯!大德!”具寿阿难应诺世尊,由座而起,敬礼世尊,作右绕离世尊而去,于不远处一树下静坐。

十一

  时,具寿阿难离去未久,魔波旬来至世尊处,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请般涅槃,善逝请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时至矣。大德!世尊有云此言:“波旬!若我诸比丘尚未达于明白、调顺、无畏、得安稳为多闻、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随法行之弟子,末善自受师教、宣说、教示、开示、显示、开显、分别、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诽谤,说法导引解脱时,我则不般涅槃。”大德!今世尊之诸比丘,已达至明白、调顺、无畏、得安稳为多闻、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随法行之弟子,已善自受师教、宣说、教示、开示、显示、开显、分别、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诽谤,说法导引解脱。

十二

  大德世尊!请般涅槃,善逝请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时至矣。大德世尊曾说此言云:“波旬!若我诸比丘尼……

十三

  若我诸优婆塞………优婆夷,尚未达于明白、调顺、无畏、得安稳为多闻、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随法行之弟子,未善自受师教、宣说、教示、开示、显示、开显、分别、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诽谤,说法导引解脱者,我则不般涅槃。”大德!今世尊之诸优婆夷,已达明白、调顺、无畏、得安稳为多闻、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随法行之弟子,已善自受师教、宣说、教示、开示、显示、开显、分别、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诽谤,说法导引解脱。

十四

  大德世尊!请般涅槃,善逝请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时至矣。大德世尊曾说此言云:“波旬!我梵行未达富荣、增广、人多广知、人天善说示时,我则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梵行已富荣增广,人多广知、人天善说示。

  大德世尊!请般涅槃,善逝请般涅槃,大德世尊之般涅槃时至矣。”

十五

  “波旬!且默!不久如来将般涅槃。今起三月过后如来将般涅桨。”

十六

  时,世尊于遮婆罗塔正念正知而舍寿行。世尊舍寿行时,有大地震动、令人惊怖身毛竖立、天鼓作响。

十七

  时,世尊知此义,于此时自说偈曰:

  限无限有生

  牟尼舍有行

  于内喜入定

  破如铠我有

  第一 遮罗婆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此岸与失圣

  厌患与一分

  悉皆与比丘

  佛智与此塔

第二 [鹿母]殿震动品

第一 前

  舍卫城。

  “诸比丘!我先前尚未成等觉现等觉为菩萨时,生如是思念:

  “有何因、何缘,修习于神足耶?”

  诸比丘!其时,我如是思念

  “诸比丘!于此,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勤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敬,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心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敬,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敬,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水上不沈如于地,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俱闻于远近天人之声。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对他人之心,以心偏知:以有贪心了如为有贪心,以离贪心了知为离贪心,以有嗔心了知为有嗔心,以离嗔心了知为离嗔心,以有痴心了知为有痴心,以离痴心了知为离痴心,以收心了知为收心,以散心了知为散心,以大心了知为大心,以非大心了知为非大心,以有上心了知为有上心,以无上心了知为无上心,以非定心了知为非定心,以定心了知为定心,以不解脱心了知为不解脱心,以解脱心了知为解脱心。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随念于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我于彼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量,殁于彼处、生于他处;于他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量,殁于他处、生于此处。如是具行相、名称,随念宿住。

十一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美丑、善趣、恶趣。

十二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由诸漏尽,无漏心解脱、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二 大果

※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敬,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四~五

  勤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于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敬,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七~十一

  诸比丘!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至梵世以身威而及……乃至……

十二

  诸比丘!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由诸漏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三 欲

※ 二

  “诸比丘!比丘若依欲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为欲三摩地。彼为令未生之恶不善法不生,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令已生之恶不善法予断,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已生之善法为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为勤行。以欲,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诸比丘!此名为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若依于勤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为勤三摩地。彼对未生之恶……乃至……对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之为勤行。以勤,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诸比丘!此名为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若依心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之为心三摩地。彼未生之……乃至……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之为勤行。依心修三摩地,而勤行,诸比丘!此名为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若依观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者,此名为观三摩地。彼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为令不生……乃至……对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之为勤行。依观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诸比丘!此名为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第四 目犍连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其时,众多之比丘,住于鹿子母堂下,掉举、憍慢、轻薄、饶舌、出杂语、失念、不正知、不能入定、心迷乱、根低劣。

  时,世尊对具寿大目犍连告曰:

  “目犍连!彼同梵行者住鹿子母堂下,掉举、憍慢、轻薄、饶舌、出杂语、失念、不正知、不入于定、心迷乱、根低劣。目犍连!往吓彼诸比丘。”

  “唯唯!大德。”具寿目犍连应诺世尊,现神力行,以足指动鹿子母堂摇震。

  时,彼诸比丘恐惧得身毛竖立,立于一面曰.

  “稀有哉!未曾有哉!实则,此鹿子母堂乃善防风,且基深善埋,该是不震不摇,何得动摇震耶?”

  时,世尊,至彼诸比丘之处。至已,世尊告彼诸比丘曰:

  “诸比丘!云何汝等恐惧得身毛竖立,立于一面耶?”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实则,此鹿子母堂乃善防风,且基深善埋,该是不震不摇,何得动摇震耶?”

  “诸比丘!目犍连比丘欲吓汝等,乃以是指使鹿子母堂动摇震。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对何法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乃至……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受持。”

  “诸比丘!然则且谛听。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以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目犍连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乃至……至梵世以身威所及。

十一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由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十二

  如是六神通亦应广说。

第五 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住拘睒弥瞿师罗园。

  时,婆罗门来至具寿阿难之处。至已,与具寿阿难俱相交谈欢喜、感铭之语,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对具寿阿难言曰:

  “友阿难!为何之义,于沙门瞿昙之处修梵行耶?”

  “婆罗门!为断欲,于世尊之处修梵行。”

  “友阿难!于断欲,有道、有迹否?”

  “婆罗门!断欲,是有道、有迹。”

  “友阿难!断欲,有何之道、有何之迹耶?”

  “婆罗门!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婆罗门!此为断欲之道、之迹。”

  “友阿难!若然,则为无边而非有边,以欲断欲者,无有是处。”“婆罗门!然则,我问汝,随所好应答。

  婆罗门!于汝意云何?汝先前有往阿兰若之欲,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欲止灭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兰若之勤,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勤止灭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兰右之心,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心止灭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兰若之观,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观止灭耶?”

  “如是,友!”

  “婆罗门!如是诸比丘成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成为正悟之解脱者。前有获阿罗汉果之欲,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欲止灭。前有获阿罗汉果之勤,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勤止灭。前有获阿罗汉果之心,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心止灭。前有获阿罗汉果之观,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观止灭。

  婆罗门!于汝意云何?若然,为有边耶?为无边耶?”

“友阿难!若然,则为有边,非无边。

  希有哉!友阿难!……乃至……自今日起,乃至命终,当予归依。”

第六 沙门婆罗门(一)

※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诸比丘!现在世之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过去世之诸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大威德者……大神通、大威德者……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依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第七 沙门婆罗门(二)

※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皆因对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于以身威及于梵世;皆因对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诸比丘!现在世之沙门、婆罗门,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此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皆因对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领受多端神变……未来世之……现在世之:皆因对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第八 比丘

※ 二

  “诸比丘!比丘对四神足之修习、多修者,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九 说示

※ 二

  “诸比丘!为汝等说神力与神足,及顺神足修习之道,且谛听。

  诸比丘!以何为神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为多身……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诸比丘!此名之为神力。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耶?

  诸比丘!得神力,于获得神力所资之道迹。

  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之修习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之修习。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此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修习之顺道。”

第十 分别

※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之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对四神足之修习、多修,有大果、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勤三摩地……心三摩地……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无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以何为欲,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欲,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过分退缩。

  诸比丘!以何为欲,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欲,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为过分精勤。

  诸比丘!以何为欲,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欲,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于内为收。

  诸比丘!何为欲外散耶?

  诸比丘!欲,依外之五妙欲而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于外为散。

  诸比丘!以何为比丘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对前后想善持、善作意、善观、于慧善通达。

  诸比丘!如是比丘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

  诸比丘!比丘以何为上如下、下如上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观察由足蹠以上、由发顶以下至皮为边际,充满种种不净之此身,此身为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泪、浆、唾、鼻液、髓、尿是。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上如下、下如上而住。

  诸比丘!比丘以何为夜如昼、昼如夜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昼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以行相、特相、因相,同于夜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夜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以行相、特相、因相,同于昼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夜如昼、昼如夜而住。

十一

  诸比丘!何为比丘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善持光明想、善摄持光明想。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十二

  “诸比丘!以何为勤,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勤,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勤,过分退缩。

十三

  诸比丘!以何为勤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勤,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勤过分精勤。

十四

  诸比丘!以何为勤,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勤,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勤,于内为收。

十五

  诸比丘!以何为勤,于外为散耶?

  诸比丘!勤,依外之五妙欲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勤,于外为散。

十六~十九

  ……乃至……

  诸比丘!何为比丘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善持光明想,对昼日想善摄持。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二十

  诸比丘!以何为心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心,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心过分退缩。

二一

  诸比丘!以何为心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心,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心过分精勤。

二二

  诸比丘!以何为心,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心,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心,于内为收。

二三

  诸比丘!以何为心,于外为散耶?

  诸比丘!心,依外之五妙欲而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心,于外为散。

二四~二七

  ……乃至……诸比丘!如是比丘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二八

  “诸比丘!以何为观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观,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过分退缩。

二九

  诸比丘!以何为观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观,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过分精勤。

三十

  诸比丘!以何为观,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观,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于内为收。

三一

  诸比丘!以何为观,于外为散耶?

  诸比丘!观,依外之五妙欲而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于外为散。

三二~三五

  ……乃至……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三六

  诸比丘!对四神足如是修习、对四神足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比丘对四神足如是修习、如是多修时,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乃至……。

三七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如是修习、如是多修时,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三八

  六神通亦可广说。

  第二鹿母殿震动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前与大果欲

  目连婆罗门

  沙门婆罗门

  比丘与说示

  分别共为十

第三 铁丸品

第一 道

  舍卫城。

  “诸比丘!我先前未成等觉、现等觉,为菩萨时,曾思念:

  “有何道、何迹,可修习神是耶?”

  诸比丘!其时,我如是思念:

  “(诸比丘!)于此,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欲不过分退缩……乃至……修习光耀心。

四~五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比丘对四神足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诸比丘!比丘对四神足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六神通亦可广说。

第二 铁丸

  舍卫城。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之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称为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于梵世者耶?”

  “阿难!我称为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梵世者。”

  “大德!世尊称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者耶?”

  “阿难!我称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

  “大德!世尊能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梵世。大德!世尊称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大德!此于世尊乃稀有、未曾有。”

  “阿难!诸如来成就稀有法,而稀有。阿难!诸如来成就未曾有法,而未曾有。

  阿难!如来时而摄身于心、摄心于身,置乐想、轻想于身而住。阿难!其时,如来之身成轻软堪任清净。

  阿难!譬如将铁丸昼日加热,乃成轻软堪任清净。阿难!如是,如来时而摄身于心,摄心于身,置乐想、轻想于身而住,阿难!其时,如来之身乃成轻软堪任清净。

  阿难!如来时而摄身于心、摄心于身,置乐想、轻想于身而住。阿难!其时,如来之身无所作为,而能由地腾于虚空,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

  阿难!譬如棉花叶、轻棉,受风吹拂,纵无所致力,亦能由地腾于虚空。阿难!如是如来时而摄身于心、摄心于身,置乐想、轻想于身而住。阿难!其时,如来之身无所作,亦能由地腾于虚空,领受多端神变而住,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

第三 比丘

※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为四神足。

  诸比丘!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四 清净

※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为四神足。”

第五 果(一)

※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为四神足。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二果之随一果可期之,于现法得开悟、或为余依得不还果。”

第六 果(二)

※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为四神足。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可期。何为七果、七功德耶?

  于现法已得开悟。若于现法未得开悟者,则于命终时得开悟。若于命终时不得开悟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结尽,不得中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损害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结尽,不得损害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无行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结尽,不得无行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有行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结尽,不得有行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为上流至色究竟天。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此七果、七功德可期。”

第十 阿难(一)

  舍卫城因缘。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何为神力、何为神足、何为神足之修习、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

  “阿难!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阿难!此名之为神力。

  阿难!何为神足耶?阿难!得神力、获得神力所资之道迹。阿难!此名之为神足。

  阿难!何为神足之修习耶?阿难!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阿难!此名之为神足之修习。

  阿难!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阿难!此名之为神足修习之顺道。”

第八 阿难(二)

※ 二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时,世尊向具寿阿难言曰:

  “阿难!何为神力、何为神足、何为神足之修习、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

  “大德!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乃至……”

三~六

  “阿难!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乃至……阿难!此名之为神足修习之顺道。”

第九 比丘(一)

※ 二

  时,众多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何为神力、何为神足、何为神足之修习、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

三~六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乃至……至梵世……乃至……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修习之顺道。”

第十 比丘(二)

※ 二

  时,众多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对彼诸比丘曰:

  “诸比丘!何为神力、何为神足、何为神足之修习、何为顺神足修习之道耶?”

  “大德!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乃至……”

  “诸比丘!何为神力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为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诸比丘!此名之为神力。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耶?诸比丘!得神力、获得神力所资之道迹。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之修习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之修习。

  诸比丘!以何为顺神足修习之道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顺神足修习之道。”

第十一 目犍连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对何法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

  “大德!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乃至……”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目犍连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乃至……修习光耀心。

六~七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敬……乃至……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

十一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注1  参照上第十五经目犍连之后半。

第十二 如来

※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对何法修习、多修故,如来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大德!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如来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乃至……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六~七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精勤……乃至……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

十一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三  铁丸品(终)

    此中摄颂曰:

    道铁丸比丘

    清净与二果

    以及二阿难

    乃至二比丘

    目犍连如来。

第四  恒河广说

第一

※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对四神足多修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对四神足修习、对四神足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四神足、多修四神足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第二 ̄十二

  摄颂: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共有一十二

  以说恒河品

  依神足可广说恒河广说。

第四品(终)

第五  不放逸品

第一~十

  诸比丘!诸有情之无足、二足、四足……乃至……可广说。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依神足可广说不放逸品。

  第五品(终)

第六  力所作品

第一~十二

  诸比丘!譬如作诸力所作之事业……乃至……可广说。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及芒

  虚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

  依神足可广说力所作品。

  第六品(终)

第七 寻觅品

第一~十

  诸比丘!有三种寻觅。何为三种寻觅耶?……乃至……可广说。

  摄颂曰:

  寻觅次第漏

  有以及二苦

  碍与垢及舍

  受乃至渴爱

  依神足可广说寻觅。

第八 瀑流品

第一 瀑流

  诸比丘!有四种瀑流。何为四种瀑流耶?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是……乃至……可广说。

第二~九

第十 上分结

※ 二

  “诸比丘!有五种上分结。何为五土分结耶?谓: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种上分结。

  诸比丘!对此五上分结,为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对此五上分结,为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此四神足。依神足可广说瀑流品。”

  如念处(相应),可广说神足相应。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第七 神足相应(终)

阿那律相应

第一 独一品

第一 独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时,具寿阿那律,独于一静处,生如是心念:“若对四念处有失者,则正如失顺苦尽之圣道。若对四念处有得者,则正如得顺苦尽之圣道。”

  时,具寿大目犍连心知具寿阿那律之心念,譬如力士之屈腕伸展、伸腕屈,以如是之速,现于具寿阿那律之前。

  时,具寿大目犍连对具寿阿那律言曰:“友阿那律!云何比丘得四念处耶?”

  “友!于此有比丘,于内身观集法、于内身观灭法、于内身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外身观集法、于外身观灭法、于外身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内外身观集法、于内外身观灭法、于内外身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仕。

  彼若于非违逆,欲以违逆想而住者,即以违逆想住;若于违逆,欲以非违逆想住者,即以非违逆想住;若于非违逆与违逆,欲以违逆想住者,即以违逆想住;若于违逆与非违逆,欲以非违逆想住者,即以非违逆想住;若将非违逆与违逆俱遮,欲以舍、正念、正知住者,即舍、正念、正知而住。

  于内受观集法、于内受观灭法、于内受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外受观集法、于外受观灭法、于外受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一

  于内外受观集法、于内外受观灭法、于内外受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二

  彼若……乃至……

十三

  于内心……乃至……

十四

  于外心……乃至……

十五

  于内外心观集法、于内外心观灭法、于内外心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六

  彼若……乃至……

十七

  于内法、乃至……

十八

  于外法、乃至……

十九

  于内外法观集法、于内外法观灭法、于内外法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十

  彼若于非违逆,欲以违逆想而住者,即以违逆想住……乃至……以舍、正念、正知住。

二一

  友!如是,比丘得四念处。”

注1 杂阿含一九、三二(大正藏二、一三九a)。

第二 独一(二)

  舍卫城因缘。

  时,具寿阿那律独一静处,生如是心念:

  “若对四念处有失者,正如失顺苦尽之道。若对四念处有得者,正如得顺苦尽之道。”

  时,具寿大目犍连心知具寿阿那律之心念,譬如力士之将屈腕伸、或将伸腕屈,如是之速,出现于具寿阿那律之前。

  时,具寿大目犍连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友阿那律!云何比丘得四念处耶?”

  “友!于此有比丘,于内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外身观身……于内外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内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外受观受……于内外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内心……于外心……于内外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内之诸法、于外之诸法、于内外之诸法观法,以热法、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如是,比丘得四念处。

注1 杂阿含一九、三三(大正藏二、一三九b)。

第三 手成浴池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手成浴池之侧。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对具寿阿那律曰:

  “具寿阿那律!对何法之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等!我对四念处之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何为四念处耶?友等!于此我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悟劣法为劣法,悟中法为中法,悟胜法为胜法。”

注1 杂阿含二O、一(大正藏二、一三九c)。

第四 坎它契(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与具寿舍利弗及具寿大目犍连住于裟只城坎它契林。

  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大目犍连,夕时由宴默起,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有学之比丘,应具足何法而住耶?”

  “友舍利弗!有学之比丘,应具足四念处而住。何为四念处耶?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舍利弗!有学之比丘,应对此四念处具足而住。”

注1 杂阿含二O、六(大正藏二、一四0c)。

第五 坎它契(二)

一~二

  裟只城因缘……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友阿那律!无学之比丘,应具足何法而住耶?”

  “友舍利弗!无学之比丘,应具足四念处而住。何为四念处耶?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友舍利弗!无学之比丘,应对此四念处具足而住。”

注1 杂阿含二0、七(大正藏二、一四一a)

第六 坎它契(三)

一~二

  裟只城因缘……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曰:

  “具寿阿那律!对何法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我对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何为四念处耶?

  友!于此,我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友!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

  友!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悟千世间。”

注1 杂阿含二O、二(大正藏二、一四Oa)。

  2 “千世间”。此乃说长老之殊胜住。长老早晨洗颜,忆念过去未来一千劫,现在思念一千铁围山,(出原注)。

第七 爱尽

  舍卫城因缘。

  于此,具寿阿那律对诸比丘告曰……乃至……

  “友等!对四念处之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渴爱之灭尽。何为四念处耶?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对此四念处之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渴爱之灭尽。”

第八 松林精舍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松林精舍。

  于此,具寿阿那律对诸比丘告曰……乃至……

  “友等!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时有众人持锄与筐来,谓曰:

  “我等作此恒河,使趣向于西、倾向于西、临入于西。”友等!于汝等之意云何?彼众人得作将恒河,使趣向于西、倾向于西、临入于西否?”

  “友!不也。”

  “何以故耶?”

  “友!恒河乃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东,而欲将之趣向西、倾向西、临入西者为非易事,彼众人唯蒙困苦损恼而已。”

  “友等!如是,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者,纵令王、王臣、友、朋、亲戚、亲族,以财物相伴而引诱云:“当今,汝意云何,于此袈裟衣为烦耶?云何作剃发往来者耶?不如还俗受用财物作福业。”友等!彼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者,则无弃学还俗之理。何以故?友等!其心若长夜趣向远离、倾向远离、临入远离,则绝无还俗之理。

  友等!云何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耶?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如是,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

注1 相应部经典原典五、五三页(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一九九页),杂阿含二O、九(大正藏二、一四一b)。

第九 一切

  一时,具寿阿那律与具寿舍利弗,住毗舍离城,庵婆婆梨园。

  时,具寿舍利弗于夕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汝之诸根是清澄,颜色是清净皎洁,具寿阿那律!今多依何而住、令住耶?”

  “友!我今多于四念处,善能将心系住。何为四念处耶?

  友!于此我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友!我今多对此四念处,善能将心系住。

  友!若比丘成阿罗汉,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正悟、解脱者,则多对此四念处,善能将心系住。”

  “友!幸哉、甚幸哉!我等得闻具寿阿那律之亲说雄辩。”

第十 重患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安陀林,因病困苦重患。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具寿阿那律,依何而住、令住故,已生之身苦受,永尽于心而不住耶?”

  “友等!我对四念处,善能系心而住故,则已生之身苦受,永尽于心而不住。何为四念处耶?

  友等!于此我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友等!我对此四念处,善能系心而住故,已生之身苦受,则永尽于心而不住。”

  注1 杂阿含二十、四、五、(大正藏二、一四0b)。

  第一 独一品(终)

  此中摄颂曰:

  二种之独一

  与手成浴池

  坎它契爱尽

  松林一切患。

第二品

第一 千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三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对具寿阿那律曰:

  “具寿阿那律!对何法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等!我对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何为四念处耶?

  友等!于此,我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之故,忆念一千劫也。”

注1 杂阿含二十、三(大正藏二、一四0a)。

第二 神变

※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至梵世以身威而及。”

第三 天耳界

※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对远近天人之声俱得闻。”

第四 心

※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他有情、他人之心,以心可偏了知,对有贪心者,了知为有贪心……乃至……了知为解脱心。”

第五 处

※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处为处,非处为非处,如实可了知。”

第六 业

※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过去、未来、现在业报之异熟,其处与因,可如实了知。”

第七 道

※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偏行道,得如实了知。”

第八 世间

※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多界、种种界之世间,得如实了知。”

第九 种种胜解

※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众生之种种胜解,得如实了知。”

第十 根

※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得如实了知。”

第十一 静虑

※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出离,得如实了知。”

第十二 明(一)

※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随念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具如是行相、名称,随念宿住。”

第十三 明(二)

※ 五

  “友等!盚鵀驯|念处修习、多修故,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有情随业……而受者,可了知。”

第十四 明(三)

※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依诸漏尽而对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

  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此中摄颂曰:

  千神变天耳

  心处业与道

  世间种胜解

  根静虑三明

注1 括弧内相当于原文部分,不明了。

静虑相应

第一 恒河广说

第一 初清净

一~二

  舍卫城。“诸比丘!有四静虑。以何为四静虑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于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而住。

  寻伺止息故,则内净,心则一趣,于由无寻、无伺三摩地,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

  离喜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身于乐正受,如诸圣之所宣,有舍与念而住于乐,具足第三静虑具足而住。

  断乐断苦故,灭先之喜与爱故,为不苦不乐、对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

  诸比丘!此为四静虑。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四静虑、多修四静虑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四静虑、多修四静虑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于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而住。寻伺止息故……具足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四静虑、多修四静虑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静虑相应之初清净经(终)如念处(相应)可广说。

第二~十二

  恒河广说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共有十二

  广说恒河品

第二 不放逸品

第一~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第二 不放逸品(终)

第三 力所作品

第一~十二

  诸比丘!譬如作诸力所作之事业……乃至……可广说。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及芒

  广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

第三 力所作品(终)

第四 寻觅品

第一~十

  诸比丘!有三种寻觅。以何为三寻觅耶?谓:欲寻、有寻、梵行寻是……乃至……

  摄颂曰:

  寻觅次第漏

  有以及三苦

  碍与垢与舍

  受与二渴爱

第五 瀑流品

第一

  诸比丘!有四种瀑流。以何为四瀑流耶?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是……乃至……可广说。

第二~九

第十 上分结

※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

  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四静虑。何为四静虑耶?

三~六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与乐具足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而住。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此四静虑。”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第五 瀑流品(终)

  如道相应,可广说静虑相应。

  第九 静虑相应(终)

入出息相应

第一 一法品

第一 一法

  舍卫城……园。

  ……说曰:

  “诸比丘!修习于一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以何为一法耶?入出息念是。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普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于长入息,了知“我长入息”;于长出息,了知“我长出息”;于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于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学“我觉偏身入息”,学“我觉偏身出息”,学“我止身行入息”,学“我止身行出息。”

  学“我觉喜入息”,学“我觉喜出息”,学“我觉乐入息”,学“我觉乐出息。”

  学“我觉心行入息”,学“我觉心行出息”,学“我止心行入息”,学“我止心行出息”,学“我觉心入出息”,学“我觉心出息。”

  学“我心喜欢之入息”,学“我心喜欢之出息”,学“我心得定之入息”,学“我心得定之出息”,学“我心解脱之入息”,学“我心解脱之出息。”

  学“我观无常入息”,学“我观无常出息”,学“我观离贪入息”,学“我观离贪出息”,学“我观灭尽入息”,学“我观灭尽出息”,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观定弃出息。”

十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如是之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注1 杂阿含二九、七(大正藏二、二O六a),别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四九七a)。

第二 觉支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入出息念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入出息念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注1 杂阿含二九、九(大正藏二、二O六b)。

第三 清净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五~十

  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而入息”,学“我观定弃而出息。”

十一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注1 参照上第一经

第四 果(一)

※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云何多修者,为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十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观定弃出息。”

十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十二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二果中之随一果可期,于现法开悟,或为余依得不还果。”

第五 果(二)

※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云何多修者,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十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十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十二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可期。何为七果、七功德耶?

十三

  于现法已得开悟;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则命终时得开悟;若于命终时不得开悟,则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得损害般涅槃……得无行般涅槃……得有行般涅槃……成为上流至色究竟天。

十四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此七果、七功德可期。”

第六 阿梨瑟吒

一~二

  舍卫城。于此世尊……说曰:

  “诸比丘!汝等应对入出息念修习。”

  如是说示已,具寿阿梨瑟吒白世尊曰:

  “大德,我修习入出息念。”

  “阿梨瑟吒!汝云何而修习入出息念耶?”

  “大德,我于过去之诸欲,断欲欲;于未来之诸欲,离欲欲;于内外之诸法,善调伏对碍想,以正念而入息、以正念而出息。大德!我如是修习入出息念。”

  “阿梨瑟吒!如是之入出息念者,我不说有。然而,阿梨瑟吒!有广大圆满之入出息念,且谛听,善作意,我当说。”具寿阿梨瑟吒应世尊曰--

  “唯唯!大德!”

  世尊说示曰:

  “阿梨瑟吒!云何之入出息念,为广大圆满耶?

七~十三

  阿梨瑟吒!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乃至……学“我观定弃出息。”

十四

  阿梨瑟吒!如是之入出息念,为广大圆满。”

注1 杂阿含二九、九(大正藏二、二0六b)。

第七 罽宾那

一~二

  舍卫城。

  其时,具寿大罽宾那于不远处,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

  世尊见具寿大罽宾那于不远处,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见已,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见此比丘之身有倾动否?”

  “大德!我等见彼具寿于大众中端坐,独居而坐,不见彼具寿之身有倾动。”

  “诸比丘!于定修习、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故彼比丘得定随乐欲、得无艰难、得无梗涩。

  诸比丘!修习何定、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耶?

  诸比丘!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

  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者,则身无倾动、心无倾动耶?

九~十五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

  “我观定弃出息。”

十六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身不倾不动、心不倾不动。”

注1 杂阿含二九、十(大正藏二、二O六c)

第八 灯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定、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十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十一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十二

  诸比丘!我先前尚未成等觉、现等觉,为菩萨时,多依此而住。诸比丘!我依此而住,于身、于眼不疲倦,无取而由诸漏心解脱。

十三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身、眼不疲倦,无取而由诸漏心解脱”者,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十四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断诸在家之思念”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十五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非违逆作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十六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作非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十七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作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十八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作非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思念定善自作意。

十九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非违逆与违逆俱遮遗遣,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十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对由离所生喜与乐之初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一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寻伺止息故,为内净,心是一趣,无寻无伺,具足由三摩地所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二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离喜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以身正受于乐,如诸圣者之所宣,具足有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三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断乐断苦故,及先前已灭之忧与喜故,具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四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色想、灭有对想、于种种想不作意,具足“空为无边”于空无边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五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空无边处,具足“识为无边”,于识无边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六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识无边处,具足“为无所有”,于无所有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七

  诸比丘!故比丘右欲:“偏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八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偏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九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感受乐受时,了知“此为无常”、了知“不可耽着”、了知“于我无欢悦”。感受不苦不乐时,了知“此是无常”、了知“不可耽着”、了知“于我无欢悦。”

三十

  感受乐受以离系而感受于此,感受苦受以离系而感受于此,感受不苦不乐受以离系而感受于此。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身坏命终后,于此一切之所受、所欢悦,将为冷却。”

三一

  诸比丘!譬如缘油、缘炷而油灯燃。油与炷尽时,则食无而消灭。诸比丘!

  如是比丘,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

知“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身坏命终后,此处一切之所受、所欢悦,将为冷却。””

注1 杂阿含二九、一八(大正藏二、二O九a)。

第九 毗舍离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

  其时,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示不净论,赞叹不净观,并赞叹对不净观之修习。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欲行半月之宴默,除持膳食者一人之外,任何人希勿至吾处。”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除持送膳食者一人之外,任何人未至世尊住处。

  时,彼诸比丘!以“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净观之修习。”,乃以行种种相差别不净之修习而住。彼等以此身为羞、为惭、愧耻,求执刀者,一日十比丘执刀,一日二十比丘执刀,一日三十比丘执刀,以自害。

  时,世尊过半月后,由宴默起,对具寿阿难曰:

  “阿难!云何诸比丘众已减少耶?”

  “大德!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净观之修习。大德!彼诸比丘以:“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净观之修习。”对种种相差别不净之修习奉行而住。彼等以此身为羞、为惭、愧耻,求执刀者,一日十比丘……二十比丘……三十比丘执刀自害。大德世尊!愿对其他之方便说示,以使比丘众留住令开悟。”

  “阿难!然则,将住于毗舍离城附近之一切比丘,集会齐聚于讲堂。”

  “唯唯!大德!”具寿阿难应诺世尊,将住于毗舍离城附近之一切比丘,集会于讲堂后,来至世尊之处,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比丘大众已集会矣。”

  时,世尊往至讲堂。至已,就所设座。就座之世尊对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此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不善法生,随忽消灭。

  诸比丘!譬如夏季之最后月起尘介,忽有大之非时云将此消灭。诸比丘!如是,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不善法生,随忽消灭。

十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为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想、不善法之生,随忽消灭耶?

十二~十八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十九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不善法生,随忽消灭。”

注1 杂阿含二九、一三(大正藏二、二O七b)。

第十 金毗罗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金毗罗之竹林。

  于此,世尊对具寿金毗罗曰

  “金毗罗!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此大果、大功德耶?”如是说已,具寿金毗罗则默然。

  二度世尊……乃至……

  三度世尊对金毗罗曰:

  “金毗罗,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此大果、大功德耶?”三度具寿金毗罗仍默然。

  如是说已。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世尊!时矣,善逝!时矣。世尊请调示入出息念定,诸比丘对世尊所说将受持。”

  “阿难!然则,谛听!善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具寿阿难应诺世尊。

  世尊说示曰:“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七~十三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学“我观定弃出息。”

十四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十五

  阿难!若比丘行长入息,则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则知为“长出息”;行短入息,则知为“短入息”;行短出息,则知为“短出息。”学“觉偏身入息”,学“觉偏身出息”,学“止身行入息”,学“止身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十六

  阿难!我说入出息乃随一之身。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七

  阿难!若比丘,学“觉喜入息”,学“觉喜出息”,学“觉乐入息”,学“觉乐出息”,学“心行入息”,学“觉心行出息”,学“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出息”,阿难!此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十八

  阿难!我说入出息之善作意,乃随一之受。阿难!故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九

  阿难!若比丘,学“觉心入息”,学“觉心出息”,学“心欢喜之入息”,学“心欢喜之出息”,学“心入定之入息”,学“心入定之出息”,学“心解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二十

  阿难!我对忘念、不正知者,于入出息定之修习,不说示。阿难!故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一

  阿难!若比丘,学“观无常入息”,学“观无常出息”,学“观离贪入息”,学“观离贪出息”,学“观灭尽入息”,学“观灭尽出息”,学“观定弃入息”,学“观定弃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了对贪忧之断,以慧观善观察。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二

  阿难!譬如于四衢路有大土堆,由东方来之车舆,于其土堆践蹈,由西方……由北方……由南方来之车舆,于其堆践蹈。阿难!如是比丘、于身观身而住,则将恶、不善法践蹈,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而住,则将恶、不善法践蹈。”

注1 杂阿含二九、一七(大正藏二、二0八c)。

  入出息相应第一一法品(终)

  此中摄颂曰:

  一法觉支清净

  二果阿梨瑟吒

  罽宾那以及灯

  毗舍离金毗罗。

第二品

第一 一奢能伽罗

  一时,世尊住一奢能伽罗之一奢能伽罗林中。

  于此处,世尊对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欲行三月宴默,除持食者一人外,任何人希勿至吾处。”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除持食者一人外,无任何人至世尊之处。

  时,世尊过三月后由宴默起,对诸比丘曰:“诸比丘!若异学修行者向汝等如是问:“友等!沙门瞿昙多依何而住,住雨安居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对很异学修行者应如是答:“友等!世尊多依入出息念定,住于雨安居。”

  诸比丘!我于此处以正念入息,以正念出息。

五~十

  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乃至……知“观定弃入息”,知“观定弃出息。”

十一

  诸比丘!谓:正说是圣住、是梵住、是如来住。应以入出息念定为正说,谓:是圣住、是梵住、是如来住。”

十二

  诸比丘!比丘若有学而未得心希求安稳而住者,以修习,多修习入出息念定,以资诸漏之灭尽。诸比丘!若比丘是阿罗汉,断尽有结灭尽诸漏(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弃重担,逮得到己利,证悟而解脱者,修习、多修习入出息念定,可资现法乐住及正念、正知。

十三

  诸比丘!言:正说圣住、梵住、如来住者,是正说入出息念定而谓圣住、梵住、如来住。

注1 杂阿含二九、一一(大正藏二、二O七a)。

第二 卢夷强耆

  一时,具寿卢夷强耆住释氏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树园。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具寿卢夷强耆住处。至已,敬礼具寿卢夷强耆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向具寿卢夷强耆曰:

  “大德!有学之住即是此如来住耶?或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耶?”

  “友摩诃男!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友摩诃男!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友摩诃男!有学之比丘,尚未得心,对无上安稳为求而住,为断五盖住。何为断五盖住耶?断欲欲盖而住,断嗔恚盖而住,断惛眠盖而住,断掉悔盖而住,断疑惑盖而住。

  友摩诃男!有学之比丘,尚未得心,对无上安稳希求而住,为断此五盖而住。

  友摩诃男!比丘成为阿罗汉,则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有结尽,正悟、解脱、已断五盖,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何为断五盖耶?欲欲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嗔恚盖……惛眠盖……掉悔盖……疑惑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友摩诃男!比丘成为阿罗汉,则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有结尽,正悟、解脱、五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

  友摩诃男!依此理可知,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友摩诃男!一时,世尊住一奢能伽罗之一奢能伽罗林中。

八~十九

  ……前经第二~一三节……

二十

  友摩诃男!依此理可知,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注1 杂阿含二九、一二(大正藏二、二O七b)。

第三 阿难(一)

一~二

  舍卫城……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

  “大德!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十二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思”。

十三

  阿难!若比丘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乃至……学“止身行入思”,学“止身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食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十四

  阿难!我谓入出息为随一之身。阿难!故其时于此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五

  阿难!若比丘学“觉喜入息”……觉乐……觉心行……学“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十六

  阿难!我谓入出息善作意,为随一之受。阿难!故其时于此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七

  阿难!若比丘学“觉心入息”……乃至……心欢喜……心入定……学“心解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十八

  阿难!我对忘念、不正知者,不说入出息念定之修习。阿难!故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九

  阿难!若比丘学“观无常……观离贪……观灭尽……观定弃入息”,学“观定弃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对贪忧之断,以慧观善予观察。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十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

二一

  阿难!云何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二二

  阿难!比丘于身观身、系念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阿难!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诸法决择、伺察、观察。

二三

  阿难!比丘如是以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时,比丘得择法觉支,修习择法觉支,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则得不退之精进。

二四

  阿难!比丘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得不退之精进时,比丘得精进觉支,修习精进觉支,精进觉支修习圆满。发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二五

   阿难!比丘发精进,得离财之喜时,比丘得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喜觉支修习圆满。意喜者,则身轻安而心经安。

二六

  阿难!比丘意喜而身经安、心轻安时,比丘得轻安觉支,轻安觉支修习,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经安则得乐、得心定。

二七

  阿难!比丘身轻安得乐、得心定时,比丘得定觉支,对定觉支修习,定觉支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二八

  阿难!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对舍觉支修习,舍觉支修习圆满。

二九

  阿难!比丘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系念而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三十

   阿难!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对念觉支修习,念觉支修习圆满。……(如初念处广说)……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三一

  阿难!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对舍觉支修习,舍觉支修习圆满。

三二

  阿难!对四念处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

三三

  阿难!云何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明,则圆满解脱耶?

三四

  阿难!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于舍回向于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之修习。

三五

  阿难!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也。”

注1 杂阿含二九、一四(大正藏二、二O八a)。

2 以下之文,原典六七以下(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二二一页)比较之。

第四 阿难(二)

※ 二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阿难曰: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大德!在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

  阿难!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阿难!云何于入出念定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六~三四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乃至……

三五

  阿难!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第五 比丘(一)

※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之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

  大德!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三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乃至……

三五

  诸比丘!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第六 比丘(二)

※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曰: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否?”

  “大德!在我等于法乃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

  诸比丘!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一二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现前,正念入息、正念出息……乃至……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观定弃出息”。

十三

  诸比丘!若比丘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行短入息……乃至……觉偏身……乃至……学“止身行入息”,学“止身行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十四

  诸比丘!吾谓入出息乃随一之身。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五

  诸比丘!若比丘学“觉喜……觉乐……觉心行……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十六

  诸比丘!吾谓入出息之善作意,乃随一之受。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七

  诸比丘!若比丘学“觉心……心欢喜之……心解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十八

  诸比丘!吾对忘念、不正知者,不说入出息念定之修习。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十九

  诸比丘!若比丘学“观无常……观贪……观灭尽……观定弃入息”,学“观定弃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以慧观贪忧之断,善予观察。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十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

二一

  “诸比丘!云何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二二

  诸比丘!比丘于身观身,住于系念时,比丘之念不忘失。诸比丘!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

二三

  诸比丘!比丘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时,比丘得择法觉支,修习择法觉支,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则得不退之精进。

二四

  诸比丘!比丘以慧对彼法泱择、伺察、观察,得不退之精进时,比丘得精进觉支,修习精进觉支,精进觉支修习圆满。发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二五

  诸比丘!比丘发精进得离财之喜时,比丘得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喜觉支修习圆满。意喜者,则身轻安而心轻安。

二六

  诸比丘!比丘意喜而身轻安、心轻安时,比丘得轻安觉支,修习轻安觉支,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轻安则得乐、得心定。

二七

  诸比丘!比丘身轻安得乐、得心定时,比丘得定觉支,修习定觉支,定觉支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二八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修习舍觉支,舍觉支修习圆满。

二九

  诸比丘!比丘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系念而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三十

   诸比丘、比丘系念不忘失之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乃至……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三一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修习舍觉支,舍觉支修习圆满。

三二

  诸比丘!对四念处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

三三

  “诸比丘!云何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耶?

三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舍觉支。

三五

  诸比丘!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第七 结

※ 二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断结。

第八 随眠

※ 二

  ……资于随眠之永断……

第九 行路

※ 二

  ……资于行路之偏知……

注 1“行路”。参照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一六O页)。

第十 漏尽

※ 二

  “……资于诸漏之尽……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断法耶?……资于随眠之永断耶?……资于行路之偏知耶?……资于诸漏之尽耶?

四~十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学“观定弃入息”,学“观定弃出息”。

十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资于断结……资于随眠之永断……资于行路之偏知……资于诸漏之尽。”以上是四经。   注1 原文剩余一行,非属本文故省略之。

  第十 入出息相应第二品(终)

  此中摄颂曰:

  此奢能伽罗

  与卢夷强耆

  阿难与比丘

  结以及随眠

  行路与漏尽。

  

注1 本文经名,参照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