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小部经典二十~二十一 大义释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一 争斗与诤论 由何处发生

   悲泣及悭慢 过慢及两舌

   由何处发生 望冀为语之 (八六二)

   「争斗与诤论,由何处发生」〔之句中〕,所谓争斗,若由一方面,争斗与诤论为

  同一。争斗即为诤论,诤论即为争斗。或者更由他方面,所谓诤论为争斗之前分而

  言为诤论。如王与王诤论,剎帝利与剎帝利诤论,婆罗门与婆罗门诤论,居士与居

  士诤论,母与子诤论,子与母诤论,父与子诤论,子与父诤论,兄弟与兄弟诤论,

  兄弟与姊妹诤论,姊妹与兄弟诤论,朋友与朋友诤论,此为诤论也。

   「争斗」者云何?在家者举他之缺点为事,以身、以语而争斗。出家者陷于罪,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一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二

  以身、以语而争斗。此为争斗。

256 「争斗与诤论,由何处发生?」争斗与诤论者,由何处发生耶?由何处生?由何

  处已共生耶?由何处而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之因缘耶?以何

  之集(因)耶?以何之生因耶?以何之发生因而问争斗与诤论之根本,问因,问因

  缘,问生成,问发生,问等起,问食,问所缘,问缘,问集,质问,乞,求,信乐。

  此「争斗与诤论由何处发生耶」〔之义〕。

   「悲泣、愁及悭」〔之句中〕,所谓「悲泣」,是失亲戚、失财富、由病失〔健康〕、

  失戒、失〔正〕见,又失任何者,又为令遭遇任何之苦法者之哭、悲泣、悲哭、涕

  哭、哭叹、悲叹、泣言、涕泣、号泣、哭泣、恸哭也。

   「愁」者,乃失亲戚、失财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任何

  者,又令遭遇苦法者之愁、忧愁、愁心、内愁、内遍愁、内热、内热恼、心之烧热、

  忧、愁箭也。

   「悭」者,乃住处悭、〔施主〕家悭、利得悭、称赞悭、法悭之五悭。如斯类之悭、

  悭吝、悭吝性、杂欲、吝、紧缩、心之坚执,此乃言悭。又蕴悭亦是悭,界悭亦是

257 悭,谓把持悭。此为悲泣、愁、及悭〔之义〕。

   「慢与过慢及两舌」〔之句中〕,所谓慢,于此或者由生,或由姓,或由家世,或

  由丽容,或由财,或由诵学,或由事业,或由技术,或由学术,或由博识,或由辩

  舌,或由任何之根据而生慢。

   「过慢」者,于此或者由生,或由姓……乃至……或由任何之根据而慢过于他人。

   「两舌」者,于此或者为两舌。〔即〕为分裂此处人人之间,由此处问而说于此处,

  令和合之人人分裂,愈益助长分裂人人〔之不和〕,悦于不和,乐于不和,喜不和,

  语令不和之语。此言两舌。

   又依二原因而〔人〕为两舌。〔即〕(一)欲令被爱,(二)意图欲令分裂。

   (一)欲令被爱为两舌者云何?「我欲被此人所爱,我欲对〔此人〕为适意,欲被信

  赖,欲为亲密,欲为朋友」〔而为两舌〕。如斯欲被爱而为两舌。

   (二)意图欲令分裂而为两舌者云何?作「云何令彼等相分开、相离、为不和、为二

  者、为二分、为二党、分裂、不和合、为苦而不为乐住」而〔为两舌〕。「如斯为意图

  令分裂而为两舌」。此为「慢、过慢及两舌」〔之义〕。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三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四

258 「此由何处发生耶?望冀为语之」者,乃争斗、诤论、悲泣、愁、悭、慢、过慢、

  两舌之此等八烦恼由何处发生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共生耶?由何处而起耶?由

  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

  发生因耶?问此等八烦恼之根本,问因,问因缘,问生成,问发生,问等起,问食,

  问所缘,问缘,质问,乞求信乐。此为「此由何处发生耶」〔之义〕。

   「望冀为语之」者,冀者乃请语之、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

  说明。此为「此由何处发生耶?望冀为语之」〔之义〕。故彼之1化人言:

   争斗与诤论 由何处发生

   悲泣及悭慢 过慢及两舌

   由何处发生 望冀为语之

   二 争斗与诤论 悲泣与愁烦

   悭慢与过慢 两舌由爱生

   争斗与诤论 悭〔吝〕相随伴

   诤论〔已〕生时 而且有两舌 (八六三)

   「争斗与诤论与悲泣与愁烦及悭吝由爱发生」〔之句中〕,所谓「爱」为(一)有情与(二)

  行之二爱。

   (一)爱有情者云何?于此,彼欲彼等〔有情〕之利、欲益、欲幸福、欲为瑜伽安

  稳处之母、父、兄弟、姊妹、子、女、友人、同僚、亲戚、缘者。此为所爱有情。

   (二)爱诸行者云何?为可意之色、可意之声、可意之香、可意之味、可意之触。

  此为所爱诸行。

259 然有所爱事物惧被夺而争斗,有将被夺时亦争斗,被夺之后亦争斗。所爱事物

  惧有变易事而争斗,有将变易时亦争斗,变易之后亦争斗。所爱事物惧有被夺而诤

  论,将被夺时亦诤论,被夺之后亦诤论。所爱事物惧有变易亦诤论,将变易时亦诤

  论,变易之后亦诤论。所爱事物惧被夺亦悲泣,将被夺时亦悲泣,被夺之后亦悲泣。

  所爱事物惧有变易亦悲泣,将变易时亦悲泣,变易之后亦悲泣。所爱事物惧有被夺

  亦愁,将被夺时亦愁,被夺之后亦愁。所爱事物惧变易亦愁,将变易时亦愁,变易

  之后亦愁烦。〔人人〕护、守、遍取、我执、悭吝、所爱事物。

   「慢与过慢及两舌」者,谓(一)依所爱事物而〔人人〕生慢,(二)依所爱事物而生过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五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六

  慢。

   (一)依所爱事物生慢者云何?「我等得可意之诸色、声、香、味、触」,依如斯可

  爱事物而生慢。

   (二)依可爱事物而生过慢者云何?「我等得可意之色、声、香、味、触。然此等〔其

  他人人〕不得可意之色、声、香、味、触」,如斯依可爱之事物而生过慢。

   所谓「两舌」,于此,或者为两舌,由此处闻,为分裂此处人人〔之中〕而语彼

  处……乃至(参照本卷三页)……如斯乃「意图令分裂而为两舌」……乃至……此为

  「慢与过慢及两舌」〔之义〕。

260 「争斗与诤论伴于悭」者,是争斗、诤论、悲泣、愁、慢、过慢、两舌之此等七

  烦恼乃伴、随伴、应、相应于悭。此为「争斗、诤论,是伴悭」〔之义〕。

   「诤论之生时,而且有两舌」者,乃诤论之生、发生、起、生起、现前时,〔人人〕

  行两舌。〔即〕由此处闻而为分裂此处人人〔之中〕,于彼处话,由彼处闻而为分裂

  彼处人人〔之中〕于此处说。如斯而令和合之人人分裂,令愈益助长分裂人人,以

  悦不和,以乐不和,以喜不和,以语宝不和之语。此谓两舌。

   又由二原因而为两舌。〔即〕(一)欲被爱,又(二)为意图令分裂。(一)所谓欲被爱为两

  舌者云何?「我等欲被此之人爱,为适意、信赖、亲密、朋友,如斯欲被爱而为两舌。」

  (二)意图令分裂而为两舌者云何?「云何者乃此等之人人相分、相离、为不和、为二者、

  为二分、为二党、分裂、不和合,苦而不为乐住」,如斯意图令分裂而为两舌。此为

  「诤论之生时,而且有两舌」〔之义〕。故世尊宣示:

   争斗与诤论 悲泣与愁〔烦〕

   悭慢与过慢 两舌由爱生

   争斗与诤论 悭〔吝〕相随伴

   诤论已生时 而且有两舌

261 三 爱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 人人皆为贪

   彷徨于此〔贪 以何为因缘〕

   又为诸人人 成为依趣所

   意欲与成就 以何为因缘 (八六四)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七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八

   「爱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者,爱以何为因缘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发生耶?

  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

  生因耶?以何为发生耶?以何为发生因耶?问爱之根本……乃至〔四—五页参照〕

  ……问集、质问、乞、求,信乐。此「爱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之义〕。

   「又于此世间,人人皆为贪,彷徨于此〔贪,以何为因缘〕」〔之句中〕,又谓「人

  人」者,是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谓「贪」者,乃

  所有贪、贪婪、性、染贪、染爱、染爱性、贪欲、贪、不善根也。彷徨者,乃彷徨、

  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在此世间」者,乃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

  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又在此世间,人人皆为贪而彷徨」〔之义〕。

   「意欲与成就,以何为因缘」者,谓意欲与(其)成就,以何为因缘耶?由何处

  生耶?由何处发生耶?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

  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发生因耶?而问意欲与成就之根本,……乃至……问集、质

  问、乞、求,信乐。此「意欲与成就,以何为因缘」〔之义〕。

   「又为诸人人,成为依趣所」者,乃为人人之依据,为洲诸,为救护所,为避难

  所,为归依所之处所。人人依据〔意欲之〕成就。此「人人之依趣之处所。故彼之化

  人言:

262 爱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 人人皆为贪

   彷徨于此贪 以何为因缘

   又为诸人人 成为依趣所

   意欲与成就 以何为因缘

   四 爱在此世间 以欲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 人人皆为贪

   彷徨于欲〔贪 以欲为因缘〕

   又为诸人人 成为依趣所

   意欲与成就 此欲为因缘 (八六五)

   「爱在此世间,以欲为因缘」〔之句中〕,谓欲者是对五种欲、所有之欲欲、欲贪、

  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暴流、欲轭、欲取、欲贪盖。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九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十

  又其次有(一)遍求欲、(二)获得欲、(三)受用欲、(四)贮藏欲、(五)费消欲之五欲。

   (一)遍求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着,有欲求,生欲而遍求色,遍求声、香、味

  触。此为遍求欲。

   (二)获得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着,有欲求,生欲而获得色,获得声、香、味

  触。此为获得欲。

   (三)受用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着,有欲求,生欲受用色,受用声、香、味、

  触。此为受用欲。

   (四)贮藏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着,有欲求,生欲,而为「应有灾难时」而为财

  之贮藏。此为贮藏欲。

   (五)费消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着,有欲求,生欲而费消财。为「此等护、守我,

  〔我〕之扈从」以费消诸乘象兵、乘马兵、车兵、持弓兵、步兵。此为费消欲。

263 爱成为有情与行之二爱者……乃至(六页参照)……此成为爱有情……乃至……

  此成为爱诸行。

   「爱在此世间,以欲为因缘」者,爱是以欲为因缘,爱以欲为某者,以欲为生因,

  以欲为发生因。此为「爱在此世间,以欲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人人皆为贪,彷徨于欲〔贪,以欲为因缘〕」〔之句中〕,又「人人」

  者,乃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贪」者乃所有之

  贪、贪婪、贪婪性、染贪、染爱、染爱性、贪欲、贪、不善根。彷徨者,乃彷徨,

  住、动作、活动、获持、持续、维持。「在此世间」者,乃恶趣世间……乃至……处

  世间。此「又在此世间,皆为贪人人,乃彷徨」〔之义〕。

   「意欲与成就,此欲为因缘」〔之句中〕,「意欲」者,乃渴爱。即所有贪、染贪、

  〔随导、随和、喜、喜贪、心之染贪、欲求、昏迷、缚着、贪求、遍贪、执着、污

  泥、动谄、生贪、生因、大生因、缝贪、有网、流、贪、爱着、线、染着、营务、

  伴侣、愿、导有者、贪林、爱林、亲睦、爱情、期待、结缚、望、望求、望欲、色

  望、声望、香望、味望、触望、得望、财望、子望、命望、觅、觅求、热望、觅望、

  觅贪、觅欲、动贪、动转、动欲、媚贪、善作欲、非法贪、不正贪、欲求、欲望、

  冀求、希望、求望、欲爱、有爱、无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色爱、声爱、香

  爱、味爱、触爱、法爱、暴流、轭、缚、取、障、盖、欲、结缚、随烦恼、随眠、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一一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一二

  缠、蔓、种种欲、苦根、苦因缘、苦生因、魔罟、魔钩、魔境、爱河、爱求、爱羁、

  爱海〕、贪欲、贪、不善根。「成就」者,于此或者遍求色获得色,〔对于色欲〕成就。

  获得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

  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经律、论、阿练若住支、常乞食支、粪扫衣支、但三依

  支、次第乞食支、时后不食支、常坐不卧支、随处住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

  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成就非想非非

  想处定。

   2由意欲而耕田地 由意欲而播种子

   商人由于此意欲 继续运财航海洋

   我若住于意欲者 彼之意欲我成就

   「成就」者,乃意欲之成就也。

264 「意欲〔其〕成就者,此欲为因缘」,意欲与成就者,乃此欲为因缘,以欲为集,

  以欲为生因,以欲为发生因。此「意欲与成就者,以此为因缘」〔之义〕。

   「又为诸人人,成为依趣所」者,乃为人人之依据,为洲渚,为救护所,为避难

  所,为归依所之处所。人人乃依据〔意欲〕为成就。此为「人人之依趣所」。故世尊

  已宣示:

   爱在此世间 以欲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 人人皆为贪

   彷徨于此贪 以欲为因缘

   又为诸人人 成为依趣所

   意欲与成就 此欲为因缘

   五 欲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或又〔见〕决定 由何处而生

   忿妄言疑惑 或又沙门说

   此〔诸烦恼〕法 由何处而生 (八六六)

   「欲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者,欲以何为因缘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发生耶?

  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

  生因耶?以何为发生因耶?而问欲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成为乞、求、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一三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一四

  信乐。此为「欲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耶」〔之义〕。

   「或又〔见〕决定,是由何处生」者,决定是由何处发生耶?由何处生耶?由何

  处发生耶?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

  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发生因耶?而问决定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

  成为乞、求、信乐。此为「或又决定是由何处生耶」〔之义〕。

265 「忿与妄言与疑惑」〔之句中〕,「忿」者,乃所有心之瞋害、瞋恨、瞋恚、违背、

  违逆、怒、激怒、大激怒、瞋、激瞋、大激瞋、心之恚、意之激瞋、忿、忿怒、忿

  怒性、瞋瞋怒、瞋怒性、恚怒、恚怒性、违背、违逆、愤怒、愤慨、为心之

  不适意。「妄言」者,是妄语也。疑惑者乃疑也。此为「忿、妄言、疑惑。」

   「或又沙门所说之〔诸烦恼〕……法,由何处生耶」〔之句中〕,「或又沙门所说

  之诸烦恼法」……者,乃忿、妄言、疑惑,以俱行、俱生、相合、相应、同时起、同

  时灭、以一所依为,令一处所缘者也。此等谓「或又沙门……之法。」又「或又……法」

  者,生他,以左右他之诸烦恼。此等谓「或又……法。」「沙门之说」者,令寂止恶之

  沙门、拒外恶之婆罗门、破坏烦恼之根本之比丘、为一切不善根之结缚脱离者之说、

  宣说、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为「或又沙门所说法」〔之

  义〕。故彼之化人言:

   欲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或又见决定 由何处而生

   忿妄言疑惑 或又沙门说

   此诸烦恼法 由何处而生

   六 可意不可意 世间之所言

   对彼为近依 发生欲〔原因〕

   诸色有无有 于彼见常断

   人人于世间 以〔见〕为决定 (八六七)

   「可意不可意,世间之所言」〔之句中〕,「可意」者是乐受及喜好之事物。「不可

  意」者是苦受及不喜好之事物。「世间之所言」者是人人之所言、所语、所话、所说明,

  之所言说。此是「可意不可意,世间之所言。」

266 「近依于彼而欲发生」者是依可意、不可意,依苦、乐,依喜、忧,依好、不好,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一五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一六

  依随导〔贪〕、瞋恚而欲发生、生、发生、起、生起、此是「近依于彼而欲发生」〔之

  义〕。

   「于诸色见有、无有」〔之句中〕,「于诸色」者是四大种及〔于〕四大种所造之色。

   「诸色之「有」者」云何?是诸色之一切有、生、发生、起、生起、现前。此是诸

  色之有。

   诸色之「无有」者云何?是诸色之一切尽灭、衰灭、破坏、遍坏、无常性、消失。

  此是诸色之无有。

   「于诸色见无有、有者」,以观、考虑、度知、辨知、分别、而明了于诸色见有、

  无有。此「于诸色见有、无有。」

   「人人于世间,以〔见〕为决定」〔之句中〕,决定者乃(一)爱决定,(二)见决定之二

  决定。

   (一)为爱决定者云何?于此或者未生起之财富是不生起,已令生起之财富至尽

  灭。彼如是思念;「谨思以依如何之因由于我未生起之财富不生起,已令生起财富至

  尽灭耶?」彼更如是思念:「耽溺于谷酒、果酒等放逸之原因〔故〕,于我未生起之财

  富不生起,已令生起之财富至尽灭。于非时徘徊耽溺街3衢〔故〕,使我未生起之财

  富不生起,已生起之财富至尽灭。我耽溺于赴祭会,为放逸之原因,我耽溺4赌

267 博,耽溺于恶友之〔故〕,于我未生起之财富不生起,已生起之财富至尽灭。耽溺于

  懒惰〔故〕,于我未生起之财富不生起,已生起之财富至尽灭。」如是智生而不习财

  富损失之六门,习财富增益之六门。如是乃「为爱决定。」或又依农耕,依商贾,依

  牧畜,依弓术,依仕官,又依某等之技术为活计。如是乃「为爱决定。」

   (二)见决定者云何?于眼之生起时,知斗我我生起。」于眼之消灭时,知「我我消灭、

  我我离去。」如是为「见决定。」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之生起时,知

  「我我生起」,触之消灭时,知「我我消灭,我我离去。」如是「为见决定。」生、令发

  生、起,生起〔见决定〕。

   「人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人士、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根行者、〕

  摩奴所生者。「于世间」者是于恶趣世间……乃至……处世间。此乃「人人于世间,以

  〔见〕为决定」〔之义〕。故世尊宣示:

   可意不可意 世间之所言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一七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一八

   对彼为近依 发生欲原因

   诸色有无有 于彼见常断

   人人于世间 以〔见〕为决定

   七 忿妄言疑惑 此等之诸法

   〔可意不可意〕 〔发生〕有二时

   如有疑惑者 智路学〔三学〕

   沙门已知此 为此而说法 (八六八)

268 「忿、妄言、疑惑」〔之句中〕,「忿」者是一切心之瞋害、瞋恨……乃至(参照一

  五页)。「妄言」者是妄语。疑惑者是疑。依喜好之事物生忿,依不喜好之事物生忿。

  依喜好之事物生起妄语,依不喜好之事物亦生起妄语。依喜好之事物生起疑惑,依

  不喜好之事物亦生起疑惑。

   依不喜好之事物生忿者云何?「〔彼〕已对我行不利」而生忿,「〔彼〕将对我行不

  利」而生忿,「〔彼〕行我不利」而生忿。「〔彼〕已行于我可爱、可意者之不利、行不

  利,将行不利」而生忿。「〔彼〕已行于我不可爱、不可意者之利、利行,将为行利」

269 而生忿。如是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忿。

   依喜好之事物而生忿者云何?喜好事物将被夺之虞而生忿,于被夺时而生忿,

  于被夺后亦生忿。喜好之事物将变易之虞而生忿,于变易时而生忿,于变易之后亦

  生忿,如是,依喜好之事物而生忿。

   依不喜好事物而生起妄语者云何?于此某者依5枷缚之所6缚,为欲脱离其

  (枷)7缚而故意为妄语。依绳缚之所缚,依销缚之所缚,依藤缚之所缚,依蔓缚

  之所缚,依栅缚之所缚,依村街、市、国、之缚之所缚,又依地方之缚所缚,为欲

  脱离其缚而故意为妄语。如是,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起妄语。

   依喜好之事物生起妄语者云何?于此或者以可意色为因而故意为妄语。以可意

  之声、香、味、触为因、以衣服为因、以食物为因、以卧坐处为因,以病者之资具

  药品为因,而故意为妄语。如是,依喜好之事物而生起妄语。

   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惑者云何?「我眼病应愈耶?我眼病应不愈耶?我耳

  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口腔病应愈耶?我齿病应愈耶?我齿病应

  不愈耶?」如是,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惑。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一九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二○

   依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感者云何?「我应得可意之色耶?我不应得可意之色

  耶?我应得可意之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

  衣服、食物、卧坐处、病者之资具药品与否耶?」如是,依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惑。

  此为「忿、妄言、疑惑。」

   「此等之诸法,〔可意不可意〕,有二时」者,有可意不可意时,有苦、乐时,有

  喜、忧时,有好、不好时,有随导〔贪〕、瞋恚时,有存在时,将有得时。此为「此

  等之诸法亦有二时。」

   「如有疑惑者,应为智路学」〔之句中〕,智亦是智路,智之所缘亦是智路,与智

  俱存之诸法亦是智路。譬如圣道是圣路,天道是天路,梵道是梵路,如是智亦是智

  路,智之所缘亦是智路,与智俱存之诸法亦是智路。

270 应学〔之学〕者,(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之三学。

   (一)增上戒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具戒,住于防护别解脱律仪,具足正行、

  行处,于微量之罪亦起怖畏,受持而学诸学处。小戒蕴、大戒蕴、戒、住立、初行、

  自利、律仪、诸善法得达之首先、最先,此为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

  喜、乐具足初禅而住。于寻、伺止息之故,为内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

  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喜之舍离故于舍而住。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乐──彼诸圣

  者所说「有舍有念而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舍断乐故,舍断苦故,曾灭没喜、

  忧故,为不苦不乐,由舍为念之遍净,具足第四禅而住。此为增上心学。〕

   (三)增上慧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具慧,有关生灭有圣决择至正苦之灭尽而

  具备慧。彼如实知解「此是苦」,〔如实知解「此是苦之集〕,如实知解「此是苦之灭」〕

  如实知解「此是至苦灭之道」。〔如实知解「此是漏」,如实知解「此是漏之集」,如实知

  解「此是漏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漏灭之道」。此为增上慧学。

   「有疑惑者应为智路而学」者,有疑惑、有犹豫、有困惑、有迷惑、有疑之人,

  乃为证得智、为触达智、为作证智,应学增上戒,应学增上心,应学增上慧。应顾

  念而学、应知而学,应见而学,应观察而学,应于心决意而学,以信应信解而学,

  应励行精进而学,应令念现起而学,应等持心而学,应以慧知解而学,以知通所知

  通而学,以遍知应遍知而学,舍断应舍断而学,以修习应修习而学,以作证应作证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二一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二二

271 而学,应行、应正行、应行受持此等三学。此为「有疑惑者应为智路而学」〔之义〕。

   「沙门已知此而说法」〔之句中〕,「已知」者,为知、考虑、度知、辨知、明暸而

  说、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以论〔法〕。〔即〕知、识、考

  量、度知、辨知、明暸、论说、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而说明

  「一切行是无常」。「一切行是苦。」「一切法无我。」「缘无明而有行」……乃至……「缘

  生而有老死。」「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此是苦」……乃至

  ……「此是至苦灭之道。」「此是漏」……乃至……「此是至漏灭之道。」「应知通此等诸

  法。」「应遍知此等诸法。」「应舍断此等诸法。」「应作证此等诸法」及六触处之集、灭

  没、乐味、过患、出离、五取蕴、四大种之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所有集

  法皆此灭法」而知、识、考虑、度知、辨知、明暸、论、说、告、示、施设、确立、

  开显、分别、显示而说明。

   即世尊如是说:「诸比丘!知通已而我示法,非不知通。诸比丘!有因缘而我示

  法,非无因缘。诸比丘!有示导(神变)而我示法,非无示导。诸比丘!我知通已

272 而示法,非不知通而示法,〔我〕有因缘而示法,非无因缘而示法,〔我〕有示导而

  示法而非无示导,〔我于汝等应教诫者当教训之。而且诸比丘!汝等以「世尊是等正

  觉者,法是善说,僧是善行道」为满足而宣说,为喜悦而宣说,为欢喜而宣说。」而

  有时行此说法时,令百千之世界震动。此为「沙门已知此而说法」〔之义〕。故世尊宣

  示:

   忿妄言疑惑 此等之诸法

   〔可意不可意〕 〔发生〕有二时

   如有疑惑者 智路学〔三学〕

   沙门已知此 为此而说法

   八 可意不可意 以何为因缘

   以何之无时 此等事亦无

   可意不可意 无有与有义

   此为何因缘 以此我当说 (八六九)

   「可意不可意者以何为因缘?」可意不可意者以何为因缘耶?由何处生耶?由何

  处发生耶?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二三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二四

  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发生因耶?而问可意与不可意之根本……乃至……问

  集、质问、乞、求、为信解。此为「可意不可意者以何为因缘」〔之义〕。

   「以何之无时,此等事亦无」者,是何之无时,不存在时,不能得时,无可意不

  可意,无出生,无生,无发生,不起,不生起,此为「以何之无时,此等事亦无」〔之

  义〕。

   「〔可意不可意〕之无有与有此等义」〔之句中〕,可意、不可意之有者云何?及

  可意、不可意之一切之有、出生、生、发生、起、生起、现前。此是可意、不可意

  之有。

273 可意、不可意之无有者云何?是可意、不可意之一切尽灭、衰灭、破坏、毁坏、

  消失。此是可意、不可意之无有。

   此「义」者乃彼之第一义,此「〔可意、不可意〕之无有、有之此义」。

   「此为何因缘,以此我当说」〔之句中〕,「此」者乃我问、乞、求、信乐处。「我

  当说」者是当语、说、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为何因

  缘,以此我当说」者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生因,以何为发生因,此「此

  为何因缘,以此我当说」〔之义〕。故彼之化人言:

   可意不可意 以何为因缘

   以何之无时 此等事亦无

   可意不可意 无有与有义

   此为何因缘 以此我当说

   九 可意不可意 以触为因缘

   如触之无时 此等事亦无

   〔可意不可意〕 无有与有义

   此〔触〕为因缘 〔如是〕我语汝 (八七○)

   「可意不可意是以触为因缘」者,赍乐受缘触而乐受生起,赍彼之乐受触之灭故,

  赍同类已受之乐受缘触而生起为8处之乐受乃灭,乃寂灭。赍苦受缘触而苦受生起、

274 赍彼之苦受触之灭故,赍同类已受之苦受缘触而生起为处之苦受乃灭,此寂灭。赍

  不苦不乐受缘触而不苦不乐受生起,赍彼之不苦不乐受触之灭故,赍同类已受之不

  苦不乐受缘触而生起为处之不苦不乐受乃灭,乃寂灭。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二五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二六

   「可意不可意,以触为因缘」者,可意不可意是以触为因缘,以触为集,以触为

  生因,以触为发生因。此为「可意不可意是以触为因缘」也。

   「如触之无时,此等事亦无」者,触之无时、不存在时、不能得时、无有可意不

  可意、无出生、无生、不发生、不起、不生起、不现前。此为「如触之无时,此等事

  亦无」〔之义〕。

   「可意不可意,无有与有义」 者,有见亦以触为因缘,无有见亦以触为因缘。此

  「义」者,是第一义。此为「无有与有义。」

   「此〔触〕为因缘,〔如是〕我语汝」〔之句中〕,「此」者,汝问、汝乞、汝求、

  汝成信乐处。「我语」者,乃我语、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

  此为「〔如是〕我语汝。」

   「此〔触〕为因缘」者,是此触为因缘,以触为集,以触为生因,以触为发生因。

  此为「此〔触〕为因缘,〔如是〕我语汝。」故世尊宣示:

   可意不可意 以触为因缘

   如触之无时 此等事亦无

   〔可意不可意〕 无有与有义

   此触为因缘 〔如是〕我语汝

275 十 触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或又有遍取 由何处发生

   以何之无时 我执事亦无

   以何无有时 触乃为非触 (八七一)

   「触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者,触乃以何为因缘,由何处生,由何处发生,由

  何处起,由何处生起,由何处现前,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因,以何为发

  生因,以问触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乞、求、成信乐。此为「触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之义〕。

   「或又有遍取,由何处发生」者,遍取已由何处发生,由何处生,由何处共生,

  由何处起,由何处生起,由何处现前,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生因,以何

  为发生因,以问遍取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乞、求、信乐。此为「或又有

  遍取,由何处发生」〔之义〕。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二七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二八

   「以何之无时,我执事亦无」者,是何之无时,不存在时,不能得时,我执事亦

  无,无耶,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被正断,为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

  所烧,此为「以何之无时,我执事亦无」〔之义〕。

   「以何无有时,触乃为非触」者,何之无有时,为非有时,以超任〔何〕时,超

  越时,离越时,触乃为非触此为「以何无有时,触乃为非触」〔之义〕。故彼之化人言:

   触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或又有遍取 由何处发生

   以何之无时 我执事亦无

   以何无有时 触乃为非触

   一一 名与色为缘 〔如是〕而有触

   欲求为因缘 〔如是〕有遍取

   欲求之无时 我执事亦无

   色之无有时 触乃不为触 (八七二)

276 「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者,眼与色为缘而眼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

  眼与色于色中,除眼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

  〔之义〕。耳与声为缘而耳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耳与声于色中,除耳触之诸相

  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鼻与香为缘而鼻

  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鼻与香于色中,除鼻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

  「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舌与味为缘而舌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

  舌与味于色中,除舌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

  触」〔之义〕。身与所触为缘而身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身与所触于色中,除身

  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意与法

  为缘而意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9基色于色中,诸色法于色中,除意触之相应

  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

   「欲求为因缘,〔如是〕有遍取」〔之句中〕,欲求者是渴爱也。即一切贪、染贪

  ……乃至(八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遍取者,乃爱遍取、见遍取之二遍

  取……乃至〔后方二五五页参照〕……此是爱遍取……乃至……此是见遍取。

   「欲求为因缘,〔如是〕有遍取」者,遍取是以欲求为因缘,以欲求为因,以欲求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二九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三○

  为缘,以欲求为原因,以欲求为发生因。此是「欲求为原因,〔如是〕有遍取」〔之义〕。

277 「欲求之无时,我执事亦无」〔之句中〕,「欲求」者是渴爱。即一切贪、染贪……

  乃至……贪欲、贪、不善根。「我执」者乃爱我执、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二五

  五页参照〕……此是爱我执……乃至……此是见我执。

   「欲求之无时,我执事亦无」者,欲求之无时,不存在时,不能得时,无有「我执」,

  无,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被正断,为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

  此是「欲求之无时,我执事亦无」〔之义〕。

   「色之无有时,触乃不为触」〔之句中〕,色者乃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色

  之无有时」者,由四原因而色无有。〔即〕(一)知无有,(二)度知无有,(三)舍断无有,(四)

  超越无有而成。

   (一)由知无有色乃无有者云何?以知色,即一切色皆知此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

  色以知、观色。如是由知无有色乃无有。

   (二)由度知无有色乃无有者云何?如右已知而度知色。〔即色〕是无常、是苦、是

  为病、是瘫、是箭、是痛、是恼、是敌、是毁、是疾、是祸、是怖畏、是灾患、是

  动、是坏、是不恒、是无救护所、是无避难所、是无归依所、是空缺、是空虚、是

  空、是无我、是过患、是变易法、是不坚实、是痛恨、是杀戮者、是非有、是有漏、

  是有为、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死法、是愁悲苦忧恼法、是集、是

  灭没、是乐味、是过患、是〔应〕出离而度知。如是由度知无有而色是为无有。

278 (三)由舍断无有色乃无有者云何?如右已度知而对色以舍断欲贪、除去、灭除,

  令灭无。即世尊如是说:「10诸比丘!对色有欲贪者,须舍断彼!如是彼〔色〕被舍

  断,被根绝,如截根之多罗树,成为灭无,未来为不生起之物」,如是由舍断无有而

  色是为无有。

   (四)由超越无有色乃无有者云何?得四无色定者为无有色、非有、超、超越、离

  越。如是由超越无有而色是为无有。

   「色之无有时,触乃不为触」者,色之无有时、非有时、超越〔色〕之时、超越

  时、离越时、不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之五触。此是「色之无有时,触乃

  不为触」〔之义〕。故世尊宣示:

   名与色为缘 〔如是〕而有触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三一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三二

   欲求为因缘 〔如是〕有遍取

   欲求之无时 我执事亦无

   色之无有时 触乃不为触

   一二 如何之行者 色乃成为无

   或又苦与乐 如何成为无

   如何成为无 以此请语我

   〔如何成为无〕 我意欲知之 (八七三)

   所谓「如何之行者色乃成为无耶?」11如何之行者,是如何之行道者,如何动作

  者,如何活动者,如何护持者,如何持续者,如何维持者,「色成为无耶?」为非有

  耶?且超耶?且超越耶?令离越耶?此是「如何之行者,色成为无耶?」〔之义〕。

279 「或又苦与乐,如何成为无?」乐与苦者,如何成为无耶?为非有耶?且超耶?

  且超越耶?且离越耶?此是「或又苦与乐,如何成为无」〔之义〕。

   「如何成为无?以此请语我」〔之句中〕,「此」者,是我所问之处,我所乞之处,

  我所求之处,我所信乐之处。此是「此」。「请语我」者,请语,请告,请示,请施设,

  请确立,请开显,请分别,请显示,请说明。此是「以此请语我」〔之义〕。「如何成

  为无」者,如何成为无耶?为非有耶?且超耶?且超越耶?令离越耶?此是「如何成

  为无,以此请语我」〔之义〕。

   「我意欲知之」〔之句中〕,「欲知之」者,其将欲了知,将欲识知,将欲别知,将

  欲通达。此是「将欲知之」〔之义〕。

   「我意」者,是我心,我思惟,我识。此是「我意欲知之」〔之义〕。故彼之化人已

  言:

   如何之行者 色乃成为无

   或又苦与乐 如何成为无

   如何成为无 以此请语我

   〔如何成为无〕 我意欲知之

   一三 不成想想者 不成异想者

   不成非想者 及无有想者

   〔已为〕斯行者 色即成为无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三三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三四

   以想为因缘 〔成为〕障碍者 (八七四)

   「不成想想者,不成异想者」〔之句中〕,想想者是于自然所想之人人。彼〔修行

  者〕不在自然之想。异想者是狂者及所有乱心者。彼〔修行者〕不为狂者,又不为

  乱心者。此是「不成想想者,不成异想者」〔之义〕。

280 又「不成非想者及无有想者」〔之句中〕,非想者,是灭尽定者及所有无想之有情。

  彼修行者不成灭尽定者及无想有情。无有想者是得四无色定者。彼(修行者)非得

  四无色定者。此乃「不成非想者及无有想者」〔之义〕。

   「已为斯行者,色即成为无」者,于此处有比丘令舍断乐故,〔舍断苦故,曾灭没

  喜与忧故,成不苦不乐,由舍念之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彼如斯而心等持、遍净、

  净白而无秽,离随烦恼,成为柔软,而适业,住立,达不动时,为获得空无边处定,

  令心导引趣向,具有无色道。「12斯行者」已如斯动作者,如斯活动者,如斯护持者,

  如斯持续者,如斯维持者,「色即是无」,非有、且超,且超越,且离越。此是「已为

  斯行者,色即是无」〔之义〕。

   「障碍者以想为因缘」,障碍即是障碍者,为爱障碍者,为见障碍者,为慢障碍

  者,以想为因缘,以想为集,以想为生因,以想为发生因。此是「障碍者以想为因缘」

  〔之义〕。故世尊宣示:

   不成想想者 不成异想者

   不成非想者 及无有想者

   〔已为〕斯行者 色即成为无

   以想为因缘 〔成为〕障碍者

281 一四 所问于尊师 尊师回答我

   其它问尊师 望冀请语之

   贤者等以此 〔非想非非想〕

   以叙述此是 人之最高净

   或又说他净。   (八七五)

   「所问于尊师,尊师回答我」,问于尊师,乞、求、所信乐,宣答我等,宣、告、

  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所问于尊师问,尊师回答我」〔之

  义〕。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三五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三六

   「其它问尊师,望冀请语之」,其它欲问尊师,其它以向尊师乞,其它以向尊师

  求,于其它所信乐尊师,更向尊师〔我等〕问。「望冀请语之」,望冀请语,是请告、

  请示、请施舍、请确立、请开显、请分别、请显示、请说明。此是「其它问尊师,望

  冀请语之」〔之义〕。所谓「贤者等以此,〔非想非非想定〕,说是人之最高净耶?」某

  沙门、婆罗门以此无色定为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而说、语、

  话、说明、言说耶?「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补特伽罗、命者、生者、

  生死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净」者,是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贤

  者等于此」者,于此以自己之主张说是贤者,说成为13 坚固,说是真理14、说有因,

  说有相,说有理由,说有处〔道理〕者。此「贤者等以此,说此人最高之净耶」〔之

  义〕。

282 「或又说他〔净〕」或者,是某沙门、婆罗门超此无色定,超越、离越、而由此无

  色更向他人之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亦说、语、活、说明、言说。此是

  「或又说他〔净〕」〔之义〕。故彼化人言:

   所问于尊师 尊师回答我

   问其它尊师 望冀请语之

   贤者等以此 〔非想非非想〕

   以叙述此是 人之最高净

   或又说他净。

   一五 于此贤者等 说人最高净

   彼等或无余 善说寂〔高净〕 (八七六)

   此处贤者等乃以此说人之最高净者,乃或某沙门,婆罗门是常见论者,以此无

  色定,是「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而「说」、语、话、说明、言说。

  「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人士、补特伽罗、命者、生者、生死者、根行者、

  摩奴所生者。「净」者,是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于此贤者等」者,于

  此处以自己之主张说是贤,说是坚固,说是真理,说因,说相,说理由,说道理。

  此是「于此贤者等,以此说人最高净」〔之义〕。

   「更于彼等之某者乃善说无余,以寂说是〔最高净〕」者彼等沙门、婆罗门中之某

  沙门、婆罗门是断〔见〕论者,惧怖有,欢喜无有。彼等「实以此若我身坏者,应断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三七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三八

  绝灭亡故,死后无有。」说「此是无余」,而说有情之寂、寂止、寂灭、灭、安息是

283 〔最高之净〕。为善说者,以〔自己之主张〕而善说、贤说、坚固说、真理说、因说、

  相说、理由说、道理说。此是「更于彼等之某者乃以寂更善说无余,」〔之义〕。故世

  尊已宣示:

   于此贤者等 说人最高净

   彼等或无余 善说寂〔高净〕

   一六 彼等〔诸见者〕 知是依著者

   牟尼有观慧 知〔彼之〕依着

   知而解脱者 不至为诤论

   种种之诸有 慧者不还来 (八七七)

   「知彼等是依著者」〔之句中〕,「彼等」者,是诸恶见者。「〔知〕是依著者」,乃

  知是常见依者,知是断见依者,识、考虑、度知、辨知、明了。此是「知彼等是依着

  者」〔之义〕。

   「牟尼有观慧,知〔彼之〕依着」〔之句中〕,「牟尼」者,是以智云牟那……乃至

  〔后方一○六页以下参照〕……超越着与网此是牟尼。牟尼知彼等是常见依者、断

  见依者、常断见依者、识、考虑、度知、辨知、明暸。「观慧者」是贤者、具慧者、

  觉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牟尼有观慧,知彼之依着」〔之义〕。

   「知而解脱者,不至为诤论」〔之句中,「知而解脱者」〕,是「知、识、考虑、度

  知、辨知、明暸、由究竟无取解脱而脱者,「解脱者」是遍脱者、善解脱者。是知、

  识、考虑、解知、明暸「一切行是无常」,由究竟无取解脱而为脱者、解脱者、遍脱

  者、善解脱者。是知、识、考虑、辨知、明暸「一切行是无常」「一切法是无我……乃

284 至(二二页参照)……是知、识、考虑、度知、遍知、明暸「所有集法皆是灭法」,

  由究竟无取解脱是脱者、解脱者、遍脱者、善解脱者。」

   「不至为诤论」者,不行争斗,不行口论,不行异执,不行诤论,不行确执。即

  世尊如是说:「汝15长爪〔中部七四经〕!如是心解脱之比丘,任何人亦不雷同,任

  何人亦无诤论。唯于世间之所说不执取言说。此是「知而解脱者,不至为诤论」〔之

  义〕。

   「种种之诸有,慧者不还来」〔之句中〕,〔种种之有」者,是种种有之业有、再有。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三九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四○

  〔即〕于欲有之业有,于欲有之再有,于色有之业有,于色有之再有,于无色有之

  业有,于无色有之再有、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再三之

  身体生起。「〔种种之有〕不返来」,是不归来、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慧者」,是

  慧者、贤者、见慧者、觉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慧者种种之有不还来」

  〔之义〕。故世尊宣示:

   彼等〔诸见者〕 知是依著者

   牟尼有观慧 知彼之依着

   知而解脱者 不至为诤论

   种种之诸有 慧者不还来

 第十一斗诤经之义释毕。

  注1 化人(nimmito)本经世尊自化作为化佛,对彼之化佛而质问,对彼之质问回答而言说法

   者。今之化人即是此化佛。

   2 本偈虽由Thag 530引用而成者,但与引用原文多少有字句之相违。

   3 街衢(visikha)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有(visikkha)是误写。

   4 赌博(juta)底本之iuta 是误植。

   5 枷(andu)底本及暹罗本之addu 是误写。

   6 被缚(baddho)底本及暹罗本虽有bandho是错误。以下皆是同样。

   7 缚(bandhanassa)底本之bhandhanassa 是误植。

   8 所之(ya)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有为Sa今从异本。

   9 基色(vatthu-rupa)是意识所依之色法(物质)。普通谓之心基(hadaya-vatthu)。非

   指心脏耶?此语在巴利阿毘达磨特有之术语,多出于阿毘达磨以后之书中。例如在

   Dhamma-Sangani P.125基是(Vatthu),是眼识乃至意识之所依以指色法,不只是心

   基,眼根乃至身根亦包含在内。在Tikapatthana PP.164;171基为(Vatthu)于现在

   同样唯指意识所依之心基。在Milinda-panha P.2 81心基(hadaya-vatthu)用为心

   脏。有关基色详细之说明Visuddhi-magga P.447参照。

   10 以下之文由S.III.27之引用。Mnd.53;杂阿含七七经(大正二、一九c)参照。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四一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四二

   11 底本于此之前虽有 Katham Sametassa ti 之句,今以译文之便宜,而为省略。

   12 底本于此之前虽有 Evam Sametassa ti 之句,今为译文之便宜,而为省略。

   13 说是坚固(thira-vada)在底本虽有 dhira-vada 仿照大义释一、一九五页之例改正。以

   下亦然。

   14 说是真理(naya-vada)在底本虽有 nana-vada 仿照大义释一、一九五之例改正。以下

   亦然。

   15 以下之文由M.I,500 之引用。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一 〔恶见者〕各自 遍住各自见

   异执而自善 〔以作〕种种论

   「如是知之者 乃是知法者

   呵责于此者 不成完全者」 (八七六)

   「恶见者各自,遍住各自见」,有恶见一部之沙门、婆罗门,彼等执六十二恶见

  中任何之某恶见、执着、执受、执取、住着,住各自之见,共住、居住、遍住。譬

  如在家者住家中,有罪者住罪中,有烦恼者住烦恼中,如斯有恶见一部之沙门、婆

  罗门,彼等执六十二恶见中任何之某恶见、执着、执受、住着,住各自之见、共住、

  居住、遍住。此是「遍住各自见」〔之义〕。

   「异执而自善,以作种种论」〔之句中〕,「异执〕者是执、执着、执受、执取、住

  着。种种论者,是论种种,论多种,论相异,广论,不一论。「论」者,是语、话、

286 说明、言说。「善〔说〕」,是善说自己之主张,贤说、坚固说、真理说、说有因、说

  有相、说理由、说道理。此是「异执而自善,以作种种论」〔之义〕。

   「如是知之者,乃是知法者」,所知者是知法、了知、观、通达此之法、见、行

  道、道。此是「如斯知之者,乃是知法者」〔之义〕。

   「呵责于此者,不成完全者」,呵责于此之法、见、行道、道者,此是不完全者,

  此不是完成者,此不是圆满者,是劣者、贱劣者、下劣者、卑贱者、劣小者、小者。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四三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四四

  此是「呵责于此者,不成完全者」〔之义〕。故彼化人言:

   〔恶见者〕各自 遍住各自见

   异执而自善 〔以作〕种种论

   如是知之者 乃是知法者

   呵责于此者 不成完全者

  二 〔彼等〕如斯之 异执而诤论

   且言「他成愚 并是为不善」

   彼等虽叙说 一切为自善

   于彼等之中 何论是真实 (八七九)

   「如斯异执而诤论」者,是斯执、执着、执受、执取、住着,〔而言:〕「汝不了

  知此法、律,〔我了知此法、律,何以故汝何能了知此法、律耶?因汝是邪行道者。

  我是正行道者,我〔言是伴义〕,汝〔言不伴义,〕应言于前汝乃言后于,应言于后

  汝言于前。汝久习之〔说〕是令颠覆也。汝说之〔过患〕被指摘,汝被论破。为令

  行解脱(汝)说之〔过患〕〕,或若能者显论之」,然而诤论、争斗、口论、异执、诤

  论、确执。此是「如斯异执而诤论。」

287 且言「他成愚,并是为不善」,如斯「言」是如斯语、如斯话、如斯说明,如斯言

  说:「他是「成愚」、劣、贱劣、下劣、卑贱、劣小、小、不善、无知、乃至无明、无

  智、无辨知、有恶慧。」此是「且言他成愚成不善」〔之义〕。

   「于彼等之中,何论是真实?」彼等沙门、婆罗门之中,何论是真实耶?是事实

  耶?是如实耶?是如真耶?是不颠倒耶?此是「于彼等之中,何论是真实」〔之义〕。

   「彼等虽叙说,一切为〔自〕善」,彼等沙门、婆罗门主张说一切自己是善,说

  是贤,说是坚固,说是真理,说因、说相、说理由、说道理。此是「彼等虽说一切是

  善」。故彼化人言:

   〔彼等〕如斯之 异执为诤论

   且言「他成愚 并是为不善」

   彼等虽叙说 一切为自善

   于彼等之中 何论是真实

   三1 若他人之法 不为承认者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四五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四六

   愚者与劣者 贱劣之慧者

   彼等之一切 遍住〔自见故〕

   无他一切是 愚劣贱劣慧 (八八○)

   「若他人之法,不为承认者」,是不认他人之法、见、行道、道、不随观、不同

  意、不随喜者。此是「若他人之法,不为承认者」〔之义〕。

   「愚者与劣者,贱劣之慧者」,是他者为愚者、劣者、下劣者、卑贱者、劣小者、

  小者、劣慧者、下劣慧者、劣小慧者、小慧者。此「愚者与劣者,贱劣之慧者」〔之

  义〕。

   「无他一切是,愚劣贱劣慧」,彼等沙门、、婆罗门是愚者、劣者、贱劣者、下劣

  者、卑贱者劣小者、小者。一切是劣慧者、贱劣慧者、下劣慧者、卑贱慧者、劣

288 小会者、小慧者。此是「无他一切是,愚劣贱劣慧」〔之义〕。

   「彼等之一切,遍住〔自见故〕」,彼等一切之沙门、婆罗门,是恶见者。彼等执

  六十二恶见中之任何某一恶见,执着、执受、执取、住着而住于各自之见,共住、

  居住、遍住。譬如在家者住于家中,有罪者住于罪中,有烦恼者住于烦恼中,如斯

  彼等一切之沙门、婆罗门是恶见者,彼等执六十二恶见中之任何某一恶见,执着、

  执受、执取、住着而住于各自之见,共住、居住、遍住。此是「彼等之一切,遍住〔自

  见故〕。」故世尊宣示:

   若他人之法 不为承认者

   愚者与劣者 贱劣之慧者

   彼等之一切 遍住〔自见故〕

   无他一切是 愚劣贱劣慧

   四 若又依自见 此之净白者

   是善净慧者 善者具慧者

   如彼等之见 于被取着故

   彼等中一人 无贱劣慧者 (八八一)

   「若又依自见,此之净白者」者,是依自己之见、自己之忍〔智〕、自己之意欲、

  自己之主张之净白者、遍白者、不杂染者。此「若又依自见,此之净白者」〔之义〕。

289 「是善净慧者,善者具慧者」〔之句中〕,「善净慧者」是净慧者、清净慧者、遍净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四七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四八

  慧者、净白慧者、遍白慧者。或又是净见者、清净见者、遍净见者、净白见者、遍

  白见者。此是「善净慧者。」「善者」是善者、贤者、慧者、觉慧者、智者、辨知者、

  有慧者。此是「善净慧者、善者。」「具慧者」,是具慧者、贤者、慧者、觉慧者、智

  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是善净慧者,善者具慧者。」

   「彼等中一人,无贱劣慧者」者,于彼等沙门、婆罗门之中亦无一人之贱慧者、

  贱劣慧者、下劣慧者、卑贱慧者、劣小慧者、小慧者。或又一切是最高慧者、最胜

  慧者、最殊胜慧者、秀慧者、最上慧者、胜妙慧者、此是「彼等中一人,无贱劣慧者」

  〔之义〕。

   所谓「如彼等之见,为被取着故」,彼等沙门、婆罗门之见成为如彼之被取着,

  被正受,被把取,被执取,被住着,被缚着,被信解。此成为「如彼等之见,为被取

  着故。」故世尊已宣:

   若又依自见 此之净白者

   是善净慧者 善者具慧者

   如彼等之见 于被取着故

   彼等中一人 无贱劣慧者

   五 敌对者相互 言他是愚见

   其〔见〕成如真 〔如真〕我不言

   〔彼等〕各自见 以为是真实

   故见他是愚。 (八八二)

290 「其〔见〕成如真,〔如真〕我不言」〔之句中〕,「不」者,是否定。「其见」者,

  是六十二恶见。我不言、不说、不示、不施设、不确立、不开显、不分别、不显示,

  不说明其见是如实、如理、事实、如真、不颠倒。此「如真我不言」〔之义〕。

   「敌对者相互,言他是愚见」〔之句中〕,敌对者,是二人之人、是二人之争斗者,

  是二人之口论者,是二人之议论者,是二人之诤论者,为二人之诤者、二人之论者、

  二人之谈论者。彼等相互以〔他之见〕是愚、劣、贱劣、下劣、卑贱、劣小,小,

  如斯言、如斯语、如斯话、如斯说明、如斯言说。此是「敌对者相互,言他是愚见。」

   「彼等各自见,以为是真实」者,谓:「世间是常,唯此是真实,其它是虚妄」,

  已以各自之见为真实。谓:「世间是无常。唯此是真实,其它是虚妄」已以各自之见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四九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五○

  为真实,谓:〔「世间是有边」,「世间是无边」,「命与身是同一」,「命与身是相异」,

  「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存在,且不存在」,〕「如来死后非

  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实,其它是虚伪」己以各自之见为真实。

   「故见他是愚。」〔之句中〕,「故」者,故是其理由,是其因,是其缘,是其因缘,

  而「见」、观、睹、眺、省思、普观「他是愚」,是劣、贱劣、下劣、卑贱、劣小、小、

  也。此是「故见他是愚」〔之义〕。故世尊已宣示:

   敌对者相互 言他是愚见

   其〔见〕成如真 〔如真〕我不言

   〔彼等〕各自见 以为是真实

   故见他是愚。

291 六 某人之所言 「是真实如真」

   他人言其见 「是虚伪虚妄」

   如斯彼等间 异执而诤论

   何故诸沙门 不说一致耶 (八八三)

   「某人之所言,是真实、如真」者,是某沙门、婆罗门是如斯言、如斯语、如斯

  话、如斯说明、如斯言所说之法、见、行道、道,「此是真实、如理、事实、不颠倒。」

  此是「某人之所言,是真实、如真。」

   「他人言其见,是虚伪、虚妄」,是彼之法、见、行道、道,于某沙门、婆罗门,

  如斯言、如斯语、如斯话、如斯说明、如斯言说:「此是虚伪,此是虚妄,此是不实,

  此是妄,此是不如实。」此是「他人言其见,是虚伪、虚妄」〔之义〕。

   「如斯〔彼等〕间,异执而诤论」者,则如斯取,把取,执,执取,住着而为诤

  论、争斗,口论,异执,诤论,确执:「汝不了知此之法与律……乃至(二二六─二

  二七页参照)……或若能者当显论之。」此是「如斯〔彼等〕间,异执而诤论」〔之义〕)。

   「何故诸沙门,不说一致耶」〔之句中〕,「何故」者,是于何理由,于何之因,于

  何之缘,于何之因缘,于何之集,于何之生因,于何之发生因,「不说一致耶?」是

  种种说耶?多种说耶?相互〔相反〕说耶?广说耶?语耶?话耶?说明耶?言说耶?

  此是「何故诸沙门,不说一致耶」〔之义〕。故彼化人言:

292 某人之所言 「是真实如真」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五一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五二

   他人言其见 「是虚伪虚妄」

   如斯彼等间 异执而诤论

   何故诸沙门 不说一致耶

   七 真理只为一 无有第二事

   人人知解2彼 不可为诤论

   彼等种种〔见〕 自说称真理

   是故诸沙门 不说成一致 (八八四)

   「真理只有一,无有第二事」者,即是说苦灭、涅盘。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

  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盘。或又一真理即说至道谛、出脱谛、苦灭

  之行道、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此是「真理只有一,无有第二事」〔之义〕。

   「2人人知解彼,不可为诤论」〔之句中〕,「彼」者,是彼真理。「人人」者,是有

  情之同义语。人人知解彼真理,了知、识知、别知、通达而不可争斗,不可口论,

  不可异执,不可诤论,不可确执。应舍断争斗、口论、异执、诤论、确执、除去

  灭除、令之灭无。此是「人人知解彼,不可为诤论」〔之义〕。

   「彼等种种见,自说称真理」,彼等自行称说种种真理,说、语、话、说明、言

293 说。〔即〕」「世间是常。唯此是真实、其它是虚妄」,自行称说,说、语、话、说明、

  言说:「世间是无常……乃至(五○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

  此是真实,其它是虚妄」而自行称说、说、语、话、说明、言说。此是「彼等种种〔见〕,

  自说称真理』」〔之义〕。

   「是故诸沙门,不说成一致」〔之句中〕,「故」者,乃是故〔指〕彼理由,而彼之

  因,彼之缘,彼之因缘,「不说为一致」,成为种种说、多种说、相异说、广说、语、

  话、说明、言说。此是「是故诸沙门,不说成一致」〔之义〕。故世尊宣示:

   真理只为一 无有第二事

   人人知解彼 不可为诤论

   彼等种种〔见〕 自说称真理

   是故诸沙门 不说成一致

   八 诸多议论者 自说为是善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五三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五四

   何故于种种 言说真理耶

   诸多之真理 已〔由他〕闻耶

   或又从彼等 自己思择耶 (八八五)

   「何故于种种,言说真理耶?」〔之句中〕,何故者,于何故是于何之理由,何之

  因,何之缘,何之因缘,「说种种之真理耶?」于多种说耶?于相异说耶?广说耶?

  语、话、说明、言说耶?此是「何故于种种,言说真理耶?」〔之义〕。

   「诸多议论者,自说是为善」〔之句中〕,「议论者」者,是为异论者亦议论者。或

  又议论各自之恶见而语、话、说明、言说者,〔即〕「世间是常,唯此是真实,其它

  是虚妄。」「世间是无常……乃至(五○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

  只此是真实,其它是虚妄。」而议论、语、话、说明、言说者〔亦是议论者〕。「自说

294 是善」,说自己之主张是善,说是贤,说是坚固,说是真理,说有因,说有相,说有

  理由,说有道理。此是「诸多议论者,自说为是善」〔之义〕。

   「诸多之真理,已〔由他〕闻耶?」是以甚多之真理,以种种、多种、相异、而

  广由他闻耶?此是「诸多之真理,已〔由他〕闻耶」〔之义〕。

   「或又从彼等,自己思择耶?」又由〔自己〕之思择、寻求、思惟而行,所导引、

  被带去而行耶?如斯是「或又从彼等,自己思择耶」〔之义〕。或又思择而历练,从审

  思、说、语、话、说明、言说使自理解之事耶?如斯亦是「或又从彼等,自己思择耶」

  〔之义〕。故彼化人言:

   诸多议论者 自说为是善

   何故于种种 言说真理耶

   诸多之真理 已〔由他〕闻耶

   或又从彼等 自己思择耶

   九 依想除诸常 世无多真理

   遍计见思择 言「真」「妄」二法  (八八六)

   「无甚多种种之真理」者,种种甚多真理,并无有多种、相异、广泛。此是「无甚

  多种种之真理」〔之义〕。

   「于世间依想除诸常」者,是「依想」除去诸常执,此语、话、说明、言说世间一

  真理唯是苦灭、涅盘。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五五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五六

295 涅盘。或〔说〕一真理是道谛、出脱谛、至苦灭行道,所谓正见……乃至……正定。

  此是「世间依想除诸常」〔之义〕。

   「遍计于诸见思择,〔彼等〕言二法,「是真理」「是虚妄」者,思择,寻求,思惟,

  思择,寻求,思惟而生诸恶见,令发生、起、生起,如斯言、如斯语、如斯话、如

  斯说明、如斯言说:「我者是真理」,「汝者是虚妄」。此「遍计于诸见思择,〔彼等〕

  言二法,「是真理」、「是虚妄」〔之义〕。故世尊宣示:

   依想除诸常 世无多真理

   遍计见思择 言「真」「妄」二法

   十 见闻戒务觉 依此蔑视他

   决定亦己见 〔不断〕为喜悦

   他为愚不善  (八八七)

   「见、闻、戒、务、觉,依止于此等蔑视他」,见耶见净耶?闻耶闻净耶?戒耶

  戒净耶?务耶务净耶?觉耶觉净耶?而依止、近依、执、执取、住着。此是「见闻戒

  务觉,依此蔑视他」〔之义〕。蔑视者,是不尊敬亦是蔑视。或又令生忧亦是蔑视。

  此是「见、闻、戒、务、觉,依此蔑视他」〔之义〕。

296 「决定立己见,〔不断〕为喜悦」〔之句中〕,「决定」者,是六十二恶见。由决定

  见而立见决定,住立、执、执取、住着。此是「立决定」。喜悦者,是满足、笑、笑

  喜、悦意,令圆满之思惟。或又现齿而笑之。此是「决定立己见,〔不断〕为喜悦」〔之

  义〕。

   〔言己为真理〕,「他愚为不善」之言:「他是愚、劣、贱劣、下劣、卑贱、劣小、

  小,是不善,是无知、至于无明、无智、无辨知、有恶慧」,如斯言、如斯语、如斯

  话、如斯说明、如斯言说。此是「言他为愚不善」〔之义〕。故世尊宣示:

   见务戒务觉 依此蔑视他

   决定立己见 〔不断〕为喜悦

   他为愚不善。

   一一 见他为愚故 故言自为善

   彼自且说善 轻蔑他如斯

   〔轻蔑〕而论议  (八八八)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五七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五八

   「见他为愚故」者,是以他为愚,劣、贱劣、下劣、卑贱、劣小、小,以见、观、

  睹、眺、省思,普观「故」,是其因、其缘、其理由、其发生因。此是「见他为愚故。」

   「故言自为善」〔之句中〕,自者,是自己。彼于其因、其缘、其理由,其发生因,

297 自言「我自己是善、贤、有慧、有觉慧、有智、有辨知、有慧。」此是「故言自为善」

  〔之义〕。

   「彼自且说善」,者自己于自己之主张,说是善,说贤,说坚固,说真理,且说

  是有因,说有相,说有理由,说有道理。此是「彼自且说善」(之义)。

   「轻蔑他如斯而为论议」〔之句中〕,不尊故亦是轻蔑他。或又令生忧亦是轻蔑他。

  「如斯而论议」,如斯〔轻蔑他〕而谓:「此者是邪见者,是颠倒见者」以论议彼之恶

  见。此是「轻蔑他如斯而论议」〔之义〕。故世尊宣示:

   见他为愚故 故言自为善

   彼自且说善 轻蔑他如斯

   〔轻蔑〕而论议。

   一二 以过误之见 彼已使完成

   慢而且狂乱 自思是完全

   自意与自认 是为第一人

   彼之见如斯 而成被取着 (八八九)

   「以过误之见,彼已使完成」〔之句中〕,过误之见者,是言六十二恶见。以如何

  之理由言六十二恶见是过误之见耶?彼之一切〔六十二〕见是超理由、超相、超3

298 因。于其理由言六十二恶见是过误之见。一切异学〔之见〕亦是过误之见。由如何

  之理由而一切异学〔之见〕亦是过误之见耶?彼等〔异学〕相互超、超越、离越、

  生、令发生、起、令生起恶见。于此之理由一切异学〔之见〕亦是过误之见。彼已

  使完成者,以过误之见〔自〕为「完成、完全、高贵。」此是「以过误之见,彼已使完

  成。」

   「慢而且狂乱,自思是完全」〔之句中,慢而且狂乱〕,是由慢而于自己之见中为

  狂、发狂、狂乱、增狂。此是「慢而且狂乱。」「自思是完全者,思是完全,思是完成,

  思是高贵。此是「慢而且狂乱,自思是完全」〔之义〕。

   「自意与自认,是为第一人」者,是自向自己之心灌顶(自认):「我是善者,是贤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五九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六○

  者,是具慧者,是觉慧者,是有智者,是辨知者,是有慧者。」此是「自意与自认,

  是为第一人」〔之义〕。

   「彼之见如斯,而成被取着」,彼之其见如斯被取着,被正受,被把取,被执取,

  被住着,被缚着,被信解。此是「彼之见如斯,而为被取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以过误之见 彼已使完成

   慢而且狂乱 自思是完全

   自意与自认 是为第一人

   彼之见如斯 而成被取着

   一三 持他人之语 若成为贱劣

   彼亦应共同 成贱劣慧者

   或又自吠陀 之达人贤者

   此在沙门中 愚者无一人 (八九○)

299 「持他人之语,若成为贱劣」,若依他人之言语,依语而(由他)为毁訾者,为

  被叱责者,为被诽谤者,其人是愚、劣、贱劣、下劣、卑贱、劣小、小者。此是「持

  他人之语,若成为贱劣」〔之义〕。

   「彼亦应共同,成贱劣慧者」,彼〔毁訾者〕亦与〔被毁訾者〕共同为劣慧者、

  贱劣慧者、下劣慧者、卑贱慧者、劣小慧者、小慧者。此是「彼亦应共同,成贱劣慧

  者」〔之义〕。

   「或又自吠陀,之达人贤者」,或又以自是吠陀之达人、贤者、具慧者、觉慧者、

  有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或又自吠陀,之达人贤者」〔之义〕。

   「此在沙门中,愚者无一人」者,于沙门中,无有一人之愚者、劣者、贱劣者、

  下劣者、卑贱者、劣小者。是一切最高慧者、最胜慧者、最殊胜慧者、秀慧者、最

  胜慧者、胜妙慧者。此是「此在沙门中,愚者无一人」〔之义〕。故世尊宣示:

   持他人之语 若成为贱劣

   彼亦应共同 成贱劣慧者

   或又自吠陀 之达人贤者

   此在沙门中 愚者无一人

   一四 「〔此我所〕宣说 以外之法者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六一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六二

   人人背叛净 不成完全者」

   一般诸外学 〔常为〕如斯说

   彼等持自见 贪以贪染故 (八九一)

   「〔此我〕所宣说,以外之法者,人人背叛净,不成完全者」,是此宣说以外之法、

  见、行道、道之人人,乃违背净道、清净道、遍净道、净白道、遍白道,背反、误

300 失、落失,背反完全知,彼等不成完全者,彼等不成完达者,彼等不成圆满者,是

  劣者、贱劣者、下劣者、卑贱者、劣小者、小者。此是「〔我〕所宣说,以外之法者,

  人人背叛净,不成完全者」〔之义〕。

   「一般诸外学,〔常为〕如斯说」〔之句中〕,外学之〔见〕是恶见。外学是恶见

  者。一般之4诸外学是语、话、说明、言说、广说诸恶见。此是「一般诸外学,〔常

  为〕如斯说」〔之义〕。

   「彼等持自见,贪以贪染故」,对自己之见,以被染,被染贪见贪。此是「彼等持

  自见,贪以贪染者故」〔之义〕。故世尊宣示:

  〔此我〕所宣说 以外之法者

   人人背叛净 不成完全者

   一般诸外学 〔常为〕如斯说

   彼等持自见 贪以贪染故

   一五 兹〔我所〕言说 唯有说清净

   于他之诸法 未有言清净

   一般诸外学 如斯为住着

   彼等〔之行法〕 坚论自己道 (八九二)

   「兹〔我所〕言说,唯有说清净」于此处说、语、话、说明、言说有净、清净、

  遍净、脱、解脱、遍脱。〔即〕说「世间是常,唯此是真实,其它是虚妄」,于此处而

  说、语、话、说明、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说「世间是无常……

  乃至(五○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实,其它是虚妄。」于

  此处说、语、话、说明、言说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兹〔我所〕

301 言说,唯有说清净」〔之义〕。

   「于他之诸法,未有言清净」,除自己之师、法说、众、见、行道、投、投出、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六三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六四

投弃一切之他说。〔即〕如斯言,如斯语,如斯话,如斯说明,如斯言说:「彼之师

  不是一切知者,不能善说法,众不善行道,见不贤善,行道不善施设,道不出〔三

  界〕者。于此处无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于此是劣、贱劣、下劣、

  卑贱、劣少、小。」而如斯言,如斯语,如斯话,如斯说明,如斯言说。此是「于他

  之诸法,未有言清净」〔之义〕。

   「一般诸外学,如斯为住着」〔之句中〕,外学〔之见〕是恶见。「外学」者,是恶

  见者。一般4诸外学广住着诸恶见,住立、系着、近住、缚着、信解。此是「一般诸

  外学,如斯为住着」〔之义〕。

   「彼等〔之行法〕,坚论自己道」〔之句中〕,〔自己之〕法是自己之道。〔自己之〕

  见是自己之道。〔自己之〕行道是自己之道。〔自己之〕道是自己之道。而以「坚论」

  自己之道,以坚固论,强固论,确立论。此是「彼等〔之行法〕,坚论自己道」〔之义〕。

  故世尊宣示:

   兹〔我所〕言说 唯有说清净

   于他之诸法 未有言清净

   一般诸外学 如斯为住着

   彼等〔之行法〕 坚论自己道

   一六 坚论自己道 何以愚见他

   言他之见愚 说是不净法

302 彼之于当来 应自确固执 (八九三)

   「坚论自己道」〔之句中〕,〔自己之〕法是「自己之道。」见是自己之道,行道是

  自己之道,道是自己之道。论是以持自己之道,坚固而论,强固而论,确立而论。

  此是「坚论自己道。」

   「于此何以愚见他」〔之句中〕,「于此」是有关自己之见、自己之忍(智)、自己

  之意欲、自己之主张。「他是愚」是劣、贱劣、下劣、卑贱、劣小、小。「何以见」,

  何可观,何可睹,何可眺,何可省思,何可普观。此是「何以愚见他」〔之义〕。

   「言他之〔见〕愚,说是不净法,彼之于当来,应自确固执」者,是以「他是愚」,

  是劣、贱劣、下劣、卑贱、劣小、小,是「不净法」,乃不清净法,不遍净法,不净

  白法,以若如斯说,如斯语,如斯说明,如斯言说,〔彼〕自争斗、口论、异执、争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六六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六六

  论、于当来确执,是应持来,应赍,应赍来,应引,,应引来,应执,应执取,应住

  着。此是「言他之见愚,说是不净法,彼之于当来,应自确固执」〔之义〕。故世尊宣

  示:

   坚论自己道 何以愚见他

  言他之见愚 说是不净法

   彼之于当来 应确自固执

   一七 决定为住立 且以自〔善〕量

   彼更于世间 〔异执〕至诤论

   一切决定舍 人世不确执 (八九四)

303 「决定为住立,且以自善量」〔之句中〕,决定者,是六十二恶见。决定〔即〕决

  定其立见而住立、执、执取、住着。此「决定为住立。」「且以自〔善〕量」者,是以

  自量,自测。〔即〕自量且测「此之师是一切知者」、自量且测「此之法是善说」、「此

  之众是善行道」、「此之见是贤善」、「此之行道是善施设」、「此之道能令出〔轮回〕

  者」。此是「决定为住立,且以自〔善〕量」〔之义〕。

   彼更于世间而至诤论〔之句中〕,「更」者,是于未来。自己之说置于未来、近、

  接近、执、执取、住着至于自争斗、口论、异执、「诤论」确执。如斯则更为「彼于世

  间而为至诤论。」或更谓「汝不了知此法、律……乃至(四五页参照)……或若能者

  显论之」更与他之说为争论、口论、异执、确执。如斯亦是「彼更于世间而至诤论。」

   「一切决定舍,人世不确执」〔之句中〕,决定者,是六十二恶见。一切决定舍弃

  见者,能弃、遍舍、弃舍、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一切之决定舍。」

  「人于世间不确执」者,是不诤斗,不口论,不异执,不诤论,不确执。即世尊

  如斯宣说:「汝长爪!」如是使心解脱之比丘,任何人亦不雷同,任何人亦无诤论。

  唯于世间之所说不执取而言说。「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人士、补特伽罗、

304 命者、生者、生死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于世间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

  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人于世间,不确执」〔之义〕。故世尊宣示:

   决定为住立 且以自善量

   彼更于世间 〔异执〕至争论

   一切决定舍 人世不确执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六七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六八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毕。

  注1 若(ce)在底本虽有Ve 今从异本及Sn 之原文。

   2 人人知解彼,不可为诤论(Yasmim Paja No Vivade Pajanam)此之句在Sn,之原文

   虽有yasmim Pajano Vivade Pajanam(彼之知解者知解而〔何故〕欲诤论)恐义释

   之文为正。

   3 为超因hetatikkanta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有hinatikkanta意义不通。恐是如上所译者。

   4 诸外学(titthiya)底本及暹罗本虽有ditthiya恐将成为上句之误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一 所有此等见 而为遍住者

   「唯此为真理」 必为诤论者

   彼等之一切由 〔他〕蒙毁訾

   但彼〔自派〕中 而则受赏赞 (八九五)

   「所有此等见,而为遍住者」〔之句中〕,「所有」者,是普遍一切,一切之一切,

  无残无余。此之「所有」者,是遍取之语。「见之遍住者」,或有恶见之有一类沙门、

  婆罗门。彼取六十二见中之任何一恶见、把取、执、执取、住着、住各自之见,共

  住、居住、遍住。譬如在家者住于家中,有罪者住于罪中,有烦恼者住于烦恼中,

  如斯有恶见之一类沙门、婆罗门,彼于六十二恶见中取任何之恶见,把取、执、执

  取、住着而住、住于各自之见,共居住、遍住。此是「所有此等见,而为遍住者」〔之

  义〕。

   「只此为真理」必为诤论者,是说「世间是常,唯此是真实,其它是虚妄」,而语、

  话、说明、言说者。说「世间是无常……乃至(五○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

306 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实,其它是虚妄」,而语、说明、言说者。此是「唯此是真理,

  必为诤论者」〔之义〕。

   所谓「彼等之一切,由〔他〕蒙毁訾〕,彼等沙门、婆罗门蒙受「一切之毁訾」,

  蒙叱责,蒙贬称,蒙恶评。一切被毁訾,被叱责,被贬称,被恶评。此是「彼等之一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六九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七○

  切,由〔他〕蒙毁訾」〔之义〕。

   「但彼自派中,而则受赏赞」,于彼〔自派〕之中,自己之见中,于自己之忍(智)

  中,于自己之意欲中,于自己之主张中,受赏赞、赞叹、称誉、赞说、获得、得达、

  领有。此是「但彼自派中,而则受赏赞」〔之义〕。故彼化人言:

   所有此等见 而为遍住者

   「唯此为真理」 必为诤论者

   彼等之一切由 〔他〕蒙毁訾

   但彼自派中 而则受赏赞

   二 赏赞为鄙小 而不赴于寂

   诤论之结果 我言〔毁誉〕二

   见无诤论地 如斯成安稳

   我且观〔汝等〕 不可为诤论 (八九六)

   「赏赞是鄙小,而不赴于寂」〔之句中〕,此为鄙小者,乃此是鄙小,此是下劣,

  此是仅小,此是鄙贱,此是劣小,此是小。此是「鄙小」「不赴于寂」者乃不赴贪之

  寂、瞋之寂、痴之寂、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放

  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止

307 寂、寂灭、消灭、舍遣、安息也。此是「赏赞为鄙小,而不赴于寂」〔之义〕。

   「我言诤论之结果为二」者,乃于见争斗、见口论、见异执、见诤论、见确执而

  有二果。〔即〕为胜与败,利得与不利得,名声与不名声,毁訾与赏赞,乐与苦,喜

  与忧,好与不好,亲睦与瞋恨,得意与失意,顺境与逆境。我言、告、示、施设、

  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或又此之业使至地狱,使至畜生界,使至饿鬼界。

  此是「诤论之结果,我言〔毁誉〕二」〔之义〕。

   「如斯见之者,不可为诤论」〔之句中〕,「如斯见」者,是见争斗、见口论、见异

  执、见诤论、见于确执中而见有此之过患,而观、考虑、度知、辨知而明暸。此是

  「如斯见之者。」「不可为诤论」者,不可为争斗,不可为口论,不可为异执,不可为

  诤论,不可为确执。争斗、口论、异执、诤论、确执,应舍断、应除去、应灭除、

  应使灭无。争斗、口论、异执、诤论、确执,应远离、应离、应离去、应出离、应

  舍遣、应离脱、应离缚、应于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如斯见之者,不可为诤论」〔之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七一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七二

  义〕

308 「观无诤论地,如斯成安稳」〔之句中〕,无诤论地者,是不死涅盘。〔即〕所有

  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盘。以此无诤论地者是安

  稳、救护所、避难所、归依所、无畏、无死、不死、涅盘而「观」、见、眺、省思、

  普观。此是「观无诤论地,如是成安稳」〔之义〕。故世尊宣示:

   赏赞为鄙小 而不赴于寂

   诤论之结果 我言〔毁誉〕二

   见无诤论地 如斯成安稳

   我且观〔汝等〕 不可为诤论

   三 所有如此等 世俗凡俗物

   彼等之一切 智者无近事

   对于见与闻 不为忍(爱着)

   彼不近著者 何将至近着 (八九七)

   「所有如此等,世俗凡俗物」〔之句中〕,「所有」者,是普遍一切,一切之一切,

  无残无余。此之所有是遍取语。世俗者,是六十二恶见谓世俗。「凡俗」者,是由凡

  夫所生故,彼之世俗谓凡俗。又由广多之人人所生,故彼之世俗谓凡俗。此是「所有

  如此等,世俗凡俗物。」

   「彼等之一切,智者无近事」者,是知者、明解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彼

  等一切之见不至于世俗,不近,不近寄,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此是「彼等之一切,

  智者无近事」〔之义〕。

   「彼不近著者,何将至近着」〔之句中〕,近著者,是爱近着与见近着之二近着……

  乃至(二五五页参照)……此是爱近着……乃至……此是见近着。彼〔不近著者〕

  以舍断爱近着,舍遣见近着。以舍断爱近着、舍遣见近着故,不近著者何以言「我之

309 我」而近于色、接近、执、执取而为住着。何于受,何于想,何于行,何于识,何于

  趣,何于生起,何于结生,何于有,何于近轮回,接近、执、执取而为住着。此是

  「彼不近著者,何将至近着」〔之义〕。

   「对于见与闻,不为思爱着」者,是对闻与闻净、觉与觉净不为思,不为欲,不

  为爱,不为贪,不令生,不令发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对于见与闻,不为忍爱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七三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七四

  着。」故世尊宣示:

   所有如此等 世俗凡俗物

   彼等之一切 智者无近事

   对于见与闻 不为忍爱着

   彼不近著者 何将至近着

   四 戒为最上者 言「由自制净」

   受持诸种务 而是为着在

   「兹(自见)为学 当可有清净」

   为有所牵引 〔彼等〕说其善(八九八)

  「戒为最上者,言由自制净」者,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说戒为最上,彼等唯由

  戒,唯由自制,唯由律仪,唯由不犯,言、说、语、话、说明、言说有净、清净、

  遍净、脱、解脱、遍脱。

310  「1沙门2文荼子如斯言:」『汝工匠!』我令具备四法者以具足善,有第一之

  善,达最上之得达而不能胜之沙门。四者云何?汝工匠!于此处以身不行恶业,不

  语恶语,不思惟恶思惟,不生活恶命。汝工匠!我令具备此等四法者,以具足害,

  有第一善,达最上之得达而不能胜之沙门。有如斯以戒为最上一类之沙门、婆罗门。

  彼等说、语、话、说明、言说,唯有由戒,唯有由自制,唯有由律仪,只有由不犯

  而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也。

   「受持诸种务,已使为着在」〔之句中〕,务是3象务、马务、牛务、鸡务、鸦务、

  世天务、力天务、满贤〔夜叉〕务、火务、龙务、金翅鸟务,夜叉务、阿修罗务、

  捷达婆务、大王务、月务、太阳务、帝释务、梵天务、天务、方务。以持〔务〕为

  「受持」、取、正取、执、执取,住着而使着在、现着、系着、近着、缚着,信解。

  此「受持诸种务为着在」〔之义〕。

   「兹自〔见〕为学,当可有遍净」〔之句中〕,兹者,是自之见、自己之忍、自己

  之意欲、自己之主张。「为学之」是行,正行,受持而行。此是「兹自〔见〕为学。」

  「可有净」,是应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也。此是「兹自〔见〕为学,当

  可有遍净」〔之义〕。

   「为有所牵引,〔彼等〕说其善」〔之句中〕,「为有所牵引」者,是被有之牵引,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七五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七六

  近于有,缚着于有,信解于有。此是为有所牵引。「说其善」说其善是自己之主张,

  贤说、坚固说、真理说、因说、相说、理由说、道理说。此是「为有所牵引,彼等说

  其善。」故世尊宣示:

   戒为最上者 言由自制净

   受持诸种务 而是为着在

   兹(自见)为学 当可有清净

   为(有)所牵引 彼等说其善

   五 若使戒与务 〔一旦〕被亡失

   违背〔戒务〕业 彼将生怖动

   彼所冀求者 〔冀求〕热望净

   出家离队商 如〔求家队商〕 (八九九)

   「若使戒与务,一旦被亡失」,由二原因而戒、务亡失。〔即〕(一)由他之中伤而亡

  失。又(二)不能〔成就〕而亡失。

   (一)由他之中伤而亡失者云何?他人如斯中伤:「彼之师不是一切知者,法不是善

  说,众不善行道者,见非贤善,行道不善施设,道无出〔轮回〕之事。于此处无有

  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于此处无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彼〕是劣、是贱劣、是下劣、是卑贱、是劣小、是小」也,如斯中伤。如斯他人中

  伤,如斯被中伤而师亡失,亡失法说,众亡失,见亡失,行道亡失,道亡失。如斯

  由他中伤而亡失。

312 (二)不能〔成就〕而亡失者云何?不能〔成就〕戒而亡失戒,不能〔成就〕务而

  亡失务,不能〔成就〕戒与务而亡失戒与务。如斯不能〔成就〕而亡失。此是「若使

  戒与务,一旦被亡失」〔之义〕。

   「违背戒务业,彼将生怖动」〔之句中〕,「彼将生怖动」者,谓为怖动、悚怖、震

  骇「我是戒、务耶,已使违背、背反」,由此误失、落失,「我完全知违背」而布动、

  悚动、震骇。此是「违背戒务业,彼将生怖动」〔之义〕。

   「彼所冀求热望净」〔之句中〕,「热望」者,是热望戒,热望务,热望戒与务,切

  望,翘望。此「彼热望」〔之义〕。望冀求净者是冀求戒净,冀求务净,冀求,希望,

  热望戒务净。此是「彼所冀求热望净」〔之义〕。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七七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七八

   所望出家离队商,如〔求家队商〕,譬如人出家而与队商共住,如离队商者而追

  求彼之队商,又归自己之家,如斯彼恶见者,取一师又取他师,取一法说又取他法

  说,取一众又取他众,取一见又取他见,取一行道又取他行道,取一道又取他道,

313 而执取、住着。此是「出家者离队商,如〔求家队商〕。」故世尊宣示:

   若使戒与务 一旦被亡动

   违背〔戒务〕业 彼将生怖望

   彼所冀求者 〔冀求〕热望净

   出家离队商 如〔求家队商〕

   六 一切戒与务 舍断〔成灭无〕

   有罪与无罪 亦〔舍〕此之业

   〔所谓〕净不净 〔此〕无所冀求

   不取着于寂 应行离去贪 (九○○)

   「一切戒与务,舍断〔成灭无〕」者,乃舍一切之戒净,舍断,除去,灭除,令之

  灭无。舍一切之务净,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舍一切戒务净,舍断,除去,

  灭除,令之灭无。此是「一切戒与务,亦舍断。」

   「有罪与无罪,亦〔舍〕此之业」〔之句中〕,有罪业者,是黑而有黑报〔业〕。

  无罪业者是白而有白报〔业〕。有罪业或无罪业亦舍之,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

  无。此是「有罪与无罪,亦〔舍〕此之业」〔之义〕。

   「净不净无所冀求」〔之句中〕,(一)冀求4不净是冀求不善法。冀求净是冀求五种

  欲。(二)冀求不净是冀求不善法,冀求五种欲也,冀求净是冀求六+二恶见。(三)冀求

  不净是冀求不善法,冀求五种欲,冀求六十二恶见。冀求净是冀求三界之善法。(四)

  冀求不净是冀求不善法,冀求五种欲,冀求六十二恶见,冀求三界之善法。冀求净,

314 是善凡夫决定跳入冀求,有学冀求最高法之阿罗汉位。达阿罗汉位时,阿罗汉亦不

  冀求不善法,亦不冀求五种欲,亦不冀求六十二恶见,亦不冀求三界之善法,亦不

  决定之跳入冀求,亦不冀求最高法之阿罗汉位。阿罗汉是超越冀求,离越增灭。彼

  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乃至……对彼无再有。此是「净不净无所冀求」〔之义〕。

   「不取着于寂,应行离去贪」〔之句中〕,离贪是远离净、不净、离、离去、出离、

  弃遣、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离贪」。应行者,是5应住,应动作,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七九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八○

  应行动,应护持,应持续,应维持。此是「应行离去贪」〔之义〕。不取着于寂─ 「寂」

  者六十二恶见——是不执于见寂,不执取,不住着。此「不取着于寂,应行离去贪」

  〔之义〕。故世尊宣示:

   一切戒与务 舍断〔成灭无〕

   有罪与无罪 亦〔舍〕此之业

   〔所谓〕净不净 〔此〕无所冀求

   不取着于寂 应行离去贪

   七 或彼之可厌 近依于〔苦行〕

   近依见闻觉 举声称说净

   对种种之有 为不离渴爱 (九○一)

315 「或彼之可厌,近依于〔苦行〕」者,可厌说苦行,紧要之苦行一类沙门、婆罗门,

  可厌于依苦行、依止、系着、近着、缚着、信解。此是「或彼之可厌近依」〔之义〕。

   「或又为住着,〔近依〕见、闻、觉」依见或见净,闻或闻净,觉或觉净,而近依、

  执、执取、住着。此是「或又为住着,近依见、闻、觉。」

   「举声称说清净者」者,是有举声而说之一类沙门、婆罗门。彼等沙门、婆罗门

  如何举声而说耶?究竟净者、轮回净者、不作见者、常说者之彼等沙门、婆罗门如

  何而举声说耶?究竟净者、轮回净者、不作见者、常说者之此等沙门、婆罗门由此

  轮回而称说、说、语、话、说明、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

  「举声称说清净者」〔之义〕。

   「对种种之有,为不离可爱」〔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

  爱、法爱。「对种种之有」者是对业有、再有。〔即〕于欲有对业有,于欲有对再有。

  于色有对业有,于色有对再有。于无色有对业有,于无色有对再有。是再三之有、

  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再三之对身体发生。「不离可爱」者,是不离

  渴爱,不去渴爱,不舍可爱,不唾弃渴爱,不脱渴爱,不舍断渴爱,不舍遣渴爱。

  此是「对种种之有,不离渴爱」〔之义〕。故世尊宣示:

316 或彼之可厌 近依于〔苦行〕

   近依见闻觉 举声称说净

   对种种之有 为不离渴爱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八一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八二

   八 且有冀求者 有诸之热望

   又有遍计时 〔破损〕有骇怖

   此无死生者 何布何热望 (九○二)

   「且有冀求者,有诸之热望」〔之句中〕,异求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

  乃至(一一─ 一二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且有冀求者,是且有冀求者、

  欲求者,且有乐者、希望者、热望者。此是「且有冀求者。」「有诸之热望」〔之句中〕,

  热望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贪欲、贪、不善根。此「且有冀求者,

  有诸之热望」〔之义〕。

   「又有遍计时,破损有骇怖」〔之句中〕,遍计者是爱遍计、见遍计之二遍计……

  乃至(二五五页参照)……此是爱遍计……乃至……此是见遍计。防事物将夺去而

  怖动,夺去时亦怖动,夺去后亦怖动。防事物变易而怖动,变易时亦怖动,变易之

  后亦怖动、悚怖、震骇。此是「又有遍计时,破损有骇怖」〔之义〕。

   「此无死生者,何布何热望」〔之句中〕,「者」是阿罗汉、漏尽者。〔于彼〕之来、

  去、去来、时、趣、有、无有、死、生、生起、发生、破坏、生、死亦无有。不存,

317 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被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此是「此

  无死生者。」

   「彼何布动何热望」?是彼何有贪染着而怖动?何有瞋怒而怖动?何有痴昏昧而

  怖动?何有慢结缚而怖动?何有见执取而怖动?何有掉举散乱而怖动?何有疑不决

  定而怖动,何有随眠强力而怖动。彼等诸行已舍断,诸行舍断之故,〔已无〕「为地

  狱有情」、「畜生」、「饿鬼」、「人」、「天」、「有想者」、「无想者」、「非想非非想者。」

  何有由趣而怖动悚怖。可怖动、悚怖、震骇之彼无因、无缘、无原因。此是「彼何

  怖动」〔之义〕。「何热望?」者,是热望、切望、翘望何处?此是「彼何怖动何热望」

  〔之义〕。故世尊宣示:

   旦有冀求者 有诸之热望

   又有遍计时 〔破损〕有骇怖

   此无死生者 何布何热望

   九 或有之人人 所言第一法

   彼言他之人 乃是卑劣者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八三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八四

   彼等之一切 皆说〔自见〕善

   彼等任何说 果是真理耶 (九○三)

   「或有之人人,所言第一法」者,是某沙门、婆罗门如斯言「此是第一、最高、最

  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也」,而如斯语,如斯话,如斯说明,如斯言所说之

318 法、见、行道、道。此是「或有之人人,所言第一法。」

   「彼言他之人,乃是卑劣者」,他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如斯言彼法、见、行道、

  道「此是劣,此是贱劣,此是下劣,此是卑贱,此是劣小,此是小」而如斯语,如斯

  话,如斯说明,如斯言说。此是「彼言他之人,乃是卑劣者」〔之义〕。

   「彼等任何说,果是真理耶?」彼等沙门、婆罗门之任何说果是真实耶?如理耶?

  如实耶?事实耶?事实耶?不颠倒耶?此是「彼等任何说,果是真理耶?」〔之义〕。

   「彼等之一切,皆是〔自见〕善」,此等沙门、婆罗门,说自己之一切主张是善,

  说是贤,说是贤固,说是真理,说是有因,说是有相,说是有理由,说是有道理。

  此是「彼等之一切,皆说〔自见〕善」〔之义〕。故彼化人言:

   或有之人人 所言第一法

   彼言他之人 乃是卑劣者

   彼等之一切 皆说〔自见〕善

   彼等任何说 果是真理耶

   一○ 言自己之法 〔主张〕是完全

   而言他之法 〔完全〕是卑劣

   如斯之〔言说〕 异执而诤论

   各自之假俗 言之为真理。 (九○四)

   「言自己之法,〔主张〕是完全」某沙门、婆罗门言自己之法、见、行道、道「此

  是完达、完全、高贵」,而如斯语,如斯话,如斯说明,如斯言说。此是「言自己之

  法,〔主张〕是完全」〔之义〕。

319 「而言他之法,〔完全〕是卑劣」,某沙门、婆罗门如斯言他之法、见、行道、道

  「此是劣、贱劣、下劣、卑贱、劣小、小」而如斯语,如斯话,如斯说明,如斯言说。

  此是「而言他之法,〔完全〕是卑劣」〔之义〕。

   「如斯之〔言说〕,异执而诤论」,如斯取、执、执取,住着谓「汝不了知此法、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八五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八六

  律……乃至(四五页参照)……若能者则显论之」而诤论、争斗、为口论、为异执,

  为诤论,为确执。此是「如斯之〔言说〕,异执而诤论」〔之义〕。

   「各自之假俗,言之为真理」,说「世间是常……乃至(五○页参照)……如来死

  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实,其它是虚妄」言各自之假俗,言之为真理。故世

  尊宣示:

   言自己之法 〔主张〕是完全

   而言他之法 〔完全〕是卑劣

   如斯之〔言说〕 异执而诤论

   各自之假俗 言之为真理

   一一 若被他轻贱 而为是卑劣

   于此诸法中 无一可为胜

   一般人且论 坚持自己〔道〕

   言说他之法 乃是劣贱者 (九○五)

   所谓「若被他轻贱,而为是卑劣」者,若为他所轻贱,为毁訾,为叱责,为诽谤

  是愚、劣、贱劣、下劣、卑贱、劣小、小者。此「若被他轻贱,而为是卑劣」〔之义〕。

   「于此诸法中,无一可为胜」者,于诸法中无一可为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

  最上、胜妙者。此「于此诸法中,无一可为胜」〔之义〕。

320 「一般人言说他之法是劣贱」者,甚多之人说甚多人之法「是劣、贱劣、下劣、卑

  贱、劣小、小」,而诽谤,叱责。甚多人又说一人之法「是劣、贱劣、下劣、卑贱、

  劣小、小」,而诽谤,叱责。一人又说甚多人之法「是劣、劣贱、下劣、卑贱、劣小、

  小」,而诽谤,叱责。此是「言说他之法,乃是劣贱者」〔之义〕。

   「且论坚自〔道〕」,〔之句中〕〔自己之〕法乃自己之道。(自己之)见是自道。

  〔自己之〕行道是自道。(自己之)道是自道。坚论自道,坚固论,坚强论,确立论。

  此是「且论,坚自道。」故世尊宣示:

   若被他轻贱 而为是卑劣

   于此诸法中 无一可为胜

   一般人且论 坚持自己〔道〕

   言说他之法 乃是劣贱者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八七

  --------------------------------------------------------------------------

小部经典二十一 八八

   一二 而且如赏赞自道 若如是敬重自法

   一切议论可如真 彼等各自皆清净 (九○六)

   「而如是敬重自法」〔之句中〕,敬重自法者云何。以自己之师:「此师是一切知

  者」而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此是「敬重自法。」以自己之法说、自己之众、

  自己之见、自己之行道、自己之道,「此道可令出脱」,而恭敬、尊重、尊敬、奉事、

321 敬重。此「敬重自法者。」「而如是,敬重自法」如是、如理、如实际、如真、不颠倒

  敬重自法。此是「而如是,敬重自法者」〔之义〕。

   「而且如是赏赞自道」〔之句中〕,〔自己之〕法是自道。〔自己之〕见是自道。自

  己之行道是自道。〔自己之〕道是自道。以赏赞、赞叹、称誉、赞说自道。此是「而

  且如是赏赞自道」〔之义〕。

   「一切议论可如真」者,一切之议论是可如实、如理、事实、如真、不颠倒。此

  是「一切议论可如真」〔之义〕。

   「彼等各自皆清净」者,于彼等沙门、婆罗门,各自有净、清净、遍净、脱、解

  脱、遍脱。此是「彼等各自皆清净」〔之义〕。故世尊宣示:

   而且如实赞自道 若如是敬重自法

   一切议论可如真 彼等各自皆清净

   一三 于婆罗门〔佛〕 无受于他导

   在此诸法中 决定无执取

   故彼是因缘 超越诸诤论

   对于他之法 不见是最胜 (九○七)

   「于婆罗门〔佛〕,无受于他导」(之句中),「无」者,是否定。婆罗门者,是拒

  外七法故是婆罗门。〔即拒外有身见,拒外疑,拒外戒禁取,拒外贪,拒外瞋,拒外

  痴,使拒外慢。〕彼于拒外杂染之商再有、不安、苦报、宝于未来生死之诸恶不善

  法。

   世尊宣示:「萨毘耶!

   斥一切诸恶 远离诸尘垢

   而自己住立 善心为等持

   超越诸轮回 一切〔有功德〕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八九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九○

   无有依止者 此言婆罗门」

   「于婆罗门无受于他导」者,于婆罗门当无受他导。〔即〕婆罗门「一切行是无常」

322 不由他导,不由他达,不以他为缘,无他之系缚而行,〔自〕知、见、不蒙昧,有正

  知,有念虑。此是「于婆罗门无受于他导」〔之义〕。婆罗门「一切行是苦……乃至……

  所有集法者皆此灭法」不由他导,不由达,不以他为缘,无他之系缚而行,〔自〕知、

  见、不蒙昧,有正知,有念虑。此是「于婆罗门无受于他导」〔之义〕。

   「在此诸法中,决定无执取」〔之句中〕,于诸法中者,是于六十二恶见中。决定

  者,是决定、确定、决择、简择、考虑、度知、辨知、明暸。〔执取〕者,是制限取、

  一分取、胜妙取、部分取、合取、综合取。「此是真实、如实、知理、事实、如真、

  不颠倒」谓之执、执取、住着、缚着、无有信解、不存在、不能得、拾断、正断、寂

  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此是「在此诸法中,决定无执取」〔之义〕。

   「故〔彼是因缘〕,超越诸诤论」〔之句中〕,「故」者,是故,是具理由,其因,

  其缘,其因缘,而超越、超、正越、离越见争斗、见口论、见异执、见诤论、见确

  执。此是「故〔彼是因缘〕,超越诸诤论」〔之义〕。

   「对于他之法,不见是最胜」者,是于念处以外,正勤以外,神足以外,根以外,

  力以外,觉支以外,八支圣道以外之他师、法说、众、见、行道、道,不见、不睹、

323 不眺、不省思、不普观为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此是「对于他之

  法,不见是最胜」〔之义〕。故世尊宣示:

   于婆罗门〔佛〕 无受于他导

   在此诸法中 决定无执取

   故〔彼是因缘〕 超越诸诤论

   对于他之法 不见成最胜

   一四 「我知与我见 唯此是如真」

   或由人人见 理解为清净

   若由彼见者 自所见者何

   由他越〔正见〕 〔彼等〕说是净 (九○八)

   「我知与我见,唯此是如真」〔之句中〕,我知者,是以他心智而我知,又以宿住

  随念智而我知。我见者,以肉眼而我见,又以天眼而我见。「唯此是如真」者,此是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九一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九二

  如实、如理、事实、如真、不颠倒。此是「我知与见,唯此是如真」〔之义〕。

   「或由人人见,理解为清净」某沙门、婆罗门由彼之见「世间是常,唯此是真实,

  其它是虚妄」而理解是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某沙门、婆罗门由彼之见

  「世间是无常……乃至(五○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实,

  其它是虚妄」而理解是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或由人人见,理解

  为清净」〔之义〕。

   「若由彼见者,自所见者何」〔之句中〕,「见」者,由他心智而见,又由宿住随念

  智而见,又由肉眼而见,又由天眼而见。此是「若由彼见者。」「由彼自所见者何?」

324 于彼由其见,而云何耶?有苦之遍知耶?〔或否〕。无集之舍断,无道之修习,无果

  之作证,无贪之正断舍断,无瞋之正断舍断,无痴之正断舍断,无烦恼之正断舍断,

  无轮回、轮转之正断舍断。此是「若由彼见者,自所见者何」〔之义〕。

   「由他越〔正见〕,〔彼等〕说是净」者,彼等外学乃越、超越、离越、净道、清

  净道、遍净道、遍白道,说语、话、说明、言说。念处以外、正勤以外、神足以外、

  根以外、方以外、觉支以外、八支圣道以外之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如斯「越度而由他说净」。或又佛、佛弟子、辟支佛(缘觉)是超、超越、离越彼等

  外学之不净道、不清净道、不净白道、不遍白道,而由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说语、话、说明、言说。净、清净、遍净、脱、解

  脱、遍脱。如斯是「由他越〔正见〕,〔彼等〕说是净。」故世尊宣示:

   「我知与我见 唯此是如真」

   或由人人见 理解为清净

   若由彼见者 自所见者何

   由他越〔正见〕 〔彼等〕说是净

   一五 且有见之人 将以见名色

   彼已见〔名色〕 将知〔常乐等〕

   或多或者少 任之见〔名色〕

   由此诸善巧者 〔由彼〕不说净 (九○五)

325 「且有见之人,将以见名色」〔之句中〕,且有见之人,是以他心智之有见者,又

  以宿住随念智有见者,又以肉眼有见者,又以天眼有见者。以「名色」是常,是乐,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九三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九四

  是我「见。」彼等应未见诸法之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此是「且有见之人,将

  以见名色」〔之义〕

   「彼已见名色,将知〔常乐等〕」〔之句中〕,已见者,是以他心智已见,又以宿

  住随念智已见,又以肉眼已见,又以天眼已见。见已而知名色是常,是乐,是我。

  彼等应不知诸法之集、灭没、乐味、过患。此是「彼已见〔名色〕,将知〔常乐等〕」

  〔之义〕。

   「或多或者少,任之见」者,虽见多之名色,又少之〔名色〕是常,是乐,是我。

  此是「或多或者少任见」〔之义〕。

   「由此诸善巧者不说净」〔之句中〕,诸善巧者是蕴善巧者、界善巧者、处善巧者、

  缘起善巧者、念处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巧者、力善巧者、觉支

  善巧者、道善巧者、果善巧者、涅盘善巧者。彼等诸善巧者以他心智、宿住随念智、

  肉眼、又天眼而见名色,「不说、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遍净、

  脱、解脱、遍脱。此是「由此诸善巧者不说净」〔之义〕。故世尊宣示:

   且有见之人 将以见名色

   彼已见〔名色〕 将知〔常乐等〕

   或多或者少 任之见〔名色〕

   由此诸善巧 〔由彼〕不说净

326 一六 执着之论者 调伏为不易

   彼等且重视 遍计〔之执〕见

   依止彼师等 其处而说净

   彼之净说者 其处见如真 (九一○)

  「执着之论者,不易为调伏」〔之句中〕,言:「世间是常,唯此是真实,其它为

  虚妄」是执着论者。言:「世间是无常……乃至……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

  此是真实,其它为虚妄」是执着论者。「调伏不易」者,执着论者是难调伏、难教化,

  难省思,难令观知,难令信乐。此是「执着之论者,调伏为不易」〔之义〕。

   「且重视遍计见」者,重视、前置而行、为幢幡见、为旗帜见,以见为主,从见

  而行遍计、行作、设立见。此是「且重视遍计见」〔之义〕。

   「依止彼师等,其处而说净」〔之句中〕,「依止彼」者,是依止彼之师、法说、众、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九五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九六

  见、行道、道、止着,系着,近着,缚着,信解,此是「依止彼」。「其处」者,是于

  自己之见中,于自己之忍中于自己之意欲中,于自己之主张中。「说净」者,是以

  自己之主张说净,说净妙,说贤,说坚固,说真理,说有固,说有相,说有理由,

  说有道理。此是「依止彼于其处而说净」〔之义〕。

327 「彼之净说者,其处见如真」〔之句中〕,「净说者」者,是净说者、清净说者、遍

  净说者、净白说者、遍白说者。或又是净见者、清净见者、遍净见者、净白见者、

  遍白见者。此是「净说者」「其处」者,是于自己之见中,于自己之忍中,于自己之

  意欲中,,于自己之主张中也。「彼于其处见如真」者,是见、睹、观、通达如实、如

  理、事实、如真、不颠倒也。此是「彼之净说者,其处见如真」〔之义〕。故世尊宣示:

   执着之论者 调伏为不易

   彼等且重视 遍计〔之执〕见

   依止彼师等 其处而说净

   彼之净说者 其处见如真

   十七 婆罗门(佛)正察 不至妄分别

   不赴〔诸恶〕见 以智不亲〔见〕

   彼知〔诸恶〕见 之假俗凡俗

   他人人舍置 取着〔之诸〕见 (九一一)

   「婆罗门正察,不至分别」〔之句中〕,「不」者是否定。婆罗门者,是拒外之

  七法故乃为婆罗门……乃至(九○页参照)……无依止者,言此是婆罗门。分别者,

  是爱分别、见分别之二分别……乃至(二五五页参照)……此是爱分别……乃至……

  此是见分别。正察者,是智也。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七页参照)……不

  痴、择法、正见。「婆罗门正察不至分别」者,是婆罗门正察为知、考虑、度知、

  辨知、明暸,〔即〕「一切行是无常」,「一切行是苦」……乃至(二二页参照)……

  「所有之集法,此皆是灭法」,而正察、知、考虑、度知、辨知、明暸,爱分别又

328 不至于见分别,不接近、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此是「婆罗门正察不至分别」〔之

  义〕。

   「不赴于见又不亲智」者,彼舍断六十二恶见、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

  得生起,以智火烧之。彼不由见而行,不被导,不被运,不被带去,又不解、不见做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九七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九八

  坚实之恶见。此是「不赴见」〔之义〕。「又不亲智」者是不依八等至智、又五神通智、

  又邪智不与爱之亲缚、见之亲缚,不令生,不令发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不赴

  见,又不亲智」〔之义〕。

   「彼知诸假俗、凡俗」〔之句中〕,「知」者,是知、识、考虑、度知、辨知、明暸。

  〔即〕,「一切行是无常」,「一切行是苦」……乃至……「所有集之法,此皆是灭法」而

  知,识,考虑,度知,辨知,明了。此是「彼知也」假俗者,是六十二恶见,凡俗

  者,是凡夫所生之彼假俗亦是凡俗。又一般人人所生之彼假俗亦是凡俗。此是「彼知

  诸,假俗、凡俗」〔之义〕。

   「他人人舍置,取着〔之诸〕见」者,他之人人由爱、见而执,执取,住着〔见〕,

  阿罗汉舍置,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此是「他人人舍置,取着〔之诸〕见」〔之义〕。

  故世尊宣示:

   婆罗门(佛)正察 不至妄分别

   不赴〔诸恶〕见 以智不亲〔见〕

   彼知诸〔恶见〕 之假俗凡俗

   他人人舍置 取着〔之诸〕见

329 一八 兹牟尼所遣 世间诸系缚

   已生诸诤论 于〔此〕不加入

   彼〔已于静〕寂 无关诸不寂

   他人之取着而 〔自〕不取着  (九一二)

   「兹牟尼所遣,世间诸系缚」〔之句中〕,「系缚」者,是贪欲身系、瞋恚身系、戒

  禁取身系、真实住着身系之四系缚。对自己之见贪是贪欲身系。对他语瞋害、不喜

  欢是瞋恚身系。取着自己之戒又务,取着戒与务是戒禁取身系。自己之见此是真实

  之住着,是真实住着身系。「遣」者,是遣、弃遣〔四〕系缚。或又被系,被系缚,

  被缚,被结缚,缚着,悬着,碍着,是遣、振落〔四〕系缚。譬如着轭之驾车、荷

  车、战车以离轭、破弃,如斯是遣、弃遣四系缚,又被系,被系缚,被缚,被结缚,

  缚着,悬,悬着,碍着是遣、振落〔四〕系缚。「牟尼」者,是智云牟那。即所有慧、

  知解……乃至(一○六─ 一○七页以下参照)……超越着与网此是牟尼。「兹」者,

  是于此之见〔于此之忍,于此之意欲,于此之主张,于此之法,于此之律,于此之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九九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一○○

  法、律,于此之宣说,于此之梵行,于此之师教,于此之身体〕,于此人界。此是「兹

  牟尼所遣,世间诸系缚」〔之义〕。

   所谓「已生诸诤论,于〔此〕不加入」者,虽于生、发生、起、生起、于现前诸

  诤论之中,虽至欲趣人人之中,虽至于瞋趣人人之中,虽至痴趣人人之中,虽至怖

330 畏趣人人之中,虽不至欲趣,不至瞋趣,不至痴趣,不至怖畏趣,不至由贪,不至

  瞋,不至痴,不至慢,不至见,不至掉举,不至疑,不至随眠,不行不和合之诸法,

  不被导,不被运,无被带去。此是「已生诸诤论,于〔此〕不加入」〔之义〕。

   「彼寂无关诸不寂」〔之句中〕,「寂」者,贪之寂故是寂,瞋之寂故是寂,痴之寂

  故是寂……乃至(七一页参照)……一切不善行之寂故、寂止故、寂静故、烧尽故、

  消灭故、离去故、安息故是寂,寂止、寂灭、消灭、安息、此是「寂」也。「诸不寂」

  者,是诸不寂、不寂止、不寂灭、不消灭、不安息。此是寂而诸不寂。「无关」者,

  是阿罗汉已具备六分舍。〔即〕以眼见色亦不喜、不忧、有舍、有念、有正知而住。

  以耳闻声亦……乃至(前卷二八三页以下参照)……修习而待时者,此是调御者。

  此「彼寂无关诸不寂」〔之义〕。

   谓「其它人人之取着而不取着」他之人人由爱、由见而执、执取、住着,阿罗汉

  舍置、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此是「其它人人之居着而不取着」〔之义〕。故世尊宣

  示:

   兹牟尼所遣 世间诸系缚

   已生诸诤论 于〔此〕不加入

   彼〔已于静〕寂 无关诸不寂

   他人之取着 而〔自〕不取着

   一九 舍以前诸漏 不作新〔诸漏〕

   不至〔一切〕欲 不为执论者

   彼之诸贤者 解脱诸恶见

   不着于世间 自无可呵责 (九一三)

331 「舍以前诸漏,不作新〔诸漏〕」〔之句中〕,以前之诸漏是过去之色、受、想、

  行识。于过去之诸行可生起诸烦恼。舍之、弃之、遍弃、舍断、除去、灭除、使此

  等诸烦恼灭无。此是「舍以前之诸漏。」「不作新〔诸漏〕」〔之句中〕,「新」者,是现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一○一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一○二

在之色、受、想、行、识。于现在之诸行不作欲,不作爱、不作贪,不生,不使发

  生,不起,不使生起。此是「舍以前诸漏,不作新〔诸漏〕」〔之义〕。

   「不至〔一切〕欲,不为执论者」〔之句中〕,不至欲者,是不至于欲趣,不至于

  瞋趣,不至于痴趣,不至于怖畏趣,由贪而不行,由瞋而不行,由痴而不行,由慢

  而不行,由见而不行,由掉举而不行,由疑而不行,由随眼而不行,由不和合之诸

  法而不行,不被导,不被运,不被带去。此「不至〔一切〕欲」〔之义〕。又「不为执

  者论者」〔之句中〕,言:「世间是常,唯此是真实,其它是虚妄」而为执着论者。言:

  「世间是无常,唯此是真实,其它是虚妄。」……乃至……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

  在,唯此是真实,其它是虚妄,而为执着论者。此是「不至〔一切〕欲,不为执者论

  者」〔之义〕。

   「彼之贤者解脱诸恶见」者,彼舍断、正断、使寂灭、安息、不得使六十二恶见

  生起,以智火烧之。彼解脱,离缚诸恶见,不以限定之心而住。贤者者,乃是贤者、

  学者、具慧者、觉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彼之贤者解脱诸恶见。」

332  「不着于世间,自无可呵责」〔之句中〕,「着」者,是爱着、见着之二着……乃至

  (二五五页参照)……此是爱着……乃至……此是见着。彼舍断爱着,舍遣见着。

  舍断爱着,舍遣见着故,不染着而不着于恶趣世间,不着于人世间,不着于天世间,

  不着于蕴世间,不着于界世间,不着于处世间,不附着,不染着,不着,不附着,

  不染着,出离,遣弃,离脱,离缚,不以限定之心而住。此是「不着于世间」〔之义〕。

  「自无可呵责」,由作与不作之二理由呵责自己。

   作与不作之故呵责自己者云何?言:「我身作恶行,我身不作善行」而呵责自

  己。言:「我作语恶行,我不作语善行」而呵责自己。言:「我作意恶行,我不作意善

  行」而呵责自己。言:「我作杀生〔我不作离杀生……偷盗……邪欲行……妄语……

  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我作邪见,我不作离邪见」而呵责

  自己。」如斯「作与不作故呵责自己。」又言「我不圆满诸戒」而呵责自己。言:「我不

  护诸根门」而呵责自己。言:「我不知食之量」而呵责自己。言:「我不励行警寤」而呵

  责自己。言:「我不具备念、正知」而呵责自己。言:「我不修习四念处」而呵责自己。

  言:「我不修习四正勤」而呵责自己。言:「我不修习四神足」而呵责自己。言:「我不

  修习五根」而呵责自己。言:「我不修习五力」而呵责自己。言:「我不修习七觉支」而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一○三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一○四

  呵责自己。言:「我不修习八支圣道」而呵责自己。言:「我不遍知苦」而呵责自己。

  言:「我不舍断集」而呵责自己。言:「我不修习道」而呵责自己。言:「我不作证灭」

  而呵责自己。如斯「作不作故而呵责自己。」不自呵者,如斯不应行自呵业,令不生,

333 令不发生、不起、令不生起。此是「不着于世间,自无可呵责」〔之义〕。故世尊宣示:

   舍以前诸漏 不作新〔诸漏〕

   不至〔一切〕欲 不为执论者

   彼之诸贤者 解脱诸恶见

   不着于世间 自无可呵责

   二○ 彼所有一切 之见闻觉〔等〕

   于一切诸法 能破〔烦恼〕军

   彼之〔智〕牟尼 解脱卸重担

   无分别爱染 亦无有冀求 (九一四)

   如斯世尊宣示。

   「彼所有一切之见闻觉于一切诸法破军」〔之句中〕军者,是魔军,即身恶行是

  魔军,语恶行是魔军,意恶行是魔军,贪、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谄、

  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

  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是魔军。即世尊如是说:

   6欲是汝之第一军 第二〔之军〕言不乐

   汝第三〔之军〕是饥渴 第四〔之军〕言可爱

   惛沈随眠第五〔军〕 第六〔之军〕言怖畏

   汝之第七〔军〕是疑 覆与强情第八〔军〕

334 利得名誉与恭敬 获得名声以邪〔行〕

   又对自己行赏扬 贬下他人障解脱

   汝之黑〔魔〕军势 无有勇者不胜彼

   勇者战胜已得乐。

   由四〔沙门〕道,打胜、胜一切魔军、一切之敌对烦恼,破〔此〕摧毁、摧破、

  使之溃走故,言彼〔佛〕是破魔军者。彼于见破军,于闻、于觉、于识破军。此是

  「彼之一切见、闻、觉,于一切诸法破〔烦恼〕军」〔之义〕。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一○五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一○六

   「彼之牟尼卸重担而解脱」〔之句中〕重担者,是蕴重担、烦恼重担、行重担之

  三重担。

   (一)蕴重担者云何?由结生色、受、想、行、识是此蕴重担。

   (二)烦恼重担者云何?贪、瞋、痴、……乃至(一○五页参照)……一切不善行

  是此烦恼重担。

   (三)行重担者云何?福行、非福行、不动行是此行重担。

   舍断、根绝蕴重担、烦恼重担、行重担,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

  不生起故,彼是卸重担、落重担、取除重担、取去重担、放下重担、轻安重担。

   「牟尼」者,是以智云牟那。即是所有慧、知解、思择、简择、择法、观察、思

  察、省察、贤明、善巧、巧妙、辨别、思念、普观、广〔慧〕、慧、导者、观(毘钵

  舍耶)正知、鞭、慧、慧根、慧力、慧剑、慧殿、慧明、慧光、慧灯、慧宝、不痴、

335 择法、正见也。具备彼其智,达牟那者是牟尼也。

   有(一)身牟尼、(二)语牟尼、(三)意牟尼之三牟尼。(一)身牟尼者云何?舍断三种身恶

  行是身牟尼。三种身善行是身牟尼。以身为所缘智是身牟尼。身之遍知是身牟尼。

  伴随遍知道是身牟尼。对身舍断欲贪是身牟尼。身行之灭第四禅定是身牟尼。此是

  身牟尼。

   (二)语牟尼者云何?舍断四种语恶行是语牟尼。四种之语善行是语牟尼。以语为

  所缘智是语牟尼。语之遍知是语牟尼。伴随遍知道是语牟尼。对语舍断欲贪是语牟

  尼。语行之是灭第二禅定是语牟尼。此是语牟尼。

   (三)意牟尼者云何?舍断三种意恶行是意牟尼。三种之意善行是意牟尼。以心为

  所缘智是意牟尼。心之遍知是意牟尼。伴随遍知道是意牟尼。对心舍断欲贪是意牟

  尼。心行灭之是想受灭定是意牟尼。此是意牟尼。

   7无漏身牟那 语与意牟尼

   一切舍断者 具足此牟尼

   8无漏身牟耶 语与意牟尼

   恶之洗除者 具足此牟尼

336 具备此三牟尼法者,有(一)在家牟尼、(二)非家牟尼、(三)有学牟尼、(四)无学牟尼、

  (五)辟支牟尼、(六)牟尼牟尼之六牟尼。(一)在家牟尼者云何?为在家者而见(涅盘)句,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一○七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一○八

  识教之人人,此是在家牟尼。(二)非家牟尼者云何?为出家者而见涅盘句,识教之人

  人,此是非家牟尼。(三)七有学是有学牟尼。(四)阿罗汉是无学牟尼。(五)辟支佛是辟支

  牟尼。(六)如来、阿罗汉、等正学者是牟尼牟尼。

   9愚昧无明智者 由寂默而非牟尼

   如但用秤为〔取舍〕 回避诸恶取胜业

   贤者如此是牟尼 由此彼等成牟尼

   测内外两世间者 〔由此〕称彼为牟尼

   于内外一切世间10 应知善与不善法

   值受天人之供养 超越着网是牟尼

   「解脱」者,是牟尼之心乃由贪脱、解脱、善解脱。〔牟尼之〕心由瞋、〔牟尼之〕

  心由痴而脱、解脱、善解脱……乃至(一○五页参照)……〔牟尼之〕心由一切不

  善行而脱、解脱、善解脱。此是「彼牟尼,卸重担而解脱」〔之义〕。

   「无分别无爱染亦无冀求」。如斯世尊(已宣)〔之句中〕,分别者,是爱分别、

  见分别之二分别……乃至(二五五页参照)……此是爱分别……乃至……此是见分

  别。彼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故,爱分别见分别亦不

337 分别、不生、不令发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无分别」〔之义〕。无爱染者,是一

  切之愚凡夫是染贪。善凡夫并七有学为得未得,为到达未到达,为作证未作证,由

  诸烦恼远、离、离去。阿罗汉〔由诸烦恼〕已远、离、离去、出离、弃遣、解脱、

  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无分别,无爱染」〔之义〕。「无有冀求」〔之句中〕,

  冀求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八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

  舍断此之冀求、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所者,言「无有冀求

  者。」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又贪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瞋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痴

  之破坏者故是世尊。见之破坏者故是世尊。棘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烦恼之破坏者故

  是世尊。颁颁布法宝者故是世尊。诸有之终熄者故是世尊。修习身,条习成,条习

  心,修习慧故是如来。或世尊在阿练若〔林野〕森林之边鄙无(人)声、无(骚)

  音、无人人之光景、隐人而住,于禅思而用适当之卧座所故是世尊。又世尊是用义

  味、法味、解脱味、增上味、增上心、增上慧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四禅、四无量、

  四无色定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十想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一○九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一一○

338 修习、十遍定、安般念定、不净定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十如来力、四无畏、四无碍解、

  六神通、11六佛法故是世尊。世尊之此名非由母所作,非由父所作,非由兄弟所作,

  非由姊妹所作,非由朋友、同僚所作,非由亲戚、缘者所作,非由沙门、婆罗门所

  作,非由天神所作。云此世尊之〔名〕是诸佛世尊于菩提树下解脱之后与一切知智

  之获得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无分别,无爱染,无有异求。如斯是世尊〔宣示〕」〔之

  义〕。故世尊宣示:

   彼所有一切 之见闻觉〔等〕

   于一切诸法 能破〔烦恼〕军

   彼之〔智〕牟尼 解脱卸重担

  无分别爱染 亦无有冀求

   如斯世尊〔宣示〕

   第十三大集积经释毕。

  注1 以下之文由M.II,.24之引用MNd.89,中阿含一七九经(大正一七二○b)参照。

   2 文茶子(Mnndikaputto)引用之原文有Mandikaputto。

   3 有关以下大义释一、一○六页及其注参照。

   4 在底本此之前面虽有asuddhin ti之句,今从暹罗本从略。

   5 应住(Vihareyya)在底本虽有Vicareyya,今从异本。在底本有Vicarati在由异本

   屡屡场合译为Viharati一一皆未注记。

   6 以下之四偈由 Sn.436-439之引用。MNd,96;Mahavastu II,240;Lalitavistara 262;方广

   大庄严经卷七(大正三、五八二c),佛本行集经卷二五(大正三、七六九c),大智广论

   卷五、卷一五(大正二五、九九b、一六九a)等参照。

   7 本偈It.P.55;MNd.58参照。

   8 本偈由It.P.56 之引用。MNd.58参照。

   9 次之二偈由Dhp.268-269之引用。MNd 58;法句经卷下(大正四、五六九a)法句譬喻

   经卷三(大正四、五九七c)参照。

   10 本偈由Sn.527之引用。MNd.58;Mahavastu III 399;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三、八三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一一一

  --------------------------------------------------------------------------

   小部经典二十一 一一二

   四b) 参照。

   11 有关六佛法在于大义释一、一七一页同语之注参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