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南传律藏

僧残 九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其时,慈比丘、地比丘下耆阇窟山时,见牡羝羊与牝羝羊行淫。见已而作如是言:「友!然!我等以此牡羊名沓婆摩罗子,此牝羊名慈地比丘尼。我等当如是言:『诸师!前我等闻而谤沓婆摩罗子。然而,今我等自见〔彼〕与慈地比丘尼行淫。』」彼等以牡羊名沓婆摩罗子,其牝羊名慈地比丘尼,彼等语诸比丘曰:「诸师!前我等闻而谤沓婆摩罗子。然,今我等自见〔其〕与慈地比丘尼行淫。」诸比丘如是言:「诸师!勿作如是言,长老沓婆摩罗子不为如是也。」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僧而问长老沓婆摩罗子曰:「沓婆!汝忆如诸比丘之言乎?」「世尊!如世尊了知我。」再次,世尊……乃至……三次,世尊言长老沓婆摩罗子……「……了知我。」「沓婆!……」「……况于觉醒时乎?」时,世尊告诸比丘曰:「然,诸比丘!应检问此诸比丘。」如是言已,世尊起坐而入精舍。

(二)尔时,彼诸比丘检问慈比丘、地比丘之徒。被诸比丘检问,彼等以此事告诸比丘。「诸师!汝等取异事中之某类似点,以波罗夷法诽谤沓婆摩罗子耶?」「然!诸师!」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慈比丘、地比丘以异事中之……诽谤沓婆摩罗子耶?」时,彼等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以异事中之……诽谤沓婆摩罗子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等以异事中之……诽谤沓婆摩罗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对他比丘恶瞋不满,唯取异事中之某种类似点1 ,以波罗夷法诽谤

之,〔思:〕『〔由此〕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堕。』彼于后时,或被诘问或不被诘

问,而言唯取其异事之某种类似点。因比丘住于瞋恚故者,僧残。」

二(一)「任何」者,……〔同第八僧残二〕……不满。

(二)「异事中之」者,或罪异事、或事异事。

如何事为事之异事?言事是教诫事、犯罪事、行事之异事也。教诫事是……犯罪事……行事是言事、教诫事、犯罪事之异事也。如是事乃事之异事。

如何事为事之同事?言事是言事之同事、教诫事是教诫事之同事、犯罪事可能是犯罪事之同事或异事。

如何犯罪事是犯罪事之异事?不净法波罗夷罪是不与取波罗夷罪、断人命波罗夷罪、上人法波罗夷罪之异事也。不与取波罗夷罪是……断人命波罗夷罪……上人法波罗夷罪是不净法波罗夷罪、不与取波罗夷罪、断人命波罗夷罪之异事。如是犯罪事乃犯罪事之异事。

如何犯罪事是犯罪事之同事?不净法波罗夷罪是不净法波罗夷罪之同事……上人法波罗夷罪是上人法波罗夷罪之同事。如是犯罪事乃犯罪事之同事。行事乃行事之同事,如是事乃事之同事。

(三)「〔唯取〕类似点」者,类似有十种类似:种似、名似、种姓似、根似、罪似、钵似、衣似、和尚似、阿阇梨似、房舍似。

「种似」者,见剎帝利种犯波罗夷法后,见其他之剎帝利种而诽谤:「由我见剎帝利种犯波罗夷法,汝非沙门、非释子,与汝不共布萨、自恣、僧羯磨。」语语僧残。见婆罗门种……乃至……见吠舍种……乃至……见首陀种……语语僧残。

「名似」者,见佛护……乃至……见法护……乃至……见僧护犯波罗夷法,见其他之僧护……语语僧残。

「种姓似」者,见瞿昙姓……见目犍连姓……乃至……见迦旃延姓……乃至……见婆斯达姓犯波罗夷法,见其他之婆斯达姓……语语僧残。

「相似」者,见〔身〕高者……乃至……见矮者……乃至……见黑者……乃至……见白者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罪似」者,见犯轻罪而向彼以波罗夷法诽谤:「汝非沙门也……」语语僧残。

「钵似」者,见持铁钵者……乃至……见持布钵者……乃至……持孙婆迦钵者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衣似」者,见粪扫衣者……乃至……著居士衣者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和尚似」者,见某和尚弟子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阿阇梨似」者,见某阿阇梨弟子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房舍似」者,见住某房舍者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四)「以波罗夷法」者,以四波罗夷之一……〔同第八僧残二〕……行事也。

「唯取某种类似点」者,是对彼类似〔之部分〕,而取他人之类似〔部分〕。

「比丘住瞋恚故」者,……〔同第八僧残二〕……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有比丘见犯僧残,于僧残有僧残之见,若对彼以犯波罗夷诽谤:「汝非沙门……不与僧羯磨。」如是,于犯罪异事取类似,语语僧残。

有比丘见犯僧残,于僧残有偷兰遮之见……乃至……有波逸提之见……乃至……有提舍尼之见……乃至……有恶作之见……乃至……有恶说之见,若对彼……语语僧残。

有比丘见犯偷兰遮……乃至……波逸提……乃至……提舍尼……乃至……恶作……乃至……见犯恶说,于恶说有恶说之见,若对彼……语语僧残。有比丘见犯恶说,于恶说有僧残之见,于恶说有偷兰遮、波逸提、悔过、恶作之见,若对彼……语语僧残。

作一一之根,结成环轮以〔记〕之。

(二)有比丘见犯僧残,于僧残有僧残之见,若对彼以犯波罗夷令〔他人〕诽谤:「汝非沙门……」……语语僧残。有比丘见犯僧残,于僧残有偷兰遮之见……乃至……有恶说之见……有比丘见犯恶说,于恶说有恶说之见,若对彼……语语僧残。

(三)谓有其罪而自谤之或令谤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残九终───

1 唯取某种类似点(kinci desam lesamattam upadaya),于觉音注有deso ti va lesamatto tiva。在《善见律》和《五分律》有「若片若似片」,《十诵律》有「片若似片事」。以desa和lesamatta 别译,但由文意上译之。Rhys DavidS 在戒本之译为some point or other of no。importance ,S. Gogerly译为any little thing ,《四分律》亦为「片取」。在梵本是kacid(sic)eva lesamatram dharmam,与巴利文稍有不同。又暹罗版在此,误以lesamattam为sesama-ttam。

僧残 十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时,提婆达多至拘迦利迦、迦咤无迦利、骞陀毗耶子、娑勿陀达之处作如是言:「友!来!我等对沙门瞿昙作破僧、破〔法〕轮。〕拘迦利迦答提婆达多曰:〔友!沙门瞿昙是大神通者、大威力者,我等如何对沙门瞿昙作破僧、破法轮耶?」「友!来!我等至世尊处要求五事:『尊师!世尊以种种方便赞叹少欲知足、制欲、头陀行、乐住、灭漏、精进。世尊!此五法以种种方便成为少欲知足、制欲、头陀行、乐住、灭漏、精进之胜法也。愿世尊:

诸比丘尽形寿应为住兰若者,至村落者罪。

〔比丘〕尽形寿应为乞食者,受请食者罪。

〔比丘〕尽形寿应为著粪扫衣者,受居士衣者罪。

尽形寿应为树下住者,住屋者罪。

尽形寿应不食鱼肉,食鱼肉者罪。』

沙门瞿昙当不许此五事,我等以此五事告知众人。友!我等由此五事,可以对沙门瞿昙作破僧、破法轮。众人实喜信贫苦行故。」

(二)如是,提婆达多与友徒同至世尊处,顶礼退坐一面。坐已,对世尊曰:「尊师!世尊以种种方便赞叹少欲知足……食鱼肉者罪。」「止!提婆达多!欲住兰若者应住兰若,欲住村落者应住村落,欲乞食者应乞食,欲受请食者应受请食,欲以著粪扫衣者应著粪扫衣,欲受居士衣者应受之。提婆达多!我许八个月住树下,亦〔许〕不见、不闻、不疑之三清净鱼肉。」

其时,提婆达多知「世尊不听许五事」,甚喜而与友徒起坐,右绕世尊而去。如是,提婆达多入王舍城,以五事告知众人:「诸贤!我等至沙门瞿昙处,乞请五事:『师尊!世尊以种种方便赞叹少欲知足……食鱼肉者罪。』沙门瞿昙不听许我等修持此五事。」

(三)尔时,众人中无信心、无净心、难觉者言:「此沙门释子等是头陀行者、是制欲行者。然而,沙门瞿昙是奢侈者,是著念奢侈。」然而,众人中有信心、有净心、有贤智、有觉者讥嫌非难:「为何提婆达多企图对世尊破僧、破法轮乎?」诸比丘闻众人之讥嫌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提婆达多企图破僧、破法轮乎?」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提婆达多!汝实企图破僧、破法轮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为何企图破僧、破法轮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企图破和合僧或取导致破僧之事件揭示〔于公众〕而住立,诸比丘

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企图破和合僧或取导致破僧之事件揭示〔于

公众〕而住立。尊者!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欢喜、和合、无诤,同一说戒,

安稳而住。』诸比丘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

其执,应三次谏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二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a′「企图破」者,如何使其分裂、有异、不和合,而求党结众。

「和合」者,僧伽是同住者,立于同一界者。

b′「取」者,提起也。

a 「导致破僧之事件」者,十八破〔僧〕事 1 也。

b 「揭示〔于公众〕」者,示说〔于公众〕 。

c 「诸比丘」者,由有所见闻之其他比丘,彼等应如是言:「尊者!勿企图破和合僧或取导致破僧之事件揭示〔于公众〕而住立。尊者!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欢喜、和合、无诤,同一说戒,安稳而住。」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闻〔企图破僧〕而不言者突吉罗。

彼比丘当被引至僧中谏告:「尊者!勿企图破和合僧或取导致破僧之事件揭示于公众而住立。尊者!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安稳而住。」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

彼比丘当于〔僧中〕被谏告之。「诸比丘!当如是谏告。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企图破和合僧,彼不舍其事。若僧时机可者,僧伽为使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不舍〔其事〕。僧为使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

诸大德中,为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我二次言此

事……乃至……我三次言此事……不忍者请说。

某甲比丘为舍其事,由僧伽谏告已。僧已忍……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竟者僧残。僧残罪者,除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外。

c′「彼比丘」者,彼破僧比丘。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于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法羯磨有疑念而不舍者,僧残;于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非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疑念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罗。

(二)不被谏告者、舍者,痴狂者、心乱者、痛恼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破僧僧残十终───

1 十八破事,参照M.V.(大品)X.5,4.

僧残 十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其时,提婆达多企图破僧、破法轮。诸比丘如是言:「提婆达多非法语者、非律语者,为何提婆达多企图破僧、破法轮乎?」

如是言时,拘迦利迦、迦咤无迦利、骞陀毘耶子、娑勿陀达对彼等诸比丘曰:「诸长老!勿言如是。提婆达多是法语者、律语者。提婆达多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乐而语,了知我等〔所欲〕而语。是故对彼,我等应忍可。」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有诸比丘对提婆达多之企图破僧,随顺与结党乎?」

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诸比丘!实有比丘等对提婆达多之企图破僧,随顺与结党乎?」「世尊!实然!」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何以对愚人提婆达多之企图破僧,随顺与结党乎?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有比丘等,为彼比丘之随顺者、结党者,若一人、若二人、若三人,而彼等

如是言:『尊者!对彼比丘勿说何事,彼比丘是法语者,彼比丘是律语者。彼

比丘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乐而语,知我等之〔所欲〕而语。是〔故〕对彼,

我等应忍可。』诸比丘应对彼比丘等作如是言:『尊者!勿作如是言,彼比丘

非法语者,彼比丘非律语者。至于尊者等,亦勿欢喜破僧。尊者等应与僧伽和

合。僧伽实为欢喜、和合、无诤,同一说戒,安稳而住。』

诸比丘对彼比丘等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其执,应三次

谏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二a 「有比丘等」者,其他〔结党〕比丘等。

a′ 「彼」者,其破僧比丘。

「随顺」者,彼有此见、忍、乐,彼等亦有此见、忍、乐。

「结党」者,是立于彼之类、彼之侧者。

「若一人、若二人、若三人」者,或有一人、或有二人、三人。

彼等如是言:「尊者!对彼比丘勿说何事,彼比丘是法语者、是律语者。彼比丘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乐而语,知我等之〔所欲〕而语。是故,对彼,我等应忍可。

b 「诸比丘」者,由有所见闻之其他比丘,彼等应如是言:「尊者!勿如是言,彼比丘非法语者、非律语者。至于尊者等,亦勿欢喜破僧。尊者等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欢喜、和合、无诤,同一说戒,安稳而住。」再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闻而不言者突吉罗。

彼诸比丘当被引至僧中说:「尊者等!勿如是言,彼比丘……安稳而住。」再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

彼诸比丘当〔于僧中〕谏告之。「诸比丘!当如是谏告。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某甲、某甲比丘等,是某甲比丘企图破僧之随顺、结党者,

彼等不舍其事。若僧时机可者,僧为令某甲、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如

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某甲……不舍其事,僧为令某甲、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

诸大德中,为某甲、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我二

次言此事,我三次言此事……不忍者请说。

某甲、某甲比丘为舍其事,由僧伽谏告已。僧已忍……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竟者僧残。僧残罪者,除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外。

二人、三人者,应于一处谏告之,以上者勿〔于一处〕谏告。

b′「彼比丘等」者,为随顺、结党之诸比丘。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于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法羯磨有疑念而不舍者,僧残;于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非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疑念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而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罗。

(二)不被谏告者、舍者,痴狂者、心乱者、痛恼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助破僧僧残十一终───

僧残 十二 1

一 尔时,佛世尊在憍赏弥〔国〕瞿师罗园。尔时,长老阐陀为不善行。诸比丘如是言:「友!阐陀!勿为如是,此非净法。」彼作是言:「友!汝等以为有何可言我乎?我可教汝等也。佛是我等所有,法是我等所有,我等之圣主已得此法。譬如,大风吹草、叶、树片之秽物,集于一处;又,犹如诸川流山间之水草、青苔,集于一处;如是,汝等由种种名、种种姓、种种生、种种家而出家,集于一处也。汝等以为有何可言我乎?我应教汝等。佛是我等所有,法亦是我等所有,我等之圣主已证法。」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长老阐陀由诸比丘如法言之,而以己为不可言乎?」尔时,彼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阐陀!汝实由诸比丘如法言之,而以己为不可言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为何由诸比丘如法言之,而以己为不可言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恶口性,于系属教诚中之学处,由诸比丘如法语之,而作自身不可共语,

〔言:〕『尊者!对我勿说任何事若善若恶,我对尊者亦不说任何事若善若恶。

尊者等,应禁止语我。』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以己为不可

共语。尊者!应以己为可共语。请尊者对诸比丘亦如法语之,诸比丘亦对尊者

如法语之。如是,佛弟子众由相互语、相互勉励而增长。』

诸比丘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其执,应三次谏

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二 「若比丘恶口性」者,恶语而具有恶语之行法,不认许、不受〔他人之〕教诫。

「于系属教诫中之学处」者,于波罗提木叉中所含之学处。

「由诸比丘」者,由其他之诸比丘。

「如法」者,依世尊所说之学处名为如法。

由彼等言之,而以己为不可共语,〔言:〕「诸尊者!勿以若善若恶任何事语我,我亦勿以若善若恶任何事语诸尊者等。诸尊者!应禁止语我。」之谓。

a 「诸比丘」者,由有所见闻之其他比丘,彼等应如是言:「尊者!勿以己为不可共语。尊者!己应可共语。尊者亦可如法语诸比丘,诸比丘亦如法语尊者。如是,佛弟子众实应如此相互语、相互勉励而增长。」

应二次言……乃至……三次言……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闻而不言者突吉罗。彼比丘当被引至僧中劝告:「大德!勿以己为不可共语 ……乃至……大增。」应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

彼比丘当于〔僧中〕被谏告之。「诸比丘!当如是谏告。应由一总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由诸比丘如法语之,而以己为不可共语。彼不舍

其事,若僧时机可者,僧为令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竟者僧残。僧残罪者,除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外。

a′「彼比丘」者,彼恶口性之比丘。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三 (一)于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法羯磨有疑念……于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罗。

(二)不被谏告者、舍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恶口僧残十二终───

1 此戒及下一条戒之顺次,唯与《五分律》同,其他北传汉译律藏诸律皆相反。

僧残 十三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名为阿湿婆富那婆娑之无耻恶比丘,住鸡咤山邑。彼等行如是非法行──自植花树又教人植、自洒水或教人洒、自摘花或教人摘、自结花或教人结、作一华茎之华鬘或教人作、作二华茎之华鬘或教人作、作如枝华茎之〔华鬘〕或教人作、作花环或教人作、作耳环或教人作、作头饰或教人作、作胸饰或教人作;彼等为良家之妇、为良家之女、为良家之童女、为良家之媳妇、为良家之婢,运一华茎之华鬘或教人运、运二华茎之华鬘或教人运、运如枝华茎之华鬘或教人运、运花环或教人运、运耳环或教人运、运胸饰或教人运、运头饰或教人运也;彼等与贵家之妇、女、童女、媳妇、婢,同食一器、同饮一器、同坐一座、同卧一床、同卧一地毯、同卧一被盖、同卧一地毯被盖;于非时食、饮酒、挂华鬘、涂香油、或舞、或歌、或语、或戏乐、或彼等亦伴女人舞、女人以舞伴彼等歌、女人以舞伴彼等语、女人以舞伴彼等戏乐、女人以歌伴彼等舞……女人以语伴彼等舞……女人以戏乐伴彼等舞……女人以戏乐伴彼等戏乐。

(二)耽于八目碁、或耽于十目碁、或玩无盘碁、跳间游戏、拔取、掷骰、棒打、看手相、抛球、叶笛、玩锄、倒立、玩风车、玩竹、玩车、玩弓、猜文字、猜他心、占签;或学象 1 、学马、学车、学弓、学剑,又跑于象前、跑于马前、跑于车前,或跑去跑回、勇猛、拍手、摔角、拳斗;又于舞台上摊开僧伽梨,对舞女言:「妹!在此上舞。」又喝采 2 ,又行种种恶行。

(三)尔时,一比丘于迦尸安居已,为见世尊,往舍卫城之途中,至鸡咤山邑。时,其比丘晨著下衣,持外衣与钵,为乞食而入鸡咤山邑,于进退瞻前顾后,手之屈伸皆整齐端庄,细目低视,威仪具足。众人见彼比丘而如是言:「此是何者?似懦弱而愚直,常无笑容。彼至时,谁肯与食?我等之尊者阿湿婆富那婆娑之徒,温和可亲、有悦人之语、满面笑容而行,云:『来!善来!』面非无表情,明朗而自启话头,言易解有趣之语,正应与彼等食物也。」一优婆塞见其比丘乞食于鸡咤山,至其比丘处,顶礼而言曰﹕「大德!得食乎?」「贤者!不得食。」「大德!来!请至我家。」

(四)于是,优婆塞陪比丘至其家,供食已,作如是言:「大德!将往何处?」「贤者!我为拜世尊往舍卫城也。」「然,大德!代我礼世尊足,而请言如是:『尊师!鸡咤山邑之住处被污染。鸡咤山居住者,名阿湿婆富那婆娑是无耻之恶比丘也,彼等行如是之恶行……又为种种之非法行。尊师!众人先前有清净信心者,今已不净而无信心;又,前有布施僧伽之道,今已断矣!善比丘离去,只住恶比丘。尊师!愿世尊遣诸比丘于鸡咤山,重整鸡咤山之住处。』」

(五)「诺!贤者!」比丘许诺其优婆塞,从座而起,往舍卫城去。渐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至世尊处。至已,礼世尊而退坐一面。与诸客比丘相互亲切致意,乃诸佛世尊之常法。尔时,世尊问其比丘曰:「比丘!诸事安适耶?易得食耶?长途而来不疲倦耶?汝由何处而来耶?」「世尊!诸事安适,易得食,我长途而来不疲倦。世尊!我于迦尸住安居已,欲来舍卫城见世尊,途中至鸡咤山邑。世尊!时,我于晨著下衣,持上衣与钵,为乞食而入鸡咤山邑。一优婆塞见我行乞食,乃至我处,行礼而曰:『尊者!得食乎?』『贤者!不得食』『尊者!来!请至我家!』如是,世尊!其优婆塞陪我至其家,供食已,而如此言:『尊者!欲往何处耶?』『贤者!我为见世尊至舍卫城去。』『然……重整鸡咤山之住处。』世尊!我因此而来也。」

(六)尔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众而问诸比丘曰:「诸比丘!实有鸡咤山邑之住者,名阿湿婆富那婆娑是无耻恶比丘,彼等如是行恶行──自植华树……乃至……行种种非法行耶?诸比丘!先前清净而……住恶比丘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为何彼等愚人行如是恶行──自植华树或教人植……乃至……行种种恶行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呵责已、说法已,告舍利弗及目连曰:「舍利弗等!汝等至鸡咤山邑,往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处,举行驱出鸡咤山之羯磨。盖彼等是汝等弟子故。」「世尊!我等如何与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举行驱出鸡咤山之羯磨?彼等比丘〔甚是〕凶恶粗暴也。」「然,舍利弗等!汝等与众多比丘去。」「然!」舍利弗及目连对世尊应诺。

(七)「诸比丘!应如是为。先警告阿湿婆富那婆娑之徒;警告已,使之忆念;使忆念已,而令其自白其罪;自白其罪已,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秽污俗家而行恶行,彼等之恶行被见

且被闻,被彼等所秽污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若僧时机可者,举行羯磨,从鸡

咤山驱出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鸡咤山。』如是表

白。

『大德僧!请听!此……见且被闻。僧伽举行羯磨,从鸡咤山驱出阿湿婆富那

婆娑比丘。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鸡咤山。诸大德中,,对于阿湿婆富那婆

娑比丘不得住鸡咤山,并作驱出鸡咤山之羯磨,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我再

言此事……乃至……三次言此事,大德僧!请听……请说。

对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由僧伽举行驱出鸡咤山之羯磨。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

不得住鸡咤山。僧已忍,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八)尔时,以舍利弗与目连为首之比丘众至鸡咤山邑举行羯磨,将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驱出鸡咤山。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鸡咤山也。彼等由僧伽作驱出羯磨而不如法离去,不落发、不赎罪、不乞求诸比丘恕罪。〔却〕反而责骂诽谤〔诸比丘〕是随爱、随瞋、随痴、随怖之行恶行。〔然后〕或离去〔住处〕,或还俗也。

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由僧伽作驱出羯磨,而不如法离去,不行免罪之道,不乞求诸比丘恕罪;反责骂诽谤诸比丘是随爱、随瞋、随痴、随怖之行恶行,或离去或还俗耶?」

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阿湿婆富那婆娑由僧伽举行驱出羯磨,而不如法离去……乃至……还俗耶?」「实然!世尊」世尊呵责……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依村或城镇而住,以恶行秽污俗家。彼之恶行被见且被闻,由彼所秽

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是恶行秽污俗家

者,尊者之恶行被见且被闻,又由尊者所秽污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尊者!请

离去此住处!尊者!不得再住此处!』诸比丘如是言彼比丘已,比丘对诸比丘

作如是言:『诸比丘是随爱、随瞋、随痴、随怖。对如是罪,或者驱出,或者

不驱出。』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作如是言,诸比丘非随爱、

非随瞋、非随痴、非随怖。尊者以恶行秽污俗家,尊者之恶行正被见且被闻,

由尊者所秽污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尊者!离去此住处!尊者!不得再住此

处。』

诸比丘对彼比丘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其执,应三次谏告。

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二 「若比丘依村或城镇」者,村和镇以及城市,即村和城镇。

「依〔……〕住」者,依此而有衣服、饮食、房舍、病资具药物。

a 「秽污俗家 3 」者,以花、果、粉药 4 、粘土、杨枝、竹、药、作使者,以秽污俗家之〔净信〕。

a′「俗家」者,有四家,即剎帝利家、婆罗门家、吠舍家、首陀罗家。

「恶行」者,植华树、又令植,洒水、又令洒,摘花、又令摘,结花、又令结。

「被见且被闻」者,被当前者所见,非当前者所闻。

「由彼所秽污之俗家」者,以前清净,因彼而不清净,故由信而成不信。

「被见且被闻」者,被当前者所见,非当前者所闻。

b 「诸比丘」者,应由有所见闻之其他比丘言:「尊者是污俗家之恶行者,尊者之……勿再住此处。」彼比丘由诸比丘如是言之,而对彼诸比丘作如是言:「……不驱出。」

b ’ 「彼比丘」者,云污秽俗家之比丘。

c 「诸比丘」者,应由有所见闻之其他比丘言:「尊者!勿如是言……尊者勿再住此处。」应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闻而不言者突吉罗。彼比丘当被引至僧中而言:「尊者!勿如是言……尊者勿再住此处。」应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彼比丘当〔于僧中〕被谏告之。「诸比丘!当如是谏告。应由一总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由僧举行驱出羯磨,〔而言:〕「诸比丘随爱、

随瞋、随痴、随怖之行恶行而不舍其事。」若僧时机可者,僧为令某甲比丘舍

其执而谏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知解。』」

由白突吉罗……除〔白突吉罗……〕偷兰遮外。

c ’ 「彼比丘」者,被作羯磨之比丘。

「僧残」者,僧众对于其罪而给与别住,令其返归原来〔之状态〕,给与摩那埵〔而后〕回复清净,非数人、或一人〔之所业〕,是故云「僧残」。对其罪聚之羯磨之同义语,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于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如法羯磨有疑念……于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罗。

(二)不被谏告者、舍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污家僧残十三终───

诸大德!十三僧残法已诵竟。〔前之〕九是从最初即成罪,〔后之〕四是至三次

方成罪。比丘犯以上任何一项,知而覆藏几日,则依其日数,彼比丘虽非愿意

亦当别住。别住竟,比丘更于六夜,应入比丘之摩那埵。比丘摩那埵竟,此处

若有二十人之比丘僧伽时,可许彼复权。若二十人,虽缺少一人(即十九人)

之比丘僧伽,欲使其比丘复权,彼比丘亦不得回复。又其诸比丘应受呵责,此

乃于此时之如法行也。

于此,我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再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三

次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僧残十三终───

摄颂

出精身触粗语为己赞淫欲法

媒嫁造房精舍无根类似破僧

助破恶口污家此为十三僧残

───十三〔僧残〕章终───

1 学象(hatthismim pi sikkhantiO), 依觉音注,是学占象术。次之学马、车亦同样。

2 喝采(nalatikam pi denti), Rhys Davids 之《巴英辞典》为「作不悦脸色」。若依注:「言【善哉!善哉!姊!】而以指立于己之额,更以指立于女人之额。」今依此译为喝采。

3 秽污俗家(kuladusako)由己之恶行秽污俗家之净信,以僧众之华果持〔取〕与一居士时,如俗情之交往,即是秽污。如第四波罗夷一(三)所说之第四贼是也。

4 粉药(cunna)、粘土(mattika),皆用于沐身、颜面之化妆品。若依大品六· 九,前者是用于病者,后者是用于无病者。

二 不定法

诸大德!今诵出二不定法

不定 一

一 尔时,佛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陀夷往来于舍卫城甚多施主家。时,长老优陀夷之施主家女,已与一家之子。时,优陀夷晨著下衣,持上衣与钵,至彼家问曰:「某女在何处耶?」彼等答言:「大德!已与某家之子。」其家亦优陀夷之施主。如是,优陀夷遂至其家而问曰:「某女在何处耶?」彼等答言:「大德!彼女在室内坐。」时,长老优陀夷即至女人处。至已,与彼女人共同于秘密可淫屏处一对一而坐,见时闲谈,见时说法1 。

时,毘舍佉鹿子母有多子多孙,子孙康泰,幸运多福。〔故〕诸人逢祭祀、飨宴、休日〔希望如其幸运多福〕而请毘舍佉最先进食。时,毘舍佉受请而至其家。毘舍佉见长老优陀夷与女人于秘密屏处一对一而坐,言优陀夷曰:「大德!师与女人共同于秘密可淫屏处一对一而坐,非如法、非随顺行也。大德!师虽非欲者,由此法而使人恶信,故诸人不信也。」

长老优陀夷不接受毘舍佉鹿子母之所言。如是,毘舍佉鹿子母离去,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为何长老优陀夷与女人一对一共坐于秘密可淫屏处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优陀夷!汝实与女人一对一共坐于秘密可淫屏处耶?」「世尊!实然!」佛世尊呵责:「愚人!为何与女人(……乃至……〕一对一而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与女人一对一共于秘密可淫屏处坐,被可信之优婆夷发现,以三法中

之任何一法说之,或波罗夷、或僧残、或波逸提。若比丘承认同坐,〔随其所说〕

依三法中之任何一法处罚之,或以波罗夷、或以僧残、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

之优婆夷所说,以处罚其比丘。名为不定法。」

二(一)「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鬼女、畜生女。人女是指初生之女而言,何况长大者乎?

a’ 「一对一」者,唯有一比丘、一女人也。

「共」者,于同一处。

a「秘密」者,见秘密、闻秘密也。见秘密者,目被遮掩,举眉抬头皆不得见。闻秘密者,常语之不得闻。

b’ 「可淫」者,谓可行不净之处。

「屏处」者,以壁、或以户、或以铺物、或以围幕、或以木、或以柱、或以袋2 等任何物遮覆之处也。

b「坐」者,女人坐处,比丘近坐或卧之。比丘坐处,女人近坐或卧之,或共坐、共卧之谓也。

「可信」者,已达证果、得正见、解教法也。

「优婆夷」者,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之信女者。

「发现」者,见到之意。

(二)以三法中之任何一法说之,或以波罗夷、或以僧残、或以波逸提。比丘承认同坐者,依三法中之任何一法处罚之,或以波罗夷、或以僧残、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优婆夷所说而处罚其比丘。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坐而行不净。」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其罪处罚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坐而行不净。」彼比丘若如是言:「我实与坐,但无行不净。」应依坐处罚之。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坐而行不净。」彼比丘若如是言:「我非坐,唯卧。」应依卧处罚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坐而行不净。」彼比丘若如是言:「我不坐,唯立。」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卧而行不净。」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其罪处罚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行不净。」彼比丘若如是言:「我实卧,但未行不净行。」应依卧处罚之。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行不净。」彼比丘若如是言:「我非卧,唯坐。」当依坐处罚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行不净。」彼比丘若如是言:「我非卧,唯立。」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坐而身相触。」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其罪处罚之……乃至……「我实坐,但非身相触。」应依坐处罚之……乃至……「我非坐,唯卧。」应依卧处罚之……乃至……「我非坐,唯立。」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卧而身相触。」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其罪处罚之〔……乃至……〕依卧处罚〔……乃至……〕依坐处罚〔……乃至……〕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一对一于秘密可淫屏处而坐。」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坐处罚之〔……乃至……〕依卧处罚之〔……乃至……〕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乃至……〕见卧〔……乃至……〕依卧处罚〔……乃至……〕依坐处罚〔……乃至……〕不应处罚。

「不定」者,或波罗夷、或僧残、或波逸提,非确定也。

三 认到、认坐、认罪者,当依其罪处罚之。

认到、不认坐、认罪者,当依其罪处罚之。

认到、认坐、不认罪者,当依坐处罚之。

认到、不认坐、不认罪者,不应处罚。

不认到、认坐、认罪者,应依其罪处罚之。

不认到、不认坐、认罪者,应依其罪处罚之。

不认到、认坐、不认罪,应依坐处罚之。

不认到、不认坐、不认罪,不应处罚。

───不定一终───

1 见时云云,若依觉音注,他人不接近时说世俗话,他人接近时即说法也。

2 袋(Kotthaliya),Rhys Davids 之《巴英辞典》为sack?故如此译之。在暹罗版为kotthaliya。

不定 二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优陀夷因世尊禁止于秘密可淫屏处与女人一对一而坐,而与彼女人〔于露处〕秘密一对一而坐,见时闲谈,见时说法。毘舍佉鹿子母又受请至其家。毘舍佉见长老优陀夷与彼女人秘密一对一而坐,即如是语长老优陀夷曰:「大德!师共女人秘密一对一坐,非如法、非随顺行也。大德!师虽非欲者,由此法而使人恶信,故众人不信也。」毘舍佉鹿子母虽如是言之,长老优陀夷亦不接受。于是,毘舍佉即离去,以此事告诸比丘。诸比丘中……〔同第一不定一,然于此省略〔可淫屏处」等语〕……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于非屏处坐,不是可淫处,而为适与女人语粗恶语处。若任何比丘于如是之

处,与女人一对一秘密而共坐,被可信之优婆夷发现,以二法中之任何一法说

之,或僧残、或波逸提。若比丘承认同坐,依二法中之任何一法处罚之,或以

僧残、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优婆夷所说,以处罚其比丘。此亦不定法。」

二(一)「若于非屏处坐」者,无壁、户、铺物、围幕、木、柱、袋等任何物所遮覆之处。

「不是可淫处」者,不得为不净行处之谓。

「适与女人语粗恶语」者,言可与女人语粗恶语处。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此所谓「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语、恶语、粗语、非粗语者。

「共」者,于同一处……〔同第一不定二(一)〕……常语之不得闻。

「坐」者,女人坐……。

「发现」者,见到之意。

(二)以二法中之任何一法说之,或以僧残、或以波逸提。比丘承认同坐者,依二法中之任何一法处罚之,或以僧残、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优婆夷所说而处罚其比丘。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坐而身相触。」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其罪处罚之。彼女人若如是言:「……大德……触。」彼比丘若如是言:「我实坐,但非身相触。」依坐处罚之……乃至……「我非坐,唯卧。」应依卧处罚之……乃至……「我非坐,唯立。」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卧而身相触。」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其罪处罚之……乃至……「我实卧,但非身相触。」应依卧处罚之……乃至……「我非卧,唯坐。」应依坐处罚之……乃至……「我非卧,唯立。」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闻大德与女人坐而语粗恶语。」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其罪处罚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闻大德……语。」彼比丘若如是言:「我实坐,但不语粗恶语。」应依坐处罚之……乃至……「我非坐,唯卧。」应依卧处罚之……乃至……「我非坐,唯立。」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闻大德卧而与女人语粗恶语。」……「……唯立。」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一对一秘密而坐。」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坐处罚之……乃至……「我非坐,唯卧。」应依卧处罚之……乃至……「我非坐,唯立。」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大德〔……乃至……〕卧〔……乃至……〕依卧处罚之〔……乃至……〕依坐处罚之……乃至……〕不应处罚。

「此亦」者,继前而谓之。

「不定」者,或僧残、或波逸提,是故云「不定」。

三 认到、认坐、认罪,依其罪处罚之。

认到、不认坐、认罪,依其罪处罚之。

认到、认坐、不认罪,依坐处罚之。

认到、不认坐、不认罪,不应处罚。

不认到、认坐、认罪,依其罪处罚之。

不认到、不认坐、认罪,依其罪处罚之。

不认到、认坐、不认罪,依坐处罚之。

不认到、不认坐、不认罪,不应处罚。

───不定二终───

诸大德!二不定法已诵竟。于此,我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再问:

「于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

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摄颂

可淫处非然是不定

是由佛世尊善制之

───不定终───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

诸大德!今诵出三十尼萨耆波逸提。

舍堕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毘舍离瞿昙庙中。

尔时,世尊听许诸比丘〔受持〕三衣。六群比丘因世尊听许受持三衣,以一三衣入村,以其他三衣住僧园,以另外三衣沐浴。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何以六群比丘蓄持长衣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诸比丘!汝等实蓄持长衣耶?」「世尊!实然!」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等蓄持长衣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蓄持长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尔时,长老阿难得长衣。长老阿难欲以此长衣奉赠长老舍利弗,适遇长老舍利弗住沙祇。时,长老阿难念:「世尊制『禁蓄长衣』学处。我得此长衣,欲赠长老舍利弗,长老舍利弗住沙祇,我当如何作耶?」于是,长老阿难以此事白世尊。

「阿难!舍利弗几日还耶?」「世尊!应在九日或十日还来。」尔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限于十日内听蓄长衣。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舍已,限于十日内可蓄长衣。若过此者,尼萨耆

波逸提。」

三(一)「衣已竟」者,〔安居后之衣时而〕令比丘作衣,或失、或坏、或烧、或无得衣之望时〔令作衣〕 也。

「迦絺那衣舍已」1 者,从八事中之一事而舍,或由僧于中间舍。

「限于十日内」者,最长可蓄十日。

「长衣」者,非受持衣,未经说净也。

「衣」者,六种衣2 中之任何一衣,谓应说净3 之最下量。

(二)「若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者,于十一日明相出时,为尼萨耆。应舍于僧、别众或人。「比丘!应如是舍:

其比丘至僧伽处已,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诸大德!此衣由我蓄过十日,应舍之(舍堕衣)。我今以此舍于僧。』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摄受其罪〔之忏悔〕,还与所舍之衣。

『大德僧!请听!此衣乃某甲比丘之舍堕衣,已舍于僧。若僧时机可者,僧当以此衣〔还〕与某甲比丘。』

〔或〕其比丘,至众多比丘处,偏袒右肩……合掌白如是:『诸大德!此衣由我蓄过十日,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诸大德。』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摄受其罪,还与所舍之衣。

『诸大德!请听!此衣乃某甲比丘之舍堕衣,舍于诸大德已。诸大德!若时机可者,此衣当还与某甲比丘。』

〔或〕其比丘至一比丘处,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如是:『大德!此衣由我蓄过十日,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大德。』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彼比丘摄受其罪,还与所舍之衣。〔言:〕『我以此衣与大德。』」

四 于过十日有过想者,舍堕;于过十日有疑想者,舍堕;于过十日有不过想者,舍堕。

于非受持有受持想者,舍堕。

于不说净有说净想者,舍堕。

于不舍有舍想者,舍堕。

于不失有失想者,舍堕。

于不坏有坏想者,舍堕。

于不烧有烧想者,舍堕。

于不被夺有被夺想者,舍堕。

舍堕衣,不舍而受用者,突吉罗。

不过十日而有过想者,突吉罗;不过十日而有疑想者,突吉罗;不过十日而有不过想者,不犯也。

受持十日以内、说净、舍、失、坏、烧、被夺而取〔衣〕4、以亲厚想5 取,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五 其时,六群比丘舍衣不还与。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大德!不得不还与舍衣,不还与者,突吉罗。」

舍堕 二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以衣托于比丘等之手,唯著安陀会及郁多罗僧出游诸国。其衣久置有污损,诸比丘晒其衣。长老阿难巡行诸房时,见诸比丘正在晒衣。见已,至诸比丘处作如是言︰「友!此污损之衣,何人之物耶?」尔时,彼诸比丘以此事告阿难。长老阿难讥嫌非难:「何以诸比丘以衣托于比丘等之手,唯著安陀会及郁多罗僧出游诸国耶?」如是,阿难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其诸比丘实以衣托于比丘等之手,唯著安陀会及郁多罗僧出游诸国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何以其愚人等以衣托于比丘等之手〔……乃至……〕出游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舍已,虽一夜离三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尔时,一比丘病于憍赏弥。亲戚遣使至其比丘处,「大德!请来!我等看护〔汝病〕。」诸比丘亦如是言:「友!请去!亲戚看护汝〔病〕。」其比丘言:「友!世尊制立学处,不得离三衣。我病不能带三衣去,我不去。」以此事白世尊。尔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为病比丘,听许给与不失〔三〕衣之认可。

诸比丘!应如是与:其病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诸大德!我病不能持三衣去。诸大德!我乞僧认许不失三衣。』

应二次乞请、三次乞请。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因病不能持三衣去。彼乞请僧认许不失衣。若僧

时机可者,僧认许与某甲比丘不失衣。』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乞〔……不失衣〕,僧认许与某甲比丘不失衣。诸大德中,

认许与某甲比丘不失衣,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依僧认许,与某甲比丘不失

衣竟。众僧已忍……知解。』

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舍已,虽一夜离三衣者,除僧之认许外,尼萨耆波逸

提。」

三(一)「衣已竟」者,比丘之作衣,衣或失、或坏、或烧,或无得衣之望而〔作衣〕也。

「迦絺那衣舍已」者,八事中依一事舍之,或依僧于其中间舍之。

「虽一夜离三衣」者,离僧伽梨、郁多罗僧或安陀会。

「除僧之认许外」者,除比丘之许可者外。

「尼萨耆」者,明相出现时即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

诸比丘!应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三衣,僧无认许我离一夜,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乃至……『…〔僧6〕当还与。』……乃至……『……〔别众〕当还与。』『……我还与大德。』」

(二)聚落同界7 、异界,住处同界、异界,小屋同界、异界,塔同界、异界,帐幕同界、异界,重阁同界、异界,别屋同界、异界,船同界、异界,队商同界、异界,田同界、异界,谷场同界、异界,园同界、异界,精舍同界、异界,树下同界、异界,露地同界、异界。

(三)「聚落同界」者,一族之聚落有篱,若衣置于聚落内,〔身〕应住聚落内〔此为不失衣〕;若无篱,衣置一家,应住其家或〔身衣之距离〕掷石8 所及者,为不失〔 衣〕 。

「聚落异界」者,多族之聚落有篱,衣置一家,应住于其家、或集会所、或村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至集会所,衣置于掷石所及处,应住集会所、住于村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衣置集会所,应住于集会所、村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聚落〕无篱,衣置一家,应住其家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四)一族之住处,有篱而有种种幽室、种种内室,衣置住处之内,应住住处内;无篱,衣置一室,应住其室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有多族之住处,有篱而有种种幽室、种种内室,衣置一室,应住其室、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无篱,衣置一室,应住其室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五)一族之小屋,有篱而有种种幽室、种种内室,衣置小屋内,应住小屋中;若无篱……〔参照(四)〕… 多族之小屋……无篱……为不失衣。

(六)一族之塔(远望之瞭望台),衣置塔中,应住塔中。多族之塔,有种种幽室、种种内室,衣置一室,应住其室、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七)一族之帐幕,于帐幕内……〔参照(六)〕多族之帐幕……为不失衣。

(八)一族之重阁,于重阁内……多族之重阁……为不失衣。

(九)有一族之别屋,于别屋内……有多族之别屋……为不失衣。

(一○)有一族之船,于船中……有多族之船,有种种幽室、种种内室,衣置于一内室,应住其内室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一)有一族之队商,置衣于队中,前后有七尺9 者,为不失衣;侧面有一尺者,为不失衣。有多族之队商,以衣置队中,若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二)有一族之田,若有篱,衣置田中,应住于田中;若无篱,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有多族之田,若有篱,衣置田中,应住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若无篱者,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三)有一族之打谷场,若有篱,衣置于打谷场内,应住于打谷场内;若无篱,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有多族之打谷场,若有篱,衣置打谷场内,应住于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若无篱,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四)有一族之园,若有篱〔……参照(一三)〕……若无篱……有多族之园……若无篱,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五)有一族之精舍,若有篱,衣置于精舍内,应住于精舍内;若无篱,衣置于精舍,应住于精舍中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有多族之精舍而有篱,衣置于一精舍,应住于精舍内、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若无篱,衣置于一精舍,应住其精舍内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六)有一族之树下,日中〔树〕荫遍满之时,衣置于荫中者,应住于荫中。有多族之树下,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七)「露地同界」者,于无村之空处,周围以七尺为同界,其外者为异界。

(一八)于离衣有离衣想,除僧之认许者外,舍堕。于离衣有疑想,除僧之认许者外,舍堕。于离衣有不离衣想,除僧之认许者外,舍堕。

于不捉有捉想者……乃至……

于不舍有舍想者……乃至……

于不失有失想者……乃至……

于不坏有坏想者……乃至……

于不烧有烧想者……乃至……

于不被夺有被夺想者,除僧之认许者外,舍堕。

舍堕衣,不舍而受用者,突吉罗。

不离衣而有离衣想者,突吉罗;不离衣而有疑想者,突吉罗;不离衣而有不离衣想者,不犯也。

(一九)夜明以前取衣、舍、失、坏、烧、被夺而取、以亲厚想取、比丘僧认许时、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三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一比丘得非时衣,于彼不足以作衣(不够长)。于是,其比丘〔欲令其延长而〕举其衣反复擦磨之。世尊巡行房舍,见其比丘举衣擦磨。见已,至比丘处言:「比丘!汝何故举此衣反复擦磨耶?」「世尊!我得此非时衣而不足为衣,故我举此衣反复擦磨也。」「比丘!汝尚有得衣之望乎?」「世尊!有也。」尔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得非时衣时,尚望能得衣者10 听蓄之。」

(二)尔时,诸比丘〔思:〕「由世尊听许得非时衣时,尚望能得衣者可蓄之。」而彼等得非时衣,蓄过一月,其衣聚束存于衣竿。长老阿难巡行房舍,见衣聚束存于衣竿,言诸比丘曰:「友!聚束存于衣竿者是谁之衣耶?」「友!我等之非时衣,望得衣故而蓄之。」「友!此衣蓄几日耶?」「友!已过一月。」长老阿难讥嫌非难:「何以诸比丘得非时衣而蓄过一月耶?」尔时,长老阿难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诸比丘!比丘等得非时衣,实蓄过一月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何以汝愚人等得非时衣,蓄过一月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舍已,比丘若可得非时衣,当由冀望〔衣〕之比

丘纳受。纳受之后应速作〔衣〕。若非满足时,唯限一月,其〔期限〕以内有望

可满足者,其比丘得蓄其衣。若蓄过此,虽有望〔满足〕,亦尼萨耆波逸提。」

二(一)「衣已竟」者,……〔同舍堕二· 三(一)〕于其中间舍之。

a′「可得」者,或由僧、或由别众、或由亲戚、或由友得,或得粪扫衣、或由己之财而得。

「非时衣11」者,非行迦絺那衣式时,于十一个月中得12者,于行迦絺那衣式时,在七个月中得者。又于〔衣〕时中指名为〔非时衣〕而与者,此言非时衣也。

a 「冀望〕 者,期望纳受者可纳受之。

「纳受之后应速作」者,当于十日〔内〕作。

「若非满足时」者,作而不足。

「限一月〔……〕其比丘得蓄其衣」者,最长可蓄一个月。

「其以内〔……〕满足」者,望于其期限以内满足。

「有望」者,可望由僧、或由别众、或由亲戚、或由友得,或得粪扫衣、或由己之财而得之。

(二)「若蓄过此,虽有望」者,于得本衣之日得望衣,应在十日内作衣也。得本衣以后,二日得望衣,应于十日内作。得本衣以后三日……乃至……四日……乃至……五日……乃至……六日……乃至……七日……乃至……八日……乃至……九日……乃至……得本衣以后十日得望衣,应于十日内作之。

得本衣以后,十一日……乃至……十二日……乃至……十三日……乃至……十四日……乃至……十五日……乃至……十六日……乃至……十七日……乃至……十八日……乃至……十九日……乃至……得本衣以后二十日得望衣,应于十日以内作之。

得本衣以后,二十一日得望衣,应于九日内作。二十二日……乃至……二十三日……乃至……二十四日……乃至……二十五日……乃至……得衣后,二十六日 者,应于四日内作之。二十七日……乃至……二十八日……乃至……得本衣以后,二十九日得望衣者,应于一日内作之。

得本衣以后,三十日得望衣,应于即日受持、说净或舍;若不受持、不说净或不舍者,于三十一日之明相出时,为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非时衣由我蓄过一月,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三)得异于本衣之望衣,日限尚有余时,不冀望〔衣〕者不应作。

于过月有过想者,舍堕;于过月有疑想者……乃至……于过月有不过想者……乃至……不受持而有受持想者……乃至……不说净而有说净想……乃至……不舍而有舍想……乃至……不失而有失想……乃至……不坏而有坏想……乃至……不烧而有烧想……乃至……不被夺而有被夺想者,舍堕。

舍堕衣,不舍而受用者,突吉罗;不过一月而有过想者,突吉罗;不过一月而有疑想者,突吉罗;不过一月而有不过一月想者,不犯也。

(四)受持一月以内、说净、舍、失、坏、烧、被夺而取、以亲厚想取,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四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陀夷之故妻出家为比丘尼。其女常至优陀夷处,长老优陀夷亦常至其尼之处。时,长老优陀夷至其尼处给食。时,长老优陀夷于晨著内衣,持上衣与钵,至其比丘尼处,于比丘尼前露出生支而坐。其尼亦于长老优陀夷前露出生支而坐。时,长老优陀夷心起欲念,思念其尼之生支而泄不净。时,优陀夷言其尼曰:「妹!取水来,我欲洗安陀会。」「大德!取来!我洗。」即以一分不净以口取,一分投入于生支内,彼尼因此妊娠。

诸比丘尼言:「此比丘尼行非梵行而有娠也。」「大姊!我非是行非梵行也。」以此事白诸比丘尼。诸比丘尼讥嫌非难:「何以大德优陀夷令比丘尼洗故衣耶?」如是,诸比丘尼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大德优陀夷令比丘尼洗故衣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优陀夷!汝实令比丘尼洗故衣耶?」「实然!世尊!」「优陀夷!〔比丘尼〕 是汝之亲里耶?非亲里耶?」「世尊!非亲里。」「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女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令非亲里之比丘尼洗故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令非亲里比丘尼洗、染、打故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 者,……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非亲里」者,非系属父母亲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于二众之受具戒者。

「故衣」者,已著过之衣。

令浣者突吉罗,被浣者舍堕。令染者突吉罗,被染者舍堕。令打者突吉罗,虽一次被槌打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故衣由我令非亲里比丘尼洗之,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二)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浣故衣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浣、染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浣、打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浣、染、打故衣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染故衣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染、打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染、浣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染、打、浣故衣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打故衣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打、浣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打、染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打、浣、染故衣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疑念……乃至……于非亲里有亲里想……乃至……。

浣他人之故衣者,突吉罗。令浣尼师坛者,突吉罗。令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者浣之,突吉罗。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三)由亲里之比丘尼浣之、以非亲里比丘尼为助力时、不语而浣、令浣新衣、令浣衣以外之资具、令式叉摩那、令沙弥尼〔浣之〕,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五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尔时,莲华色比丘尼住舍卫城。时,莲华色比丘尼晨著内衣,持上衣与钵,为乞食而入舍卫城。于舍卫城乞食已,受食后归,为日中入定休息而至安陀林。入于林中,坐于一树下休息。时,巧于贼业之诸贼,杀牝牛,持其肉入安陀林。贼主见莲华色比丘尼于日中休息,坐于一树下。见已,作如是思惟:「若我子弟见之,可能害此比丘尼。」〔是故〕即由他路而行。时,其贼主取已煮熟肉中最佳之肉,而入于棕榈叶之笼,悬挂于莲华色比丘尼附近之树上,云:「施与沙门婆罗门中见者,请持去!」而离去。莲华色比丘尼由三昧起,闻贼主言此语。于是,莲华色比丘尼取其肉而归住房。时,莲华色比丘尼,过夜取其肉,以郁多罗僧包之,飞于空中再现于竹林中。

(二)时,世尊为乞食而入村落,留长老优陀夷以护精舍。时,莲华色比丘尼至优陀夷处,作如是言:「大德!世尊往何处耶?」「妹!世尊为乞食而入村落也。」「大德!请以此肉供奉世尊。」「妹!汝以此肉使世尊喜悦。汝若与我安陀会,我亦如是因安陀会而将得喜悦。」「大德!我等女人衣实甚难得,此乃我最后之第五衣,我不能与。」「妹!譬如人与象亦应与之草。如是,汝供奉肉于世尊,亦应与我安陀会也。」如是,莲华色比丘尼被长老优陀夷强索,即与安陀会而归住房。诸比丘尼受取莲华色比丘尼之衣钵,而对莲华色比丘尼曰:「大姊!汝之安陀会在何处耶?」莲华色比丘尼以此事告诸比丘尼。诸比丘尼……非难:「何以长老优陀夷受取比丘尼之衣耶?女人得衣甚难。」时,诸比丘尼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

「为何长老优陀夷受取比丘尼之衣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优陀夷!汝实受比丘尼之衣耶?」「实然!世尊!」「优陀夷!汝亲里耶?非亲里耶?」「非亲里也,世尊!」「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女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汝受非亲里比丘尼之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从非亲里比丘尼之手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尔时,诸比丘畏慎不受比丘尼之交易衣。诸比丘尼……非难:「大德!何以不受我等之交易衣耶?」诸比丘闻比丘尼等之讥嫌非难。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听许受五众之交易衣,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之交易衣〕也。诸比丘!听许接受此等五众之交易衣。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受非亲里比丘尼之衣,除交易外,尼萨耆波逸提。」

三(一)「任何」者,……〔见舍堕四· 二(一)〕……出家者也。

「衣」者,六衣中之一衣,应说净之最下量〔以上〕之谓也。

「除交易外13」者,交换除外也。

〔决定接〕受而将要受14 时,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衣由我以非交易受于非亲里比丘尼,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二)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舍堕。于非亲里有疑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舍堕。于非亲里有亲里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舍堕。

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之〔比丘尼〕受衣,除交易外是突吉罗。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三)亲里者、交易物、与轻物得重物时、与重物得轻物时、比丘以亲厚想而取之、以暂取想而取之、除衣外而受其他资具、由式叉摩那受之、由沙弥尼受之,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

不犯也。

舍堕 六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优波难陀释子善能说法。尔时,一长者子至长老优波难陀处,敬礼而一面。其长者子坐已,由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说法……而令欢喜。时,其长者子由于优波难陀释子之说法……欢喜而对长老曰:「大德!有所需要者请说,凡是衣服、饮食、房舍、病资具药物,其中任何一种,我等得与大德。」「贤者!汝若有意与我者,请以汝此著用之一外衣与我。」「大德!待我回家。归家,从我著用之外衣或比此更好之衣送来。」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再次对长者子如此曰……三次〔……乃至……〕「请……与我。」「大德!我等良家之子,唯〔著〕一外衣如何回去。大德!请待我归家,我归家即以此著用之一外衣或比此更好之衣送来。」「贤者!汝无施与之意而言乎?汝言出而不与。」如是,长者子由于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强索而与一外衣而去。

(二)诸人见长者子而如是言:「贤者!汝何故〔唯〕著一外衣而还耶?」时,长者子以此事语众人。众人……非难:「此等沙门释子多求不足,因彼等说法而请求施与,实非容易。为何说法被长者子请求施与时,而取长者子之衣耶?」诸比丘闻众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乞长者子之衣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乞长者子之衣耶?」「实然!世尊!」「优波难陀!是汝亲里或非亲里耶?」「非亲里也。」「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汝乞非亲里长者子之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于非亲里居士或居士妇乞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尔时,众多比丘从沙祇长途往舍卫城。于途中,盗贼出现而夺比丘〔之衣〕。时,彼诸比丘〔思:〕「世尊禁止向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乞衣。」故畏慎而不乞衣,恰如裸形外道而来舍卫城,向诸比丘致敬。诸比丘如是言:「友!邪命士好!彼礼诸比丘。」彼等言:「友!我等非邪命士,我等是比丘。」诸比丘如是言长老优波离曰:「优波离大德!请检问彼等。」如是,长老优波离检问诸比丘已,告诸比丘等曰:「友!彼等是比丘,以衣给与彼等。」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诸比丘裸形而行乎?宜以〔软〕草或〔树〕叶覆之而行也。」

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被夺衣或失衣者,听许向非亲里之居士、居士妇乞衣。最先往〔僧〕之住处,若僧有精舍衣、卧布、敷布、褥覆(垫具之表层布)者,可受取以覆身。若僧无精舍衣、卧布、敷布、褥覆者,可以草或叶覆之而行,不得裸形而行。裸形而行者,突吉罗。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于非亲里之居士、居士妇乞衣者,除具其条件外,尼萨耆波逸提。

于此所谓之条件者,比丘衣被夺时,或失衣之时,是其条件也。」

三(一)「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非亲里」者,非系属父母亲里至七世者。

「居士」者,谓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妇」者,谓住俗家之妇人。

「衣」者,六衣中之一衣,当说净之最下量之物。

「除具其条件外」者,具其条件除外。

「衣被夺」者,比丘之衣被王、贼、赌者或任何人所夺。

「失衣」者,比丘之衣或被火烧、水流或为鼠、蚁所啮或著破之。

(二)除具其条件外而乞者,将要乞时,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衣为我未具条件向非亲里之居士乞来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三)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除具其条件外,乞衣者,舍堕。于非亲里有疑想,除具其条件外,乞衣者,舍堕。于非亲里有亲里想,除具其条件外,乞衣者,舍堕。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四)具其条件时、亲里者、被招待者、为他而乞者、依己之财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七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六群比丘至衣被夺之比丘处,作如是言:「友!被夺衣、失衣者,世尊听许向非亲里居士、居士妇乞衣。友!〔去〕乞衣!」「友!我等所得衣已足矣。」「我等为诸长老乞衣。」「友!去乞焉!」时,六群比丘至诸居士处,作如是言:「贤者!有衣被夺之比丘来,请与彼等衣。」如此乞甚多衣。时,一居士坐于集会处,言他居士曰:「贤者!有衣被夺之比丘来,我等已以衣与彼等。」彼亦如是言:「我等亦与之矣!」其他〔居士〕亦如是云:「我等与之矣!」彼等……非难:「何以沙门释子不知量而多乞衣耶?沙门释子可作布商或开商店矣!」诸比丘闻居士等……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不知量而多乞衣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不知量而多乞衣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不知量而多乞衣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彼比丘,非亲里之居士、居士妇有多衣供奉而令恣意择取,彼比丘最多亦当

由其衣中取用内衣、外衣。若取用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一)「若彼比丘」者,意指衣被夺之比丘。

「非亲里」者,……〔见舍堕六· 三(一)〕……谓住于俗家之妇人。

「有多衣」者,有多量之衣。

「供奉而令恣意择取」者,谓令师随所欲择取之。

「彼比丘最多亦当由其衣中取用内衣、外衣」者,若失三衣者,当受二衣;失二衣者,当受一衣;失一衣者,任何物皆不可受也。

「取用过此」者,乞此〔二衣〕以上,将要受用时,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衣为我从非亲里居士处过量求来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二)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乞衣过此者,舍堕。于非亲里有疑想……〔见舍堕六· 三(三)〕……不犯也。

(三)云:「我取余额。」即取而去、云:「余额是汝物。」而与之、非被夺衣故与时、非失衣故与时、亲里者、受请者、依己之财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八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一居士对其妇作如是言:「以衣施与优波难陀大德。」一乞食比丘闻此居士语,即至优波难陀释子处,对彼如是言:「友!优波难陀!汝大福德之人也。某处一居士对其妇言:『施衣与优波难陀。』」「友!彼乃我檀越也。」如是,长者优波难陀释子至居士家而言彼曰︰「贤者!汝 实欲以衣与我乎?」「大德!我实如是思惟:『我以衣与优波难陀大德。』」「贤者!汝若欲以衣与我者,应与如是之衣,如与我无著用之衣,与我何用?」

时,其居士……非难:「此等沙门释子多求而不知足,以衣与彼等实非容易为何大德优波难陀未被我请,先来我处,于衣作指示耶?」诸比丘闻此居士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长老优波难陀释子,未受请先至居士家,于衣作指示耶?」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未受请先至居士家,于衣作指示耶?」「实然!世尊!」「优波难陀!汝之亲里或非亲里乎?」「世尊!非亲里也。」「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汝未受请,先至非亲里之居士家于衣作指示。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若为比丘豫备衣资,以此衣资购衣,使某甲比丘披覆,

此时若其比丘未受请先往,就其衣作指示:『善哉!贤者!以此衣资购如斯之

衣与我披覆!』望求好衣故,尼萨耆波逸提。」

二(一)a 「非亲里」者,非系属父母亲里至七世者。

「居士」者,谓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妇」者,谓住俗家之妇人。

a′ 「若为比丘」者,为比丘,以比丘为对象,欲与比丘披覆。

「衣资」者,或黄金、或钱、或真珠、或宝珠、或珊瑚、或铁板、或绵布、或丝、或绵。

「此衣资」者,意指豫备〔交换之〕物。

「购」者,交换也。

「使披覆」者,施与之意。

「此时若其比丘」者,指定比丘而豫备衣资时有关之比丘。

「未受请先往」者,于未言:「大德!汝需如何之衣耶?要我购如何之衣耶?」之前。

「往」者,往其家或至某处。

「就其衣作指示」者,言希望或长、或宽、或厚、或软柔者。

「此衣资」者,豫备物之意。

b’ 「购」者,交易也

「如斯」者,或长、或宽、或厚、或软。

b 「与我披覆」者,施与我之意。

「望求好〔衣〕故」者,冀望佳或冀望高价。

由彼言购或长衣、或宽衣、或厚衣、或软衣,在令购之时,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当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衣由我未受请先至非亲里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而得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二)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舍堕。于非亲里有疑想,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舍堕。于非亲里有亲里想,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舍堕。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三)亲里者、受请者、为他人者、依己之财者、令欲购高贵衣者购便宜衣,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九

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一居士对他居士如是言:「我将以衣令大德优波难陀释子披。」彼居士亦云:「我亦将以衣令大德优波难陀释子披。」一乞食比丘闻彼居士等之谈话。于是,其比丘至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处,而言彼曰:「友!优波难陀!汝大福德人也。在某处,一居士对他居士如是言:『我将以衣令大德优波难陀释子披。』彼亦如是言:『我将以衣令优波难陀大德披。』「友!彼等乃我檀越也。」如是,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至彼等居士家,对彼等如斯言:「贤者!汝等实欲以衣与我乎?」「大德!我等实如是思惟,我等将以衣与优波难陀大德披。」「贤者!汝等若欲以衣与我披者,应与如是之衣;若以我不欲披用之衣与我,何

用?」尔时,彼等居士……非难:「彼等沙门释子多欲而不知足,以衣与彼等实非容易。为何优波难陀大德,我等未请先来,就其衣作指示耶?」诸比丘闻彼等之……非难。彼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长老优波难陀释子,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耶?」如是,其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耶?」「实然!世尊!」「优波难陀!汝之亲里或非亲里耶?」「非亲里也。」「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汝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两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各自为比丘豫备衣资,思:『我等将各自以此衣

资,各自购衣,与某甲比丘披覆。』此时若其比丘未受请先往,就其衣作指示:

『善哉!贤者!以各自衣资,两人共同购如斯一衣与我披覆!』望求好衣故,

尼萨耆波逸提。」

二「〔若……〕为比丘」者,……〔见舍堕八· 二(一)〕……欲与比丘也。

「两」者,二人也。

「非亲里」者,非系属……。

「居士」者,谓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妇」者,谓住俗家之妇人。

「衣资」者,谓黄金、或钱、或真珠、或宝珠、或珊瑚、或铁板、或绵布、丝、或绵。

「此衣资〕 者,指豫备物之意。

「购」者,交易。

「与〔……〕披」者,施与之意。

「此时若其比丘〕者,指定比丘而豫备衣资时〔被指定〕之比丘。

「未受请先〔往〕」者,未受请而前来。

「往」者,…… 。

「就其衣作指示」者,或长……。

「此衣资」者,为豫备之物。

a ’ 「两人共同」者,二人一齐。

「如斯」者!……。

「与我披覆」者,施与我之意。

a 「望求好〔衣〕故」者,冀望佳、冀望高价。

由彼言购若长衣、若宽衣、若厚衣、若软衣,在令购时,突吉罗……〔同舍堕八· 二(一)─(三)。然「非亲里居士、居士妇」换为「亲里居士、居士妇」等〕……令欲购高贵之衣者购便宜衣,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之檀越大臣,遣使者送衣资于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言:「以此衣资购衣。然后,以此衣与优波难陀大德披!」如是,其使者至优波难陀释子处而作是言:「大德!此衣资乃为大德送来。大德!请取衣资。」如是说已,长老优波难陀对其使者曰:「贤者!我等不取衣资。然而,我等时机到时,当取净衣。」于是,使者对长老优波难陀释子曰:「大德!谁是执事人耶?」

尔时,一居士为某事务来僧园。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谓使者曰:「贤者!其优婆塞为诸比丘之执事人也。」时,使者令优婆塞同意,至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处而对长老曰:「大德!长老所指示之执事人居士,我已得其同意。大德!届时,请往〔彼处〕,彼以衣施与师。」尔时,其大臣遣使者至长老优波难陀处,〔言:〕「大德!请受用此衣!我等冀望大德受用此衣!」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对其优婆塞亦不言何事。其大臣再遣使者至优波难陀释子处,〔言:〕「大德……冀望……。」优波难陀释子对其优婆塞亦勿语何事。大臣三次遣使者至优波难陀释子处。「大德!……冀望受用此衣。」

(二)尔时,市民有集会,由市民订规约:「后至者课五百钱。」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至优婆塞处而对他曰:「贤者!我要衣。」「大德!请待今日一夜。今日,市民有集会,由市民订规约,后至者课五百钱。」〔长老言:〕「贤者!今日,与我衣。」而执其衣带。如是,优婆塞因长老优波难陀之强索,为优波难陀释子购衣而后至。诸人对其优婆塞曰:「大德!汝何故后至乎?取汝五百钱。」

尔时,其优婆塞以此事言彼等。众人……非难:「彼等沙门释子,多欲而不知足,为彼等之执事人实非容易。何以优婆塞言:『大德!请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诸比丘闻众之……非难。彼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于优婆塞言:『请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如是,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于优婆塞言:『大德!请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为何于优婆塞言:『大德!请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三)若王、若大臣、若婆罗门、若居士以使者为比丘送衣资,言:『以此衣资

购衣,与某甲比丘披。』其使者至比丘处而如是言:『大德!为长老送来衣资,

长老当领受此衣资。』其比丘对其使者而作是言:『贤者!我等勿领受衣资,

我等适当之时,当受净衣。』其使者如是言其比丘日:『长老有执事人乎?』

诸比丘!冀望衣之比丘当指示执事人、净人或优婆塞而言:『贤者!其人乃诸

比丘之执事人。』其使者得执事人之同意,至其比丘处而如是言:「大德!长

老所示之执事人,我已得其同意矣。长老!届时,请往〔彼处〕,彼当以衣与

尊师。」诸比丘!若有冀望得衣之比丘,可至执事人处,二三次催促:『贤者!

我要衣。』二三次催促,而得其衣者可;若不得者,四次、五次至六次,为〔其

衣〕而寂默立之;四次、五次至最多六次,寂默立之,得其衣者可;过此尽力

求得者,尼萨耆波逸提。若不得时,至送衣资之施主处,自去或遣使者。『诸贤!

汝等为比丘送来衣资,对其比丘无任何之利益。卿等当取还自己之物,以免汝

等失自己之物。』此乃于此时之如法行也。」

二(一)「〔若……〕为比丘」者,为比丘,以比丘为对象,要与比丘也。

「王」者,为统治之人。

「大臣」者,食王之俸禄者。

「婆罗门」者,婆罗门种姓之人也。

「居士」者,谓除王、大臣、婆罗门外,其他之居士。

「衣资」者,为黄金、或钱、或真珠、或宝珠。

「以此衣资」者,为豫备之物。

「购」者,为交易之意。

「与〔……〕披」者,施与之意。

若其使者至比丘处而言:「大德!为长老而持来此衣资,请长老受领衣资!」其比丘如是对其使者曰:「……贤者!其人乃诸比丘之执事人也。」不应如是说:「与彼!」或「彼蓄之!」或「当交易!」或「彼当购之!」

若彼使者得执事人之同意,至比丘处而作如是言:「大德!长老所指示之执事人,我已得其同意。请长老时机到来,往矣!彼当以衣与汝。」诸比丘!冀望得衣之比丘至执事人处,当二、三次催促。「贤者!我要衣。」当勿云:「与我衣!持我衣来!交易我衣!去购我衣!」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

若得者善;若不得者,至彼处寂默〔为其衣〕而立,不得坐、不得取食、不得说法。若问:「汝为何而来?」之时,即云:「贤者!知之。」若坐、若取食、或说法者,即立破15 。应二次立、三次立。

四次〔说〕催促者,可得四次〔默〕立;五次促之者,得立二次;六次促之者,不得立。

(二)若越过此限求得此衣,得之,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衣由我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而得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若不得时,至送衣之施主处,当自往或遣使者:「诸贤!汝等为比丘送衣,对于比丘无领受何等之利益,卿等当取还自己之物,勿失自己之物。」

此乃于此时之如法行,此乃于此时之随法行。

(三)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过想而得者,舍堕。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疑想而得者,舍堕。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减想而得者,舍堕。

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过想者,突吉罗。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疑想者,突吉罗。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减想者,不犯也。

(四)三次催促、六次默立、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不催促而与、施主催促而与,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一迦絺那品───

摄颂

十日与一夜一月及浣取

非亲里指示两人及使送

1 迦絺那(kathina),施与安居三月间精进比丘之衣,得受持至十二月十五日之五个月间,至同日应舍之。持此迦絺那衣者,有得蓄长衣等五项优惠。「迦絺那衣舍已」是十二月十五日以后,又于「八事之因缘舍已」以后(参照大品七)。kathina 是坚固之意,故北传汉译律藏作坚固衣或功德衣。

2 六种衣,依觉音注:khoma(驱磨衣,即麻布)、kappasika (劫贝衣,即绵布)、koseyya(高世耶衣,即绢布)、kambala (钦婆罗衣,即毛布)、sana(娑那衣,即粗麻布)、bhanga(婆伽衣,即大麻布、纻布)。

3 vikappanupagapacchimam之vikappana ,北传汉译律藏为说净、净施、作净、分别等语译之。比丘得过分之衣时,行仪式转施一知友比丘,成为其比丘之物,而自己保管之,于必要时可使用。所以是形式的授与仪式。但,真实施与时,有时亦有说净。说净有二种(参照单堕五十九戒)。今所谓长衣,系指应说净之最下量以上之衣(财),其以下之衣虽有剩余者,不成为长衣。其量如何?觉音注云:长二搩手、宽一搩手,即佛之八指和四指之量。此语亦出于大品八· 二十一· 一,Rhys Davids 以此译为The limit for size of a robe up to which it ought to be habded over to another Bhikkhu.(校勘者注:日译所引觉音注系指衣大小之量,应说多少件数之量为适合文义。)

4 原本ganhanti暹罗本为ganhati,以下同。

5 以亲厚想捉(取)之(vissasam ganhanti),谓当使用亲友等之衣时,心里想:「彼不但不

怒,反而欢喜。」有如此信赖心。因非是己有,故非长衣。

6 以下,为舍于僧之衣当还与之、舍于别众之衣当还与之、舍于个人亦当还与之等三事之略说。各戒之下亦同此。

7 同界(ekupacara),在此中,虽身与衣相离,但此区域内不算离衣。异界(nanupacara)即为离衣区域。

8 掷石所及处(hattapasa),普通人投石之落石范围,但人力不同,《善见律》为十五肘以内。

9 abbhantara 注为十四肘;北传汉译律藏为七间、或七尺;依《四分律》为八树之中间即七间,各间七弓,故成四十九弓。

10 原本之c1varapaccasa,应如暹罗本作c1varapaccasaya。

11 非时衣(akalac1vara),指衣时(是正式作衣之时期)以外所得之衣。衣时(c1varakala)者,在安居后一个月(七月十六日─ 八月十五日,即迦提月)得迦絺那衣时,即此一个月,再加四个月。今指以外之时,言十二个月及七个月。

12 原本upannam是uppannam之误写。

13 交易(parivattaka),让度衣之交换时,交换后还所有主。

14 payoge ,依注:欲接受而伸手等动作,及至入手之动作。

15 立破(thanam bhanjati),依觉音等注,催促衣有语促(codana)和默立(thana)二种。可三次语促、六次默立;即一语相当于二默,故得六语十二默,若四语可得四默,若五语可得二默之理也。下文示此。今云立破,即失去默立之效果,只许默立一次之意。

舍堕 一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阿罗毘邑阿伽罗婆精舍。其时,六群比丘至养蚕家如是言:「贤者!多煮蚕茧与我等,我等欲作杂绢丝之卧具。」彼等讥嫌非难:「为何沙门释子来我等之处而作是言:『贤者!多……欲作〔……〕卧具。』耶?此于我等亦是福薄不善之业,我等为生活、为妻子之故,而多造此小生物之杀生。」诸比丘闻众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亦非难:「何以六群比丘至养蚕家而作是言:『贤者!多……欲作卧具。』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至养蚕家而作是言:『贤者!多……欲作卧具。』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至养蚕家而作是言:『多 ……欲作卧具。』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以杂绢丝作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a 「若以……作」者,虽杂一绢丝,自作或教人作者,突吉罗;作成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杂绢丝之卧具,由我自作,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a ’「卧具1 」者,摊开而制作,非织物也。

(二)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舍堕;自作未成而他人令作成者,舍堕。

他人未作成而自令作成者,舍堕;他人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舍堕。

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罗;由他人作而获得受用者,突吉罗。

作伞盖、地毯、幕、长枕、枕,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二

一 尔时,佛世尊在毘舍离大林重阁讲堂。其时,六群比丘以纯黑色羊毛令作卧具。诸人巡行精舍,见而……非难:「何以沙门释子以纯黑色羊毛令作卧具乎?宛如在家受欲者。」诸比丘闻彼等诸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以纯黑色羊毛令作卧具乎?」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作纯黑色羊毛之卧具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等令作纯黑……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令作纯黑色羊毛之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之意。

「黑」者,有二黑,生黑或染黑也。

「卧具」者,摊开而制作,非织物也。

「令作」者,自作或教他人作也。欲令作之……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纯黑色羊毛之卧具,由我所作。』……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三

-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思:〕世尊禁止作纯黑色羊毛之卧具。于是,彼等仅于边缘加白色羊毛,仍以纯黑色羊毛令作卧具。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唯边缘加白色羊毛,仍以纯黑色羊毛令作卧具乎?」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仅于边缘加白色羊毛而〔……乃至……〕令作卧具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为何仅于边缘加白色羊毛……令作卧具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作新卧具时,当取二分纯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

毛。若比丘不取二分纯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而令作

新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新」者,取「作」而言。

「卧具」者,摊开而制作,非织物。

「作〔……〕时」者,正在自作或教他人作时。

「取二分纯黑色羊毛」者,即加入二多罗量。

「第三分白色羊毛」者,即一多罗量之白色羊毛。

「第四分褐色羊毛」者,即一多罗量之褐色羊毛。

「若比丘不取二分纯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者,谓不入白色羊毛一多罗、褐色羊毛一多罗,而作新卧具,或令人作,欲作之时,突吉罗;作成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卧具由我不加白色羊毛一多罗,褐色羊毛一多罗而作,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自作未成而令作成之者……〔见舍堕一一· 二(二)〕……受用者,突吉罗。

入白色羊毛一多罗和褐色羊毛一多罗而作、入其以上之白色羊毛和其以上之褐色羊毛而作、以纯白色羊毛和纯褐色羊毛而作,作伞盖、地毯、幕、长枕、枕,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四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诸比丘年年令作卧具。彼等言:「与羊毛!欲羊毛!」而多求多乞。众人……非难:「何以沙门释子年年令作卧具,言:『与羊毛!欲羊毛!』而住于多求多乞乎?我等卧具,作一次存用五年或六年,我等有诸婴儿排大小便、或被鼠所啮。然而彼等沙门释子年年〔……乃至……〕住于多求多乞乎!」诸比丘闻众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诸比丘年年令作卧具!……与羊毛……住于多求多乞乎?」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比丘等实年年令作卧具,……与羊毛……住于多求多乞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等年年令作卧具!……与羊毛……住于多求多乞乎?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令作新卧具者,应持用六年。其卧具若于六年以内,或舍或不舍,而

令作新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尔时,一比丘病于憍赏弥。诸亲戚遣使至比丘处,〔言:〕「大德!归来!我等看护〔汝〕病。」诸比丘亦如是言:「友!去!亲戚要看护汝病。」彼比丘言曰:「友!世尊已制立学处,『若比丘作新卧具者,应持用六年。』我有病,不能持卧具去。我无卧具,不易安身,我不去。」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当听许与卧具认可。诸比丘!应如是与:其病比丘至僧众处已,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诸大德!我病不能持卧具而往。诸大德!我乞请僧认许卧具。』

应二次乞请、三次乞请。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因病不能持卧具而往,彼求僧认许卧具,若僧时

机可者,僧与某甲比丘认许卧具。』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此……求认许卧具,僧与某甲比丘认许卧具。诸大德中,与

某甲比丘认许卧具,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僧与某甲比丘认许卧具竟。僧已

忍……知解。』

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新作卧具者,应持用六年。其卧具若于六年以内,或舍或不舍,而作

新卧具者,除僧之认许外,尼萨耆波逸提。」

三 「新」者,……非织物。

「作」者,自作或令他作也。

「应持用六年」者,最少持用六年。

「若于六年以内」者,六年以下也。

「舍其卧具」者,施与他人也。

「不舍」者,不与任何人也。

「除僧之认许外」者,僧不认许,而自作或令他作新卧具,将要作者,突吉罗;作已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乃至……〕『诸大德!此卧具由我于六年以内,僧不认许而作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舍堕……他未作成而他令作成者,舍堕。

六年作、六年以上作、为他人作或令作、由他人作而获得受用,作伞盖、地毯、幕、长枕、枕、得僧认许,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五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世尊对诸比丘曰:「诸比丘!我欲入静处三月,除一送食比丘外,任何人皆不应至我处。」「诺!世尊!」诸比丘应诺世尊,除一送食比丘,谁皆不至世尊处。

尔时,舍卫城僧制规约:「友!世尊欲入静处三月2 。『除一送食比丘外,谁皆不许至世尊处。』若至世尊处者,应处以波逸提。」时优波斯那朋健陀子率众至世尊处,顶礼世尊,退坐一面。与客比丘互相问讯,乃是诸佛之常法。世尊对退坐于一面之长老优波斯那朋健陀子如是言:「优波斯那!诸事安稳否?乞食易得乎?长旅而来不疲倦乎?」「世尊!我等轻安,乞食易得,远路来而不倦也。」时,长老优波斯那之弟子比丘坐近世尊。时,世尊对其比丘曰:「比丘!汝喜粪扫衣乎?」「世尊!我不喜粪扫衣。」「比丘!汝何故是粪扫衣者?」「世尊!我和尚是粪扫衣者,故我亦是粪扫衣者。」尔时,世尊对长老优波斯那朋健陀子如是曰:「优波斯那!汝此徒众实甚可爱。优波斯那!汝如何教导此众乎?」「世尊!若来向我求出家者,我即如是言:『贤者!我是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若汝亦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我当许汝出家。』彼若应诺者,许出家;不应诺者,不得出家。来求依止我者,我即如是言:『贤者!我是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若汝亦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我与汝依止。』彼若应诺者,我与依止;不应诺者,不与依止。世尊!我如是教导此众。」

(二)「善哉!善哉!优波斯那!善哉!优波斯那之率众。优波斯那!汝于舍卫城知僧之规约乎?」「世尊!我于舍卫城不知僧之规约。」「优波斯那!舍卫城由僧自作规约:『友!世尊欲入静处三月,除一送食比丘外,任何人不得至世尊处。』若至世尊处者,当处以波逸提。」「世尊!舍卫城之僧自制规约乎?我等于〔世尊3 〕所未制不得制;又,已制者不得废,取〔世尊〕所制立学处而实行4 。」

「善哉!优波斯那!未制者不应制,已制者不应废,取所制立学处而实行。优波斯那!诸比丘中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听许随意来见我。」

尔时,众多比丘立于门外。「我等处分长老优波斯那朋健陀子以波逸提。」时,长老优波斯那率众从坐而起,顶礼世尊,右绕而去。其时,诸比丘对长老优波斯那如是言:「友!优波斯那!汝于舍卫城知僧之规约乎?」「友!世尊亦如是言我曰:『汝〔于舍卫城〕知……而实行。』友!世尊言:『诸比丘中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听许随意来见我。』」其时,彼等诸比丘〔言:〕「长老优波斯那所言是实,『未制者不得制,已制者不得废,取所制立学处而实行。』」

(三)诸比丘闻世尊言:「阿兰若比丘、乞食比丘、粪扫衣比丘,听许随意来见我。」诸比丘因欲见世尊,舍其卧具,受持5 阿兰若者分、乞食者分、粪扫衣者分。时,世尊与众多比丘巡行房舍,见处处舍去卧具而言诸比丘曰:「诸比丘!何故此等卧具于处处舍之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然,诸比丘!以十利故,我为诸比丘制立学处,为摄僧、为僧安乐……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作座卧具,以坏色故,应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若比丘不从

旧卧具取人一佛搩手,而令作新座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a ’「作」者,自作或令他作之时。

「座具」者,谓座垫。

「卧具」者,摊开而制作者,非织物也。

b ’ 「以坏色故,从〔……〕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者,为坚固而应切取周围或四隅,铺敷在〔新卧具〕之一处,或擘松而铺敷6。

「旧卧具」者,铺过一次或用过一次。

「若比丘,不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者,若不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而自作或令作新座卧具,当豫备作时,突吉罗;作已,是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座卧具,由我非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而作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自作未作成而自令作成者,舍堕……〔见舍堕十一〕……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罗。

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而作、不得时取入小量以作之、不得时不取入而作之、由他人作而获得受用者,作伞盖、地毯、幕、长枕、枕,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六

-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一比丘往舍卫城途中,于拘萨罗国得羊毛。时,其比丘将羊毛包于郁多罗僧而行,众人见其比丘而取笑曰:「大德!汝买若干,有若干利益乎?」其比丘被众人所嘲笑而有瞋恚。如是,其比丘至舍卫城〔已疲倦如投木材者〕,立掷羊毛而去。诸比丘对彼比丘曰:「友!汝何故立掷羊毛而去乎?」「友!我实为此羊毛被众人所取笑。」「友!汝从多远之地持来此羊毛乎?」「友!超越三由旬。」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比丘持羊毛过三由旬乎?」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实持羊毛过三由旬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为何汝持羊毛过三由旬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行路时得羊毛,有需要当可领受。领受已而无持者时,欲自持得限三

由旬。若持过此者,虽无持者,亦为尼萨耆波逸提。」

二「若比丘行路时」者,正在道路行之意。

「得羊毛」者,从僧、或别众、或亲戚、或友得,或自粪扫物得,或由己之财物而得。

「需要者」者,谓希望之〔比丘〕。

「可领受。领受已〔……〕自持得限三由旬」者,最远可自己持三由旬之意。

「无持者时」者,无其他任何持者,或女子、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众者。

「若持过此,虽无持者」者,过三由旬之最初一步,突吉罗;过第二步者,舍堕。立于三由旬内,掷于三由旬外者,舍堕。不令知而放置于他人之乘物或行李上,过三由旬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羊毛由我〔持〕过三由旬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过三由旬,有过想而行过者,舍堕;于过三由旬,有疑想而行过者,舍堕;于过三由旬,有不足想而行过者,舍堕。

于不足三由旬有过想者,突吉罗;于不足三由旬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不足三由旬而有不足想者,不犯也。

持三由旬、持三由旬以下、持三由旬又持回、意欲停留而行三由旬之后由此处持往他处、被夺〔再〕获得而持、获得已舍物可再持、作为行李令他人持,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七

- 尔时,佛世尊在释迦国迦毘罗卫城尼拘律园。其时,六群比丘令比丘尼浣、染、梳松羊毛。诸比丘尼为浣、染、梳松羊毛而怠废说教、质问、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时,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至世尊处,礼世尊已,退立一面。于一面立已,世尊对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作如是言:「瞿昙弥!诸比丘尼实热心精进,制约自己而住耶?」「世尊!比丘尼如何得热心耶?大德六群比丘令比丘尼浣羊毛……怠废于说教、质问、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也。」其时,世尊对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说法……令欢喜。时,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闻世尊之说法……欢喜,敬礼世尊,右绕而去。

尔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僧而问六群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实令比丘尼浣、染、梳羊毛乎?」「实然!世尊!」「比丘!汝等之亲里耶?非亲里耶?」「世尊!非亲里也。」「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汝等以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梳羊毛。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令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或梳羊毛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非亲里」者,非系属父母亲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于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令「浣之!」如此命令者,突吉罗;浣之者,舍堕。令「染」者,突吉罗;染之者,舍堕。令「梳」者,突吉罗;梳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羊毛由我令非亲里比丘尼浣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浣羊毛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浣、染羊毛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浣、梳羊毛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浣、染、梳羊毛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染羊毛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染、梳羊毛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染、浣羊毛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染、梳、浣羊毛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梳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梳、浣羊毛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染、浣、染羊毛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疑想……乃至……。

于非亲里有亲里想……乃至……。

令浣他人之羊毛者,突吉罗。

令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者浣之,突吉罗。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由亲里比丘尼浣之、以非亲里比丘尼为助力者时、不语而浣时、令浣未使用之羊毛制品时,令式叉摩那、令沙弥尼〔浣之〕,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八

-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为王舍城一常施食檀越家之比丘,凡是在此家得嚼食、噉食,其中必留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之分。一日将晚,其家有肉,留优波难陀释子之分。其家之儿至夜晓时起而哭曰:「与我肉!」时,居士对其妇曰:「大德之分与儿,我等别购与大德。」

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于晨著下衣,持上衣与钵,至其家,在已设座位上坐。尔时,其居士至长老优波难陀之前敬礼而退于一面坐。一面坐已,彼居士如是言长老优波难陀释子曰:「大德!昨晚得肉,从其中为大德留置一分。大德!至夜晓时,此儿起而哭曰:『与我肉!』故以大德之分与儿。大德!可以一钱持来何物耶?」「贤者!此一钱为我留存乎?」「然!为大德留存之。」「贤者!其一钱当与我。」如是,居士与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一钱而讥嫌非难:「恰如我等持金钱,彼等沙门释子亦如此受持金钱。」诸比丘闻居士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长老优波难陀释子欲受持金钱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受持金钱耶?」「实然!世尊!」 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欲受持金钱耶?愚

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自捉金银及钱,或令捉之,或受其留置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任何」者,……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a′ 「捉」者,自取者舍堕。

「金银」者,言黄金〔等〕 。

「钱」者,迦利沙盘钱、铜钱、木钱、树胶钱等,言一般所通用者。

a 「令捉」者,令他取之者舍堕。

「受其留置者7 」者,云:「此乃大德之物。」而〔 为他〕留置(保存)者,受之,舍堕。

应舍于僧中。「诸比丘!应如是舍: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诸大德!我捉(取)金钱,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摄受其罪。若此有净人或优婆塞来时,彼应如是言:『贤者!知此。』若彼虽言以此持来何物,亦不得言:『持来如斯如斯之物。』当示酥、油、蜜、石蜜等净物。若彼由其〔钱〕交换净物而持来,则除捉(取)金钱之比丘,所有之人皆可受用。如是得此者可;若不得者,彼当言:『贤者!应舍之。』若彼舍即可;若不舍者,应选具足五法之比丘,任舍金钱〔之比丘〕。即无爱行、无瞋行、无痴行、无怖行、知舍不舍也。

诸比丘!当如是选任。初,乞请其比丘,乞请已,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若僧时机可者,僧选任某甲比丘为舍金钱〔比丘〕。』如是表

白。

『大德僧!请听!僧选任某甲比丘为舍金钱比丘。诸大德中,选任某甲比丘为

舍金钱比丘,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僧选任某甲比丘为舍金钱比丘竟。僧已

忍……知解。』」

由其所选任之比丘,当不作相8 而投之,若作相以投者,突吉罗。

于金银有金银想而捉金银者,舍堕;于金银有疑想而捉金银者,舍堕;于金银有非金银想而捉金银者,舍堕。

于非金银有金银想者,突吉罗;于非金银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金银有非金银想者,不犯也。

于僧园内或于住处自捉或令捉而藏之言:「所有者当持去。」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九

-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买卖种种金银。众人……非难:「何以沙门释子恰如在家受欲之人,买卖种种金银耶?」诸比丘闻彼众人……非难。彼等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欲买卖种种金银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买卖种种金银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买卖种种金银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 … 乃至… … 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为买卖种种之金银9 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a 「为」者,以已成购已成者,舍堕;以已成购未成者,舍堕;以已成购已成未成者,舍堕。

a1 「种种之」者,言已成、未成、已成未成。「已成」者,〔已做成〕头饰、颈饰、手饰、足饰、腰饰。「未成」者,其整块物〔尚未制为成品〕之谓。「已成未成」者,言前面两者。

a2 「金银」者,谓黄金、迦利沙盘、铜钱、木钱、树胶钱等,一般通用之物。

以未成购已成……以未成购未成……以未成购已成未成……。

以已成未成购已成…………以已成未成购未成……以已成未成购已成未成者,舍堕。

应舍于僧中。「诸比丘!应如是舍: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诸大德!我买卖种种宝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

舍已,自白忏侮其罪。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摄受其罪。若此有净人或优婆塞……〔见舍堕十八· 二。「捉金钱之比丘、捉金钱」换以「购金银之比丘、购金银」〕……。

于非金银有金银想,而购金银者,舍堕;于非金银有疑想,而购金银者,舍堕;于非金银有非金银想,而购金银者,舍堕。

于非金银有金银想者,突吉罗;于非金银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金银有非金银想者,不犯也。

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二○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善巧作衣。彼由外衣布片作僧伽梨,调缀鲜艳赤色而披之。时,一游行者著高贵外衣至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处而对彼曰:「友!汝之僧伽梨实是好衣,与我!」「友!汝真知。」「然!我知。」「友!诺!」而与之。

如是,游行者著其僧伽梨归游行者园。〔其他〕游行者如是对彼游行者曰:「友!此僧伽梨于汝真美好,汝从何处得此耶?」「友!以我外衣交换而来。」「友!此僧伽梨〔已旧〕已无几日可用,还是汝之外衣好。」

时,其游行者〔思:〕「彼等言真实,此僧伽梨于我已无几日可用,还是我之外衣好。」即至优波难陀释子处作如是言:「友!此是汝僧伽梨,还我外衣。」「友!我已语汝,汝自知耶?我不还。」时,其游行者……非难:「在家对在家之后悔者尚可还,为何出家对出家而不还耶?」诸比丘闻此游行者之……非难。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优波难陀释子与游行者交换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优波难陀!汝实与游行者交易耶?」「实然!世尊!」「愚人!汝为何与游行者交易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交易种种〔物品〕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任何」者,……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a 「若交易者,言以此与彼,以此取彼,以此交换彼,以此购彼、如此行动者,突吉罗。由是有买卖,己之物入他人之手,他人之物入己之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我以种种物作交换,应舍之。 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a′「种种」者,衣服,饮食、卧具、病资具、药、乃至粉药丸、杨枝、未织之丝等之谓。

于交易有交易想者,舍堕;于交易有疑想者,舍堕;于非交易有交易想者,舍堕。于非交易有交易想者,突吉罗;于非交易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交易有非交易想者,不犯也。

问价、言于造净物者、言此为我等之物,言我等要此物,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二蚕绵品───

摄颂

蚕绵纯二分 六年座卧具

羊毛二捉取 并种种交易

1 北传汉译律藏皆为卧具(santhata),又作敷具。次句之「摊开而制作,非织物」,觉音注言,

「于平地,以绢丝重重展开,洒以酢浆作之。」又《善见律》(大正二四·七七六下)「憍赊

耶敷具者,平地布置,以酢浆洒杂者……此敷具是毡作,非织物也。」关于卧具,古来中国

日本异说极多,南山谓:「三衣即卧具,但应视为卧褥。」

2 世尊欲静处三月,《善见律》和《五分律》皆作「欲入静三月,唯《十诵律》作入静处四月。」

3〔世尊〕未制不得制,又,已制者不得废,由世尊所制,住为学处。《五分律》言,佛若不制, 僧不得制;若佛制已,僧不得违。(大正二二· 二六○ 下)。

4 实行,原语为vattissama,有行使,、遂行等意,日译为住。

5 受持,原语为samadiyimsu,有取、受、受持等意。今译为受持,日译则为「取」。

6 vijatetva va santharitabbam,注若不能敷著(贴)时,细擘可杂其新物而作之谓也。

7 Rhys Davids之戒本,英译虽是〝or allow it to be kept in deposit for him〞,今依下注及从

意义上译之。

8 不作相而投之(animittam katva patetabbam),若依觉音注,闭目、不想落在河、崖、丛林

等处而投舍之。

9 rupiyasamvohara,在觉音注为jataruparajataparivattana ,即前戒所言金银及钱,即指贵

金属及货币之交换买卖。在《五分律》谓:「以金银及钱、种种买卖。」《 四分律》 谓:「种

种买卖宝物。」其次之第二十戒不是金钱,是禁止物品之交换。

舍堕 二一

-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积蓄众多之钵。诸人巡拜精舍见〔此〕,讥嫌非难:「为何沙门释子积蓄众多钵耶?沙门释子为钵商或开陶器店耶?」诸比丘闻彼等……非难。彼等中少欲者……非难:「为何六群比丘蓄长钵耶?」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蓄长钵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蓄长钵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蓄长钵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尔时,长老阿难得长钵,长老阿难欲以此赠长老舍利弗,适遇舍利弗住沙祇。时,长老阿难如是念:「世尊已制立学处,不得蓄长钵。我今得此长钵,欲赠长老舍利弗,而长老舍利弗住沙祇,我当如何处理?」于是,长老阿难以此事白世尊。「阿难!舍利弗几日回来耶?」「世尊!九日或十日内也。」尔时,世尊以是因绿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听限十日以蓄长钵。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限十日得蓄长钵,若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三「限十日」者,最长得蓄十日。

「长钵」者,非受持之物,又未说净之物。「钵」者,有二种钵:铁钵、泥钵也;又有三种钵:大钵、中钵、小钵也。大钵者,可容阿罗伽量之饭、四分之一主食物,〔其余为〕适当之副菜;中钵者,容那利量之饭……副菜;小钵者,容拔陀量之饭……副菜也。过大非钵,过小亦非钵也。

「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者,于十一日之明相出现时,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诸大德!此钵由我〔蓄〕过十日,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摄受其罪,还与所舍之钵。『大德僧!请听!此钵是某甲比丘之舍钵,已舍于僧。若僧时机可者,僧以此钵还与某甲比丘。』其比丘近于众比丘……〔见舍堕一· 三─ 四〕……。

于不坏有坏想者,舍堕。

于不破有破想者,舍堕。

于不被夺有被夺想者,舍堕。

舍堕钵,不舍而受用者,突吉罗。

不过十日而有过想者,突吉罗;不过十日而有疑想者,突吉罗;不过十日而有不过想者,不犯也。

受持十日以内、说净、舍、失〔钵〕、破坏、被夺而取、以亲厚想取,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 时,六群比丘舍钵不还与,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不得不还与舍钵,不还与者,突吉罗。」

舍堕 二二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释迦国迦毘罗卫城尼拘律园。时,一陶师向诸比丘敬曰:「诸大德中要钵者,我供奉。」其时,诸比丘不知量而多乞钵。彼等中,持小钵者,乞大钵;持大钵者,乞小钵。于是,其陶师多为诸比丘作钵,不能作其他之卖品,生活不得,妻子亦为他而困扰。众人……讥嫌非难:「为何沙门释子不知量而多乞钵耶?陶师多为彼等作钵,不能作其他之卖品,生活不得,妻子亦为他而困扰。」诸比丘闻彼等之……非难。彼等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为何诸比丘不知量而多乞钵耶?」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比丘等实不知量而多乞钵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彼等愚人为何不知量而多乞钵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责已、说法已,语诸比丘曰:「诸比丘!

不得乞钵,乞者,突吉罗。」

(二)尔时,一比丘之钵破坏。时,其比丘〔思:〕「世尊制乞钵事。」而畏慎不敢乞,以手行乞食。众人……讥嫌非难:「为何沙门释子以手乞食,恰如外道耶?」诸比丘闻彼等众人之……讥嫌非难。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其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失钵者或坏钵者,听许乞钵。」

(三)其时,六群比丘知:「世尊听许失钵者、坏钵者乞钵。」彼等小破、小坏、微损,即多乞钵。于是,陶师亦如此为六群比丘多作钵,不能作其他之卖品,生活不得,妻子亦为他困扰。众人亦如此……讥嫌非难:「为何沙门释子不知量而多乞钵耶?陶师多为彼等作钵,不能作其他之卖品,自己无以生活,妻子亦为他困扰。」诸比丘闻彼等之……讥嫌非难。彼等中少欲者……亦讥嫌非难:「为何六群比丘小破、小坏、微损而多乞钵耶?」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小破……而多乞钵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为何汝等小破……而多乞钵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钵不至五缀而换1 新钵者,尼萨耆波逸提。其钵应由彼比丘舍于比

丘众,比丘众中,当以最下之钵与彼比丘。『比丘!此是汝钵,当持至破坏。』

此乃于此时之如法行也。」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不至五缀」者,钵之无补接、或一补接、或二补接、或三补接、或四补接者。「无缀量钵」者,言无二指〔长之〕痕迹。「缀量」者,言有二指长之痕迹。

a ’ 「换者」,乞也。欲得者,突吉罗;已得者,舍堕。当舍于僧中,全比丘当持所受持之钵而集合。下钵者不得欲持上钵,若下钵者欲持上钵者,突吉罗。

「新钵」者,言乞取之钵。

a 「诸比丘!应如是舍: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诸大德!此钵由我未至五缀而乞得,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摄受其罪。

应选具2 五法之比丘为分钵人,即无爱行、无瞋行、无痴行、无怖行、知取不取也。诸比丘!当如是选任。初,应乞请其比丘,乞请已。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若僧时机可者,僧选某甲比丘为分钵人。』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僧选某甲比丘为分钵人。诸大德中,选某甲比丘为分钵人,

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

僧选某甲比丘为分钵人已。僧已忍……知解。

由被选任之比丘分钵,向上座曰:『大德!请上座取钵。』若上座取〔其钵〕者,上座之钵应与第二上座,对彼之怜愍,不得不取,不取者,突吉罗;于无钵者,不得令取。以如是方法,令至比丘僧中之下座取之,其比丘众中,最下钵当与彼之比丘。『比丘!此是汝钵,当持至破坏。』」

其比丘不得以此钵置于非处,不得盛非食物而食。无论如何失此钵,或坏、或破,不得舍去。若置于非处、或盛非食物而食者,、或舍者,突吉罗

「此乃于此时之如法行」者,于此场合,为随顺法之意。

(二)以无缀钵换无缀钵者,舍堕;以无缀钵换一缀……二缀……三缀……四缀钵者,舍堕。

以一缀钵换无缀……一缀……二缀……三缀四缀钵者,舍堕。

以二缀钵……以三缀钵……以四缀钵换无缀钵……乃至……一缀钵……乃至……二缀钵……乃至……三缀钵……四缀钵者,舍堕。

以无缀钵换无缀量钵者,舍堕;以无缀钵换一缀量钵……以四缀钵换四缀量钵,舍堕;以无缀量钵换无缀钵者,舍堕……。

以四缀量钵换四缀钵者,舍堕;以无缀量钵换无缀量钵……以四缀量钵换四缀量钵者,舍堕。

失钵者、坏钵者、亲里者、被招待者、为他人乞者、依己之财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二三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长老毕陵伽婆蹉欲在王舍城边作住处窟,而令清扫山窟。时,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至毕陵伽婆蹉长老处,礼长老而退坐一面。坐已,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对毕陵伽婆蹉长老曰:「大德!上座令〔他人〕作何事耶?」「大王!欲作住处之窟,而令〔人〕清扫山窟也。」「大德!尊者需要净人耶?」「大王!世尊不听许用净人。」「大德!若是,即请问世尊,然后告知我。」「然!大王!」长老毕陵伽婆蹉如此应诺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

尔时,长老毕陵伽婆蹉为频毘娑罗说法……令欢喜。时,王由长老毕陵伽婆蹉之说法……欢喜,从座而起,礼长老已,右绕而去。由此,长老毕陵伽婆蹉遣使至世尊处而言:「世尊!摩揭陀王频毘娑罗欲奉施净人。世尊!此当如何耶?」尔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听许〔用〕净人。」

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再至长老毕陵伽婆蹉处,礼长老而退坐一面。坐已,言长老曰:「大德!世尊听许用净人耶?」「然!大王!」「若此,大德!我奉施净人与尊者。」

时,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忘却应诺施净人于长老毕陵伽婆蹉事,久后得忆念,言一事务大臣曰:「我应诺〔施〕净人于大德,汝已奉施耶?」「大王!尚未与净人于大德。」「至今已过几日耶?」时,其大臣算其日而告频毘娑罗王曰:「大王!已五百日矣!」「然!汝以五百净人奉施大德。」「是!大王!」其大臣应诺于大王,奉施五百净人于长老毕陵伽婆蹉,因此而成一村,此名净人村,亦称为毕陵伽村。

(二)尔时,长老毕陵伽婆蹉依住此村。时,长老毕陵伽婆蹉晨著下衣,持上衣与钵,为乞食而入毕陵伽村。尔时,其村行祭典,童女等盛装著华鬘而戏。时,长老毕陵伽婆蹉顺次行乞食至一净人之家已,坐在所设座位上。其时,净人妇之女儿,见少女等装饰华鬘游戏而泣:「与我华鬘!与我装饰具!」时,长老毕陵伽婆蹉问其净人妇曰:「此少女何故而泣耶?」「大德!此少女见其他少女盛装著华鬘而泣:『与我华鬘!与我装饰具!』我等贫人,何处能有华鬘装饰具耶?」

尔时,长老毕陵伽婆蹉取一草轮3 言其净人妇曰:「来!以此草环结在少女头上。」时,其净人妇取草环结于少女之头,即成黄金之华鬘,庄严美丽,王之后宫亦无如此之金华鬘。众人告摩揭陀王频毘娑罗曰:「大王!其净人家有黄金之华鬘,庄严美丽,王之后宫亦无有如此之金华鬘。其贫人何处得来?必是窃盗而来之物也。」于是,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令捕缚净人之一族。长老毕陵伽婆蹉晨著下衣,持上衣与钵再入毕陵伽村乞食,于村顺次行乞食而至其净人家,问邻居曰:「此净人一族至何处耶?」「大德!因黄金华鬘故,被王所缚也。」

(三)于是,长老毕陵伽婆蹉至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宫殿。至已,坐在所设座位上。时,频毘娑罗王至毕陵伽婆蹉长老前,敬礼而坐一面。一面坐已,于是,长老毕陵伽婆蹉对王曰:「大王!何故缚净人之一族耶?」「大德!彼净人有金华鬘,庄严美丽,我后宫亦无此金华鬘。彼之贫人何处得来?必是盗取而来也!」时,长老毕陵伽婆蹉作念:「使摩揭陀王频毘娑罗之宫殿成为黄金。」〔因〕此宫殿皆成黄金。「大王!王此众多之黄金,从何处来耶?」「大德!知矣!由大德之神通力也。」而放其净人一族。

众人知大德毕陵伽婆蹉于大王座前,示现神通不可思议之过人法而欢喜信仰,为长老毕陵伽婆蹉持来五种药物,即熟酥、生酥、油、蜜、石蜜。虽然,长老毕陵伽婆蹉为应得此〔五种药〕者,而〔彼〕以所得许多五种药喜舍于徒众。其徒因多得而成骄奢者,将所得藏满瓶瓮也,又充于漉水器、囊袋,挂于窗上。令此等〔物品〕互为结缠粘著,亦因鼠食而散布于精舍。众人巡拜精舍,见〔此〕而讥嫌非难:「此沙门释子内藏货物,恰如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诸比丘闻彼等之……非难。彼等中少欲者……非难:「为何诸比丘思如是骄奢耶?」于是,彼等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比丘等实思如是骄奢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为何汝等愚人思如是骄奢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病比丘当有病残药,即熟酥、生酥、油、蜜、石蜜也。此等得后,限蓄七日得

以食用,若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病比丘当有病残药」者,「熟酥」是牛乳酥、山羊乳酥或水牛乳酥等,其净肉之熟酥也。「生酥」者,是此等之生酥。「油」者,胡麻油、芥子油、蜜树油、篦麻油、兽油也。「蜜」者,蜂蜜也。「石蜜」者,从甘蔗而得者也。

「此等得后,限蓄七日得以食用」者,最长可食七日。

「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者,于第八日明相出时,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药由我蓄过七日,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过七日有过想者,舍堕;于过七日有疑想者,舍堕;于过七日有不过想者,舍堕。

于非受持有受持想者,舍堕。

于不舍有舍想者,舍堕。

于不失有失想者,舍堕。

于不坏有坏想者,舍堕。

于不烧有烧想者,舍堕。

于不被夺有被夺想者,舍堕。

已舍而得,不得用于涂身,不得食用,当用于灯火或涂足4。 由他比丘〔得〕,可用涂身而不得食用。

于不过七日有过想者,突吉罗;于不过七日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不过七日有不过想者,不犯也。

受持七日以内、舍、失、坏、烧失、被夺而取、以亲厚想取、由未圆具者之舍去或残留或放弃之物、受用不求而与之物,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二四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世尊听许诸比丘用雨季衣。六群比丘知「世尊听许用雨季衣」,即早求雨季衣,早作雨季衣而著用;因雨季衣破坏,裸形被雨淋也。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六群比丘,早求雨季衣,早作而著用,因雨季衣坏而裸形被雨淋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愚人!汝等实早求雨季衣,早作而著用,因雨季衣坏而裸形被雨淋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早求……著用……雨淋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热季5 之最后一月,比丘当求雨季衣,热季之最后半月,当作而受用;若热季之最后一月以前求雨季衣,热季之最后半月以前作而受用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热季之最后一月,比丘当求雨季衣」者,至前曾施雨季衣之诸人处,当作如是言:「雨季衣之时也,雨季衣之时令也,其他众人亦施与雨季衣。」不可言:「与我雨季衣,雨季衣持来与我,为我交换雨季衣,为我购雨季衣。」

「热季之最后半月,当作而受用」者,热季之剩半月,当缝制受用也。

「热季之最后一月以前」者,于热季剩一月以上之时,求雨季衣者,舍堕。

「热季之最后半月以前」者,于热季剩半月以上之时,缝制著用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雨季衣由我于热季剩一月以上时求;于热季剩半月以上时作而著用之,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热季剩一月以前,有过想而求雨季衣者,舍堕;于热季剩一月以上,有疑想而求雨季衣者,舍堕;于热季剩一月以上,有一月以下想而求雨季衣者,舍堕。

于热季剩半月以上,有过想而制作著用雨季衣者,舍堕;于热季剩半月以上,有余想而制作著用雨季衣者,舍堕;于热季剩半月以上,有半月以下想而制作著用雨季衣者,舍堕。

有雨季衣而裸形被雨淋者,突吉罗。

于热季剩一月以下,有过想者,突吉罗;热季剩一月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罗;热季剩一月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热季剩一月以下,有过想者,突吉罗;热季剩半月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罗;

于热季前半月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于热季剩一月求雨季衣,于热季剩半月作而著用;于热季剩一月以下求雨季衣,热季剩半月以下作而著用;以所求之雨季衣度过雨期,著用雨季衣度过雨期,可洗浣收藏者,有理由时始可著用;衣被夺者、失衣者、有意外事故时,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二五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如是对兄之弟子比丘言:「友!来!我等出去游行诸方。」「大德!因我是披弊衣者,我不去」「友!来!我与汝衣。」而将衣施与彼。其比丘闻:「世尊将要出发游行诸方。」于是,其比丘作如是思惟:「我今不共长老优波难陀游行诸方,愿共世尊出游诸方。」时,优波难陀长老对其比丘言:「来!友!今出游诸方。」「大德!我不与大德出游诸方,我愿共世尊出游诸方。」「友!我与汝衣,乃望汝共我出游。」忿怒不喜而夺回〔其衣〕。时,其比丘以此事语诸比丘,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自以衣施与比丘后,忿怒不喜而夺回〔其衣〕耶?」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自以衣施与其比丘〔……乃至……〕夺回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为何自以衣施与比丘后,忿怒不喜而夺回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自以衣施与比丘后,忿怒不喜,自夺或令夺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任何」者,……「比丘」之意。

a 「自」者,自施与。

「衣」者,谓六种衣中之一衣,当说净之任何衣之最下量。

a ’ 「比丘」,其他比丘也。

「忿怒不喜」者,谓不适意、心受打击、瞋恚。

「夺」者,自夺之即舍堕。

「令夺」者,令他夺者,突吉罗;一次命令而屡夺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衣由我自与比丘后而夺回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与衣后,忿怒不喜,夺或令夺者舍堕;于受具戒者有疑想,与衣…… 或令夺者,舍堕;于受具戒者有不受具戒者想,与衣……或令夺者,舍堕。

与他资具后,忿怒不喜,夺或令夺者,突吉罗。

于未受具戒者与衣或其他资具之后,忿怒不喜,夺或令夺者,突吉罗。

于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罗。

或与彼、或对彼有亲厚想而取,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二六

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时,六群比丘于作衣时,多乞丝。作衣已,丝多残余。时,六群比丘言:「然!友!我等再乞丝令织师织衣。」于是,六群比丘更乞丝令织师织衣,织衣已,丝又多剩余。六群比丘再乞丝令织师织衣,织衣已,丝又多剩余。第三次……令织〔师织衣〕。众人……非难:「为何沙门释子自乞丝令织师织衣耶?」诸比丘闻彼众人之… …非难。彼等比丘中少欲者… …非难:「为何六群比丘自乞丝令织师织衣耶?」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自乞丝,令织师织衣耶?」「实然!世尊!」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自乞丝令织师织衣耶?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自乞丝令织师织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比丘」之意。

「自」者,自乞也。

「丝」者,有六种丝,即麻丝、绵丝、绢丝、毛丝、大麻丝、粗麻也。

「令织师」者,使织师织之,欲令织时,突吉罗;已织成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衣由我自乞丝令织师所织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织物有织物想者,舍堕;于织物有疑想者,舍堕;于织物有非织物想者,舍堕。于非织物有织物想者,突吉罗;于非织物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织物有非织物想者,不犯也。

为缝衣之线、带、肩纽、钵囊、漉水器,亲里者、受请者、为他乞者、依己之财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二七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一居士为往远地而对其妻言:「持丝与某甲织师,织成衣后保存之,余归,当以衣供大德优波难陀释子披。」一乞食比丘闻此居士语。于是,其比丘至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处作如是言:「友!优波难陀!汝是大福德人。于某处,一居士为往远地,如是语其妇:『……持丝……披。』「友!彼乃我檀越也。」彼织师亦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之檀越。于是,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至其织师处而作是言:「贤者!此衣乃为我而织,汝应该作更长、宽、厚、善织、密致、平滑又易理。」「大德!彼等持丝来与我而言:『依丝而织衣。』大德!不可能作长、宽或厚也。然而,大德!巧织、密致、平滑又易理是可为。」「否!贤者!汝勿拘此丝,当作长、宽、厚矣。」时,其织师将持来之丝挂织机已,至其妇处而作是言:「大姊!还要丝。」「贤者!我非谓汝依此丝织之耶?」「大姊!汝实告我依此丝织

之。然而,大德优波难陀如是言我:『否!贤者!汝勿拘……厚矣。』」于是,彼妇又与同量之丝。

长老优波难陀释子闻:「彼居士由远地归来。」于是,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至其居士家,坐所设座位。时,居士至优波难陀释子处,敬礼而退坐一面。坐已,居士问其妇曰:「其已织耶?」「然!夫君!其衣已织矣。」「持〔衣〕来,我供大德优波难陀披。」时,其妇持衣来,以其事语夫君。时,居士与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衣而讥嫌非难:「沙门释子多欲不知足,以衣与彼等实非容易。为何大德优波难陀释子未受我请之前,即至居士之织师家,就其衣作指示耶?」诸比丘闻彼居士之……非难。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不受请而先至居士之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不受请先至居士之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耶?」「实然!世尊!」「优波难陀!汝之亲里耶?非亲里耶?」「世尊!非亲里也。」「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不受请而先至非亲里居士之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为比丘令织师织衣。其时,若比丘于〔居士〕未受请

之前至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贤者!此衣为我而织,作长、宽、厚、善织、

密致、平滑又易理,我等亦会以物赠贤者耳。』彼比丘如是语已,若赠以物,

虽仅托钵食,亦尼萨耆波逸提。」

二a 「非亲里」者,非系属父母亲里至七世者。

「居士」者,谓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妇」者,谓住俗家之妇人。

a ’「为比丘」者,以比丘为对象,欲与比丘著用。

「令织师」者,使纺织师。

b 「〔令〕织」者,使织之。

「衣者」,六种衣中之任何一衣,应说净之最下量。

b 「其时,若比丘」者,云为比丘而织衣之比丘。

「未受请之前」者,未言:「大德!冀望何衣耶?我为尊师织如何之衣耶?」之前。

「至织师处」者,至其织师家,于何处即至何处。

「就其衣作指示」者,言:「贤者!此衣乃为我而织也,要作长、宽、厚、善织、密致、平滑又易理。我等亦可能以物赠贤者。」

「彼比丘如是语已,若赠以物,虽仅托钵食」者,「托钵食」乃粥、饭、嚼食、粉药丸、杨枝、未织之丝乃至说法也。

依彼语作长、宽或厚,欲使作之者,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衣由我于未受请之前,至非亲里居士之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未受请之前至居士之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者,舍堕;于非亲里有疑想,未受请之前至居士之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者,舍堕;于非亲里有亲里想,未受请之前至居士之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者,舍堕。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亲里者、受请者、为他乞者、依己之财者、欲织高贵衣而令织便宜衣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二八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处。时,一大臣要往远地,遣使至比丘处。「诸大德!请来!我当施安居〔之衣食物〕」诸比丘因住安居者,世尊不听许受安居施,畏慎不往。尔时,其大臣……非难:「为何诸大德,我遣使请而不来耶?我往军阵,难知生死。」诸比丘闻彼大臣之……非难。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听许受蓄特施衣。」

(二)尔时,诸比丘〔知:〕「世尊听许受蓄特施衣。彼等受特施衣,蓄过衣时。其衣聚束挂于衣竿,长老阿难巡行房舍,见衣聚束挂于衣竿。见已,如是言诸比丘:「友!谁之衣聚束挂于衣竿耶?」「友!我等之特施衣也。」「友!此特施衣可蓄几日耶?」其诸比丘如其所蓄语长老阿难。长老阿难……非难:「为何诸比丘受特施衣而蓄过衣时耶?」如是,长老阿难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比丘等实受特施衣而蓄过衣时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为何彼等愚人受特施衣而蓄过衣时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有十日而未至〔前〕迦提月之满月6 ,比丘得特施衣者,比丘知特施衣,当领

受之,领受之后,可蓄至衣时。若蓄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有十日而未至」者,未到自恣日,还有十日之意。

「迦提月之满月」者,谓〔前〕迦提月之自恣日。

「特施衣」者,或往军阵者、或远行者、或病中者、或妊娠者、或不信者起信时、或不净信者而起净信时,若彼遣使至比丘处,言:「大德!请来!我作安居施。」此名为特施衣也。

「比丘知特施衣,当领受之,领受之后,可蓄至衣时」者,谓认识此是特施衣之后可蓄之。

「衣时」者,无授与迦絺那衣时,是雨期最后之一个月;有授与迦絺那衣时,是五个月之谓也。

「若蓄过此」者,无授与迦絺那衣之时,过雨期最后日〔八月十五日〕者,舍堕。有授与迦絺那衣之时,过迦絺那衣〔特权〕停止之日〔十二月十五日〕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特施衣由我〔蓄〕过衣时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特施衣有特施衣想,而过衣时者,舍堕;于特施衣有疑想,而过衣时者,舍堕;于特施衣有非特施衣想,而过衣时者,舍堕。

于不受持有受持想……乃至……

于不说净有说净想……乃至……

于不舍衣有舍想……乃至……

于不失衣有失想……乃至……

于不坏衣有坏想……乃至……

于不烧衣有烧想……乃至……

于不被夺衣有被夺想,而过衣时者,舍堕。

舍堕衣,不舍而受用者,突吉罗。

于非特施衣有特施衣想者,突吉罗;于非特施衣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特施衣有非特施衣想者,不犯也。

于〔衣〕时中受持、说净、舍、失衣、坏衣、烧衣、被夺而取、以亲友想而取,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二九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雨季安居竟7 而住阿兰若处。迦提贼8 〔思:〕「比丘得财」而袭之。以此事白世尊。其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听许住阿兰若处者,三衣中之一衣置于〔村落〕之民家。」

(二)尔时,诸比丘〔知:〕「世尊听许住阿兰若者,三衣中之一衣置于民家。」彼等以三衣中之一衣置于民家。他行而过六夜。其衣失、坏、烧、鼠啮,诸比丘粗服恶衣。他比丘如是言:「友!汝等何故粗服恶衣耶?」尔时,诸比丘以此告他比丘等。他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诸比丘以三衣中之一衣置于民家,他行而过六夜耶?」于是,他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实以三衣中之一衣置于民家,他行而过六夜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为何彼等愚人以三衣中之一衣置于民家,他行而过六夜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夏安居竟后至迦提月之满月,住任何具有危险与恐怖之阿兰若住处,住如是住

处之比丘,愿意者,可以三衣中之一衣置于民家。比丘若有任何离衣因绿,彼

等比丘得离其衣,以六夜为限。除僧之认许外,若离过此限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夏安居竟」者,已住过雨安居。

「至迦提月之满月」者,言后迦提月之满月9。

a 「具有危险」者,于僧园、于僧园境内,可见贼所住、立、坐、卧之处。

「〔具有〕恐怖」者,于僧园及僧园境内,曾见为贼所杀、所夺、所打也。

a ’ 「住任何……阿兰若住处」者,阿兰若住处者,言离〔村〕最少五百弓之处。

「住如是住处之比丘」者,意指住如此住处之比丘也。

「愿意者」者,有冀望者。

「以三衣中之一衣」者,或僧伽梨、或郁多罗僧、或安陀会。

「置于民家」者,放置于行乞界周围之村。

「比丘若有任何离衣因缘」者,有因由、有应作之事。

「比丘得离其衣,以六夜为限」者,最长得离六夜。

「除僧之认许外」者,除比丘之许可者外。

「若离过此」者,于第七日明相出时,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衣由我,僧无认许,离六夜以上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僧无认许,离衣过六夜,而有过想者,舍堕;僧无认许,离衣过六夜,而有疑想者,舍堕;僧无认许,离衣过六夜,而有减六夜想者,舍堕。

于不捉有捉想……乃至……

于不失有失想……乃至……

于不坏有坏想……乃至……

于不烧有烧想……乃至……

僧无认许,不被夺而被夺想者,舍堕。

舍堕衣,不舍而受用者,突吉罗。

六夜以下有过想者,突吉罗;六夜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罗;六夜以下有减想者,不犯也。

离衣六夜、离衣六夜以下、离衣六夜再入村界内住而不出,六夜内捉衣、舍、失衣、坏失、烧衣、被夺而取、以亲厚想取、僧认许,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三○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于舍卫城有一集团为僧伽备衣食,云:「我等供奉衣食。」时,六群比丘至其集团处而作是言:「贤者!此衣与我等。」「大德!我等不能与,我等每年备衣与食布施僧。」「贤者!众僧有多施主,而有多食。我等唯依止于汝等,见汝等而住此处。汝等若不与我等,谁与我等耶?贤者!此衣与我等。」

时,其众人豫备之衣被六群比丘强索,而全与六群比丘,〔仅〕以食供养众僧。诸比丘中,知为众僧豫备衣食,而不知〔衣〕与六群比丘者作是言:「贤者!以衣与众僧。「大德!无有,所备有限之衣,为六群大德回入为己有。」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六群比丘明知为供养僧之所得物,而回入为己有耶?」

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知供养僧之所得物,而回入为己有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知其为供养僧之所得物,而回入为己有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明知为供养僧之所得物,而回入为己有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之意。

「明知」者,自己知、他人告彼或彼告之也。

a ’ 「供养」者,破「我等见、我等作」等语。

「僧之〔……〕物 者,布施僧之物。「所得」者,衣服、饮食、房舍、病资具药汤乃至粉药丸、杨枝、未织丝之谓。

a 「回入为己有」者,前方便为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系我知是供养僧之所得物,回入为己有,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供养有供养想而迥入为己有者,舍堕;于供养有疑想而回入为己有者,舍堕;于供养有非供养想而回入为己有者,舍堕。

以供养于僧者回入他僧或塔者,突吉罗;以供养于塔者回入于他塔或僧或人者,突吉罗;以供养于人者回入于他人或僧或塔者,突吉罗。

于非供养有供养想者,突吉罗;于非供养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供养有非供养想者,不犯也。

被问:「我施与何处?」而言:「施与汝可得受用布施物之处、可得果德之处、可常住之处、或能令汝心清净喜悦之处。」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三钵品───

摄颂

二钵药雨衣 第五之布施

自织与特施 有难及僧物

大德!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已诵竟。于此,我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

再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于此事

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尼萨耆波逸提终───

1 换,原语为cetapeyya,意为交换或买,日译为「求」。

2 具,原语为samannagato,意为具足,日译为「见」。

3 草轮(tinandupaka),注为tinacumbataka如草作的釜锅垫,置于头上之垫可运水瓶及其他器物。

4 kalavanna,注、辞典皆无此字。黑色之意,但《四分律》言:「用于涂脚或燃灯。」《五分律》说:「施涂身、涂足、或燃灯之油。」《僧祇律》亦言此三油,可能是涂足之意。

5 maso seso gimhanam,热季含春季四个月中之最后一个月。热季者,自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故至三月十六日以后得求雨季衣,至四月一日得缝制著用,不得在此以前求制之意。《善见律》言四月十六日制而五月一日受持者,以asalha月(此地之三月十六日─ 四月十五日)为四月,savana月(此地之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五月,此见于印度历。

6 迦提月之满月(kattikatemasipunnamam),迦提月通常是雨期最后一个月,即旧历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之谓。然,此亦有谓前月即assayuja月,此谓前迦提月(pubba-k),普通之迦提月称为后迦提月(pacchima-k)。今之迦提月之满月是夏三月竟,即前迦提月之满月,七月十五日也。后迦提月之满月。如见于次戒之kattikacatumasipunnama也。因此,本戒之意,普通是在安居竟受施物,安居中虽不受,但七月五日以后得受特施衣。

7 雨安居竟,底本之原语为vutthavassa,日译为「入雨安居」,从原语之意义,以及其下文,有迦提贼来袭事件而判断,应为「雨安居竟」。

8 迦提贼(kattikacoraka),迦提月即比丘雨安居竟之后,是雨期后之月所起之贼,因此时比丘多得布施物,故易被袭。《五分律》言八月贼,谓杀人以祠天。

9 后迦提月之满月(kattikacatumasini),雨期四月之最后之满月,即后迦提月之满月(八月十

五日)也。参照注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