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小部经典二十~二十一 大义释

大 义 释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义 品

第一 欲经之义释

一 欲〔之对象〕且有欲 于彼若其成立者

人乃令欲而得者 〔彼〕确心意大欢喜 (七六六)

欲〔之对象〕且有欲〔此句中〕欲者,概言之(一)事欲(二)烦恼欲之二欲。

(一)云何是事欲?适意之色、适意之声、适意之香、适意之味、适意之解、敷物、

衣物、奴婢、奴仆、山羊、羊、鸡、豚、象、牛、马、牝马、田国、宅地、金〔银〕、

第一 欲经之义释  一

--------------------------------------------------------------------------

小部经典二十  二

货币、村、街、王市、国上、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及一切可染爱之事物乃是

事欲(欲之对象)。又有过去之〔事〕欲,有未来之〔事〕欲,有现在之〔事〕欲。

有内之〔事〕欲,有外之〔事〕欲,有内外之〔事〕欲。有劣之〔事〕欲,有中之

〔事〕欲,有胜之〔事〕欲。有恶趣之〔事〕欲,有人之〔事〕欲,有天之〔事〕

欲。有现起之〔事〕欲 1,有被化作之〔事〕欲 2,有依他而化作之〔事〕欲 3。

有遍取〔事〕欲,有非偏取〔事〕欲。有我执〔事〕欲,有非我执〔事〕欲。欲界

2 一切之诸法,色界一切之诸法,无色界一切之诸法亦为渴爱之据所、渴爱之所缘,

依欲爱之义,依染爱之义,依起憍之义而为事欲。此等谓之事欲。

(二)云何是烦恼欲?欲是〔烦恼〕欲,贪欲是〔烦恼〕欲,思惟是〔烦恼〕欲,

贪是〔烦恼〕欲,思惟贪是〔烦恼〕欲。彼对〔色声等之五种〕欲是欲欲、欲贪、

欲喜、欲爱、欲爱惰、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暴流、欲轭、欲歌、欲贪盖。

4欲!我见汝根本

欲!汝由思惟生

欲!我不思惟汝

如斯汝无有

此等谓烦恼欲。

以欲且有欲者,以欲而欲、欲求、乐、冀求、希望、热望。〔此〕「是以欲且有

欲」〔之义〕。

「于彼若其成之者」〔之句中〕,「于彼若」者,〔云〕彼剎帝利,又婆罗门,又毘

舍,又首陀,又在家者,又出家者,又天,又人〔之义〕。「其」者,乃言适意之色、

适意之声、适意之香、适意之味、适意之解等事欲。所谓「成之」者,乃成就、成、

得、获得、到达、存在。此「于被若其成之者」〔之义〕。

「〔彼〕确心意大欢喜」〔之句中〕,「确」者,此一向之语、无疑之语、不疑惑之

语、不二之语、确实之语、严密之语、纯粹之语、确立之语。此「确」〔之义〕。「喜」

3 者,乃于五种欲相应之喜、悦喜、欢喜、喜悦、笑、笑喜、幸福、满足、雀跃、心

之快适,心之满悦。「意」者,乃心、意、意所、心脏、净白(心)、意、意处、意根、

识、识蕴〔触等之法〕随顺于意识界。此言「意」也。此意乃与喜俱起、俱生、相合、

相应、同时起、同时灭、一所依,一所缘。言意喜者,乃意之喜、意满足、意笑、

第一 欲经之义释 三

--------------------------------------------------------------------------

小部经典二十 四

意笑喜、意适、意雀跃、意之喜、意喜悦。此为「〔彼〕确意喜」〔之义〕。

「人乃令欲而得者」〔之句中〕,「得」者,乃得、已得、获得、到达、所有〔之义〕。

「人」(可死者)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 5、士夫(被养者)、补特伽罗、命者、

生死者、生者、根行者 6(自在行者)、摩奴所生者也。「令欲者」乃于色、声、香、

味、触、一切欲、乐、冀求、希望、使之热望也。此「人乃令欲而得者」〔之义〕。是

故世尊宣示:

「欲〔之对象〕且有欲 于彼若其成之者

人乃令欲而得者 〔彼〕确心意大欢喜

二 若彼且有彼之欲 于人生之彼欲者

彼等诸欲若失去 〔彼〕犹如被箭射恼 (七六七)

4 「若彼且有彼之欲」〔之句中〕「若彼」者,是言彼剎帝利,又婆罗门,又毘舍,又首

陀,又在家者,又出家者,又天,又人〔之义〕。「正有彼欲」者,是有欲、欲求、乐、

冀求、希望、热望。或又依欲爱而行、所导、所运、所引行。譬如乘象、乘马、乘

牛、乘山羊、乘羊、乘骆驼、乘驴马而行,所导、所运、所引向。如是依欲爱而行,

所导、所运、所引行。此为「若彼且有彼之欲」〔之义〕。

「于人生之彼欲者」〔之句中〕, 欲者,乃对于〔色声等之五种〕 欲之欲欲、欲贪、

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暴流、欲轭、欲取、欲贪盖。

于彼生欲欲〔等〕是正生、起、现起、出现。「于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

士夫、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此「于人生之彼欲」

〔之义〕。

「彼等诸欲若失去」者,(一)彼等诸欲若衰失,(二)〔言〕彼由诸欲所失〔之义〕。

(一)彼等诸欲若衰失者云何?人虽〔不死而〕存在,诸王夺彼等之财产,或盗贼

所夺,或火所烧,或水所流去,或不爱相续者所夺,或由贮藏处〔埋藏之财宝〕失

5 去或事业方策错误而失财,或于家中令家溃灭者出现而滥费、浪费、荡尽此等财

产。结局唯是无常 7。如是彼等诸欲〔之对象〕失去、衰夫、毁失、凋落、消灭、

破坏。

(二)〔言〕彼由诸欲欲失者云何?彼等之财产虽〔不失而〕存在,彼死矣、命终

消灭、破坏。如是彼由诸欲所失去、衰失、毁失、凋落、消灭、破坏。

第一 欲经之义释 五

--------------------------------------------------------------------------

小部经典二十 六

8诸盗与王夺 火烧而灭亡

最后仍把持 诸财共身舍

慧者知解此 受用且施与

应力而施与 且为受用者

不被〔他〕批难 〔死后〕至天处

此是「彼等诸欣若失去」〔之义〕。

「犹如被箭射恼」者,譬如为铁裂之箭所射、骨制之箭、牙制之箭、角制之箭、

木制之箭所射者,恼怒、伤痛、热恼、病、忧,如是事欲之变易灭异故而生起愁悲

苦忧恼,彼为欲箭、忧箭所射而至于恼怒、伤心、热恼、病、忧。此是「犹如被箭射

恼」〔之义〕。故世尊宣示:

若彼且友彼之欲 于人生之彼欲者

彼等诸欲若失去 〔彼〕犹如被箭射恼

6 三 犹如山足避蛇头 正在回避诸欲者

彼于世间之爱者 有念于正以超越 (七六八)

〔言〕「正在回避诸欲者」〔之句中〕,正在者是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

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任何容貌、任何业务、任何职分、任何阶级、任何地位、

任何法之具备者〔之义〕。「回避诸欲」〔之句中〕,〔言〕欲者,若概言之,乃事欲与

烦恼欲之二欲……乃至(参照一页以下)……此等谓事欲……乃至(参照二页)……

此等谓烦恼欲。以回避诸欲(一)乃〔一时之〕镇伏,又(二)乃〔永久之〕正断而言由二

原因回避诸欲。

(一)镇伏而〔一时〕回避诸欲者云何?欲依受乐少之义如见〔无味〕骨聚者,镇

伏而回避诸欲。欲依众多者炊通之义〔皆欲〕 9如见肉块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

依次第烧〔身〕之义如见〔手握〕稿炬火之〔烧手〕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大

热恼之义如见火坑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暂时现起之义如见梦者,镇伏而回避

诸欲。欲依一时之义如见借用物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折裂之义如人取树果而

见〔树枝〕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斩斫之义如见屠杀所者,镇伏而回避诸欲。

欲依贯刺10之义如见剑戟者,镇伏而回避诸欲。欲依有怖畏之义如见蛇头者,镇伏

7 而回避诸欲。欲依大焦热之义如见火聚者,镇伏而回避诸欲。

第一 欲经之义释 七

--------------------------------------------------------------------------

小部经典二十 八

修习随念佛者亦镇伏而回避诸欲,修习随念法者……乃至……修习随念僧者,

修习随念戒者,修习随念舍者,修习随念天者,修习随念安般念者,修习死念者,

修习身至念者亦镇伏而回避诸欲。修习随念寂止者亦镇伏而回避诸欲,修习初禅者

亦镇伏而回避诸欲,修习第二禅者,修习第三禅者,修习第四禅者,修习空无边处

定者,修习识无边处定者,修习无所有处定者、修习非想非非想处定者亦镇伏而回

避诸欲。如是「镇伏而〔一时〕回避诸欲」也。

(二)正断而〔永久〕回避诸欲者云何?修习须陀洹道者亦可至恶趣正断而回避诸

欲。修习斯陀含道者亦正断而回避麤诸欲。修习阿那含道者亦正断回避微俱之诸欲。

修习阿罗汉道者亦诸普遍、一切、无残、无余、正断回避诸欲。如是乃「正断而〔永

久〕回避诸欲。此是「回避诸欲者」。

「犹如由足〔避〕蛇头」〔之句中〕,蛇(匍匐者)乃蛇也。依何义而谓蛇?匍匐

而行故乃为蛇,屈曲而行故蛇是(曲行者),以胸而行故蛇是(胸行者),伏头而行

8 故蛇是(伏行者),以头匐行故蛇是(头匐者),横于穴故蛇是(穴居者),横于窟故

蛇是(窟居者),彼牙为武器故蛇是(牙为武器者),彼毒可怖故蛇是(恐怖之毒者),

彼舌两支故蛇是(二舌者),以二舌尝味故蛇是(二舌知味者)。譬如,欲生不欲死,

欲乐厌苦由足避蛇头、离避、回避、退避、如是欲乐厌苦者避诸欲、离避、回避、

退避。此「犹如由足〔避〕蛇头」〔之义〕。

「彼于世间之爱著者有念于正以超越」〔之句中〕,「彼」者是回避诸所欲者。爱着

者是渴爱:即贪、染贪、随导、随和、喜、喜贪、心之染贪、欲求、昏迷、缚着、

贪求、遍贪、执着、污泥、能动、幻、能生〔轮回〕、〔苦〕生因、缝贪、有网、流

贪、爱着、绵綖、染着、营务、伴侣、愿、导有者、贪林、爱林、亲睦、爱情、期

待、结缚、望、望求、望欲、色望、声望、香望、味望、触望、得望、财望、子望、

命望、觅、遍觅、热望、觅望、觅食、觅欲、动贪、动转贪、动欲贪、媚贪、善欲

性、非法贪、不等贪、欲求、欲望、冀求、希望、求望、欲爱、有爱、无有爱、色

9 爱、无色爱、灭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暴流、轭、缚、取、

障、盖、欲、结缚、随烦恼、随眠、缠、蔓、种种欲、苦根、苦因缘、苦生、魔罟、

魔钩、魔境、爱河、爱网、爱羁、爱海、贪欲、贪、不善根也。

「爱着」者依何之义为爱着?扩大之故是爱着,广大之故是爱着,染着之故是爱

第一 欲经之义释 九

--------------------------------------------------------------------------

小部经典二十 一○

着,冒险之故是爱着,夺取之故是爱着,欺语者之故是爱着,毒根之故是爱着,毒

果之故是爱着,毒受用之故是爱着,或又彼渴爱之广大而为色、声、香、味、触、

施主、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安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

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

一蕴有10、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可见闻觉识之诸法中扩大、扩张。

此是爱着〔之义〕。

「世间」者是于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之义〕。

「有念」者,依四原因而有念:〔即〕对身而修习身随观念处而有念,对于受、

对于心、对于法修习法随观念处而有念。又依他之四原因亦有念:〔即〕依不念之

回避而有念,当以念行行诸法故而有念,念之对治诸法〔以念〕令害破故而有念,

10 勿忘失念因之诸法故而有念。又依他之四原因亦有念:〔即〕具备念故而有念,以

念为自在故而有念,于念练达故而有念,由念不退转故而有念。又依他之四原因亦

有念:〔即〕念之故而有念,为寂故而有念,令寂止故而有念,具备善人之法故而

有念。依随念佛而有念,依随念法而有念,依随念僧而有念,依随念戒而有念,依

随念舍而有念,依随念天而有念,依念安般而有念,依念死而有念,依念身至而有

念,依随念寂止而有念。一切念、随念、现念、忆持、沈潜、不忘失、念、念根、

念力、正念、念觉支、一行道(一乘道)言此为念。具此之念、正具、解、正解、

备、善备、使具备者谓之有念。

「彼于世间之爱着,有念于正以超越」者,于世间有所爱着此世间之爱著者,彼

有念而度、越度、度过、超越、离越。此是「彼于世间之爱着,有念于正以超越」〔之

义〕。故世尊宣示:

犹如由足避蛇头 正在回避诸欲者

彼于世间之爱着 有念于正以超越

四 田圃宅地与黄金 牛马奴仆与佣人

妇人亲类多所欲 如有正在追求人 (七六九)

11 「田圃宅地与黄金」〔之句中〕,田圃者乃米田、稻田、豌豆田、豆田、麦田、小

麦田、胡麻田〔等〕。宅地者是家宅之地、库藏之地、前庭之地、后庭之地、庭园之

地、精舍之地也。黄金者,以货币谓黄金。此为「田圃、宅地与黄金」〔之义〕。

第一 欲经之义释 一一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二

「牛、马、奴仆与佣人」〔之句中〕,牛是谓诸牛,马是谓家畜,「奴仆」者是四奴

仆:〔即〕 家生之奴仆,以财所购之奴仆,自为奴仆者,虽不欲而被迫为奴仆者。

12或人生来为奴仆 亦有以财购奴仆

或人自行为奴仆 畏怖被袭成奴仆

「佣人」者是用人、租耕人、寄食人(顾问)之三〔种〕人

「妇人、亲类、多所欲」〔之句中〕,妇人者谓出嫁之女人,亲类者乃有四亲类:

〔即〕亲戚(近亲者)亦是亲类,同姓者亦是亲类,同学习者亦是亲类,同习艺者

亦是亲类。「多所欲」者是种种之欲。适意之色……乃至……适意之触此是多所欲。

此是「妇人、亲类、多所欲」〔之义〕。

12 「如有正在追求之人」〔之句中〕,正在之〔人〕者,是剎帝利、婆罗门、毘舍、

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任何之容貌、任何之业务、任何之职分、任何之

阶级,任何之地位,任何法之具备者〔之义〕。「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人士、

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也。「追求」者,是依烦恼欲

于事欲而贪求、追求、遍求、遍着。此是「如有正在追求之人」〔之义〕。故世尊宣示:

田圃宅地与黄金 牛马奴仆与佣人

妇人亲类多所欲 如有正在追求人

五 (烦恼)打胜彼无力 以诸危难打破彼

如此于彼苦随从 如同坏舟沈〔入〕水 (七七○)

「(烦恼)打胜彼无力」〔之句中〕,无力者,是无力、弱力、少力、少势、劣、

下劣、贱劣、下贱、恶劣、劣小、小烦恼。此等之烦恼,征其人、征服、胜、蹂?、

夺取、打破。如是乃「打胜彼无力」〔之义〕。或又无力、弱力、少力、少势、劣、下

劣、贱劣、下贱、恶劣、劣小、小而正是无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

力、愧力之人,彼等烦恼乃征、征服、胜、蹂?、夺取、打破其人。如是(烦恼)

打胜彼无力」〔之义〕。

「以诸危难打破彼」〔之句中〕,诸危难者,曰显现之危难,(二)隐密危难之二危难。

13 (一)显现之危难者云何?当有狮子、虎、豹、熊、豺、狼、野牛、象、蛇、蝎、

百足或盗贼、又既遂未遂之凶暴人13。〔又〕有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

病、外耳病、口腔病、齿病、咳、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

第一 欲经之义释 一三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四

腹痛、虎列刺、癞、痈、疱疮、肺病、癫痫、轮癣、疥癣、风癣、抓伤、(冻裂)、

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溃疡、胆汁等起病14、痰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

痰、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15、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

寒、暑、饥、渴、大便、小便、虻、蚊、风、太阳热、爬行类(虻类)之接触。此

等谓显现之危难。

(二)隐密危难者云何?是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欲贪盖、瞋恚盖、昏沈睡眠

盖、掉举恶作盖、疑盖、贪、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

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苦

热、一切不善行,此等谓隐密之危难。

「危难」者依何之义而危难?(一)征服〔善人〕故是危难。(二)至〔善法之〕减退故

危难。(三)其处(不善法)之依所故是危难。

(一)征服〔善人〕故是危难者云何?彼等危难征、征服、胜、蹂?、夺取、打破

彼人。如是「征服故是危难」。

(二)至〔善法之〕减退故是危难者云何?彼等危难至诸善法之减退、消灭。云何

14 是诸善法?是正行道、随顺之行道、无害敌之行道、随义之行道、法随法之行道16、

诸戒之完成、诸根之守护、对食知量、警寤之努力、念正知、修习四念处之努力、

修习四正勤之努力、修习四神足之努力、修习五根之努力、修习五力之努力、修习

七觉支之努力、修习八支圣道之努力。至此等诸善法之减退、消灭。如是。「至减退

故是危难」。

(三)其处不善法之依所故是危难者云何?于其处此等之恶不善法生起而依止于自

体。譬如以洞穴为依所之生物横卧〔于洞穴〕,以水为依所之生物生存〔于水中〕,

以林为依所之生物生存〔于林中〕,以树为依所之生物生存〔于树上〕。如是于其处

此等诸不善法生起而依止于自体。如是「其处为依所故是危难」。

即世尊宣示:「17诸比丘!门人〔烦恼〕与共,阿阇梨(烦恼)与共之比丘苦而

不住乐。诸比丘!成为门人与共,阿阇梨与共之比丘苦而不住乐者云何?诸比丘!

于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后,〔于彼〕忆念思惟所结缚而生起恶不善法。此等之恶不

善法住彼之内、随住。故云是以门人(内住者)与共,彼等恶不善法现行于彼,故

云〔彼〕阿阇梨(现行者)与共。复次诸比丘!以耳闻声后,以鼻嗅香后,以舌尝

第一 欲经之义释 一五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六

15 味后,以身触所触后,以意识法后,于彼忆念思惟结缚生起恶不善法。此等之恶不

善法住彼之内、随住。故云〔彼〕是以门人(内住者)与共。如是,诸比丘!是以

门人与共,阿阇梨与共之比丘是苦而不住乐。如是亦以「其处为依所故是危难」。

又世尊如是宣示:「18诸比丘!此等有三之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

反敌者。云何为三?诸比丘!贪是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反敌者。瞋

是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反敌者。痴是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

者,内反敌者。诸比丘!此等三之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反敌者」。

19贪乃生不利 贪令心动乱

怖畏由内生 人不觉知彼

贪者不知义 贪者不见法

贪以征人故 时黑暗冥闇

瞋乃生不利 瞋令心动乱

怖畏由内生 人不觉知彼

瞋者不知义 瞋者不见法

忿以征人故 时黑暗冥闇

16 痴乃生不利 痴令心动乱

怖畏由内生 人不觉知彼

痴者不知义 痴者不见法

痴以征人故 时黑暗冥闇

如是其处为依所故是危难。

又世尊宣示:「20大王!于人有三法之生起。〔彼等〕于内生起而至不利益、苦、

不乐住。云何为三?大王!于人有贪之生起,〔彼〕于内生起而至不利益、苦、不乐

住。大王!于人有瞋之生起,〔彼〕于内生起而至不利益、苦、不乐住。大王!于人

有痴之生起,彼于内生起而至不利益、苦、不乐住。大王!于人有此三法之生起,

彼等于内生起而至不利益、苦、不乐住。」

21自己〔心〕中生 贪与瞋与痴

恶心有害人 自果如〔枯〕竹

如是亦「其处为依所故是危难」。

第一 欲经之义释 一七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八

又世尊斯宣示:

「22所谓贪与瞋 此为身体因

身毛竖立者 不乐乐由生

〔身体〕之等起 〔不善〕寻〔善〕意

如同诸童子 将鸟以放弃。」

如是亦「其处为依所故是危难」。

「以诸危难打破彼」者,彼等诸危难征、征服、胜、蹂?、夺取、打破彼人。此

是「诸危难打破彼」〔之义〕。

17 「如此于彼苦随从」〔之句中〕,「如此」者是各各之危难故。「于其人苦随从」者,

是随行、扈从。(即)生苦随从、随行、扈从。老苦随从、随行、扈从。病苦随从、

随行、扈从。死苦随从、随行、扈从。愁悲苦、忧恼苦随从、随行、扈从。地狱之

苦、畜生界之苦、饿鬼界之苦随从、随行、扈从。人界之苦、入胎为原因之苦、住

胎为原因之苦、出胎为原因之苦,于生者随结苦、生者为他支配苦、自苦之苦、被

他所苦之苦随从、随行、扈从。苦苦随从、随行、扈从。行苦、坏(变易)苦、23眼

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口腔病、齿病、咳、喘息、外鼻病、

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列刺、癞、痈、庖疮、肺病、癫痫、轮癣、

风癣、抓伤、?、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溃疡、胆汁等起病、疾等起病、风

等起病、〔胆汁、疾、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

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小便、〔等之苦〕、虻、蚊、风、太阳热、与爬

18 行类(蛇类)接触所生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苦、子

死之苦、女死之苦、失亲戚之苦、失财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失戒苦、失

〔正〕见苦之随从、随行、扈从。此是「如此于彼苦随从」〔之义〕。

「如同坏舟沈入水」者,譬如坏舟由此处彼处从水,随行、扈从、〔漏入〕,〔即〕

由前方从水,随行、扈从而〔入〕、由后方、由下方、由横处亦从水,随行、扈从而

〔入〕,如是各各之危难故,其人苦随从、随行、扈从。〔即〕生苦随从、随行、扈

从……乃至失〔正〕见苦随行、随行、扈从。此是「如同坏舟沈入水」〔之义〕。故世

尊宣示:

〔烦恼〕打胜彼无力 以诸危难打破彼

第一 欲经之义释 一九

--------------------------------------------------------------------------

小部经典二十 二○

如此于彼苦随从 如同坏舟沈〔入〕水

六 故人常有念 诸欲应回避

如汲出船垢 到达彼岸者

彼等舍诸欲 应可度暴流 (七七一)

「故人常有念」〔之句中〕,「故」者,是其理由,其原因,于其缘、其因绿也。于

诸欲见有此过患之故。「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

生者、摩奴所生者。于「常」者,于常、于一切场合、于一切时、于常时、于恒时、

于常恒、继续、不绝、按次序如水波之生〔无间断〕,于无间、相续、相接、于食前、

19 于食后、于初夜、于中夜、于后夜、于新月(黑分)于满月(白分),于雨季、于冬

季、于夏季、于青年期、于中年期、于老年期也。「有念」者,依四原因而有念:〔即〕

对身而修习身随观念处者而有念,对于受、对于心、对于法而修习法随观念处者而

有念。又依他之四原因亦有念……乃至(参照一○页以下)……言彼有念。此是「故

人常有念」〔之义〕。

「诸欲应回避」〔之句中〕,诸欲者,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参

照一页以下)……此等谓事欲……乃至(参照二页)……此等谓烦恼欲。「诸欲应回

避」者,谓〔于一时〕镇伏、〔于永久〕正断,依此二原因应回避诸欲。镇伏〔于一

时〕应回避诸欲者云何?欲是依受乐少之义如见〔无味〕骨聚者而镇伏应回避诸欲。

欲是依多者共通之义如见〔皆欲之〕肉块者而镇伏应回避诸欲。欲是依次第烧身之

义如见〔手握〕莫之炬火〔烧手〕者而镇伏应回避诸欲……乃至(参照七页以下)

……修习非想非非想处定者,亦镇伏应回避诸欲。如是「镇伏〔于一时〕 应回避诸欲」。

……乃至(参照八页)如是「正断」〔于永久〕应回避诸欲」。

「彼等舍〔诸欲〕,应可度暴流」〔之句中〕,「彼等」者,是〔事欲及烦恼欲遍知

彼等〕 事欲,舍断烦恼欲之「舍断」者,是舍弃、除去、灭除、使之灭无,舍断欲贪

盖、舍弃、除去、灭除、使之灭无,舍断瞋恚盖、昏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舍断

疑盖、舍弃、除去、灭除、使之灭无,应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之〔暴流〕,

应越度、应度过、应超越、应离越。此是「舍断彼等,度暴流」〔之义〕。

20 「如汲出船垢,到达彼岸者」者,譬如由重船使汲出〔彼〕之重垢,汲取而弃之,

为轻船,急速轻快容易至彼岸,如是遍知事欲,舍断烦恼欲、舍弃、除去、灭除、

第一 欲经之义释 二一

--------------------------------------------------------------------------

小部经典二十 二二

使之灭无,舍断欲贪盖、瞋恚盖、惛忱盖、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舍弃、除

去、灭除、使之灭无,急速轻快应容易至彼岸。「彼岸」者不死(甘露)、谓之涅盘。

即,彼之一切行之止寂、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灭尽、离贪、灭、涅盘也。「应到达

彼岸」者应到彼岸,应触彼岸,应作证彼岸〔之义〕。

「到达彼岸者」,欲到达者亦将为到彼岸者,现到达彼岸者亦为到彼岸者,已到

达彼岸者亦为到彼岸者。

即世尊如是宣示:「『24度至彼岸之婆罗门在陆地』。诸比丘!婆罗门者此阿罗

汉之同义语。」彼是依通达到彼岸者,依遍知到彼岸者,依舍断到彼岸者,依修习到

彼岸者,依作证到彼岸者,依等至到彼岸者。〔即〕依一切法之通达到彼岸者,依一

切苦之遍知到彼岸者,依一切烦恼之舍断到彼岸者,依四圣道之修习到彼岸者,依

灭之作证到彼岸者,依一切等至之等至到彼岸者。彼于圣戒得自在、得完全。于圣

定得自在、得完全。于圣慧得自在、得完全。于圣解脱得自在得完全。彼到彼岸,

彼达彼岸,到终边,达终边,到终点,达终点,到究竟,达究竟,到最终,达最终,

到救护所,达救护所,到避难所,达避难所,到归依所,达归依所,到无畏,达无

畏,到无死,达无死,到不死(甘露),达不死,到涅盘,达涅盘。彼(梵行)已成,

〔所作〕已办,过去〔轮回〕道,到涅盘之方域,到终点,护梵行,达最上之见,

21 修习道,舍断烦恼,通达不动〔之阿罗汉果〕,作证灭〔涅盘〕。于彼遍知苦,舍断

集,修习道,作证灭,通达应通达,遍知应遍知,舍断应舍断,修习应修习,作证

应作证。彼放舍障碍,埋没〔轮回之〕濠,拔除〔爱〕求,无关钥〔下五分结〕,为

圣而卸〔慢〕幢,卸重担,离系,舍断25五支〔盖〕,具备六支〔舍〕,守护一〔念〕,

〔依慧有习行、回避、除去、舍断之〕四依,除去独一谛(偏见),遣完全求觅,有

不混浊之思惟,有安息身行,有善解脱之心,有善解脱之慧。独存〔完全〕而已住

于〔梵行〕,最上人、第一人而得达第一之得达。彼无积〔善恶之报〕无所除之事,

已除而为住立。无舍断〔烦恼〕无执取,已舍断而住立。无〔由烦恼〕离,无〔依

慢而〕高傲,已离而住立。令具备无学之戒蕴故而住立,令具备无学之定蕴、无学

之慧蕴、无学之解脱蕴、无学之解脱智见蕴故而住立。体得真谛而住立,超越动摇

而住立,消尽烦恼火而住立,不回行〔轮回〕而住立,取幸运而住立,依解脱习行

而住立。依慈遍净而住立,依悲、喜、舍遍净而住立,依究竟清净而住立,依无烦

第一 欲经之义释 二三

--------------------------------------------------------------------------

小部经典二十 二四

恼性遍净26而住立,解脱故而住立,知足故而住立。蕴之终边而住立,界之终边而

住立,处之终边而住立,趣之终边而住立,有之终边而住立,轮回之终边而住立,

22 轮转之终边而住立,最后有而住立,最后之人界而住立。最后之持身者是阿罗汉。

「27此为最后有 此为最终身

生死之轮回 无有再有事。」

此为「汲出船之垢到达彼岸者」〔之义〕。是故世尊宣示:

故人常有念 诸欲应回避

如汲出船垢 到达彼岸者

彼等舍诸欲 应可度暴流

第一欲经之义释毕。

注 1 令使现起(Paccupatthita)之事欲,乃除地狱其余恶趣有情、人、四大王天乃至都率天

之事欲。

2 被化作(nimmita)之事欲,是化乐天之事欲。

3 由他被化作(paranimmita)之事欲,是他化自在天之事欲。

4 本偈由J.III,450 之引用。Mahavastu III,190参照。

5 摩奴(Manu)是称人类之始祖。

6 根行者(indagu) 依根而行者,又依主业而行者,又为使读hindagu 死去者。

7 按照字义「结局唯成为无常」(aniccata yeva atthami),「第八者唯为无常性」。

8 次之二偈半由S.I,32之引用。别译杂阿含八七经(大正二、四○三c 以下)参照。

9 以下之六譬喻M.I,364f 参照。

10 贯刺(vinivijjhana)底本之vinivijjana误植。

11 一蕴有(ekavokara-bhava)直译「依一要素而存在」。「要素」(vokara)者是指蕴之故,

今译为蕴。一蕴者是指唯依色蕴存在之无想有。四蕴有是指无色蕴而只依余之四蕴存在之

无色有。五蕴有是指欲有、色有。

12 本偈是由J.VI,285 之引用。

13 凶暴人(manava)manava 是普通虽儒童、学童又人之意义,今于此注为凶暴行为者

(sahasuka-Kammehi yutta)。

14 胆汁等起病(pittasamutthana abadha)身体之疾病依胆汁(pitta)、痰(semha)、风

(vata)之三病素(dosa)而起。依胆汁而起谓之胆汁等起病,依痰而起谓之痰等起病,

依风而起谓之风等起病,依此等三种之合因而起谓之集合病(Sannipatika abadha)。

15 不等姿势所生病(visamapariharaja abadha)由长坐于不快适处等而生病。

16 法随法(dhammanudhamma)法是四向、四果、涅盘之九出世间法。随法是随顺其法,

谓应到达其法之手段止观等。故法随法之行道是到达出世间止观等之行道。

17 以下是S.IV,136f 之略引用。杂阿含二三五经(大正藏二、五七a)参照。

18 以下是由It.P.83f(八八经)之引用。

19 以下之偈亦同上。第四偈与引用原文些少相违。

20 以下由S.I,70 之引用。S.I.98参照。

21 本偈在S.1,70;98;It,P,45。杂阿含一○六五经(大正藏二、二七七a)参照。

22 本偈见Sn,271;S.I,207。瑜伽师地论卷一八(大正藏三○、三七六c)参照。

23 以下之诸病名已出于本卷一三、一四页。

24 以下成为由S,I,1755 之引用。

25 有关以下一文详细说明 A,V,30ff 参照。

26 在底本依无烦恼性(atammayayataya)底本有 akammannataya,在异本亦有akam-

masataya;akammasasataya,今从注释本。如依注释本有「爱与见谓之烦恼(tam-

mayata)彼等之无谓无烦恼性(atammayata)云云」故今取注释本之atammayata之

意义译为无烦恼性。此字不存在于辞典。

27 本偈由Thag.202之引用。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一 着窟多者蔽 斯有且住人

沈潜令愚中 实应远远离

诸欲在世间 舍断为不易 (七七二)

「着窟(身体)多者蔽」〔之句中〕,说「着」则当先说窟。窟者是言身体。1〔 即〕

说身、说窟、说身、说身体、说舟、说车、说幢、说蚁塔、说巢窟、说城市、说小

第二窟 八偈经之义释 二七

--------------------------------------------------------------------------

小部经典二十 二八

屋、说痈、说瓮, 2〔总为〕此身之同义语。「着窟」者,是着窟、固着、取着、悬、

悬着、碍着。譬如于壁钉、吊钩着物品而固着、取着、悬、悬着、碍着,如是为着

窟(身体)、固着、取着、悬、悬着、碍着。

即世尊如是宣示︰ 3「罗陀!〔在有情〕对于色有一切欲、一切贪、一切欢喜、

一切渴爱、一切近着、取着、心之摄持、执着、随眠,依彼而着,依彼而爱着。故

24 云着(有情)」

「着」者是成为悬着之同义语。此为「着窟」〔之义〕。

「多者蔽」者,是多蔽于烦恼、蔽于贪、蔽于瞋、蔽于痴、蔽于忿、蔽于恨、蔽

于覆、蔽于恼、蔽于嫉、蔽于悭、蔽于滔、蔽于诳、蔽于强情、蔽于激情、蔽于慢、

蔽于过慢、蔽于憍、蔽于放逸、蔽于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

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被覆蔽,被遮障,被蔽障,被妨障,被闭塞,被蔽,被隐

蔽。此是「着窟多者蔽」〔之义〕。

「斯有且住人,沈潜令愚中」〔之句中〕,且住人者是有住人,是依贪染而住,依

瞋怒而住,依痴昏昧而住,依慢结缚而住,依见执取而住,依掉举散乱而住,依疑

不决定而住,依随眠强制而住。如是为「有且住人」。

又世尊如是宣示:「 4诸比丘!有好、可爱、为适意、为可爱,伴欲,可染着眼

所识之色。若比丘欢喜此、欢迎,若为〔彼〕缚着而住者,〔欢喜、欢迎彼,缚着住

于彼、对彼生喜云云〕。诸比丘!有好、可爱、适意、可爱、伴欲、可染着,有耳所

25 识之声,有鼻所识之香,有舌所识之味,有身所识之触,有意所识之法。若比丘欢

喜、欢迎彼,若为其缚着〔而住〕,〔欢喜、欢迎彼,缚着住于彼,对彼生喜云云〕。」

如是亦是「有且住人」。

又世尊如是宣示:〔 5诸比丘!近着于色之识,且住而存立,色为所缘,于色而

住立,受用喜,是为〔自〕增大、生长、广大。诸比丘!或近着于受之〔识〕,诸比

丘!或近着于想之〔识〕,诸比丘!或近着于行之识续住存立,行为所缘,住立于行,

受用喜,是为〔自〕增大、生长、广大。」如是亦为「有且住人」。

又世尊如是宣示:「 6诸比丘!若对段食有贪、有喜、有渴爱者,住立其处之识

增长。于识之增长处有名色之入来。于名色之入来处有行之增大。于行之增大处未

来之再有生,于生未来之再有处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有未来之生老死处,我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二九

--------------------------------------------------------------------------

小部经典二十 三○

说彼有愁、有尘、有恼。诸比丘!若对触食〔有贪云云〕,诸比丘!若对意思食〔有

贪云云〕,诸比丘!若对识食有贪、有喜、有渴爱者,住立其处之识增长。于识之增

26 长处有名色之入来,于名色之入来处有行之增大。于行之增大处未来之再有生。于

未来之再有生处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有未来之生老死处,我说彼有愁、有尘

有恼。」如是,亦为「有续住人」。

「沈潜令愚中」〔之句中〕,令愚者是五种欲。〔即〕伴欲而喜好、爱、适意,可

爱,伴欲而染着眼所识之色、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喜好、爱、

适意、可爱,当染着身所识之触。何故令愚云五种欲?诸多之天、人于五种欲中成

为愚、暗愚、蒙愚、愚化、蒙愚化、依无明而被昏、遮障、蔽障、妨障、闭塞、被

蔽、隐蔽。如是之故五种欲谓令愚(令为愚者)。于令愚中之沈潜者,是令为沈潜、

潜入、沈入、沈潜于愚中。此为「有且住人沈潜于令愚中」〔之义〕。

「如是之人实依远离而远」〔之句中〕,远离者,(一)身远离,(二)心远离,(三)依远离

之三远离也。

(一)身远离者云何?此处有比丘,远离坐卧所,〔即〕亲住于阿练若、树下、山岳、

溪谷、山窟、冢墓、森林、露地、积蒿,是身住远离。彼独行、独住、独坐、独卧、

独入村行乞、〔由行乞〕独归、独私坐〔禅〕、独经行、独行、住、动作、作为,护

〔威仪〕而生活。此是身远离。

27 (二)心远离者云何?入初禅定者之心远离五盖。入第二禅定者之心远离寻、伺。

入第三禅定者之心远离喜。入第四禅定者之心远离苦乐。入空无边处定者之心远离

色想、有对想、种种想。入识无边处定者之心远离空无边处想。入无所有处定者之

、心远离识无边处想。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者之心远离无所有处想。须陀洹之心远离有

身见、疑、戒禁取见、随眠、疑随眠及与彼等共同之诸烦恼。斯陀含之心远离麤欲

贪结、瞋恚结、麤欲贪随眠、瞋恚随眠及与彼等共同之诸烦恼。阿那含之心远离微

俱之欲贪结、瞋恚结、微俱之欲贪随眠、瞋恚随眠及与彼等共同之诸烦恼。阿罗汉

之心远离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及与彼等

共同诸烦恼及外之一切相〔诸行之因〕。此是心远离。

(三)依远离者云何?云依烦恼、蕴、行。不死(甘露)涅盘是云依远离。彼是一

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舍遣、爱之灭尽、离贪、灭也。此是依远离。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三一

--------------------------------------------------------------------------

小部经典二十 三二

于人人引循其身乐出离而身远离,于人人达心遍净第一净白者是心远离,于人

人无依离行者是依远离。

28 「实依远远离」者,如是着窟,如是多蔽于烦恼,如是正沈潜令愚中之人,是身

远远离、心远远离、依远远离、远离、极远离、不近住,不在周边,不在附近而引

退。如是且住人者,如如是沈潜令愚中,如是使住立于彼,是其类、其部类之人。

此「如是人实为远远离」〔之义〕。

「诸欲在世间,舍断为不易」〔之句中〕,欲者若概言之,(一)事欲(二)烦恼欲之二欲。

(一) 7云何为事欲?适意之色、适意之声、适意之香、适意之味、适意之触、敷

物、衣物、奴婢、奴仆、山羊、羊、鸡、豚、象、牛、马、牝马、田园、宅地、金

〔银〕、货币、村、街、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及所有可被爱事

物事欲。又有过去之〔事〕欲,有未来之〔事〕欲,有现在之〔事〕欲。有内之〔事〕

欲,有外之〔事〕欲,有内外之〔事〕欲。有劣之〔事〕欲,有中之〔事〕欲,有

胜之〔事〕欲。有恶趣之〔事〕欲,有人之〔事〕欲,有天之事欲。有现起之〔事〕

欲,有化作之〔事〕欲,有依他而化作之〔事〕欲。有遍取之〔事〕欲,有不遍取

之〔事〕欲。有我执之〔事〕欲,有不我执之〔事〕欲,欲界之一切诸法,色界之

一切诸法,无色界之一切诸法皆为渴爱之所缘而依欲爱之义、依染爱之义、依起憍

之义而为〔事〕欲。此等云为事欲。

(二)云何为烦恼欲?欲是〔烦恼〕欲,贪是〔烦恼〕欲,欲贪是〔烦恼〕欲,思

惟〔烦恼〕欲,贪是〔烦恼〕欲,思惟贪是〔烦恼〕欲。彼对〔色声等之五种〕欲

是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暴流、欲轭、

欲取、欲贪盖。

8欲!我见汝根本 欲!思惟汝由生

欲!我不思惟汝! 如是汝将无

此等谓烦恼欲。

29 「于世间」者,是于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也。

「诸欲在世间,舍断为不易」者,欲于世间难舍断,难舍、难遍舍、难破碎、难脱、

难脱离 9、难度、难越度、难超越、难离越。此是「诸欲在世间,舍断为不易」〔之

义〕。故世尊宣示: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三三

--------------------------------------------------------------------------

小部经典二十 三四

着窟多者蔽 斯有且住人

沈潜令愚中 实应远远离

诸欲在世间 舍断为不易

二 欲求为因缘 结于有之乐

彼等解脱难 然而非他脱

过去与未来 前彼续期待

此等之诸欲 〔过去〕前亦觅 (七七三)

「欲求为因缘,缚结有之乐」〔之句中〕,欲求者渴爱也。即是10贪、染贪、随导、

随和、喜、喜贪、心之染贪、欲求、昏迷、缚着、贪求、遍贪、执着、污泥、能动、

幻、能生〔轮回〕11〔苦〕生因、缝贪、有网、流贪、爱着、线挺、染着、营务、

伴侣、愿、导有者、贪林、爱林、亲昵、爱情、期待结缚、望、望求、望欲、色望、

声望、香望、味望、触望、得望、财望、子望、命望、觅、遍觅、热望、觅、觅望、

觅欲、动贪、动转贪、动欲贪、媚贪、善欲性、非法贪、不等贪、欲求、欲望、冀

30 求、希望、求望、欲爱、有爱、无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色爱、声爱、香爱、

味爱、触爱、法爱、暴流、轭、缚、取、障、盖、欲、结缚、随烦恼、随眠、缠、

蔓、种种欲、苦根、苦因缘、苦生、魔罟、魔钩、魔境、爱河、爱水、爱羁、爱海、

贪欲、贪、不善根。

「欲求为因缘」者,是欲求为因缘,欲求为因,欲求为缘,欲求为原因,由欲求

而发生〔之义〕。此为「欲求为因缘」〔之义〕。

「结于有之乐」〔之句中有之乐有多种〕。有一之有乐,是乐受;二之有乐,是乐

受及耆好之事物;三之有乐,是青壮、健康、生命;四之有乐,是利得、名声、赏

赞、乐;五之有乐,是适意之色、适意之声、适意之香、适意之味、适意之触;六

之有乐,是眼之完具、耳之完具、鼻之完具、舌之完具、身之完具、意之完具。

「结于有之乐」者,结于为乐受,结于耆好之事物,结于青壮,结于健康,结于

生命,结于适意之色,结于适意之声、香、味、触,结于眼之完具,结于耳之完具、

鼻之完具、舌之完具、身之完具、意之完具、结缚、结着、悬、悬着,碍着。此乃

「结于有之乐」〔之义〕。

31 「彼等难解脱。盖然非他脱」〔之句中〕,彼等难解脱:(一)彼等有乐事物难解脱,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三五

--------------------------------------------------------------------------

小部经典二十 三六

(二)〔彼等〕有情由此使难解脱〔之义〕。

(一)于有乐之事物难解脱者云何?乐受是难脱,耆好之事物是难脱,青壮是难脱,

健康是难脱,生命是难脱,利得是难脱,名声是难脱,赏赞是难脱,乐是难脱,适

意之色是难脱,适意之声、香、味、触是难脱,眼之完具是难脱,耳之完具、鼻之

完具、舌之完具、身之完具、意之完具是难脱,解脱难,令脱难,令解脱难,破碎

难,脱离难,度难,越度难,超越难,离越难。如是「彼等有乐事物难解脱」〔之义〕。

(二)〔彼等〕有情由此使难脱者云何?有情是乐受使难脱,耆好之事物使难脱,

青壮使难脱,健康使难脱,生命使难脱,利得使难脱,名声使难脱,赏赞使难脱,

乐使难脱,适意之色使难脱,适意之声、香、味、触使难脱,眼之完具使难脱,耳

之完具、鼻之完具、舌之完具、身之完具、意之完具使难脱,使难解脱,救出难,

救拔难,使出难,使转出难,如是为「有情由此使难脱」〔之义〕。此「彼等是解脱难」

〔之义〕。

32 「然而非他脱」者,(一)彼等自陷泥沼而不能救出他〔人〕陷泥沼〔之义〕。

即世尊如是宣示:「12纯陀!实彼自陷泥沼能救出他〔人〕 陷泥沼者,是无道理。

纯陀!实彼自不调御、不调伏、不寂灭、能使他〔人〕调御、调伏、寂灭者是无道

理。」如是乃「然而非他脱」〔之义〕。

或(二)他之任何亦无令脱者〔之义〕。〔即〕若彼等欲脱者,〔彼〕乃依自己之力气,

依自己之力,依自己之精进,依自己之勇猛,依自己之坚固力势,依自己之坚固力,

依自己之坚固精进,依自己坚固勇猛行道、自己之正行道、随顺之行道、无害敌之

行道、随义之行道、法随法之行道者可脱之。如是亦为「然而非他脱」〔之义〕。

又世尊如是宣示:

度多迦13!世间任何疑惑者 我不能令彼度脱

〔汝自〕了知最胜法 斯汝能度此暴流

如是为「然而非他脱」〔之义〕。

又世尊如是宣示:

14如自行恶自污染 自不行恶自清净

各自清净不清净 他者不得使他净

如是亦为「然而非他脱」〔之义〕。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三七

--------------------------------------------------------------------------

小部经典二十 三八

33 又世尊如是宣示:「15如是,婆罗门!涅盘是存在,至涅盘之道亦存在,宣教者

之我亦存在,而且我诸弟子乃于我如是所教诫,如是所教示,一部份者究极成满涅

盘,一部份者未成满。婆罗门!此时我是为何耶?婆罗门!如来是说道者,佛〔惟〕

是宣说者,〔学人〕自行道而无不解脱」者。如是亦为「然而非他脱」〔之义〕。

「过去与未来,前后续期待」〔之句中〕,未来谓「后」,过去谓「前」。又若取过去

之〔观点〕,未来与现在是「后」,若取未来之〔观点〕,过去与现在是「前」。

期待前者云何?〔然〕,「我于过去世有如是色」于其处起欢喜,「有如是受」、「有

如是想」、「有如是行」,〔然〕「我于过去世有如是识」于其处起欢喜。如是乃期待前。

或又,「我于过去世有如是眼,而〔见〕如是色」于其处起欲贪所缚之识。识欲

贪所缚之故,〔依渴爱〕而欢喜其色。如是欢喜彼者亦是期待前。「我于过去世有如

是耳而〔闻〕如是声」,「我于过去世有如是鼻而〔嗅〕如是香」,「我于过去世有如

是舌而〔尝〕如是味」,「我于过去世有如是身而〔触〕如是触」,「我于过去世有如

是意而〔识〕如是法」于其处起欲贪所缚之识。识欲贪所缚之故,〔依渴爱〕欢喜彼

〔之法〕。如是欢喜彼者亦是期待前。

34 或曾〔忆念〕与妇人共笑、话、戏而乐、欲求彼,如是至满悦。如是亦是期待

前。

期待后者云何?〔然〕,「我于未来世应有如是色」,于其处起欢喜,「应有如是

受」,「应有如是想」,「应有如是行」,〔然〕,「我于未来世应有如是识」,于其处起欢

喜。如是乃期待后。

或「我于未来世有如是眼,而〔可见〕如是色」,于心将愿获得尚末获得,缘于

心愿而欢喜彼,如是欢喜彼者亦是期待后。〔然〕,「我于未来世有如是耳,而〔可闻〕

如是声」,「我于未来世有如是鼻而〔可嗅〕如是香」,「我于未来世有如是舌而〔可

尝〕如是味」,「我于未来世有如是身而〔可触〕如是触」,「我于未来世有如是识而

〔可识〕如是法」,于心将愿获得尚未获得,缘于心愿而欢喜彼,如斯欢喜彼者亦是

期待后。

或「我依此之戒,又依此(头陀)之行,又依热勤,又依梵行(不淫),应为一

天或他之天」,于心将愿获得尚未获得,缘于心愿而欢喜彼。如是欢喜者亦是期待后。

此为「前后续期待」〔之义〕。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三九

--------------------------------------------------------------------------

小部经典二十 四○

35 「此等之诸欲,〔过去〕前亦觅」〔之句中〕,此等之诸欲者,是现在之五种欲。

欲求〔此等诸欲〕,愿乐、冀求、希望、热望也。前亦觅者,是觅过去之五种欲,遍

觅、热望。此乃「此等之诸欲,〔过去〕前亦觅」〔之义〕。故世尊宣示:

欲求为因缘 结于有之乐

彼等难解脱 然而非他脱

过去与未来 前后续期待

此等之诸欲 〔过去〕前亦觅

三 对诸欲贪求 热中而昏迷

彼等为吝啬 住着不正者

「由此而死去 我等将如何」

陷于苦悲泣。 (七七四)

「对诸欲贪求,热中而昏迷」〔之句中〕,欲者,若概言之,是事欲及烦恼之二欲

……乃至(一页以下参照)……此等谓事欲……乃至(二页以下参照)……此等谓

烦恼欲。贪求者乃渴爱也。即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

善根。依于烦恼欲而对诸事欲染着、贪求、结着、昏蒙、缚着、悬、悬着、碍着也。

此「对诸欲贪求」〔之义〕。

热中者,是求诸欲,贪求、遍求、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

赴于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之众人亦是「热中于欲」。又依渴爱而求色、贪求、遍求、

求声、香、味、触,贪求、遍求、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

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之众人亦是「热中于欲」。又依渴爱而获得色、获得声、香、

36 味、触、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之

众人亦是「热中于欲」。又依渴爱而受用色、受用声、香、味、触,行彼、屡屡为彼、

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之众人亦成为「热中于欲」。

譬如行吵架者热中于喧哗,行作业者热中于作业,行于行处者热中于行处16,

行禅者热中于禅,如是求欲、贪求、遍求、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

彼、赴于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之众人亦是「热中于欲」。又依渴爱而获得色、获得

声、香、味、触、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以

彼为主众人亦是「热中于欲」。又依渴爱而受用色、受用声、香、味、触,行彼,屡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四一

--------------------------------------------------------------------------

小部经典二十 四二

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依彼为主之众人亦是「热中于欲」。

「昏迷」者,诸多之天与人对于五种欲而愚、暗愚、蒙愚、愚化、暗愚化、蒙愚

化、依无明而彼昏、被遮障、被防障、被闭塞、被蔽、被隐蔽也。此是「对诸欲贪求

热中昏迷」〔之义〕。

「彼等为吝啬,住着不正者」〔之句中〕,吝啬,(一)行下(恶趣)故是吝啬。(二)悭

37 亦被云为吝啬。(三)不取佛、佛弟子之语、语路、说示、教说故亦是吝啬。

(一)行下故是吝啬者云何?行下者是行于地狱,行于畜生界,行于饿鬼界也。如

是行下故而为吝啬〔之义〕。

(二)悭亦云吝啬者云何?〔悭〕有五悭:住处悭、〔施主〕家悭、利得悭、称赞悭、

法悭。所有如是之悭、悭吝、悭吝性、杂欲、吝、紧缩、心之坚执者,此云为悭。

又蕴悭亦是悭,界悭亦是悭,处悭亦是悭也。把持者此云为悭。具备此之悭、吝啬

之众人是放逸也。如是「悭云是吝啬」〔之义〕。

(三)不取佛、佛弟子之语、语路、说示、教说故为吝啬者云何?不取佛、佛弟子

之语、语路、说示、教说,不倾耳、不欲听、不起欲知之心、不听〔教诫〕、〔为他

而听亦不语此〕、有逆戾之行动,语相异之方面。如是「不取佛、佛弟子之语、语路、

说示、教说故是吝啬」〔之义〕。

「彼等为吝啬,住着不正者」〔之句中〕,〔住着〕不正者,是住着于不正之身业,

住着于不正之语业,住着于不正之意业,住着于不正之杀生,住着于不正之偷盗,

38 住着于不正之邪欲行(邪淫),住着于不正之妄语,住着于不正之两舌,住着于不正

之恶口(麤语),住着于不正之绮语,住着于不正之贪欲,住着于不正之瞋恚,住着

于不正之邪见,住着于不正之诸行,住着于不正之五种欲,住着于不正之五盖,住

着于不正之思、不正之希望、不正之愿,乃是住立、系着、近着、缚着、信解、悬、

悬着,碍著者〔之义〕。此是「彼等为吝啬,住着不正者」〔之义〕。

「陷于苦悲泣」〔之句中〕,陷于苦者,是陷于苦、达于苦、到达于苦、近于苦、

达于魔、到达于魔、近于魔、达于死、到达于死,近于死也。此是「陷于苦」〔之义〕。

悲泣者,是泣、悲泣、愁、疲、悲泣、泣打胸、陷于蒙昧,此是「陷于苦悲泣」〔之

义〕。

「由此而死去,我等将如何」者?由此死去我等将如何,应将为地狱之有情耶?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四三

--------------------------------------------------------------------------

小部经典二十 四四

应将为畜生耶?应将为饿鬼耶?应将为人耶?应将为天耶?应将为有色者耶?应将

为无色者耶?应将为有想者耶?应将为无想者耶?应将为非想非非想者耶?我等于

未来将存在耶?于未来世不存在耶?于未来世将为何耶?于末来世有何之〔体躯〕?

我等〔现在〕为何而末来世将成何?〔谓如是〕之疑所袭、疑念所袭、生疑惑、泣、

号泣、愁、疲、悲泣、泣打胸,陷于蒙昧。此是「由此而死去,将成为如何」〔之义〕。

故世尊宣示:

39 对诸欲贪求 热中而昏迷

彼等为吝啬 住着不正者

由此而死去 等等将如何

陷于苦悲泣。

四 故人于此处(佛教) 当应〔如次〕学

以知此世间 所有正不正

因彼之〔不正〕 不可行不正

诸贤者之言 此命为短少 (七七五)

「是故人于此,当应〔如次〕学」〔之句中〕,是故者,故是其理由,由其因其缘

其因缘,于诸欲而有见此过患故〔之义〕。当应学者,〔学于〕(一)增上戒学、(二)增上

心学、(三)增上慧学之三学。

(一)增上戒学者云何?此处有比丘,具戒、住防护别解脱律仪、具足正行及行处,

虽于微细之罪亦生怖畏,受持而学诸学处。小戒蕴、大戒蕴、戒、住立、初行、自

制、律仪、诸善法得达之首先、最先,此是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者云何?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

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寻、伺之止息故,成为内净,心之专一,无寻、无伺,由定

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喜之舍离故,而有舍住,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乐──彼

诸圣者说:「有舍有念而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舍断乐故,舍断苦故,以灭

没喜、忧故,成为不苦不乐,依舍念之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此是增上心学。

40 (三)增上慧学者云何?此处有比丘,具慧、──为圣之决择,正至苦之灭尽──具

备生灭之慧。彼如实知解此是苦,如实知解此是苦之集,如实知解此是苦之灭,如

实知解此是至苦灭之道;如实知解此是漏,如实知解此是漏之集,如实知解此是漏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四五

--------------------------------------------------------------------------

小部经典二十 四六

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漏灭之道。此是增上慧学。

于此等三学应学顾念而学,应知而学,应见而学,应观察而学,于心应决意而

学,以信应信解而学,应励精进而学,应令念现起而学,应等持心而学,以慧应知

解而学,以知通应知通而学,以遍知应遍知而学,以舍断应舍断而学,以应修习应

修习而学,以作证应作证而学,应行,应修行,应正行,应行正持。

「于此处」者,于此〔佛教之〕见,于此〔佛教之〕忍〔智〕,于此〔佛教之〕意

欲,于此〔佛教之〕持说,于此〔佛教之〕法,于此〔佛教之〕律,于此〔佛教之〕

法与律,于此〔佛教之〕宣说,于此〔佛教之〕梵行,于此〔佛教之〕师教,于此

之身体,于此之人界。故云「于此处」。「人」者,是有情、人……乃至(四页参照)

……摩奴所生者。此是「故人于此处,当应〔如次〕学」〔之义〕。

「以知此世间,所有正不正」〔之句中〕,「所有」者,是一切普遍、所有一切、无

残、无余〔之义〕。所有者此是遍取之语。「以知不正」者,以不正之身业知为不正,

41 以不正之语业知为不正,以不正之意业知为不正,以不正之杀生知为不正,以不正

之偷盗知为不正,以不正之邪欲行知为不正,以不正之妄语知为不正,以不正之两

舌知为不正,以不正之恶口知为不正,以不正之绮语知为不正,以不正之贪欲知为

不正,以不正之瞋恚知为不正,以不正之邪见知为不正,以不正之诸行知为不正,

以不正之五种欲知为不正,以不正之五盖知为不正,以不正之思知为不正,以不正

之冀求知为不正,以不正之愿知为不正,是了知、识知、别知、通达〔之义〕。「于

此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一○页参照)……处于此世间」〔之义〕。此是「以知

此世间,所有正不正」〔之义〕。

「因彼之不正,不可行不正」者,因不正之身业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语业不可

行不正,因不正之意业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杀生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偷盗不可

行不正,因不正之邪欲行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妄语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两舌不

可行不正,因不正之恶口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绮语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贪欲不

可行不正,因不正之瞋恚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邪见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诸行不

可行不正,因不正之五种欲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五盖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思不

42 可行不正,因不正之冀求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愿不可行不正,是非修行、非正行、

非行正持〔之义〕。此是「因彼之〔不正〕不可行不正」〔之义〕。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四七

--------------------------------------------------------------------------

小部经典二十 四八

「诸贤者之言,此命为短少」〔之句中〕,「命」者,长寿、存续、持续维持、动作、

活动、护持、命、命根也。而依〔次之〕二理由命是短少。〔即〕(一)存续之少故命是

短少。又(二)自味(自己之作用)少故,命是短少。

(一)存续之少故命是短少者云何?17过去心剎那之〔有情〕已生存者而非于现生

存,非当生存。未来心剎那之〔有情〕是于当生存者,而非于现生存,已非已生存。

现在心剎那之〔有情〕是现生存者,而非于已生存,非于当生存。

18命与身体苦乐受 单于一心之〔剎那〕

〔此世〕不过是相应 剎那之间急速转

八万四千小劫间 存续所有之诸天

彼等尚亦为二心 〔不由二心〕而生存

于此世间之死者 又存续者已亡灭

诸蕴一切皆相等 已经去者不结生

〔诸蕴〕直前已破坏 未来〔诸蕴〕亦应然

彼于中间灭〔诸蕴〕 〔诸蕴〕坏相无别异

心若不生则无生 心之现起有生存

心灭之故世间死 此为第一义设施

譬如水之至低处 随欲〔所为〕被左右

心以六处为所缘 断绝无暇可转起

43 已坏之者无止在 未来之者无有聚

惟现在者为存续 犹如锥尖芥子粒

彼之现生之诸法 破坏已为被预定

〔彼等〕存续坏灭法 与前灭法不相杂

破坏之来为不见 破坏之去亦复然

犹如空中起电光 〔须臾〕生而〔须臾〕灭

如是乃「存续之少故,命短少」〔之义〕。

(二)自味〔自己之作用〕 少故命短少者云何?命连结于入息,命连结于出息,命

连结于出入息,命连结于〔地水火风之四〕大种,命连结于暖〔身热〕,命连结于段

食,命连结于识。此等〔出入息等〕之根本是脆弱,此等之前因亦是脆弱,〔此等之〕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四九

--------------------------------------------------------------------------

小部经典二十 五○

诸缘亦是脆弱,〔此等之〕发生因之〔渴爱〕亦是脆弱,与此等俱存〔色、无色法〕

亦是脆弱,与此等相应〔诸法〕亦是脆弱,与此等俱生〔诸法〕亦是脆弱,与〔起

生死〕努力〔渴爱〕亦是脆弱。此等〔诸法〕相互常是脆弱。此等相互不确立。此

等相互将坏灭。然而相互不救护。又此等相互不令〔他〕存续。又亦无有令〔他〕

生者。又何者比任何者亦不能舍。然而此等所有应为〔自〕破坏者。依前之诸法而

令此等〔诸法〕生。令发生前之诸法是先此灭。前(之诸法),后(之诸法)亦相互

44 决无相见之事。如是乃「自味〔自己之作用〕少故是命短」〔之义〕。

又若比于四大王天之命,人之命是短少,命是少,命是仅少,命是剎那,命是

轻少,命是些少,命是暂时,命是不久住。若此于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化

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之命,人之命是短少,命是少,命是仅少,命是剎那,

命是轻少,命是些少,命是暂时,命是不久住。

即世尊如是宣示:「19诸比丘!众人之寿如此短少,〔忽而为〕应至来世。〔故〕

应磨慧,应作善,应行梵行。生者无有不死之事。诸比丘!长命者亦不过百岁内外

〔之生存〕。

人人之寿是短少 善人对彼应轻视

应如行同〔救〕头燃 死之事无有不来

「20昼夜过去〔无间断〕 命乃刻刻在坏灭

人人之寿尽21之事 如同小川之流水」

「诸贤者之言,此命为短少」〔之句中〕,「贤者」者,乃有坚固者故是贤者,坚固

具足者故是贤者,为嫌厌恶者故是贤者,「贤」者,是慧也。即所有之慧、知解、思

45 择、简择、择法、观察、思察、省察、贤明、善巧、巧妙、辨别、思念、普观、广

〔慧〕、慧、导者、观〔毘钵舍那〕、正知、鞭、慧、慧根、慧力、慧刀、慧殿、慧

明、慧光、慧灯、慧宝、不痴、择法、正见也。具备彼之慧者故为贤者;又五蕴之

贤者、〔十八〕界之贤者、〔十二〕处之贤者、〔十二〕缘起之贤者、〔四〕念处之贤

者、〔四〕正勤之贤者、〔四〕神足之贤者、〔五〕根之贤者、〔五〕力之贤者、〔七〕

觉友之贤者、〔圣〕道之贤者、〔沙门〕果之贤者、涅盘之贤者也。彼等贤者如是「言」,

即:「人人之命是短少,命是少,命是仅少,命是剎那,命是轻少,命是些少,命是

暂时,命是不久住」。乃如是言,如是语,如是话,如是说明,如是言说也。此是「诸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五一

--------------------------------------------------------------------------

小部经典二十 五二

贤者之言,此命为短少」〔之义〕。故世尊宣示:

故人于此处(佛教) 当应〔如次〕学

以知此世间 所有正不正

因彼之〔不正〕 不可行不正

诸贤者之言 此命为短少

五 我见此世间 续有颤动者

此等诸人人 对有至渴爱

劣等诸人人 面临泣死〔神〕

对种种之有 不越于渴爱 (七七六)

「我见此世间,续有颤动者」〔之句中〕,「我见」者,乃以肉眼见,以天眼见,以

慧眼见,以佛眼见,以普眼(一切知智)见,是睹、眺、省思、普观。于世间者,

46 乃在于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续有颤动者者,是

依爱动而动,依见动而动,依烦恼动而动,依加行动而动,依异热动而动,依恶行

动而动,依贪染而动,依瞋怒而动,依痴昏昧而动,依慢结缚而动,依见取着而动,

依掉举而陷于散乱而动,依疑陷于不决定而动,依随眠、奋强而动,依利得而动,

依不利而动,依名声而动,依恶名而动,依赏赞而动,依毁訾而动,依乐而动,依

苦而动,依生而动,依老而动,依病而动,依死而动,依愁、悲、苦、忧、恼而动,

依地狱之苦而动,依畜生界之苦而动,依饿鬼界之苦而动,依人界之苦而动,依入

胎原因之苦而动,依在胎原因之苦而动,依出胎原因之苦而动,依随结生者之苦而

动,依生者为他所支配之苦而动,依自苦之苦而动,依他所苦之苦而动,依苦苦而

动,依行苦而动,依坏苦而动,依22眼病之苦而动,依耳病之苦而动,依鼻病之苦、

47 舌病之苦、身病之苦、头病之苦、外耳病、口腔病、齿病、咳、喘息、外鼻病、热

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剌、癞、痈、疙疮、肺病、癫痫、轮癣、疥

癣、风癣、抓伤、皲、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疸、溃疡、胆汁等起病、痰等起病、

风等起病、〔胆汁、痰、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

病、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小便〔等之苦〕、虻、蚊、风、太阳热、

与爬行类(蛇类)接触所生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姐妹死之苦、

亲子死之苦,亲女死之苦,失亲戚之〔苦〕、失财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失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五三

--------------------------------------------------------------------------

小部经典二十 五四

戒之苦、失正见之苦而动、栗动、战动、颤、颤怖、颤骇者、见、睹、眺、省思、

普观也。此是「我见此世间,续有颤动者」〔之义〕。

「此等诸人人,对有至渴爱」〔之句中〕,所谓人人是有情之同义语。所谓渴爱者

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所谓「至渴爱」,至渴爱为渴爱所侵入,

依渴爱而被散在,依渴爱而陷没,依渴爱而被扔倒,依渴爱成为能夺被战胜之心。

48 所谓「对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之义〕。此是「此等诸人人,对有至渴爱」〔之

义〕。

「劣等诸人人,面临泣死〔神〕」〔之句中〕,劣等诸人人者,具劣身业故是劣〔等

人人〕,具劣语业故是劣〔等人人〕,具劣意业故是劣〔等人人〕。具劣杀生故是劣〔等

人人〕,具劣偷盗、劣邪欲行、劣妄语、劣两舌、劣恶口、劣绮语、劣贪欲、劣瞋恚、

劣邪见、劣诸行、劣五种欲、劣五盖、劣思、劣希望、具劣愿故是贱劣、下劣、卑

贱、劣小、是小〔人人〕。此乃「下劣人人」〔之义〕。「临面泣死〔神〕」,是临面于死

〔神〕,临面于〔死〕魔,达于死〔神〕,到达于死〔神〕,近于死神,达于〔死〕魔,

到达于魔,近于魔,达于死,到达于死,近于死而泣、乃号泣、愁、疲、悲泣、捶

胸而泣,陷于蒙昧也。此是「劣等诸人人,临面泣死〔神〕」〔之义〕。

「对种种之有,不越于渴爱」〔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乃至……法爱。

「对种种之有」者,于种种之有,乃对业有、再有〔之义〕。〔即〕于欲有对业有,于

欲有对再有,于无色有对业有,于无色有对再有〔之义〕。对再三之有、再三之趣、

49 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对再三之身体发生〔之义〕。不越于渴爱者,是不超渴爱,

不舍渴爱,不唾弃渴爱,不脱渴爱,不舍断渴爱,不舍遣渴爱。此是「对种种之有,

不越于渴爱」〔之义〕。故世尊宣示:

我见诸世间 续有颤动者

此等诸人人 对有至渴爱

劣等诸人人 临面泣死〔神〕

对种种之有 不越于渴爱

六「见有诸人人 续动有我执

彼等如涸河 少水中之鱼

见此诸过患 应行无我执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五五

--------------------------------------------------------------------------

小部经典二十 五六

对有无系着」 (七七七)

「见有诸人人,续动有我执」〔之句中〕,我执者有二,(一)爱我执,(二)见我执之二

我执。

(一)爱我执者云何?依渴爱之物,而为「此是我物,彼是我物,如此如彼是我物,

唯此是我物,我之色、声、香、味、触、敷物、衣物、奴婢、奴仆、山羊、羊、鸡、

豚、象、牛、马、牝马、田、园、宅地、金〔银〕、货币、村、镇、王市、国土、地

方、〔四兵之〕 营舍、仓库」为境界,为限界,为限定,行制限而把持使限为我执之

物──又依一切之大地亦由渴爱而我执──,乃至百八23使为渴爱之作用物,此是

爱我执。

50 (二)见我执者云何?有身见有二十事24,邪见有十事25,边见有十事26,所有如

是类之见、恶见、见执、见难路、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执、执取、住着、取、

邪道、邪路、邪性、异学处、邪倒执、违邪执、颠倒执、邪执、对不如实为如实执、

乃至六十二见。此是见我执。

「见有诸人人,续动有我执」者,惧我执事物将被夺而动惕,被夺时亦动惕,被

夺后亦动惕,惧我执事物将变易亦动惕,变易时亦动惕,已变易后亦动惕,颤动、

栗动、战动、颤、颤怖、颤骇。见诸人人如斯动惕、颤动、栗动、战动、颤、颤怖、

颤骇,所谓睹、眺、省思、普观〔之事〕。此是「见有诸人人续动有我执」〔之义〕。

「彼等如涸河,少水中之鱼」者,譬如水被取去,水少之少水中之鱼,由鸦、鹰、

鹤所啄,被取上而食,动惕,颤动、栗动、战动、颤、颤怖、颤骇,如是人人惧我

执事物将被夺而动惕,被夺时亦动惕,被夺后亦动惕,人人惧我执事物将变易而动

惕,变易时亦动惕,变易后亦动惕,〔所谓〕颤动,栗动、战动、颤、颤怖、颤骇也。

此是「彼等如涸河,少水中之鱼」〔之义〕。

「见此诸过患,应行无我执」〔之句中「见此」〕者,见、观、考虑、度知、辨知、

而为明暸于我执有此过患〔之义〕。此是「见此诸过患,应行无我执」〔之义〕。「我

51 执」者,是爱我执与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我执……

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我执。舍断爱我执,舍遣见我执,我不执眼,

我不执耳,我不执鼻,我不执舌,我不执身,我不执意,我不执27色、声、香、味、

触、施主家、家、住居、利得、名声、赏赞、安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五七

--------------------------------------------------------------------------

小部经典二十 五八

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

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见闻觉识诸法,不取,不

执取,行不住着,应住,应动作,应活动,应护持,应持续,应维持。此「见此诸过

患,应行无我执」〔之义〕。

「对有无系着」〔之句中〕,「对有」者,是对欲有、色有、无色有,谓系着渴爱。

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是贪欲、贪、不善根也。「对有无系

着」者,乃对有不系着,不为欲、爱、贪、忍,不令生,不令发生,不令起,不令生

起。此是「对有无系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见有诸人人 续动有我执

〔彼等〕如涸河 少水中之鱼

见此诸过患 应行无我执

对有无系着。

七 对两边〔极端〕 应当调伏欲

遍知〔诸多〕触 无有随贪事

〔应勤〕自呵责 勿行诸〔恶业〕

贤者见与闻 皆无〔爱见〕着 (七七八)

52 「对两边〔极端〕,应当调伏欲」〔之句中〕,「边」〔极端〕者,触是一边,触之

集是第二边。过去是一边,未来是第二边。乐受是一边,苦受是第二边。名是一边,

色是第二边。六内处是一边,六外处是第二边。有身是一边,有身之集是第二边。

「欲」者,是对于〔五种〕欲之所有欲欲、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

欲缚着、欲流、欲轭、欲取、欲贪盖也。

「应对两边调伏欲」者,谓应调伏、折伏、除去、折伏、灭除、灭无对两边欲〔之

义〕。此是「对两边〔极端〕,应当调伏欲」〔之义〕。

「遍知〔诸多〕触,无有随贪事」〔之句中〕,触者,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

身触、意触、增语触28、有对触29、乐受触、苦受触、不苦不乐受触、善触、不善

触、无记触、欲界触、色界触、无色界触、空触、无相触、无愿触、世间触、出世

间触、过去触、未来触、现在触也。如是为所有之触、接触、合触、已合触。以此

谓触。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五九

--------------------------------------------------------------------------

小部经典二十 六○

「遍知〔诸多〕触」者,(一)是知遍知、(二)度遍知、(三)依断遍知之三遍知而遍知触

〔之义〕。

(一)知遍知者云何?是知触,〔即〕知见此是眼触、此是耳触、此是鼻触、此是舌

触、此是身触、此是意触、此是增语触、此是有对触、此是乐受触、此是苦受触、

此是不苦不乐受触、此是善触、此是不善触、此是无记触、此是欲界触、此是色界

53 触、此是无色界触、此是空触、此是无相触、此是无愿触、此是世间触、此是出世

间触、此是过去触、此是未来触、此是现在触也。此是「知遍知」也。

(二)〔度遍知〕者云何?遍知如右后,可度〔知〕触。〔即〕度〔知〕无常、苦、病、

痈、箭、痛、恼、敌、毁、疾、祸、怖畏、灾患、动、坏、不恒、无救护所、无避

难所、无归依所、空缺、空虚、空、无我、过患、变易〔坏〕法、不坚实、痛根、

杀戮者、非有、有漏、有为、魔食、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悲苦忧恼法、杂

染法、集、灭没、不乐味、过患、〔触〕〔应〕 出离也。此度遍知。

(三)断遍知者云何?度〔知〕如右〔触〕后,对于触舍断欲贪、除去、灭除、令

之灭无。

即世尊如是宣示:「30诸比丘!对于触所有之欲贪者,须舍断之。如是彼之触被

舍断、被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成为未来不生起者。」此是「断遍知」。

「遍知〔诸多〕触」者,以此三遍知,遍知触〔之义〕。

「无有随贪事」〔之句中〕,贪求者是渴爱也。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

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舍断此贪求,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

起,以智火烧之者云不贪求者。彼不贪求色,不贪求声,不贪求香,不贪求味,不

贪求触,不贪求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

54 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

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应见闻觉识诸法。

不贪结〔于彼〕,不昏迷,不结缚,离贪求,越贪求,舍贪求,唾弃贪求,脱贪求,

舍断贪求,舍遣贪求,离贪,越贪,舍贪,唾弃贪,脱贪,舍断贪,舍遣贪,无爱,

消灭〔烦恼〕,为清凉,觉受乐,自成梵天而住。此是「遍知〔诸多〕触,无有随贪

事」〔之义〕。

「〔应勤〕自呵责,勿行诸〔恶事〕」〔之句中〕,「事」者,是在作为之事。「〔应勤〕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六一

--------------------------------------------------------------------------

小部经典二十 六二

自呵责」,是依于作与不作之二理由而自呵责。

作与不作故而自呵责者云何?乃于「我作身恶行,我未作身善行」而自呵责。以

「我作语恶行,我未作语善行」而自呵责。以「我是作意恶行,我未作意善行」而自呵

责。以「我是作杀生,我未作离杀生」而自呵责。以「我是作偷盗,我未作离偷盗」而

自呵责。以「我是作邪欲行,我未作离邪欲行」而自呵责。以「我是作妄语,我未作离

妄语行」而自呵责。以「我是作两舌,我未作离两舌」而自呵责。以「我是作恶口,我

未作离恶口」而自呵责。以「我是作绮语,我未作离绮语」而自呵责。以「我是作贪欲,

我未作离贪欲」而自呵责。以「我是作瞋恚,我未作离瞋恚」而自呵责。以「我是作邪

见,我未作离邪见」而自呵责。如是乃「作与不作故而自呵责」〔之义〕。

55 或又以「我未住圆满诸戒」而自呵责,以「我未护诸根门」而自呵责,以「我未知食

之量」而自呵责,以「我未住勤励警寤」而自呵责,以「我住未具备念与正知」而自呵

责,以「我未住修习四念处」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四正勤」而自呵责,以「我未住

修习四神足」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五根」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五力」而自呵

责,以「我未住修习七觉支」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八支圣道」而自呵责,以「我未

住遍知苦」而自呵责,以「我未住舍断集」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道」而自呵责,以

「我未住作证灭」而自呵责。如是乃「作与不作故而自呵责」〔之义〕。如是无可自呵责

之业行,不令生,不令发生,不令起,不令生起。此是「无可自呵责之行」〔之义〕。

「贤者见与闻,皆无爱见着」〔之句中〕,「着」者,是爱着与见着之二者也。……

乃至(五五页参照)……此是爱着……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着。「贤

者」者,乃贤者、学者、有慧者、有觉者、有智者、辨别者、具慧者也。贤者是舍断

爱着,舍遣见着,不着于见,不着于闻,不着于觉,不着于识,不附着,不染着,

不着,不附着,不染着,出离,弃遣,解脱,离缚,不以限定之心而住。此是「贤者

见与闻,皆无爱见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对两边〔极端〕 应当调伏欲

遍知〔诸多〕触 无有随贪事

〔应勤〕自呵责 勿行诸〔恶业〕

贤者见与闻 皆无爱见着

56 八 遍知〔所有〕想 应可度暴流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六三

--------------------------------------------------------------------------

小部经典二十 六四

牟尼诸遍取 〔一切〕无染着

拔箭〔舍诸欲〕 以行不放逸

此世与他〔世〕 均无所愿求 (七七九)

「遍知〔所有〕想,应可度暴流」〔之句中〕,想者,是欲想、恚想、害想、出离

想、不恚想、不害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即〕如斯所有之想、

想念、已想念,以此云是想。「遍知〔所有〕想」者,是以知遍知、度遍知、断遍知

之三遍知是遍知想〔之义〕。

「知遍知」者云何?乃〔如次〕之知想也。〔即〕知见此是欲想、此是恚想、此是

害想、此是出离想、此是不恚想、此是不害想、此是色想、此是声想、此是香想、

此是味想、此是触想、此是法想也,此是知遍知也。

「度遍知」者云何?作〔遍〕知如右后,是度〔知〕想也。〔即想〕无常、苦、病、

痈、箭、痛、恼、敌、毁、疾、祸、怖畏、灾患、动、坏……乃至(六○页参照)

……集、灭没、味乐、过患、〔应〕出离〔者而〕度〔知〕也、此是度遍知。

「断遍知」者云何?如右度知后,对于想舍断欲贪、令除去、灭除、灭无之。

即世尊如是宣示:「31诸比丘!对于想所有之欲贪者,须舍断彼。如是者彼之想

被舍断、根绝,如被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无可生起之物。」此是断遍知。

「遍知所有想」者乃以此三遍知,是遍知想〔之义〕。

57 「应可度暴流」者,是度、度越、度过、超越、离越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之义〕。此是「遍知〔所有〕想,应可度暴流」〔之义〕。

「牟尼诸遍取,一切无染着」〔之句中〕,「遍取」者,乃爱遍取〔以渴爱认识而把

握之物〕及见遍取〔以恶见认识而把握之物〕之二遍取……乃至(五九页参照)……

此成为爱遍取……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遍取。

「牟尼」者云若那智。即,所有之慧、知解……乃至(五七页以下参照)……不

痴、择法、正见也。具备其智到达若那者是牟尼。

有身牟尼、语牟尼、意牟尼之三牟尼。

(一)身牟尼者云何?舍断〔杀生、偷盗、邪欲行之〕三种身恶行者是身牟尼,三

种身之善行是身牟尼,身为所缘智是身牟尼,身之遍知是身牟尼,伴遍知道是身牟

尼,对于身舍断欲贪是身牟尼。身行〔出入息〕灭之第四禅定是身牟尼。此是身牟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六五

--------------------------------------------------------------------------

小部经典二十 六六

尼。

(二)语牟尼者云何?乃舍断〔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之语恶行是语牟尼,

四种之语善行是语牟尼,语所缘智是语牟尼,语之遍知是语牟尼,伴遍知道是语牟

尼,对于语舍断欲贪是语牟尼。语行(寻、伺)之灭第二禅定是语牟尼。

(三)意牟尼者云何?乃舍断〔贪欲、瞋恚、邪见之〕三种意恶行是意牟尼,三种

之意善行是意牟尼,心为所缘智是意牟尼,心之遍知是意牟尼,伴遍知道是意牟尼,

58 对于心舍断欲贪是意牟尼。心行之灭想受灭定是意牟尼。此是意牟尼也。

32无漏乃为身牟尼 及语牟尼意牟尼

具足者〔此之〕牟尼 云一切之舍断者

33无漏乃为身牟尼 及语牟尼意牟尼

具足者〔此之〕牟尼 则云恶之洗除者

于具备此等之三牟尼者有六牟尼。〔即〕在家牟尼、非家牟尼、有学牟尼、无学

牟尼、辟支牟尼、牟尼牟尼也。

在家牟尼者云何?是在家者而见〔涅盘〕句,识教之众人此是在家牟尼。

非家牟尼者云何?是出家者见〔涅盘〕句,识教之众人此是非家牟尼。

七有学是有学牟尼。

阿罗汉是无学牟尼。

辟支佛是辟支牟尼。

如来阿罗汉等正觉者云牟尼牟尼。

34无明智者是愚昧 由寂默而非牟尼

但如用秤〔而取舍〕 只取优〔业避〕诸恶

贤者以此成牟尼 由此彼乃为牟尼

观测〔内外〕两世间 〔由此〕彼乃云牟尼

于35内外一切世间 以知不善与善法

值由天人之供养 超着网者此牟尼

「无染着」〔之句中〕,「着」者,是爱着与见着之二者……乃至(五六页参照)……

此是爱着……乃至(五七页以下参照)……此是见着。牟尼是舍断爱着、遣见着、

59 不着诸遍取、不附着、不染着、不住着、不住附着、不住染着、超出、弃遣、解脱、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六七

--------------------------------------------------------------------------

小部经典二十 六八

离缚、以不限定之而心。此是「牟尼诸遍取,〔一切〕无染着」〔之义〕。

「拔箭〔舍诸欲〕,以行不放逸」〔之句中〕,箭者,是贪箭、瞋箭、痴箭、慢箭、

见箭、忧箭、疑惑箭之七箭。舍断此等之箭、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

以智火烧之者、拔箭、裂箭、破裂箭、舍箭、唾弃箭、脱箭、舍断箭、舍遣箭、无

爱、消灭〔烦恼〕、为清凉、觉受乐,云自为梵而住〔者〕。此是「拔箭」〔之义〕。

「且行」者,是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

「不放逸」者,是恭敬而作诸善法、常作、坚住而作、不萎缩而行、不放弃〔行

之〕欲,不放弃责任也。然「我未圆满之戒蕴应云何令之圆满耶?」或「我既圆满之戒

蕴于时时应〔云何〕令之以慧助长耶?」对于诸善法,于此有所有欲、精进、勇猛、

努力、不退、念、正知、热心、精勤、决意、勤励、不放逸。然「我未圆满之定蕴应

云何令之圆满耶?」或「我既圆满之定蕴于时时应〔云何〕令之以慧助长耶?」对于诸

60 法有……乃至……不放逸。然「我未圆满之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应云何令之圆

满耶?」或「我既圆满之解脱智见蕴于时时应〔云何〕令之以慧助长耶?」对于诸善

法,于此有所有欲、精进、勇猛、努力、不退、念、正知、热心、精勤、决意、勤

励、不放逸也。此「拔箭〔舍诸欲〕,以行不放逸」〔之义〕。

「此世与他世,均无所愿求」者,乃不愿求此世自己之身体,不愿求他世他人之

身体。不愿求此世之自己之色、受、想、行、识,不愿求他世他人之色、受、想、

行、识。不愿求此世之六内处,不愿求他世之六外处。不愿求此世之人世间,不愿

求他世之天世间。不愿求此世之欲世界,不愿求他世之色界、无色界。不愿求此世

之欲界、色界,不愿求他世之无色界。更不愿求趣、生起、结生、有、轮回又轮转,

不欲求,不乐,不冀求,不希望,不热望也。此是「此世与他〔世〕,均无所愿求」〔之

义〕。故世尊宣示:

61 遍知〔所有〕 想应可度暴流

牟尼诸遍取 〔一切〕无染着

拔箭〔舍诸欲〕 以行不放逸

此世与他〔世〕 均无所愿求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毕。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六九

--------------------------------------------------------------------------

小部经典二十 七○

注 1 身(kaya)者依于注释本应是嫌恶者之集。窟(guha)是贪等猛兽之住处。身(deha)

是依贪等之火而被烧者。身体(Sandeha)乃为放逸者。舟(nava)是轮回者。车(ratha)

是欲为行住坐卧之威仪者。幢(dhaja)是高扬者。蚁塔(vammika)是虫聚之住处。巢

窟(nidda)病苦之巢窟。在底本有niddaa。城市(nagara)是快、不快之往来者。小屋

(kut1)是结生之住家。瘫(ganda)是腐臭之物。瓮(kumbha)是破坏之物。在底本

虽有kumma (龟),今从注释本。

2 在底本前此虽有nago ti va(所谓龙),依暹罗本及注将此除去。

3 以下依S.III,190,191 之合文引用。

4 以下多在S.IV,36之文中相一致。杂阿含三○九经(大正藏二、八八c 以下)参照。

5 以下S.III,53 参照。

6 以下依S.II,101 之引用。杂阿含一二七四经(大正藏二、一○三a)参照。

7 以下之说明既已出于本卷一页以下。

8 本偈依J.III,450之引用。前经之注四参照。

9 脱难、脱离难(dunnivethaya dubbinivethaya)。在底本虽有dun nivedhaya dubbinived-

haya,此等语之语根为ˇveth(包、围)若非为ˇvidh(贯、通)则底本成为误植。但

此ˇveth之语系之语,如书写成为ˇvidh之语系之例在巴利文中甚多。

10 以下之说明既已出于本卷一二页以下。

11 在底本前此虽有sanjanika之语,从暹罗本及前之本卷一二页之文除去。

12 以下依M.I,45 之引用。中阿含九一经(大正藏一、五七四b)参照。

13 本偈依Sn.1064 之引用。Kv.194;大毘婆沙论卷七八(大正藏二七、四○一b),阿毘昙

毘婆沙论卷四○(大正藏二八、二九九c),鞞婆沙论卷八(大正藏二八、四七三a),成

实论卷一(大正藏三二、二四四b)等参照。

14 本偈依Dhp,165之引用。法句经卷上(大正藏四、五六六a)参照。

15 以下依M.III,6之引用。中阿含一四四经(大正藏一、六五三 b)参照。

16 有关于行处(gocara)汉译南传大藏经六七卷、「清净道论」一、三六以下参照。

17 以下四行余为Vm.238被引用。

18 以下第一偈、第三偈、第五偈Vm.238所引用。除第六偈其余之偈为 Vm.624f所引用。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七一

--------------------------------------------------------------------------

小部经典二十 七二

19 以下依S.I,108之引用。Vm.237;杂阿含一○八四经(大正藏二、二八四b以下),别译

杂阿卷二三经(大正藏二、三八一a以下)参照。

20 本偈依S.I,109之引用。Vm.231;杂阿含一○八五经(大正藏二、二八四c)参照。

21 「尽」(kh1yati)。在底本虽有j1yati,从暹罗本及引用原文。

22 以下之诸病名既已出于本卷一六页。

23 「百八之渴爱」(atthasata tanha)。于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对内与外之色、声、香、

味、触、法之六种各有欲爱、有爱、无有爱之三种而成为百八渴爱。

24 有二十事有身见(v1sativatthuka sakkayaditth1)。有身见对于色蕴「我中有色」,「色中

有我」,「我是色」,「色是我」执于四种。对受、想、行、识之四蕴亦同样。此对五蕴各执

四种故谓有二十事有身见。

25 有十事邪见(dasavatthuka micchaditth1)。一「无布施」,二「无献供」,三「无祭祀」,

四「无善作恶作诸业之果报」,五「无此世」,六「无他世」,七「无母」,八「无父」,九「无化

生有情」,十「在世间无正当生活、正当行道、且无通达作证此世他世宣说之沙门婆罗门」,

此成为十事之邪见。本卷七七页参照。

26 有十事边见(dasavatthuka antaggahika ditth1,一「世间是常」,二「世间是无常」,

三「世间是有边」,四「世间是无边」,五「命与身是同一」,六「命与身是相异」,七「如来死

后存在」,八「如来死后不存在」,九「如来死后存在且不存在」,十「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

存在」,是十事之边执见。本卷七七页参照。

27 以下之诸名出于本卷一一页。

28 增语触(adhivacana-samphassa)起于意识之触。

29 有对触(patigha-samphassa)起于前五识之触。

30 以下依S.III,27 之引用。杂阿含七七经(大正藏二、一九c)参照。

31 以下同于前注。

32 本偈It.P.55f参照。

33 本偈依 It.P.56之引用。

34 次之二偈依Dhp.268-269 之引用。法句经卷下(大正藏四、五六九a),法句譬喻经卷三

(大正藏四、五九七c)参照。

35 本偈依Sn.527之引用。Mahavastu III.399;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b)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七三

--------------------------------------------------------------------------

小部经典二十 七四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

一 一部之人人 实有瞋怒意

以言〔诽谤〕语 他人〔妄信彼〕

意彼为真实 以言〔诽谤〕语

牟尼不接近 所生〔诽谤〕语

故牟尼何处 亦无有〔心〕栽 (七八○)

「一部之人人!实有瞋怒意,以言〔诽谤 语」者,彼等之外学是有瞋怒之意、

瞋恶之意、违背之意、违逆之意、害恶之意、恼害之意、瞋害之意、瞋恨之意而语

不实诽谤世尊与比丘众。此是「一部之人人,实有瞋怒意,以言诽谤语」〔之义〕。

「他人〔妄信彼〕,意彼为真实,以言〔诽谤〕语」者,某处之人人信解、信赖、

信彼等之外学,思彼意真实,想为真实,意为事实,想为事实,意为如实,想为如

实,意为如真,想为如真,意为不颠倒,想为不颠倒而语不实〔诽谤〕世尊与比丘

众。此是「他人〔妄信彼〕,思彼意真实,以言〔诽谤〕语」〔之义〕。

「牟尼不接近,所生〔诽谤〕语」〔之句中所生之语〕者,虽是不实而对世尊与

比丘众「所生」、发生、起、生起,现前作彼〔诽谤〕语,于他处而起怒骂〔诽谤〕

之声。此是「牟尼不接近,所生〔诽谤〕语」〔之义〕。

63 「牟尼」者,以智云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五一页以下参照)……不

痴、择法、正见。具备彼智,达到牟那者是牟尼……乃至(六五页以下参照……超

越着与网,此是牟尼。

近于〔诽谤〕语者,依于二原因近于〔诽谤之〕语。〔即过恶之〕作者,依作者

之事而近于〔诽谤〕语。或又被〔谤〕语,有常受诽谤者,〔云:〕「我非过恶之作

者」而怒,瞋恚、反抗、现怒、瞋与不愉快。近于〔诽谤〕语者,依此等二原因而近

于〔诽谤之〕语。牟尼依二原因而不近于诽〔谤语〕。〔即过恶之〕不作者,依不作

者之事而不近于〔诽谤〕语。或又受谤语,续被诽谤,〔云:〕「我非过恶之作者」而

不现怒,不瞋恚、不反抗、不怒、瞋及不愉快。牟尼依此等二原因不近于〔诽谤〕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 七五

--------------------------------------------------------------------------

小部经典二十 七六

语,不接近、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此是「牟尼不接近,所生〔诽谤〕语」〔之义〕。

「故牟尼何处,于无有〔心〕栽」〔之句中〕,「故」者,是是「故」,以依其理由、

其因、其绿、其因缘。于牟尼心之被害 1,无有「心栽」(顽迷)之生。〔即〕亦无五

心栽,亦无贪栽、瞋栽、痴栽之三栽,不存、不存在、不得、舍断之、正断、寂灭、

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而燃烧。「于何处」者,乃亦于何处、于何、于内、于外、

又于内外亦〔之义〕。此是「故牟尼何处,亦无有心栽」〔之义〕。故世尊宣示:

一部之人人 实有瞋怒意

以言〔诽谤〕语 他人〔妄信彼〕

意彼为真实 以言〔诽谤〕语

牟尼不接近 所生〔诽谤〕语

故牟尼何处 亦无有〔心〕栽

二 为诸欲所牵 住着意欲者

己见为如何 将可以超越

〔彼〕已自完成 继续为〔思〕做

尽如其所知 应成如其言 (七八一)

64 「己见为如何,将可以超越」者,乃「如斯我将夺回为〔释子所夺〕此利得、名声、

恭敬、尊敬」,诸外学有如是见、有如是忍(思)、有如是意欲、有如是意见、有如

是意乐、有如是意趣、以杀害孙陀利女普行者而谗谤诸沙门释子〔所杀〕,彼等不能

超〔离〕己见、己忍、己意欲、己意见、己意乐、己意趣也。如是对彼等恶名声能

还来彼自身。如是「己见为如何,将可以超越」〔之义〕。

或又,谓「世间是常,只此为真实其它是虚妄」,如是之说者是己见、己忍、己

意欲、己意见、己意乐、己意趣如何而越、超、超越、离越耶?因何而然耶?彼于

其见如是取着、正受、把取、执取、住着、缚着,信解也。如是乃「如何将可以超越

己见耶」〔之义〕。谓〔世间是无常……世间是有边……世间是无边……命与身是同一

……命与身是相异……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存在且不存

在……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实其它是虚妄」,如是之说者,如何将可

以越、超、超越、离越己见、己忍、己意欲、己意见、己意乐、己意趣耶?因何而

然耶?彼于其见,如是取着、正受、把取、执取、住着、缚着、被信解也。如是乃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 七七

--------------------------------------------------------------------------

小部经典二十 七八

「己见为如何,将可以超越?」〔之义〕。

「为诸欲所牵,住着意欲者」〔之句中〕,为欲所牵者,是依己见、己忍、己意欲、

65 己意见而行,〔即〕被导、被运、被带去也。譬如乘象,或乘车,或乘马,或乘牛,

或乘山羊,或乘羊,或乘骆驼,或乘驴马而行,而被导、被运、被带去,如是依己

见、己忍、己意欲、己意见而行,〔即〕被导、被运、被带去也。此为欲所牵〔之义〕。

「住着意欲者」者,是住着、住立、贪着、近着、缚着于己见、己忍、己意欲、

己意见而令信解者。此是「为〔诸〕欲所牵,住着意欲者」〔之义〕。

「〔彼〕已自完成,继续为思做」者,是为自完成,为圆满,为成高贵,为成最高、

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也。〔即〕「此〔我〕师是一切智者」,是自完成、

为圆满、为最贵、为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也。〔云:〕「此法是

善说。此众是善行道。此见是贤善。此行道是善施设。此道是令出(三界)者」,而

为自己完成、为圆满、为高贵、为最高、最胜、最殊胜、透逸、最上、胜妙,如是

〔思〕令生、令发生、令起、令生起也。此是「彼已自完成,继续为〔思〕做」〔之

义〕。

「尽如其所知,应成如其言」者,是尽如其所知而应尽其言、语、说明、言说也。

〔即〕「世间是常,唯此为真实,其它是虚妄」如其所知而应尽言、语、话、说明、

言说也。「世间是无常……乃至(七七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非存在。唯此

是真实其它是虚妄」如其所知而应尽言、语、话、说明、言说也。此「尽如其所知,

应成如其言」〔之义〕。故世尊宣示:

66 为诸欲所牵 住着意欲者

己见为如何 将可以超越

〔彼〕已自完成 继续为〔思〕做

尽如其所知 应成如其言

三 他之人人言 为不被质问

于所言之人 自己之戒务〔者〕

以〔及〕于自己 若有自言者

彼诸善巧者 言为非圣法 (七八二)

「于〔言〕所之人,自己之戒务」〔之句中〕,于者,是亦有剎帝利,亦有婆罗门,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 七九

--------------------------------------------------------------------------

小部经典二十 八○

亦有毘舍,亦有首陀,亦有天,亦有人,如何容貌,如何业务,如何职分,如何阶

级,如何地位,亦于如何法之具备者〔之义〕。戒与务者,(一)于戒且为务,(二)务者而

有非戒。

(一)于戒且有为务者云何?于此有具戒之比丘,防护于别解脱律仪而住,具足正

行与行处,虽于微少罪亦起怖畏,受持诸学处而学。彼其时之所抑制、律仪、不犯

者此是戒。所有受持此为务。依律仪之义是戒,依受持之义是务也。此云「于戒且为

务」。

(二)务者而有非戒者云何?阿练若、住支、常乞食支、三衣支、次第乞食支、时

后不食支、常坐不卧支、随处住支之八头陀支,此云为务而非戒。精进之受持亦云

为务而非戒。〔即〕「宁使皮、腱、骨干尽,身中之肉、血令涸竭,依丈夫力势,依

丈夫力,依丈夫精进,依丈夫勇猛不得应得之物者,不得令精进停止,」以策励、精

67 勤此心。如是精进之受持云务而非戒。「无取而由诸漏至我心解脱止,我不解此结跏

趺坐,」以策励、精勤此心。如是精进之受持亦云务而非戒。

「 2不能拔去爱箭 我不食亦不饮

不外出于精舍 亦不横协而卧」

然以策励、精勤此心。如是精进之受持亦云务而非戒。「无取而由诸漏我心至解脱止,

我不由此座起,不下经行处,不外出精舍,不外出偏屋顶家,不外出台观,不外出

平屋,不外出山窟 3,不外出洞穴,不外出小屋,不外出重阁,不外出楼房,不外

出圆屋,不外出宝库,不外出集会所,不外出假屋,不外出树下」,以策励、精勤此

心。如是精进之受持亦云务而非戒。然「于此之晨朝时,我将取得圣法,将正得,将

证达,将触达,将作证」,以策励、精勤此心。如是精进之受持亦云务而非戒。然「于

此正午时、于夕刻时、于初夜、于中夜、于后夜、于新月、于满月、于雨期、于冬

68 期、于夏期、于青年期、于中年期、于老年期我将取得圣法,将正得,将证达,将

触达,将作证」,以策励、精勤此心。如是为精进之受持亦云务而非戒。

「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根

行者、摩奴所生者。此是「于所〔言〕之人,务自己之戒」〔之义〕。

「他之人人言,为不被质问」〔之句中〕,「他之人人」者,是诸他之剎帝利、婆罗

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为不被质问」者,是不问、不寻、不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 八一

--------------------------------------------------------------------------

小部经典二十 八二

乞,不求,不信乐 4也。「言」者,乃「我是住具足戒」,「住具足而务」,又「戒与务具

足」,说自己之戒、或务或戒与务。又「〔我〕之生、姓、家世、丽容、财、〔吠陀之〕

诵学、事业、技术、学术、博识、辩舌、又〔具足〕任何之根据」,又「〔我〕由高贵

家之出家」,「由大家之出家」,「由大财产家之出家」,「由大富豪家之出家」,「〔我〕

之亲戚之在家者出家者皆甚有名」,又「我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

「〔我〕是经师」,「是持律师」,「是说法师(论师)」,又「〔我〕是住阿练若者」,「是

常乞食者」,「是粪扫衣者」,「是三衣者」,「是次第乞食者」,「是时后不食者」,「是

常坐不卧者」,「是随处住者」。又说语、话、说明、言说:「我得初禅」、「得第二禅」、

「得第三禅」、「得第四禅」、「得空无边处定」、「得识无边处定」、「得无所有处定」、

「得非想非非想处定」。此是「他之人人言,为不被质问」〔之义〕。

69 「彼诸善巧者,言为非圣法」〔之句中〕,诸善巧者,是所有蕴善巧者、界善巧者、

处善巧者、缘起善巧者、念处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巧者、力善

巧者、觉支善巧者、道善巧者、果善巧者、涅盘善巧者也。彼等善巧者,如次「言」

斯言、斯语、斯话、斯说明、斯言说。〔即〕「此是非圣法,此非圣者之法」;「此是

愚者之法,此非贤者之法」;「此是不善人之法,此非善人之法」。此乃言:「彼诸善

巧者,言为非圣法」〔之义〕。

「以〔及〕于自己,若有自言者」〔之句中〕,我云自己。「自言」者,是自己言自

己也。〔即〕「我住具足戒」,「具足住务」,「戒与务具足」,又「〔我〕之生、姓、家世、

丽容、财、〔吠陀之〕诵学、事业、技术、学术、博学、辩舌又我〔有具足〕任何之

根据」,又「〔我〕是由高贵之家出家」、「由大家之出家」、「由大财产家之出家」、「由

大富豪家之出家」,「〔我〕亲戚之在家者出家者皆是甚有名」,又「我已得衣服、食物、

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我是经师」,「是持律师」,「是说法师」,又「〔我〕是住

阿兰若者」,「是常乞食者」,「是粪扫衣者」,「是三衣者」,「是次第乞食者」,「是时

后不食者」,「是常坐不卧者」,「是随处住者」,又如是说、语、话、说明、言说:「我

是得初禅」、「得第二禅」、「得第三禅」、「得第四禅」、「得空无边处定」、「得识无边

70 处定」、「得无所有处定」、「得非想非非想处定。」此是「以〔及〕于自己,若有自言

者」〔之义〕。故世尊宣示:

他之人人言 为不被质问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 八三

--------------------------------------------------------------------------

小部经典二十 八四

于所言之人 务自己之戒

以〔及〕于自己 若有自言者

彼诸善巧者 言为非圣法

四 又为静寂故 比丘自寂灭

我之为如是 无以夸诸戒

世间任何处 彼无〔烦恼〕增

彼诸善巧者 乃言〔诸〕圣法 (七八三)

「又为静寂故,比丘自寂灭」〔之句中〕,「寂」者,乃贪之寂故为寂,乃瞋之寂故

为寂,乃痴之寂故为寂。于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

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

善行之寂故,寂止故,寂静故,烧尽故,消灭故,离去故,安息故,于寂、寂静、

消灭、安息也。此为寂。

比丘者,七法之破坏故是为比丘。〔即〕:(一)破坏有身见,(二)破坏疑,(三)破坏戒

禁取,(四)破坏贪,(五)破坏瞋,(六)破坏痴,(七)破坏慢。彼破坏杂染赍再有、有不安、

有苦报、赍未来之生老死之诸恶不善法。

71 世尊宣示 5:

「萨毘耶! 依自〔修习〕道

汝至般涅盘 度过诸疑惑

舍断有非有 梵行已达成

灭尽再有者 〔此乃是比丘〕」

「又为静寂故,比丘自寂灭」〔之句中自寂灭〕者,乃贪之消灭故、瞋之消灭故、

痴之消灭故,于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

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消灭

故而自寂灭。此是「又为静寂故,比丘自寂灭」〔之义〕。

「我之为如是,无夸于诸戒」〔之句中〕,「我之为如是」谓〔字之用法〕乃此句之

接续、句之相合、句之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着、句之次第。此「我乃如是」〔之

义〕。「无夸于诸戒」者,此处一类者乃夸、夸言。〔即〕彼夸、夸言:「我住具足戒」,

「我乃具足而务」,「我具足戒与务」。又夸、夸言:「我之生、姓、家世、丽容……乃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 八五

--------------------------------------------------------------------------

小部经典二十 八六

至(八二页参照)……得非想非非想定。」如是不夸、不夸言、以远夸、离、离去、

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我之为如是,无夸于诸戒」〔之

义〕。

72 「彼诸善巧者,乃言〔诸〕圣法」〔之句中〕,诸善巧者者,是所有蕴善巧者、界

善巧者、处善巧者、缘起善巧者、念处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巧

者、力善巧者、觉支善巧者、道善巧者、果善巧者、涅盘善巧者也。彼等诸善巧者

如次「言」。〔即〕如是言、斯语、斯说明、斯言说:「此是圣者之法,此非非圣者之

法」。「此是贤者之法,此非愚者之法」,「此是善人之法,此非不善人之法」。此是「彼

诸善巧者,乃言〔诸〕圣法」〔之义〕。

「世间任何处,彼无〔烦恼〕增」〔之句中〕,「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增

盛」者,是贪增盛、瞋增盛、痴增盛、慢增盛、见增盛、烦恼增盛、业增盛之七增盛

也。于彼无此等之增盛,不存、不存在、不得、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

起,依智火而烧之。「任何处」者,是无论何处、何、任何、内、外、又内外。「世间」

者,乃于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是「世间任何处,

彼无〔烦恼〕增」〔之义〕。故世尊宣示:

又为静寂故 比丘自寂灭

我之为如是 无以夸诸戒

世间任何处 彼无〔烦恼〕增

彼诸善巧者 乃言〔诸〕圣法

五 不净白诸法 〔有此〕为遍计

造作且重视 〔如是〕处之人

彼自己〔之见〕 以见于功德

缘彼动(妄见) 依止于〔虚〕寂 (七八四)

「〔不净白〕诸法,〔以此〕为遍计,造作且重视,〔如是〕处之人」〔之句中〕,

遍计者是爱遍计与见遍计之二遍计……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遍计……乃

73 至(五六页参照)……此是见遍计。造作者,是造作种种之造作、行作、设立,此

是造作。或者是为无常〔法〕、有为〔法〕、缘生法、尽灭法、衰灭法、离贪法、灭

法也。此亦为造作(有为)。「处之人」者是恶见者。「诸法」乃云六十二见。此是〔云〕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 八七

--------------------------------------------------------------------------

小部经典二十 八八

「不浮白诸法,有此为遍计,造作且重视,〔如是〕处之人」〔之义〕。

「有不净白〔诸法〕而要重视〔彼〕〔之句中〕,重视者,是爱重视与见重视之二

重视……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重视……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

是见重视。彼不舍断爱重视,不舍遣见重视。彼不舍断爱重视,不舍遣见重视故,

彼乃重视行渴爱与(恶)见。以渴爱为幢幡,以渴爱为旗帜,以渴爱为主,以(恶)

见为幢幡,以见为旗帜,以见为主,亦随行渴爱与(恶)见。此是「重视」〔之义〕。

「有」者,是有、存在、所得。不净白者,是不净白、不净洁、不遍净、已杂染、能

杂染也。此是「不净白诸法有而重视彼」〔之义〕。

「彼自己之见,以见于功德」〔之句中〕,彼自己〔之见〕者,乃于彼自己之中。

云恶见为自己。于自己之见以见(一)现世之功德 6与见(二)来世功德之二功德。

(一)见于现世之功德 6者云何?或若有有见师者,有诸弟子奉彼见。诸弟子恭敬、

尊重、尊敬、奉事,敬重有斯见之师。依其因缘〔彼等依信者等〕得衣服、食物、

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此是「见于现世之功德」。

(二)见于来世之功德者云何?「此见确〔人人〕至龙界、金翅鸟界、夜叉界、阿修

罗界、犍闼婆界、大王界、帝释界、梵天界或天界。此见确〔人人〕至净、清净、

74 遍净、脱、解脱、遍脱。依此见成〔人人〕为净、为清净、为遍净、为脱、解脱、

遍脱。依此见我为净、为清净、为遍净、脱、解脱、遍解脱期待未来之果。此是见

于来世之功德。

于自己之见〔彼〕见、观、眺、省思、普观此等之二功德,此是「彼自己之〔见〕,

以见于功德」〔之义〕。

「缘彼动(妄见),依止于虚寂」〔之句中于寂者〕(一)究竟寂,(二)彼分寂,(三)世俗

寂之三寂。

(一)究竟寂者云何?乃云究竟寂是不死(甘露)、涅盘。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

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盘。此是究竟寂。

(二)彼分寂者云何?于初禅入定者乃诸盖寂,于第二禅入定者乃寻、伺寂,于第

三禅入定者乃喜寂,于第四禅入定者乃乐、苦寂,于空无边处入定者乃色想、有对

想、种种想寂,于识无边处入定者乃空无边处想寂,于无所有处入定者是识无边处

想寂,于非想非非想处入定者乃无所有处想寂。此是彼分寂。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 八九

--------------------------------------------------------------------------

小部经典二十 九○

(三)世俗寂者云何?云世俗寂是六十二之恶见、见寂。而于此〔本偈之〕义意味,

寂是世俗寂。

75 「缘彼动(妄见),依止于虚寂」者,是动寂、散动寂、摇寂、动转寂、冲系寂、

计寂、遍计寂、无常、有为、缘生〔法〕、尽灭法、衰灭法、离贪法、灭法、寂,依

止于着、系着、近着、缚着,信解。此是「缘彼动,依止于虚寂」〔之义〕。故世尊宣

示:

不净白诸法 〔有此〕为遍计

造作且重视 如是处之人

彼自己之〔见〕 以见于功德

缘于彼之动 依止于虚寂

六 取着对诸法 确知为〔取着〕

离越见住着 实属为不易

故诸〔有情〕人 彼等在住着

〔正〕法为放弃 〔诸法〕又取着 (七八五)

「离越见住着,实属为不易」〔之句中〕,见住著者,以「世间是常,唯此为真实

其它为虚妄」之住着执取是见住着。以「世间是无常」,「世间是有边」,「世间是无边」,

「命与身是同一」,「命与身是相异」,「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如来死

后存在,且不存在」,「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它为虚妄」之住着执

取是见住着。此是「见住着」。「离越实属为不易」者,乃越过难、度难、越度难、超

76 越难、离越难。此是「离越见住着,实属为不易」〔之义〕。

「取着对诸法,确知为取着」〔之句中〕。所谓「对于诸法」者,是对于六十二恶见。

「确知」者,是确知、决择、思择、考虑、度知、辨知、明暸也。「取着」者,对于诸

住着之制限取、一分取、胜妙取、部分取、综合取。〔即诸住着见〕者,「此是真实、

如理、如实、事实、如真、不颠倒」而取、执取、住着、缚着、令信解。此是「取着

对诸法,确知为取着」〔之义〕。

「故诸〔有情〕人,彼等在住着」〔之句中〕,「故」者,是故也于彼之理由、其因、

其缘、其因缘。「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

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彼等在住着」者,是彼等于见住着〔之义〕。此是「故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 九一

--------------------------------------------------------------------------

小部经典二十 九二

诸〔有情〕人,彼等在住着」〔之义〕。

「〔正〕法为放弃,诸法又取着」〔之句中〕,放弃者,依二理由而放弃,〔即〕(一)

依他之中伤而放弃。又(二)为不能〔成就〕而放弃。

(一)依他之中伤而放弃者云何?他人:「彼之师不是一切知者,〔彼之〕法是不善

说、〔彼之〕众是不善行道;〔彼之〕见非是贤善,〔彼之〕行道非善施设,〔彼之〕

道无能出三界。于彼处无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或遍脱。于其处无有净、

为清净、为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教〕是劣、劣贱、下劣、卑贱、劣小、是小

77 也。」如是他为中伤。如是受中伤而放弃师,放弃法说,放弃众,放弃见,放弃行道,

放弃道者。如乃「依他之中伤而放弃」。

(二)不能〔成就〕而放弃者云何?乃不能〔成就〕戒而放弃戒,不能〔成就〕务

而放弃务,不能〔成就〕 戒与务而放弃戒、务。如是乃为「不能〔成就〕 而放弃」。

又「取着法」者,乃执师、执法说、执众、执见、执行道、执着、执果、执取、

住着也。此是〔放弃正法,又取着诸法」〔之义〕。故世尊宣示:

取着对诸法 确知为取着

离越见住着 实属为不易

故诸〔有情〕人 彼等在住着

〔正〕法为放弃 〔诸法〕又取着

七 何处之世间 实有除遣者

对种种之有 无遍计之见

〔身为〕除遣者 舍断谄与慢

彼既无近着 何将赴〔轮回〕 (七八六)

「何处之世间,实有除遣者,对种种之有,无遍计之见」〔之句中〕,「除遣者,」

乃云慧是除遣。即所有慧 7是知解、思择、简择、择法、观察、思察、省察、贤明、

善巧、巧妙、辨别、思念、普观、广〔慧〕、慧、导者、观(毘钵舍那)、正知、鞭、

慧、慧根、慧力、慧刀、慧殿、慧明、慧光、慧灯、慧宝、不痴、择法、正见也。

78 由何而云慧是除遣耶?由彼慧而除遣身恶行、洗、洗扫、洗除;除遣语恶行、

洗、洗扫、洗除;除遣意恶行、洗、洗扫、洗除;除遣贪、洗、洗扫、洗除;除遣

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 九三

--------------------------------------------------------------------------

小部经典二十 九四

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洗、洗扫、

洗除也;由此云慧是除遣。或又由正见而除遣邪见、洗、洗扫、洗除;由正思惟而

除遣邪思惟、洗、洗扫、洗除;由正语而除遣邪语、洗、洗扫、洗除;由正业而除

遣邪业、洗、洗扫、洗除;由正命而除遣邪命、洗、洗扫、洗除;由正精进而除遣

邪精进、洗、洗扫、洗除;由正定而除遣邪定、洗、洗扫、洗除;由正智而除遣邪

智、洗、洗扫、洗除;由正解脱而除遣邪解脱、洗、洗扫、洗除;或又由八支圣道

而除遣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洗、

洗扫、洗除也。

阿罗汉具此等之除遣法,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故阿罗汉是除遣

者。彼乃除遣贪,除遣恶,除遣烦恼,除遣热恼,故是除遣者。

「何处之」者,是何处也,何(哪),何之(哪一个)〔之义〕。「亦世间」者,乃恶

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也是〔世间〕。「遍计」者,是

79 爱遍计与见遍计之二遍计……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遍计……乃至(五六

页以下参照)……此是见遍计。「对种种之有」者,对于种种之有是业有、再有〔之

义〕。〔即〕是于欲有对业有,于欲有对再有,于色有对业有,于色有对再有,于无

色有对业有,于无色有对再有〔之义〕,是对于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

再三之结生、再三身体发生〔之义〕。

「何处之世间,实有除遣者,对种种之有,无遍计之见」者,于除遣者虽于任何

处之世间,对于种种之有计,无遍计、行作、设立之见,〔如是〕不存、不存在、不

能得、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何处之世间,实有

除遣者,对种种之有,无遍计之见」〔之义〕。

「除遣者,是舍断谄与慢」〔之句中〕,以欺瞒行为言谄,于此某者以身行恶行,

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以恶欲之为隐蔽此。〔即〕愿「勿知我〔恶〕事」,思惟「勿

知我恶事」,以隐蔽手段之语而语「勿知我〔恶〕事」,以身努力「勿知我恶事」。如是

所有谄、谄曲、夸大、欺瞒、伪善、虚伪、蔽恶、诡诈、诈欺、隐匿、隐蔽、不明

示、不显示、隐闭、恶行为,此是言谄。

「慢」者,(一)有一种之慢,〔即〕所有心之高贡。(二)有二种之慢,〔即〕称扬自己

80 之慢与贬下其它之慢。(三)有三种之慢,〔即〕我是殊胜之慢,我是等之慢,我是劣之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 九五

--------------------------------------------------------------------------

小部经典二十 九六

慢。(四)有四种之慢,〔即〕由利得而生慢,由名声而生慢,由称赞而生慢,由乐而生

慢。(五)有五种之慢,〔即〕我乃得可意之色而生慢,我得可意之声、香、味、触而生

慢。(六)有六种之慢,〔即〕由眼之具足而生慢,由耳之具足、鼻之具足、舌之具足、

身之具足、意之具足而生慢。(七)有七种之慢,〔即〕是慢、过慢、慢过慢、卑慢、增

上慢、我慢、邪慢。(八)有八种之慢,〔即〕由利得而生慢,由不利得而生卑慢,由名

声而生慢,由不名声而生卑慢,由称赞而生慢,由讥訾而生卑慢,〔由乐而生慢,由

苦而生卑慢〕。(九)有九种之慢,〔即〕胜者之「我胜」之慢,胜者之「我等」之慢,胜者

之「我劣」之慢,等者之「我胜」之慢,等者之「我等」之慢,等者之「我劣」之慢,劣者

之「我胜」之慢,劣者之「我等」之慢,劣者之「我劣」之慢。(十)有十种之慢,〔即〕于此

某者之生、姓、家世、丽容、财、〔吠陀之〕诵学、事业、技术、学术、博识、辩舌

又依任何之根据而生慢。如是所有慢、慢心、高慢、高贡、高举、〔心之〕幢幡、傲

慢、心之旗帜,此是言慢。

「〔身为〕除遣者,舍断谄与慢」者,乃除遣者舍断谄与慢,舍弃、除去、灭除、

使之灭无。此是「〔身为〕除遣者,舍断谄与慢」〔之义〕。

「彼既无近着,何将赴〔轮回〕」〔之句中〕,近著者,是爱近着与见近着之二近

81 着……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近着……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

见近着。彼舍断爱近着,舍遣见近着也。舍断爱近着,舍遣见近着故,无近着之彼,

何有贪可行所染!何有瞋可行怒!何有痴可行昏迷!何有慢可行结缚!何有见可行

执取!何有掉举可行散乱!何有疑可行不决定!何有随眠可行强力!彼等是舍断诸

行。诸行之舍断故何有行〔诸〕趣!何有可成地狱有情、畜生、饿鬼、人、天、有

色者、无色者、有想者、无想者又非想非非想者!彼无因、无缘、无原因何有可行

于〔轮回〕?此是「彼既无近着,何将赴轮回」〔之义〕。故世尊宣示:

何处之世间 实有除遣者

对种种之有 无遍计之见

〔身为〕除遣者 舍断谄与慢

彼既无见着 何将赴〔轮回〕

八 诸〔烦恼〕法语 近著者受之

若不近著者 岂可云何〔语〕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 九七

--------------------------------------------------------------------------

小部经典二十 九八

盖〔如是〕于彼 无有我非我

彼今于此处 舍遣一切见 (七八七)

「近著者是受,诸〔烦恼〕法语」〔之句中〕,近著者,是爱近着与见近着之二近

着……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近着……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

见近着。彼不舍断爱近着,不舍遣见近着,不舍断爱近着,不舍遣见近着故,〔彼〕

以受诸〔烦恼〕法之语。〔即〕「为〔贪〕所染」,「〔以瞋〕 而怒」,「〔以痴〕而昏迷」,

「为〔慢〕所结缚」,「〔以见〕而执取」,「〔以掉举〕而散乱」,「〔以疑〕而不决定」,

82 又「〔以随眠〕成强力」,〔受如所说种种之语〕。〔又彼〕不舍断诸行,不舍断诸行故

受〔诸〕趣之语:〔即〕「〔彼〕是成地狱有情」、「成畜生」、「成饿鬼」、「成人」、「成

天」、「成有色者」、「成无色者」、「成有想者」、「成无想者」、又「成为非想非非想者」

〔受如说诸趣之语〕,近于〔语〕,执〔语〕、执取、住着。此是「近著者是受诸〔烦

恼〕法语,」〔之义〕。

「若不近著者,岂可云何〔语〕」〔之句中〕,近著者,是爱近着与见近着之二近

着……乃至……此是爱近着……乃至……此是见近着。彼舍断爱近着,舍遣见近着,

舍断爱近着,舍遣见近着故,〔彼是不近著者〕。〔其〕不近著者者岂可说有何贪所

染!岂可说有何瞋所怒!岂可说有何疑所昏迷!岂可说有慢所结缚!岂可说有何见

之执取!岂可说有何掉举之散乱!岂可说有何疑之不决定!又岂可说有何随眠之强

力!〔彼〕舍断彼等诸行。舍断诸行故岂可说有何诸趣之语!〔即〕「彼是地狱有情」

……乃至(前面参照)……又「成非想非非想者」〔焉可说有如说语〕?彼无因、无缘、

无原因焉可说有伺,焉何可话、焉何可说明,焉何可言说〔彼烦恼诸趣〕!此是〔若

不近著者,岂可云何语」〔之义〕。

「盖〔如是〕于彼,无有我非我」者,〔于彼〕无谓「我」之常见,无谓「非我」之断

见。无谓我之已取,无谓非我之当脱。于有已取者有当脱,于有当脱者有已取。阿

罗汉超越取、脱,离越增、灭。彼已成〔梵行〕,〔所作〕已辨……乃至……于彼无

再有。此是「盖〔如是〕于彼,无有我非我」〔之义〕。

83 「彼今于此处,舍遣一切见」者,彼舍断六十二恶见、断绝、令寂灭、令安息、

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彼于此遣一切之恶见、除遣、弃遣、舍断、除去、灭除、

令之灭无。此是「彼今于此处,舍遣一切见」〔之义〕。故世尊宣示: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 九九

--------------------------------------------------------------------------

小部经典二十 一○○

诸烦恼法语 近著者是受

若不近著者 岂可云何语

盖〔如是〕于彼 无有我非我

彼今于此处 舍遣一切见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毕。

注 1 心之被害(ahatacittata)底本之ahatacittata为误植。依暹罗本而改正。

2 本偈由Thag 223═313 之引用。

3 由山窟(guhaya)底本之gahaya为误植。

4 不受信乐(appasadito)底本之appasadito 为误植。

5 本偈由Sn.514之引用。Mahavastu III,395;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页a)

参照。

6 现世之(ditthadhammika)在底本亦有ditthidhammika是为误。

7 以下之诸句已出于本卷六四页以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