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小部经典二十~二十一 大义释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

一 我见第一无病净 由彼之见有正净

斯续知解第一知 净观者见智为解 (七八八)

「我见第一无病净」〔之句中〕,我见净者,是我见净、睹净、眺净、省思净、普

观净〔云义〕。第一无病者,是达第一之无病,达于安隐,达于救护所,达于避难所,

达于归依所,达于究极,达于无畏,达于无死,达于不死(甘露),达于涅盘〔之义〕。

此是「我见第一无病净」〔之义〕。

「由彼之见有正净」者,于人以眼识见色,而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

脱。人由〔见〕而净、成清净、成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由彼之见有正净」

〔之义〕。

「斯续知解第一知」者,如是继续知解、了知、识知、别知、通达,「此〔之见〕

是「第一」、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是云知、识、考虑、度知、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 一○一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二

辨知、明暸也。此是「斯续知解第一知」〔之义〕。

85 「净观者见智为解」〔之句中〕,在观净者是「净观者」。「见智为解」,以眼识见色

以智之解,解为道,解为路,解为三界之出脱。此是「净观者见智为解」〔之义〕。故

世尊宣示:

「我见第一无病净 由彼之见有正净」

斯续知解第一知 净观者见智为解

二 若由见人若有净 又由智彼舍断苦

〔圣道〕外有依者净 实斯说彼〔邪〕见者 (七八九)

「若由见人若有净」者,以眼识见色,若于人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

脱,是人(由此)而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之义〕。此是「若由见人若

有净」〔之义〕。

「又由智彼舍断苦」者,以眼识见色,若人舍断生苦、舍断老苦、舍断病苦、舍

断死苦、舍断悲愁苦忧恼之苦者,〔谓此义〕也。此是「又由智彼舍断苦」〔之义〕。

86 「圣道以外彼有依者净」者,是依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支、八支圣道

以外其它之不净道、邪行道、不出路而彼人乃净之、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之〔之义〕。「有依者」者,乃有贪者、有瞋者、有痴者、有慢者、有渴爱者、有见者、

有烦恼者、有取者也。此是由圣道以外〔彼有依者〕可净〔之义〕。

「言实斯说彼〔邪〕见者」者, 1言彼人如是见〔者〕。〔即〕 2如是此人是邪见

者、颠倒见者」也。「斯说」〔彼〕者,是如是说、语、话、说明、言说者也。〔即〕

「世间是常。唯此为真实其它为虚妄」以如是说、语、话、说明、言说者也。「世间是

无常」,「世间是有边」,「世间是无边」,「命与身是同一」,「命与身是相异」,「如来

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存在且不存在」,「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

存在」。「唯此为真实其它为虚妄」以如是说语、话、说明、言说者也」。此是「实斯说

彼〔邪〕见者」〔之义〕。故世尊宣示:

若由见人若有净 又由智彼舍断苦

圣道外有依者净 实斯说彼〔邪〕见者

三 婆罗门是〔漏尽者〕 〔圣道〕以外之见闻

于觉而于戒于务 〔拒外七法〕不言净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 一○三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四

〔彼〕不染着于善恶 于此世不行〔善恶〕 (七九○)

「婆罗门是漏尽者,〔圣道〕以外之见闻,于觉而于戒于务,〔拒外七法〕不言净」

〔之句中〕,「不」者,是否定。婆罗门者乃拒外七法故是为婆罗门。〔即〕拒外有身

87 见,拒外疑,拒外戒禁取,拒外贪,拒外瞋,拒外痴,拒外慢。彼杂染而赍再有,

有不安,有苦报,于拒外未来应赍生老死之诸恶不善法。

3世尊宣示:「汝萨毘耶!

赤一切诸恶离垢 等持心善自住立

具有功德越轮回 无依止者婆罗门」

「婆罗门不言〔圣道〕以外之净」者,婆罗门是不言、不语、不说明、不言说由

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支、八支圣道以外其它之不净道、邪行道、不出路

之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婆罗门不言〔圣道〕以外之净」〔之义〕。

于「觉见闻、戒、务」〔之句中〕,「见」,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为「依见而有净」。

彼等见某种之色解为吉祥,见某种之色解为不吉。

云何见色解为吉祥耶?彼等于早晨起,出而见有吉瑞诸色。〔即〕见风乌,珍奇

威鲁瓦(美丽)树之嫩芽,见孕妇,见幼儿乘于肩上而行者,见满水瓮,见赤鱼,

88 见良马,见良马〔牵〕车,见牡羊,见褐色之牛。见如是类之物解为吉祥。

云何见色解为不吉耶?〔彼等于早晨起而出〕见米谷之山堆,见生酥之瓮,见

空瓮,见俳优,见裸形之沙门,见驴马,见乘驴马〔而行〕,见有偏载之驾兽,见只

眼者,见手痿者,见足痿者,见半身之麻痹者,见老人,见病人,见死人。见如是

类者解为不吉。此等之沙门婆罗门云「由见有净者」。彼等由见而解为有净、清净、

遍净、脱、解脱、遍脱也。

〔次之闻〕者,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乃「由闻而有净」。彼等或闻声解为吉祥

或闻声解为不吉。

云何闻声解为吉祥耶?彼等早晨起而出闻有吉瑞诸声。〔即〕如闻「荣」、「满」、

「妙」、「无忧」、「喜意」、「吉辰」、「吉祥」、「圣妙」、「妙荣」类之声,解为吉祥。

云何闻声解为不吉耶?〔彼等早晨起而出〕如闻「只眼者」、「手痿者」、「足痿者」、

「半身麻痹者」、「老人」、「病人」、「死人」、「切断」、「破坏」、「烧失」、「灭亡」、「非

有」类之声解为不吉。此等之沙门婆罗门云由「闻而为有净者」。彼等解为由闻而有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 一○五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六

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89 〔次之戒〕者,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乃「由戒而成净」。彼等解唯依于戒,唯依

于自制,唯依于律仪,唯依于不犯而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4〔异学〕沙门 5文荼子如是言:「工匠!我若具备四法者,具足善,有第一善,

达最上之得达,为不能胜之沙门。云何为四?居士!于此不行身恶业,不语恶语,

不思惟恶思惟,不令生活恶命。工匠!若我具备此等四法者,具足善,有第一善,

达于最上之得达,为不能胜之沙门。」如是乃「由戒而有净」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彼

等解唯依于戒,唯依自制,唯依律仪,依不犯而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

脱。

〔次之务者〕,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乃「由务而有净」。彼等无论是 6象务者、马

务者、牛务者、鸡务者、鸦务者、 7世天〔力士〕务者、力天〔力士〕务者、 8满

贤〔夜叉〕务者、珠贤〔夜叉〕务者、火务者、龙务者、金翅鸟务者、夜叉务者、

阿修罗务者、犍达婆务者、大王务者、月务者、太阳务者、帝释务者、梵天务者、

天务者、9方务者。此等之沙门婆罗门云由「务而为有净者〕。〔彼等〕解由彼务而有

净、清净、遍净、脱、解脱、偏脱。

90 〔次之〔触〕觉者〕,一类之沙门、婆罗门乃「由觉而有净」。彼等早晨起而出摩

触地,摩触绿〔草〕,摩触牛粪,摩触龟,摩触10〔铁〕板,摩触胡麻之货,噉吉兆

之胡麻,涂吉兆之油,嚼吉兆之杨枝,以吉兆之粘土〔洗粉〕沐浴,衣吉兆之服,

卷吉兆之头襟。此等之沙门、婆罗门云「由觉而有净者」。〔彼等〕解为由觉而有净、

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婆罗门于〔圣道〕以外之见、闻戒、务觉不言净」者,婆罗门虽由见净而不言

净,由闻净而不言净,由戒净而不言净,由务净而不言净,由觉净而不言净,乃云

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之义〕。此是「婆罗门于圣道以外之见、闻、戒、务、

觉不言净」〔之义〕。

「〔彼〕不染着于善恶」〔之句中〕,所有三界之善行云是善(福)。一切之不善云

是恶(非福)。〔彼〕善(福)行、恶(非福)行、不动行亦〔皆〕舍断、根绝,如

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如是于善于恶亦不着、不附着、不染着、

不在着、不在附着、不在染着、出离、弃遣、解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 一○七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八

是〔彼〕不染着于善恶」〔之义〕。

「舍自己于此世不行〔善恶〕」〔之句中〕,舍己者,是舍自己之见。舍自己是舍

91 执。舍自己者,由是渴爱、〔恶〕见而执、执取、住着、缚着、信解彼一切物舍之、

脱、舍断、舍遣也。「于此世不行〔善恶〕,不论善〔福〕行、恶〔非福〕行、不动

行亦〔皆〕不行、不令生、不令发生、不令起、不令生起。此是「于此世不行〔善恶〕」

〔之义〕。故世尊宣示:

婆罗门是漏尽者 〔圣道〕以外之见闻

于觉而于戒于务 〔拒外七法〕不言净

〔彼〕不染着于善恶 于此世不行〔善恶〕

四 舍前〔之师等〕 依止后〔师等〕

从动〔贪〕诸人 无有度着事

彼等之把捉 取又要放弃

如猿之把枝 〔放他〕取面前 (七九一)

「舍前之师等,依止后师等」者,舍前之师以依止后之师,是舍前之法说,依止

后之法说,舍前之众,依止后之众,舍前之见,依止后之见,舍前之行道,依止后

之行道,令依存、系着、近着,缚着、信解也。此是「舍前而依止后」〔之义〕。

「从动贪诸人,无有度着事」〔之句中〕,渴爱谓动〔贪〕。即所有贪、染贪……

(九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也。从动〔贪诸人〕者,是从于动〔贪〕,

从行于动〔贪〕,动〔贪〕之散在,沈于动〔贪〕,没,被打胜,心被夺〔诸人〕也。

无有度著者,乃无度贪着、瞋着、痴着、慢着、见着、烦恼着、恶行着,无越度、

无度过、无超越、无离越也。此是「从动〔贪〕诸人,无有度着事」〔之义〕。

92 「彼等之把捉,取又要放弃」者,(一)取师离彼而取他师。(一)取法说离彼而取他之

法说。(一)取众离彼而取他众。(一)取见离彼而取他见。(一)取行道离彼而取他之行道。

(一)取道离彼而取他道。取而离,取持而放弃。此是「彼等为把捉,取又要放弃」〔之

义〕。

「如猿之把枝,放他取面前」者,譬如猕猴游于森林,把捉一枝放彼而把捉他枝,

又放彼枝而把捉他枝,如是一般之沙门、婆罗门放把捉一般之诸恶见,取持而放弃。

此是「如猿之把枝,放他取面前」〔之义〕。故世尊宣示: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 一○九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一○

舍前〔之师等〕 依止后〔师等〕

从动〔贪〕诸人 无有度着事

彼等之把捉 取又要放弃

如猿之把枝 放他取面前

五 人令诸务自受持 彼此着想至〔师等〕

智者吠陀证知法 广慧无至彼此事 (七九二)

「人令诸务自受持」〔之句中〕,「令自受持」者,是令自己受持。「诸务」者,是11

象务、马务、牛务、鸡务、鸦务、世天(力士)务、力天(力士)务、满贤〔夜叉〕

务、珠贤〔夜叉〕务、火务、龙务、金翅鸟务、夜叉务、阿修罗务、〔犍闼婆务、大

王务、月务、太阳务、帝释务、梵天务、天务〕、方务也。持〔彼等诸务〕令正持、

取、正取、执、执取、住着也。「人」者,是有情、人……乃至(四页参照)……摩

93 奴所生者。此是「人令诸务自受持」〔之义〕。

「彼此着想〔至师等〕」者,是由师至师,由法说至法说,由众至众,由见至见,

由行道至行道,由道至道也。「着想」者,是着于欲想、恚想、害想、见想,而固着、

取着、悬、悬着、碍着。譬如,壁钉又着吊钩物品,固着、取着、悬、悬着、碍着。

如是着于欲想、恚想、害想、见想,令固着、取着、悬、悬着、碍着也。此是「彼此

着想至〔师等〕」〔之义〕。

「智者吠陀(智)证知法」〔之句中〕,「智者」,乃智者、明解者、有智者、有觉

者、辨智者、慧者也。「吠陀」者,是于四〔沙门〕道为智、慧、慧根、慧力、择法

觉支、观慧、观〔毘钵舍那〕、正见也。〔智者〕是依彼等吠陀而到生老死之终边,

达于终边,到于终点,达于终点,到于究竟,达于究竟,到于最终,达于最终,到

于救护所,达于救护所,到于避难所,达于避难所,到于归依所,达于归依所,到

于无畏,达于无畏,到于无死,达于无死,到于不死(甘露),达于不死,到于涅盘,

达于涅盘也。又到吠陀(诸受)之终边故吠陀通达者。由到于吠陀(诸受)终边故

吠陀通达者。知七法故是吠陀通达者。〔即〕知有身见,知疑,知戒禁取,知〔贪〕,

知瞋,知痴,知慢也。彼杂染而宝再有,有不安,有苦报,应赍未来之生老死,而

诸恶不善法。

12世尊宣示:「汝萨毘耶!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 一一一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一二

知于沙门婆罗门 辨知一切吠陀〔智〕

离贪对于一切受 超一切受成达人」

94 「智者吠陀证知法」者,是解法、现解也。〔即〕解法、现解一切行是无常之法,

解法、现解一切行是苦,解法、现解一切法是无我法,解法、现解缘于无明而有行,

解法、现解缘行而有识。解法、现解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

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

老死之法。解法、现解无明灭故而行灭。解法、现解行灭故而识灭,解法、现解识

灭故而名色灭、名色灭故而六处灭、六处灭故而触灭、触灭故而受灭、受灭故而爱

灭、爱灭故而取灭、取灭故而有灭、有灭故而生灭、生灭故而老死之法灭也。解法、

现解此是苦之法。解法、现解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灭、此是至苦之灭道法。解法、

现解此是漏法,此漏之集、此是漏之灭、此至漏灭之道法。解法、现解此等之法是

应令知通之法,解法、现解此等之法应令遍知,此等之法应令舍断,此等之法应令

修习,此等之法应令作证之法。解法、现解六触处之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

95 之法。解法、现解五取蕴之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之法。解法、现解四大种

之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之法。解、现解所有集之法皆是此灭法之法。此「智

者吠陀证知法」〔之义〕。

「广慧无至彼此事」者,乃无由师至师,无由法说至法说,无由众至众,无由见

至见,无由行道至行道,无由道至道也。「广慧」者,是大慧、博慧、疾慧、速慧、

利慧、择慧〔之义〕。以地云广,具备彼等于地之广大、扩大慧也。此是「广慧无至

彼此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人令诸务自受持 彼此着想至〔师等〕

智者吠陀证知法 广慧无至彼此事

六 于一切法见闻觉 彼已能破〔烦恼〕军

开行〔烦恼〕斯见者 何于此世〔妄〕别 (七九三)

「于一切法见闻觉于一切诸法〔烦恼〕军」〔之句中〕,军者,是魔军。即,身恶

行是魔军,语恶行是魔军,意恶行是魔军,贪是魔军,瞋是魔军,痴是魔军,忿恨

……乃至(一四页参照)……一切不善行是魔军。即世尊斯宣示:

96 「13汝之第一军是欲 言不乐是第二〔军〕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 一一三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一四

汝第三〔军〕是饥渴 言渴爱是第四〔军〕

汝第五〔军〕是惛眠 言怖畏是第六〔军〕

汝第七〔军〕是为疑 覆强情是第八〔军〕

利得名誉与恭敬 以邪〔行〕所得名声

又常赏扬〔夸〕自己 贬下他人〔自〕得意

此障解脱是汝军 为〔汝〕黑〔魔〕之军势

无有勇者不胜彼 〔勇者〕已胜而得乐」

由四〔沙门〕道胜、打胜一切之魔军、胜一切敌对之烦恼,破〔此〕,摧破,令

溃走故,彼能破〔烦恼〕军也。彼于见者而破军,于闻者而破军,于觉者而破军,

于识者而破军也。此是「于一切法见闻觉之一切诸法彼已能破军」〔之义〕。

「开行彼〔烦恼之蔽〕斯见者」〔之句中谓「彼斯见者」者〕,是彼斯净见者、清净

见者、遍净见者、净白见者、遍白见者也。或又乃净见、清净见、遍净见、净白见、

遍白见也。「开」者,是如云渴爱蔽、烦恼蔽、无明蔽,开彼等诸蔽,而摧破之、害

破、破损、舍断、断绝、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起、以智火能烧之。「行」者,是

行、行作、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也。此是「开行〔烦恼之蔽〕斯见者」

〔之义〕。

97 「何于此世〔妄想〕分别」〔之句中〕,分别者,是爱分别与见分别之二分别……

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分别……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分别,

彼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也。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故,有何「贪可染」而分别

焉!有何「瞋可怒」而分别焉!有何「痴可昏昧」而分别焉!有何「慢可结缚」而分别

焉!有何「见可执取」而分别焉!有何「掉举可散乱」而分别焉!有何「疑不决定」而分

别焉!有何「随眠可强力」而分别焉!彼等已舍断诸行、诸行之舍断故有何〔诸〕趣

可去!。〔何有〕地狱有情、畜生、饿鬼、人、天、有色者、无色者、有想者、无想

者又非想非非想者可成焉!无其因、无缘、无原因何有计度而分别焉!岂非陷于分

别耶!「于此世」者,是于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也。

此是「何于此世〔有〕妄〔想〕分别」〔之义〕。故世尊宣示:

于一切法见闻觉 彼已能破〔烦恼〕军

开行〔烦恼〕斯见者 何于此世〔妄想〕分别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 一一五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一六

七 〔诸漏尽者于诸法〕 不与分别不重视

彼等〔对于此世间〕 不言成为究竟净

彼等〔于此之〕被系 所取系着须放弃

虽于世间任何处 不作任何之意欲 (七九四)

「〔诸漏尽者于诸法〕,不与分别不重视」〔之句中〕,「分别」者,是爱分别与见分

别之二分别……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分别……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

98 ……此是见分别。彼等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故,不

〔计度〕爱分别又见分别,不令生、不令发生、不令起、不令生起。此是「不分别」

〔之义〕。「不重视」者,有爱重视与见重视之二重视……乃至(五六页参照)……此

是爱重视……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重视。彼等舍断爱重视,舍遣见

重视,舍断爱重视,舍遣见重视故,不重视渴爱〔恶〕见而行。不以渴爱为幢幡,

不以渴爱为旗帜,不以渴爱为主,不以〔恶〕见为幢幡,不以〔恶〕见为旗帜,不

以〔恶〕见为主,不从渴爱、恶见而行。此是「不分别不重视」〔之义〕。

「彼等〔对于此世间〕,不言成为究竟净」,〔彼等「不言」世间之〕「究竟净14」、

轮回净、不作见15、常说、不语、不说、不说明、不言说。此是「彼等不言成为究竟

净」〔之义〕。

「彼等〔于此之〕被系,所取系着须放弃」〔之句中〕,「系」者,是贪欲身系、瞋

恚身系、戒禁取身系、真实住着身系之四系。对自己见之贪是贪欲身系,对他人语

之瞋害、不合意是瞋恚身系,自己之戒、务、取着于戒、务是戒禁取身系,自己之

见为真实而住著者是真实住着身系。

由何而云取系耶?由彼等四系而取、取着、执、执取、住着色,以取、取着、

执、执取、住着受、想、行、识、趣、生起、结生、有、轮回、轮转。由彼而言为

取系。

99 「放弃」者,弃遣、放弃〔四〕系。或又放弃、振落系、结系、系缚、缚、结缚、

缚着、悬、悬着、碍着之〔四〕系。譬如〔驾兽〕放弃〔离轭〕令转覆所轭着之驾

车、荷车、战车,如是乃云放弃、振落、系、系缚、缚、结缚、缚着,悬、悬着、

碍着〔四〕系〔之义〕。此是「彼等〔于此之〕被系,所取系着须放弃」〔之义〕。

「虽于世间任何处,不作任何之意欲」〔之句中〕,渴爱云为意欲。即是所有贪、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 一一七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一八

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也。不作意欲是不作望,不

令生,不令发生,不令起,不令生起。「任何处」者,是亦为何处、何、任何、内、

外、内外也。「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一○页参照)……于处世间。此是

「虽于世间任何处,不作任何之意欲」〔之义〕。故世尊宣示:

〔诸漏尽者于诸法〕 不与分别不重视

彼等〔对于此世间〕 不言成为究竟净

彼等〔于此之〕被系 所取系着须放弃

虽于世问任何处 不作任何之意欲

八 婆罗门越〔烦恼〕界 已知已见无执取

向贪离贪已无贪 彼为第一无执取 (七九五)

「婆罗门越〔烦恼〕界,已知已见无执取」〔之句中〕,界者,是四界也。〔即〕

(一)有身见、疑、戒禁取、见随眠、疑随眠及其一处之诸烦恼,此是第一界。(二)是麤

之欲贪结、瞋恚结、麤之欲贪随眠、瞋恚随眠及其一处之诸烦恼,此是第二界。(三)

是微俱之欲食结、瞋恚结、微俱之欲食随眠、瞋恚随眠及一处之诸烦恼,此是第三

界。(四)是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及其一处

100 之诸烦恼,此是第四界。由〔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之四圣道,越、超越、离越此等

之四界故,言彼为「越界」。「婆罗门」者,拒外七法故是为婆罗门……乃至(一○四

页以下参照)……无依止者此云「婆罗门」。「于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已知」

者,以他心智已知,又以宿命随念智已知也。「已见」者,是以肉眼又以天眼已见。

此是「婆罗门越界,已知已见而无彼」〔之义〕。「执取」者,是「此第一、最高、最胜、

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之彼执、执取、住着、缚着、信解也。「无」者,是无也,

不存、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被正断、寂灭、安息、不能生起,以智火烧之也。

此是「婆罗门越〔烦恼〕界,已知已见无执取」〔之义〕。

「向贪离贪已无贪」〔之句中〕,「向贪之贪」者,是对五种欲所有之贪、贪求、贪

觅、昏迷、缚着、悬、悬着、碍着。「离贪之贪」者,是对色界、无色界定所有之贪、

贪求、贪觅、昏迷、缚着、悬、悬着、碍着。「向贪离贪已无贪」者,是无论欲贪、

色贪、无色贪亦皆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再〕生起。

此是「向贪离贪已无贪」〔之义〕。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 一一九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二○

「彼为第一无执取」〔之句中〕,「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于彼「此第一、最

101 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之无执、执取、住着、缚着、信解之事。「无」

是不存、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被正断、寂灭、安息、不能生起、以智火烧之。

此是「彼为第一无执取」〔之义〕。故世尊宣示:

婆罗门越〔烦恼〕界 已知已见无执取

向贪离贪已无贪 彼为第一无执取

第四 净八偈经之义释毕。

注 1 「言」(Pavadati)底本之Pavada ti为误。依暹罗本而为订正。

2 如斯此人(iti Payam puggalo)底本之iti vayam puggalo 为误,依暹罗本而为订

正。

3 本偈由Sn.519之引用。Mahavastu III.396;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b)

参照。

4 以下一文由M.II 24之引用。中阿含一七九经(大正藏一、七二○b)参照。

5 文荼子(Mundikaputto)引用原文中有Mandikaputto。

6 象务者(hatthi vattika)为行一切象之动作者。即立誓「今日以后我将为象之应为之事」,

象之步态,立态,坐态,卧态,大小便状态,与他之象共见举鼻而行之行态等一切所行者。

马务者以下亦应同样知之。行此等之务之沙门婆罗门信彼死后生天而行之。

7 世天(Vasudeva),力天(Baladeva)均成为依印度古传说力士之名。世天务者以下立

誓而礼拜世天等者,即指对彼等之信仰者。

8 满贤(Punnabhadda),珠贤(Manibhadda)任何亦为鬼神夜叉之名。

9 方务者(disavattika)誓言或礼拜一方角者。

10 摩触板(phalm amasati)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有jalam akkamati(通路网),今从异本。

在注中有「摩铁板」。

11 以下之名既已出于本卷一三一页。

12 本偈由Sn.529之引用,Mahavastu III,397;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 c)

参照。

13 以下之四偈由Sn.436-439之引用。Mahavastu II,240;Lalitavist P.262 ;方广大庄严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 一二一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二二

经卷七(大正藏三、五八二c),佛本行集经卷二五(大正藏三、七六九c),大智度论卷

五,卷一五(大正藏二五、九九b、一六九a)等参照。

14 究竟净(accantasuddhim)在底本虽有Accantasuddhi ti anaccantasuddim恐是误

植,故今改读之。

15 不作见(akiriya-ditthim)在底本有akiriya-suddhim,此虽然不应认为误,但无宁参

照底本三一五页认为妥当而改形。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

一 遍住〔自〕诸见第一 其人于世为最上

言此外者皆是劣 故无离越于诤论 (七九六)

「遍住〔自〕诸见第一」者,有恶见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彼等以六十二恶见之

任何恶见,以「此是第一,是最高,是最胜,是最殊胜,是秀逸,是最上,是胜妙」

而执、执着、执受、执取、住着、住于各自之见而共住、居住、遍住。譬如在家者

住于家有罪者住于罪,有烦恼者住于烦恼,如是有恶见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彼等

以六十二恶见之任何之恶见,以「此是第一,是最高,是最胜,是最殊胜,是秀逸,

是最上,是胜妙」而执、执着,执受,执取,住着,住于各自之见而共住、居住、遍

住。此是「遍住〔各自〕诸见第一」〔之义〕。

103 「其人于世为最上」〔之句中〕,「彼」者,是其也。「为最上」者,乃为最上、最高、

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也。此师乃为一切知者,以师为最上,最高、最

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此法是善说,此众是善行道,此见是贤善,此行

道是善施设,此道能令出〔三界〕者,〔其等〕是最上,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

最上、胜妙,起、生起〔最上之思考〕。「人」者,是有情、人……乃至(三页参照)

……摩奴所生者。「于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一○页参照)……于处世间

也。此是「其人于世为最上」〔之义〕。

「言此外者皆是劣」者,是以弃、投弃、弃舍自己之师、法说、众、见、行道、

道以外他之一切教说。〔即〕彼师非一切知者,法不是善说,众不是善行道,见非贤

善,行道乃非善施设,道不出三界,于此处无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 一二三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二四

者,于其处不成净、不成清净、不成遍净、不脱、不解脱、不遍脱、〔彼〕「是劣」,

是贱劣,是下劣,是卑贱,是劣小,是小而如是言,如是语,如是话,如是说明,

如是言说。此是「言此外者皆是劣」〔之义〕。

「故无离越于诤论」者,「故」者,是于其理由、其因、其缘、其因缘、不离越、

不越度、不超越见之斗争、见之口论、见之异执、见之诤论、见之确执。此是「故无

离越于诤论」〔之义〕。故世尊宣示:

遍住〔自〕诸见第一 其人于世为最上

言此外者皆是劣 故无离越于诤论

104 二 所有自己见闻戒 彼见功德务与觉

彼只执取于其处 见他一切为贱劣 (七九七)

「所有自己见闻戒,彼见功德务与觉」〔之句中〕,「所有自己」者,是于所有之自

己。云恶见为自己。于自己 1之见:(一)现世之功德(二)来世功德之二功德。

(一)见于现世之功德者云何?或有有见之师者,乃有奉其见之诸弟子。诸弟子恭

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有斯见之师。由其因缘而〔由彼等信者等〕得衣服、

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此是「见于现世之功德」。

(二)见于来世之功德者云何?「此之见确令〔人人〕至龙界、金翅鸟界、夜叉界、

阿修罗界、犍闼婆界、大王界、帝释界、梵天界或天界。此见确令〔人人〕至净、

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由此见而〔人人〕成净、清净,成遍净、脱、解脱、

遍脱。由此见而我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而期待未来之果。此是「见于

来世之功德」。

于自己之见彼等见此等之二功德。于见净亦见二功德,于闻净亦见二功德,于

戒净亦见二功德,于务净亦见二功德,于觉净亦见二功德。〔即〕现世之功德与来世

之功德。

(一)于觉净现世之功德者云何?或如有有见之师,有奉彼见之诸弟子……乃至(前

页参照)……此于觉净现世之功德。

105 (二)于觉净来世之功德者云何?「此之见确令〔人人〕至龙界……乃至(前页参照)

……此于觉净来世之功德。于觉净〔彼〕亦见、睹、眺、省思、普观此等之二功德。

此是「所有自己见闻戒,彼见功德务与觉」〔之义〕。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 一二五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二六

「彼只执取于其处」〔之句中〕,「彼只」者,是彼恶见也。「其处」者,乃于己见、

己忍、己意欲、己意见。「执取」者,乃执、执受、执着、执取、住着「此是第一、最

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也。此是「彼只执取于其处」〔之义〕。

「见他一切为贱劣」者,乃见、睹、眺、省思、普观「他之」师、法说、众、见、

行道、道是劣,是贱劣、是下劣、是卑贱、是劣小、是小。此「见他一切为贱劣」〔之

义〕。故世尊宣示:

所有自己见闻戒 彼见功德务与觉

彼只执取于其处 见他一切为贱劣

三 所有依止者 见他成为劣

诸善巧者言 彼亦为有系

见闻觉戒务 比丘不应着 (七九八)

「诸善巧者言,彼亦为有系」〔之句中〕,「诸善巧者」,乃所有蕴善巧者、界善巧

者、处善巧者、缘善巧者、念处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巧者、力

善巧者、觉支善巧者、道善巧者、果善巧者、涅盘善巧者。彼等诸善巧者如次言,

〔即〕如是言、如是语、如是话、如是说明、如是言说:「此是系,此是悬,此是缚,

106 此是碍」。此是「诸善巧者言,彼亦为有系」〔之义〕。

「所有依止者,见他成为劣」〔之句中〕,「所有依止者」,乃依止、止着,系着,

近着,缚着,所有师、法说、众、见、行道、道令信解者。「见其它为劣」者,乃见、

睹、眺、省思、普观他之师、法说、众、见、行道、道是劣,是贱劣、是下劣、是

卑贱、是劣小、是小。此是「所有依止者,见他成为劣」〔之义〕。

「故见闻觉戒务于比丘不应依着」,〔故〕者,是其理由、其因、其缘、其因缘,

见〔即〕见净,闻〔即〕闻净,觉〔即〕觉净,戒〔即〕戒净,务〔即〕务净,不

应依着,不应执,不应执取,不应住着。此是「见闻觉戒务于比丘不应依着」〔之义〕。

故世尊宣示:

所有依止者 见他成为劣

诸善巧者言 彼亦为有系

见闻觉戒务 比丘不应着

四 无论依智戒与务 于世不可〔起〕营见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 一二七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二八

不应见做自他等 成劣成胜不应思 (七九九)

「无论依智戒与务,于世不可〔起〕营见」者,乃无论依八等至之智,依五神通

107 之智,依邪智,依戒,依务,依戒与务,「不可营见」,不可令生,不可令发生,不

可起,不可令生起。「于世间」者,乃于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

间、处世间。此是「无论依智戒与务,不可于世〔起〕营见」〔之义〕。

「不应见做自他等」者,是依于生、姓、家世、丽容、财、〔吠陀之〕诵学、事业、

技术、学术、博识、辩舌又于任何之根据,不应见自己为「我是等」。此是「不应见自

做他等」〔之义〕。

「成劣成胜不应思」,依生、姓……乃至……又任何之根据,不应见自己「我是

劣」。依生姓……乃至……又任何之根据,不应见做自己「我是胜」。此是「成劣成

胜不应思」〔之义〕。故世尊宣示:

无论依智戒与务 于世不可起营见

不应见做自他等 成劣成胜不应思

五 舍断自己无取着 彼对智亦不依止

不至违和异诤中 何等〔恶〕见不到来 (八○○)

「舍断自己无取着」〔之句中〕,「舍断自己」者,乃舍断自己之见。舍断自己者,

是舍断自己之执。舍断自己者,是舍断,〔恶〕见三执、执取、住着、缚着、所信解

108 者。舍断、除去、灭除、令灭无。「舍断自己无取着」者,是由四取而不取着、不执、

不执取、不令住着。此是「舍断自己无取着」〔之义〕。

「彼对智亦不依止」者,乃无论对八等至之智,对五神通之智,对邪智,不为爱

依或见依,不令生,不令发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彼对智亦不依止」〔之义〕。

「不至违和异诤中」者,乃彼实是分裂者、对立者、生二派者、种种见者、种种

忍者、种种意欲者、种种意见者、种种见依止者、趣于欲趣者、趣于瞋趣者、趣于

痴趣者,是趣于怖畏趣者中不趣于欲趣,不趣于瞋趣,不趣于痴趣,不趣于怖畏趣,

由贪而不趣,由瞋而不趣,由痴而不趣,由慢而不趣,由见而不趣由悼举而不趣,

由疑而不趣,由随眠而不趣,行于违和诸法,不被导、运、带去之事。此「不至违和

异诤中」〔之义〕。

「何等〔恶〕见不到来」,彼舍断六十二恶见,断绝,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 一二九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三○

生,以智火烧之。彼于何等之〔恶〕见亦不到来,亦不还来。此是「何等恶见不到来」

〔之义〕。故世尊宣示:

舍断自己无取着 彼对智亦不依止

不至违和异诤中 何等〔恶〕见不到来

109 六 兹对两边种种有 此界他界无愿(渴爱)者

取着诸法且确知 彼无何等住着事 (八○一)

「兹对两边种种有,此界他界无愿者」〔之句中〕,「者」者,是阿罗汉、漏尽者。

「两边(极端)」者,乃触是一边,触之集是第二边。过去是一边,未来是第二边。乐

受是一边,苦受是第二边。名是一边,色是第二边。六内处是一边,六外处是第二

边。有身是一边,有身之集是第二边。渴爱云为「愿」,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

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对种种有」者,是对于种种有之业有、再有。

〔即〕于欲有对业有,于欲有对再有,于色有对业有,于色有对再有,于无色有对

业有,于无色有对再有,乃对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再

三之身体发生。「此界」者,是自己之身体,他界者,是他人之身体,此界者,自己

之色、受、想、行、识。他界者,是他人之色、受、想、行、识。此界者是六内处,

他界者是六外处,此界者是人世间,他界者是天世间,此界者是欲界,他界者是色

界无色界,此界者是欲界色界,他界者是无色界也。

110 「兹对两边种种有,此界他界无愿者」者,乃对两边,对种种有,对此界、他界

无有愿事,无存,无能得,被舍断,被断绝,寂灭,安息,不能生起,以智火烧之

者。此是「兹对两边种种有,此界他界无愿者」〔之义〕。

「彼无何等住着事〕〔之句中〕,住著者,是爱住着与见住着之二住着……乃至(五

六页参照)……此是爱住者……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住着。「彼」者

是阿罗汉、漏尽者。「彼无何等住着事」者,是无有,不存,不能得,被舍断,寂灭,

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彼无何等住着事」〔之义〕。

「取着诸法且确知」〔之句中〕,「诸法」者,是对六十二恶见。「且确知」者,是且

确知,简择,思择,考虑,度知,辨知,明暸也。〔取着〕者是制限取、一分取、胜

妙取、部分取、合取、综合取。〔彼〕者,「此是真实,是如理,是如实,是事实,

是如真,是不颠倒」,而无有取、执取、住着、信解之事,不存,不能得,被舍断,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 一三一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三二

断绝,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取着诸法且确知」〔之义〕。故世尊宣示:

兹对两边种种有 此界他界无愿者

取着诸法且确知 彼无何等住着事

七 于彼对兹见闻觉 遍计微想事尚无

彼婆罗门不见取 何须此世〔妄想〕分别 (八○二)

「于彼对兹见闻觉,遍计微想事尚无」〔之句中〕,「于彼」是阿罗汉、漏尽者。「见」

111 〔即〕对见清净,闻〔即〕对闻清净,又「觉」〔即〕对觉清净以想为先行以想为主

〔见〕──依想异执,依想而建立,〔所营作、计度〕,所作为,令所住立之见──〔于

彼〕事无有,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断绝,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

此是「于彼对兹见闻觉,遍计微想事尚无」〔之义〕。

「彼婆罗门不取见」〔之句中〕,婆罗门者,乃拒外七法故为婆罗门……乃至(一

○四页参照)……无依止者此言「婆罗门」。「彼婆罗门不取见」者,是不令取见,不

执,不执取,不住着是彼婆罗门。此是「彼婆罗门不取见」〔之义〕。

「何须此世妄分别」〔之句中〕,「分别」者,是爱分别与见分别之二分别……乃至

(五六页参照)……此是爱分别……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分别。

彼乃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故,何有〔彼贪可染)而分别

焉!何有「瞋可怒」而分别焉!何有「痴可昏昧」而分别焉!何有「慢可结缚」而分别

焉!何有「见可执取」而分别焉!何有「掉举可散乱」而分别焉!何有「疑可不决定」而

分别焉!又何有「随眠可强力」而分别焉!彼已舍断彼等之诸行。舍断诸行之故何有

依趣而分别彼焉!〔即何有分别彼〕「地狱有情」、「畜生」、「饿鬼」、「人」、「天」、

112 「有色者」、「无色者」、「有想者」、「无想者」、又「非想非非想者)焉!无其因缘、无

其缘、无其原因,岂陷于分别焉!「此世」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

间、界世间、处世间。此是「何须此世妄分别」〔之义〕。故世尊宣示:

在彼对兹见闻觉 遍计微想尚无事

彼婆罗门不见取 何须此事妄分别

八 〔诸漏尽者于诸法〕 不与分别不重视

诸法〔六十二恶见〕 不被彼等所认受

婆罗门由戒与务 不被导〔运与连行〕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 一三三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三四

如斯行者到彼岸 〔舍断烦恼〕不还来 (八○三)

「〔诸漏尽者于诸法〕,不与分别与重视」〔之句中〕,分别(一)是爱分别(二)是见分别

之二分别。

(一) 2爱分别者云何?依于渴爱之物而为「此是我之物,彼是我之物,此等是我之

物,此各各是我之物,唯此是我之物,〔此是〕我之色、声、香、味、触、敷物、衣

物、奴婢、奴仆、山羊、羊、鸡、豚、象、牛、马、牝马、田园、宅地、金〔银〕、

货币、村、镇、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而无境界、限界、限定、

制限而只要是我执把取所执物──又一切大地亦依渴爱而为我执──,乃至令百八

渴爱之作用。此是爱分别。

113 (二)见分别者云何?乃有二十事之有身见,有十事邪见,有十事边见,于所有如

是类之见、恶见、见执、见难路、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执、执取、住着、取、

邪道、邪路、邪性、异学处、邪倒执、违邪执、颠倒执、邪执、对不如实而如实执

乃至六十二见。此是见分别。

彼等以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故,不分别爱分别或

见分别,不令生,不令发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不分别」〔之义〕。

不重视〔之句中〕,重视者,是爱重视与见重视之二重视……乃至(前之爱分别

参照)……此是爱重视……乃至(前之见分别参照)……此是见重视。彼舍断爱重

视,舍遣见重视。舍断爱重视舍遣见重视故,无论于爱、见皆不重视而行,不以爱

为幢幡,不以爱为旗帜,不以爱为主,不以见为幢幡,不以见为旗帜,不以见为主,

无论于爱见不从而行。此是「不与分别与重视」〔之义〕。

「诸法〔六十二恶见〕,不被彼等所认受」〔之句中〕,「诸法者,是六十二恶见」。

「彼等」者,是阿罗汉、漏尽者。「不被认受 3」者,以「世间是常,唯此为真实,其它

为虚妄」而不被认受。「世间是无常……乃至(七七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

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它为虚妄」而不被认受。此是「诸法〔六十二恶见〕,不被彼等

所认受」〔之义〕。

「婆罗门由戒与务,不被导〔运与连行〕」〔之句中〕,「不」者,乃否定也。婆罗

114 门者是拒外七法故为婆罗门……乃至(一○四页以下参照)……无依止者此被言「婆

罗门」。「婆罗门由戒与务,不被导〔运与连行〕」者,是婆罗门由戒或由务或由戒与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 一三五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三六

务而不行,不被导,不被运,不被带去。此是「婆罗门由戒与务不被导运与连行」〔之

义〕。

「如斯行者到彼岸,〔舍断烦恼〕不还来」〔之句中〕,彼岸者,是不死(甘露)、

涅盘也。即所有之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盘。「到

彼岸」者,是到彼岸,达彼岸,到终边,达终边,到终点,达终点……乃至(二三页

以下参照)……无再有之事。「不还来」者,是由须陀洹道舍断所有烦恼不再还来,

不归来。由斯陀含道舍断所有烦恼不再还来,不归来。由阿那含道舍断所有烦恼不

再还来,不归来。由阿罗汉道舍断所有烦恼不再不还来,不归来。此是「如斯行者到

彼岸,舍断烦恼不还来」〔之义〕。

「如斯者」,是阿罗汉依五行相而如斯者(如同者)。(一)对好恶之物是如同。(二)已

舍故是如同。(三)已度故是如同。(四)已脱故是如同。(五)说彼〔之德〕是如同。

(一)阿罗汉对好恶之物是如同者云何?阿罗汉对利得是如同,对不利得亦是如

同,对名声是如同,对不名声亦是如同,对赏赞是如同,对讥訾亦是如同,对乐是

如同,对苦亦是如同。假令以香涂一腕,虽以斧击一腕,对彼无有贪染,对此无有

瞋恚。舍断随导〔贪〕与瞋恚,离越胜败,超越顺境、逆境。如是阿罗汉对好恶是

如同。

115 (二)阿罗汉已舍故是如同者云何?阿罗汉已舍贪、唾弃、脱、舍断、舍遣。已舍、

唾弃、脱、舍断、舍遣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

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

切不善行。如是阿罗汉已舍故是如同。〔任何阿罗汉亦皆同已舍一切烦恼〕。

(三)阿罗汉已度故如同者云何?阿罗汉已度欲流、度有流、度见流、度无明流、

度一切轮回路 4、越度、度出、越过、超越、离越。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

……乃至……彼无再有之事。如是阿罗汉已度故是如同。〔任何阿罗汉亦同已度〕。

(四)阿罗汉已脱故如同者云何?阿罗汉已由贪心脱、解脱、善解脱。由瞋心脱、

解脱、善解脱。由痴心脱、解脱、善解脱。由忿、恨、覆、恼、嫉、悭、谄、诳、

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

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心脱、解脱、善解脱。如是阿罗汉已脱故是如同。〔任何阿

罗汉亦同已脱〕。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 一三七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三八

(五)阿罗汉说彼〔德〕如同者云何?阿罗汉对彼戒是具戒者说彼〔德〕是如同。

对彼信有信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精进是具精进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念

有念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定是具定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慧是具慧者说

彼〔德〕是如同。对彼明是三明者说彼〔德〕是如同。对彼神通是六神通者说彼〔德〕

116 是如同。如是阿罗汉说彼德是如同。〔任何阿罗汉亦同有种种之德〕。此是「如是行者

到彼岸,舍断烦恼不还来」〔之义〕。故世尊宣示:

诸漏尽者于诸法 不与分别不重视

诸法〔六十二恶见〕 不被彼等所认受

婆罗门由戒与务 不被导〔运与连行〕

如斯行者到彼岸 〔舍断烦恼〕不还来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毕。

注 1 以下之说明欴出本卷八页以下。

2 底本在此之前……乃至……此是爱分别……乃至……此是见分别虽有省略之说明文,以

下同一说明以揭全文举属省略两者是重复记载。故两者之中除去其一乃为至当。今从暹罗

本存详说文,除去省略文。此详说文本卷六九页以下参照。

3 不认受(na paticchitase)在底本及暹罗本虽释 na 之字,今在文义上以此加译。

4 一切轮回路(Sabba-Samsarapatham)底本虽有Sabba-Sankharapatipatham 今从异

本及暹罗本。

第六 老经之义释

一 〔人间〕此命实短少 在由百岁以下死

虽生过于〔百岁〕者 彼亦又为老而死 (八○四)

「〔人间之〕命实短少」〔之句中〕,命者是寿 1、存续、维持、动作、活动、护

持、命、命根。而依〔次之〕二理由命是短少。〔即〕(一)存续之少故命是短少。又(二)

自味(自己之作用)少故命是短少。

(一)存续少故命是短少者云何?过去心剎那之〔有情〕已生存者,非现生存,当

第六 老经之义释 一三九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四○

非生存。未来心剎那之〔有情〕是当生存者,非现生存,非已生存。现在心剎那之

〔有情〕于现生存者,非已生存,当非生存。

命身苦乐〔受〕 单一心〔剎那〕

不过为相应 剎那急速转

八万四千劫 存续有诸天

彼等尚二心 一同不生存

118 此世之死者 存续者已灭

诸蕴皆相等 已去不结生

直前已破坏 未来当破坏

诸蕴中间灭 坏相无别异

〔心〕不生无生 现起有生存

心灭世间死 第一义施设

譬如水至低 为欲所左右

〔心〕缘于六处 断绝转无暇

已坏不止在 未来者无聚

现生者存续 锥尖芥子粒

彼现生诸法 豫定将破坏

坏灭法存续 前灭法不杂

不见破坏来 去亦为不见

空中起电光 〔须臾〕生而灭

如是乃「存续之少故,命成为短少」〔之义〕。

(二)自味〔自己之作用〕少故命短少者云何?命连结于入息,命连结于出息,命

连结于出入息,命连结于〔地水火风之四〕大种,命连结于暖(身热),命连结于段

食,命连结于识。此等〔出入息等〕之根本是脆弱,此等之前因亦是脆弱,此等之

诸缘亦是脆弱,〔此等〕发生因之〔渴爱〕亦脆弱。与此等俱存〔色、无色法〕亦是

脆弱。与此等相应诸法亦是脆弱,与此等俱生〔诸法〕亦是脆弱,努力〔起生死之

渴爱〕亦是脆弱,此等诸法是相互常脆弱。此等相互不确立、此等相互令坏灭、然,

119 相互不救护、又此等他相互存续、又无令他生者。又任何依任何亦不能舍,然,此

第六 老经之义释 一四一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四二

等一切成为自破坏者。依于前诸法而令此等〔诸法〕能发生。令发生之〔前诸法〕

此先灭。前〔之诸法〕与后〔之诸法〕亦相互决无相见。如是乃自味〔自己之作用〕

少故是「命成为短少」〔之义〕。

又若比于四大王天之命,人之命是短少,命是少,命是仅少,命是剎那,命是

轻少,命是些少,命是暂时,命不久住。若比于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化乐

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之命,人之命是短少,命是少,命是仅少,命是剎那,命

是经少,命是些少,命是暂时,命不久住也。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 2!人人之寿命此短少,〔忽而〕应至来世。〔故〕应

磨慧,应作善,应行梵行。生之者无有不死。诸比丘!长命者亦不过〔生存〕百岁

内外。

人人之寿是短少 善人对彼应轻视

如〔救〕头燃应须行 无有死之不来事

昼夜过去〔无间断〕3 命亦刻刻为坏灭

人人寿命终尽事 犹如小川之流水」

120 「人间之命实短少,在由百岁以下死」者,乃于竭罗蓝 4之时亦死亡、死、灭失、

坏灭。于阿浮陀之时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闭尸之时亦死亡、死、灭失、坏

灭。于犍南之时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波沙佉之时亦死亡、死、灭失、坏灭。

虽任其生而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产家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生后〕

半月而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生后〕一个月而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

生后〕二个月、三个月、四个月、五个月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生后〕六个

月、七个月、八个月、九个月、十个月、一个年而亦死亡、死、灭失、坏灭。于二

岁、三岁、四岁、五岁、六岁、七岁、八岁、九岁、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

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而亦死亡、死、灭失、坏灭。此是

「在由百岁以下死」〔之义〕。

「虽生过于百岁者」者,是越百岁而生者,〔其后〕活一年,又活二年,又活三年,

又活四年,又活五年,又活十年,又活二十年,又活三十年,又活四十年。此是「虽

生过于百岁者」〔之义〕。

121 「彼亦又为老而死」者,乃老,长,耆年,达重龄,老龄,齿落,发白,发断,

第六 老经之义释 一四三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四四

头秃,皱寄,手足生斑点,身曲屈,至依杖至步行时,彼亦又为老而死亡、死、灭

失、坏灭。

由死无脱事 5 宛如熟果实

早朝〔仍在树〕 有落之怖畏

人生亦如是 常有死怖畏

又譬如陶工 粘土作器具

最后一切坏 人命亦如斯

幼少长大者 愚者与贤者

为死所左右 一切〔必〕至死

为死所打败 彼等父及子

亲类又亲类 无救由他世

现见种种亲 续语诸亲人

如牛引屠场 见死魔带去

如斯世间人 死老所攻击

此是「彼亦又因老而死」〔之义〕。故世尊宣示:

人间此命实短少 在由百岁以下死

虽生过于百岁者 彼亦又为老而死

二 人人为我执物愁 盖无遍取之常事

彼成变灭之状态 见斯不可家居住 (八○五)

122 「人人为我执物愁」〔之句中〕,「人人」者,是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

家者、出家者、天、人也。「我执」者,是爱我执与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五六

页参照)……此是爱我执……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我执。人人惧我

所执事物将被夺时而愁,夺取时亦愁,夺去后亦愁。人人惧我所执事物将变易物时

亦愁,在变易时亦愁,变易之后亦愁、疲、悲泣、捶胸而泣,陷于蒙昧。此是「人人

为我执物愁」〔之义〕。

「盖无遍取之常事」〔之句中〕,遍取者,是爱遍取与见遍取之二遍取……乃至(五

六页参照)……此是爱遍取(以渴爱把握认识之物)……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

……此是见遍取(以恶见把握认识之物)。爱遍取是无常、有为、缘生、尽灭法、衰

第六 老经之义释 一四五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四六

灭法、离贪法、灭法、变易法。见遍取是无常、有为、缘生、尽灭法、衰灭法、离

贪法、灭法、变易法。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 6!汝等于常、恒、常住、不变易法而永远仍如彼之

存续,见如是而遍取(把握认识之物)耶?」「实不然,尊师!」「善哉,诸比丘!我

于诸比丘常、恒、常住、不变易法而永远仍如彼之存续,不以观见如是而遍取。」无

有遍取之常、恒、常住不变易法之物,〔此是〕不存,不存在,不能得。此乃「盖成

为无遍取之常事」〔之义〕。

「彼成变灭之状态」者,乃〔彼〕存、存在别异、变灭、变异之状态,是〔彼之

状态〕为得之物。

123 即世尊如是宣示:「阿难 7!勿愁事,勿悲泣。我岂非如次说耶?「一切可爱、

可意之人人必有别异(生别)、变灭(死别)、变异(死后处异)。」阿难!如何于此

处将得〔常住〕耶?所有生、存在、有为、坏灭法,实〔愿〕勿坏灭者,无有此道

理」。前前之蕴、界、处之变易、变异之故,转起后后之蕴界处。此是「彼成变灭之

状态」〔之义〕。

「见斯不可家居住」〔之句中〕,斯者,是此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之圆满,字

之合体,文之接着,句之次第也。如斯见、观、考虑、度知、辨知、明暸我执是变

灭之物。此「见斯」〔之义〕。「不可家居住」者,是断一切家居之障碍,断妻子之障碍,

断亲戚之障碍,断友人同僚之障碍,断财宝之障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家而

出家为非家,成为无一物之状态,应独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

此是「见斯不可家居住」〔之义〕。故世尊宣示:

人人为我执物愁 盖无偏取之常事

彼成变灭之状态 见斯不可家居住

三 人「此我物」而思惟 彼因死去亦被失

世之贤者已知此 弟子不可向「我执」 (八○六)

124 「彼因死去亦被失」〔之句中〕,「死」者,是各各之诸有情由有情聚之死没、死亡、

破坏、灭失、死灭、死、命终、〔五蕴之〕破坏、尸骸之投弃、命根之断绝。「彼」者,

是色、受、想、行、识也。「被失」者,是失去、舍、舍弃、灭失、坏灭之事。又如

是说:

第六 老经之义释 一四七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四八

「先于诸财富 有舍人之事 8

或有人最初 彼等舍财富

有欲欲之者 有财富不常

故人忧愁时 我无忧愁事

月盈成满月 由盈次第亏

日升灭黑暗 而自行灭没

敌者世间法 〔如斯我〕已知

故人忧愁时 我无忧愁事」

此是「彼因死去亦被失」〔之义〕。

「人此我物而思惟」〔之句中〕,「物」者,乃是色、受、想、行、识。「人」者,是

〔对人间之〕称、名称、施设(概念)、世间之言说、名、名业、命名、词、文、称

呼。「人此我物而思惟」,是由爱思惟而思惟,由见思惟而思惟,由慢思惟而思惟,

由烦恼思惟而思惟,由恶行思惟而思惟,由加行思惟而思惟,由异熟思惟而思惟。

此是「人此我物而思惟」〔之义〕。

「世之贤者已知此」〔之句中〕,「此」者,是过患。「已知此」者,是已于我执知、

解、考虑、度知、辨知、明暸〔此之过患〕。「贤者」者,是觉慧者、知者、辨知者、

有慧者。此是「此世贤者已知此」〔之义〕。

125 「弟子不可向『我执』」〔之句中〕,「我执」者,是爱我执与见我执之二我执……

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我执……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我执。

「弟子」者,是佛之弟子(佛之信奉者),法之信奉者,僧之信奉者。彼以世尊为我者

而信奉,世尊摄取其人。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 9!有诡诈、强情、虚谈、淫猥10、高贡、不等持〔之

不德〕所有比丘,此,诸比丘!彼等非我弟子(信奉者)。彼等诸比丘由此法、律之

离去,彼等于此法、律之无至于增大、增进、广大。然,诸比丘!有不诡诈、不虚

谈、贤善、不强情、善等持〔之德〕所有比丘,此,诸比丘!彼等是我弟子(信奉

者)。彼等诸比丘不离去此法、律,彼等于此法、律至于增大、增进、广大。

诡诈强情与虚谈 淫猥10高贡不等持

等正觉者所说法 〔彼等〕于此无增进

第六 老经之义释 一四九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五○

不诡诈与不虚谈 贤善等持不强情

等正觉者所说法 彼等于此实增进

「弟子不可向『我执』」者,我之弟子舍断爱我执,舍遣见我执,不可向我执,不

可下向、向彼、倾彼、赴彼、信解彼,不可以彼为主。此「弟子不可向我执」〔之义〕。

故世尊宣示:

人「此我物」而思惟 彼因死去亦被失

世之贤者已知此 弟子不可向「我执」

126 四 譬如梦中会见者 醒寤之后人不见

如斯若爱之人人 身亡命终无见事 (八○七)

「譬如梦中会见者」者,是〔譬如于梦而〕 会、会合、集合、共集者。此是「譬如

梦中会见者」〔之义〕。

「醒寤之后人不见」者,是譬如睡眠之人见月、见太阳、见大海、见须弥山王、

见象〔兵〕、见马〔兵〕、见步〔兵〕、见军队、见美园、见美林、见美土地、见美莲

池、然于「醒寤之后,人亦已不见」。此是「醒寤之后人不见」〔之义〕。

「如斯若爱之人人」〔之句中〕,「如斯」者,是〔事实〕与譬喻照合之〔句〕。「爱

之人人」者,是爱慕之人人,〔即〕母、父、兄弟、姊妹、子、女、友人、同僚、亲

戚、缘者。此是「如斯若爱之人人」〔之义〕。

「身亡命终无见事」〔之句中〕,「身亡」者,是「死而命终」者。「无见事」不睹见〔彼

等〕,不达、不能得,不获于彼等。此是「身亡命终无见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譬如梦中会见者 醒寤之后人不见

如斯若爱之人人 身亡命终无见事

127 五 被言某某彼之名 彼等亦曾被见闻

亡后只有人之名 成遣留者可语〔此〕 (八○八)

「彼等亦曾被见闻」〔之句中〕,「被见」者,是由眼识得所有之物。「被闻」者,是

由耳识得所有之物。「彼等」者,是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天、人。此是「彼

等亦曾被见闻」〔之义〕。

「被言某某彼之名」〔之句中〕,「彼之」者,是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天、

人。「名」者,是称、名称、施设、世间之言说、名、名业、命名、词、文、称呼。

第六 老经之义释 一五一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五二

「被言」者,是被语、话、说明、言说。此是「被言某某彼之名」〔之义〕。

「亡后只有人之名,成遣留者可语此」者,是色、受、想、行、识者被失、舍、

舍弃、灭失,坏灭唯遣留名。「可语」者,是可述,可语,可话,可说明,可言说。

此是成遣留者可语此。〔之义〕。

「亡后只有人之名」〔之句中〕,亡后者,是死命终之后。「人」者,是有情、人、

摩奴之子、士夫、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此是「亡

后只有人之名」〔之义〕。故世尊宣示︰

被言某某彼之名 彼等亦曾被见闻

亡后只有人之名 成遣留者可语〔此〕

128 六 人人贪求我执物 不舍愁悲与悭事

故见安稳诸牟尼 成为舍遍取而行 (八○九)

「人人贪求我执物,不舍愁悲与悭事」〔之句中〕,「愁」者,是失亲戚,失财富,

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任何之失,又遭遇任何之苦法者之愁、

忧愁、愁心、内愁、内遍愁、内热、内热恼、心之烧热、忧、愁箭。

所谓「悲」者,是失亲戚……乃至(前页参照)……失〔正〕见,又失任何之失,

又遭遇任何之苦法者之哭、悲哭、悲泣、哭叹、悲叹、泣言、涕泣、号泣、哭泣、

恸哭。

「悭」者,是住处悭、家悭、利得悭、称赞悭、法悭之五悭。〔即〕所有如斯之悭、

悭吝、悭吝性、杂欲、吝、紧缩、心之坚执此是云悭。又蕴悭亦是悭,界悭亦是悭,

处悭亦是悭。把持是云悭。

「贪求」者,是渴爱。即成为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贪欲、

贪、不善根。「我执」者,是爱我执与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六九页参照)…

129 …此爱我执……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我执。

〔人人〕者,是防使我执事物惧将夺去时亦愁、夺去时亦愁,变易时亦愁,已

变易之后亦愁。〔人人〕者,是防使我执事物惧将变易时亦愁,变易时亦愁,已变易

后亦愁。〔人人〕者,是防我执事物惧将夺去时亦悲,夺去时亦悲,夺去后亦悲。〔人

人〕者,是防我执事物惧将变易时而悲,变易时亦悲,已变易后亦悲。〔彼等〕护、

守、遍取我执之事物,〔他〕被我所执之事物而悭。〔彼等〕对我执之事物而愁,愁

第六 老经之义释 一五三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五四

而不舍、悲而不舍、悭而不舍、贪求而不舍、不舍断、不除去、不灭除、不令灭无。

此是「人人贪求我执物,不舍愁悲与悭事」〔之义〕。

「故见安稳诸牟尼,成为舍『遍取』而行」〔之句中〕,「故」者,是是故,是于其

理由、其因、其缘、其因缘。此是故也。「诸牟尼」者,乃云智是牟那。即所有慧、

知解……乃至(六四页以下参照)……是不痴、择法、正见。具备其智达牟那者是

牟尼。有身牟尼、语牟尼、意牟尼之三牟尼……乃至(八一页以下参照)……超着、

网,此是牟尼。遍取者,是爱遍取与见遍取之二遍取(把握认识之物)……乃至(五

六页参照)…此是爱遍取……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遍取。诸牟尼

舍断爱遍取,舍遣见遍取而行、住11、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见安稳」

〔之句中〕,云不死(甘露)、涅盘为安稳。〔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

130 爱之灭尽、离贪、灭、涅盘。见安稳者,是见安稳,见救护所,见避难所,见归依

所,见无畏,见无死,见不死,见涅盘者也。此是「故见安稳诸牟尼,成为舍遍取而

行」〔之义〕。故世尊宣示:

人人贪求我执物 不舍愁悲与悭事

故见安稳诸牟尼 成为舍遍取而行

七 比丘行将离滞着 远离于亲近座所

于彼称言有和合(涅盘等) 不现自己存在中 (八一○)

「比丘行将离滞着」〔之句中〕,谓离滞着七有学之行者。阿罗汉是无滞著者。何

故云离滞着七有学之行者耶?彼等由各各之〔境〕令心离之滞着、令反转、令转还、

遮止、抑制、防遏、护、守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即〕于眼门

令心不滞着,令反转、令转还、遮止、抑制、防遏、护、守、行、住、动作、活动、

护持、持续、维持。于耳门令心、于鼻门令心、于舌门令心、于身门令心、于意门

令心不滞着,令反转、令转还、遮止、抑制、防遏、护、守、行、住、动作、活动、

131 护持、持续、维持。譬如羽毛于投火中又腱片缩曲、为丸而不伸,如是彼等〔七有

学〕由各各之〔境〕令心离滞着,令反转、令转还、遮止、抑制、防遏、护、守、

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是故云「将离七有学滞着行者」。「比丘」

者,是善凡夫比丘又有学比丘。此「比丘行将离滞着」〔之义〕。

「远离于亲近座所」〔之句中〕,坐处云为座所。〔即〕是床、椅子、座蒲团、席、

第六 老经之义释 一五五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五六

皮革、草蓐、柴薄、蒿蓐。彼之座所免见不适当之色,离、远离,免闻不适当之声,

离、远离,嗅不适当之香、尝不适当之味、触不适当之触,免不适当之五种欲,离、

远离。「亲近」者,是〔亲近〕于如斯座所,近而使用〔彼〕,受、受用、享受、常受。

此「远离于亲近座所」〔之义〕。

「于彼称言有和合。不现自己存在中」〔之句中〕,和合者,(一)众和合,(二)法和合,

(三)不生和合之三和合。

(一)众和合者云何?假令比丘虽是多数,和合、和悦、无异诤、如水乳、相互以

132 爱眼相见而住,此是众和合。

(二)法和合者云何?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

道。彼等一同跳入于涅盘,信乐、住立、解脱。于彼等诸法无有异诤、异论之事,

此是法和合。

(三)不生和合者云何?假令比丘虽是多数,于无余涅盘界般涅盘,而彼涅盘界无

有过与不足。此是不生和合。

「存在中」者,于地狱有情存在地狱,于畜生存在畜生界、于饿鬼存在饿鬼界。

于人存在人世间,于天存在天世间。

「于彼称言有和合,不现自己存在中」者,于彼有此之和合,有此之至适当,有

此之适合,有此之随顺。彼如斯行道而自己不现于地狱,自己不现于畜生界,自己

不现于饿鬼界,自己不现于人世间,自己不现于天世间如是称言,如是语,如是话,

如是说明,如是言说。此「于彼称言有和合,不现自己存在中」〔之义〕。故世尊宣示:

比丘行将离滞着 远离于亲近座所

在彼被言有和合 不现自己存在中

133 八 牟尼不依一切处 不为爱者不爱者

如水不着于〔荷〕叶 彼悲泣悭〔无着事〕 (八一一)

「牟尼不依一切处」〔之句中〕,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

与法之十二处云为一切。「牟尼」〔之句中〕,智云为牟那。〔即〕所有慧、知解……

乃至(五一页以下及六五页以下参照)……超越着、网,此是牟尼。「无依着」者,

是〔依于〕爱依与见依之二依……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依……乃至(五

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依。牟尼是舍断爱依,舍遣见依,不依着眼,不依着耳,

第六 老经之义释 一五七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五八

不依着鼻,不依着舌,不依着身,不依着意,不依着色、声、香、味、触、法、施

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

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于见闻觉识之诸法不依着,不依止、不

系着、不着、不缚着、不信解、以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受限定之心而住。

此是「牟尼不依一切处」〔之义〕。

「不为爱者不爱者」〔之句中〕,「爱者」者,是(一)有情,(二)诸行之二爱者。

134 (一)爱有情者云何?乃于此处彼欲彼等〔有情〕之利、欲益、欲幸福、欲瑜伽安

稳所之母、父、兄弟、姊妹、子、女、友人、同僚、亲戚、缘者。此是爱有情。

(二)爱诸行者云何?乃为可意之色,可意之声、可意之香、可意之味、可意之触。

此是爱诸行。

不爱者是(一)有情(二)诸行之二不爱者。

(一)不爱之有情者云何?于此处彼欲彼等有情之不利,欲不益,欲不幸,欲不瑜

伽安稳,欲在夺命〔之人人〕。此是不爱之有情。

(二)不爱之诸行者云何?乃不可意之色,不可意之声,不可意之香,不可意之味,

不可意之触。此是不爱之诸行。

「不为爱者不爱者」,是「此有情是我爱者」,「此等诸行是我之适意」依贪而12无

为爱者。「此有情是我之不爱者」,「此等诸行是我之不适意」依瞋恨而无为不爱者。

不令生〔爱与不爱〕,不令发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不为爱者不爱者」〔之义〕。

「如水不着于〔荷〕叶,彼悲泣悭〔无着事〕」〔之句中〕,「彼」者,是彼之阿罗

汉、漏尽者。「悲泣」者,是失亲戚,失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

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之苦法者之哭、悲哭、涕哭、悲泣、哭叹、悲叹、泣、涕泣、

号泣、哭泣、恸哭、大恸哭也。「悭」者,是住处悭、家悭、利得悭,称赞悭,法悭

之五悭。〔即〕所有如斯之悭、悭吝、悭吝性、杂欲、吝、紧缩、心之坚执,此云为

135 悭。又蕴悭亦是悭,界悭亦是悭,处悭亦是悭。把持云为悭。

「如水不着于〔荷〕叶」〔之句中〕,「叶」者,云是荷叶。「水」者,云是水。譬如

水不着荷叶,不附着、不染着、不在着、不在附着、不在染着、如是对彼之阿罗汉、

漏尽者之人不着悲泣与悭,不附着、不染着、不在着、不在附着、不在染着、出离、

第六 老经之义释 一五九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六○

弃遣、为解脱离缚,〔彼〕住以不受限定之心。此是「如水不着于荷叶,彼悲泣悭无

着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牟尼不依一切处 不为爱者不爱者

如水不着于〔荷〕叶 彼悲泣悭〔无着事〕

九 譬如水滴于荷叶 譬如水不着莲叶

如斯牟尼见与闻 又对觉法无染着 (八一二)

「譬如水滴于荷叶」〔之句中〕,水滴者,是水珠也。荷叶者,乃莲之叶。譬如水

滴不着于莲叶,不附着、不染着、不在着、不在附着、不在染着〔之义〕。此是「譬

如水滴于荷叶」。

「譬如水不着莲〔叶〕」〔之句中〕,「莲」者,是莲华。「水」者,是水也。譬如水

不着于莲华,不附着、不染着、不在着、不在附着、不在染着〔之义〕。此是「譬如

水不着于莲〔叶〕」。

136 「如斯牟尼见与闻,又对觉法无染着」〔之句中〕,「如斯」是照合譬喻为〔事实〕

之〔句〕。牟尼者,乃智云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六五页以下参照)

……超越着、网,此是牟尼。「着」者,是爱着见着之二着……乃至(五六页参照)

……此是爱着……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着。牟尼舍断爱着,舍遣见

着,不着于「见」,不着于「闻」,不着于「觉」,不着于识,不附着,不染着,不在着,

不在附着,不在染着而、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受限定之心而住。此「如斯

牟尼见与闻,又对觉法无染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譬如水滴于荷叶 譬如水不着莲叶

如斯牟尼见与闻 又对觉法〔无染着〕

一○ 除遣者实〔总〕见闻 关系觉者不思惟

〔彼〕不由他求清净 于彼无贪无离贪 (八一三)

「除遣者实〔总〕见闻,关系觉者不思惟」〔之句中〕,除遣者云以慧除遣。〔即〕

所有慧、知解……乃至(五一页以下参照)……是不痴、择法、正见。

由何云以慧除遣耶?由彼之慧除遣身恶行,洗、洗扫、洗除、除遣语恶行,洗、

洗扫、洗除、除遣意恶行,洗之、洗扫、洗除、除遣贪,洗之、洗扫、洗除,瞋、

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

第六 老经之义释 一六一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六二

137 烦恼洗除、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被除遣、洗、洗扫、

洗除。由此而云慧是除遣。

或由正见而除遣邪见,洗之、洗扫、洗除,由正思惟而除遣邪思惟,洗之、洗

扫、洗除,由正语而除遣邪语,由正业而除遣邪业,由正命而除遣邪命,由正精进

而除遣邪精进,由正念而除遣邪念,由正定而除遣邪定,由正智而除遣邪智,由正

解脱而除遣邪解脱,洗之、洗扫、被洗除。或又由八支圣道而除遣一切烦恼、一切

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洗之、洗扫、洗除。

阿罗汉乃具此等之除遣法,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也。故阿罗汉是除

遣者。彼是除遣贪,除遣恶,除遣烦恼,除遣热恼故是除遣者。

「除遣者实见与闻,关系觉者不思惟」者,是除遣者〔以爱、见、慢等〕不思惟

见,于见中不思惟〔有我〕,由见不思惟〔以外有我〕,不思惟于我有见。〔以爱、见、

慢等〕不思惟闻,于闻中不思惟〔有我〕,由闻不思惟〔以外有我〕,不思惟于我有

闻。〔以爱、见、慢等〕不思惟觉,于觉中不思惟〔有我〕,由觉不思惟〔以外有我〕,

于我不思惟有觉。〔以爱、见、慢等〕不思惟识,于识中不思惟〔有我〕,由识不思

惟〔以外有我〕,于我不思惟有识。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13!『我是〔常〕存』者,此是执思。『此我是生存』

者,此是执思。『我是〔常〕存』者,此是执思。『我应不〔常〕存』者,此是执思。

138 『我是有色者』者,此是执思。『我是无色者』者,此是执思。『我是有想者』者,

此是执思。『我是无想者』者,此是执思。『我是非想非非想者』者,此是执思。诸

比丘!执思是病,执思是痈,执思是箭,执思是祸。故实诸比丘!『我等以心无执

思而住』如是,诸比丘!实汝等应当学」。此是「除遣者实见与闻,关系觉者不思惟」

〔之义〕。

「〔彼〕不由他求清净」者,乃除遣者是念处以外,正勤以外,神足以外,根以外,

力以外,觉支以外,八支圣道以外之其它不净道、邪行道、不出路而不求、不乐、

不冀求、不希望、不欲求、不热望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彼不由

他求清净」〔之义〕。

「于彼无贪无离贪」者,乃于一切愚凡夫是有贪,于善凡夫并七有学是有离贪。

于阿罗汉是无贪,无离贪。彼已离贪,离贪故有贪之尽,离瞋故有瞋之尽,离痴故

第六 老经之义释 一六三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六四

有痴之尽。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彼无再有。此是「于彼无贪

无离贪」〔之义〕。故世尊宣示:

除遣者实〔总〕见闻 关系觉者不思惟

〔彼〕不由他求清净 于彼无贪无离贪

第六 老经之义释毕。

注 1 以下底本一一九页至最后三页之说明文,既出于本卷四八页以下。彼处之注亦请参照。

2 以下由S.I,108之引用。

3 以下由S.I,109之引用。

4 羯罗蓝(Kalala)译为凝滑。云父母两精初和合凝结状态,受胎后第一周间。阿浮陀

(abbuda)译为胞。云在凝滑上生薄皮肤之物,受胎后第二周间。闭尸(Pesi)译为血

肉。受胎后第三周间之状态,成为血肉之渐次凝固物。犍南(ghana)译为坚肉。受胎后

第四周间由液状成为完全固态之物。波沙佉(pasakha)译为支节,受胎第五周以后至出

产前之状态,此间肢节、发、毛等形相圆满。

5 以下五偈半是由Sn.576-581 ab 之引用。第一偈J.IV,127;VI,28;Vm.231;增一阿含二六

(大正藏二、六九○c),中本起经卷下(大正藏三、一六○c),法句经卷下(大正藏四、

五七四 a),法句譬喻经卷四(大正藏四、六○六a),出曜经卷一(大正藏四、六一四 a),

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七七 b)等参照。第二偈D.II,120;Vm,231;法句经卷上(大

正藏四、五五九a),法句譬喻经卷一(大正藏四、五七五 c),出曜经卷一(大正藏四、

六一四 a),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七七b)等参照。第三偈D.II,120;J.IV,127

等参照。

6 以下大体由M.I,137之引用。

7 以下由D.II,144 之引用。长阿含卷三(大正藏一、一六c)等参照。

8 以下之二偈由J.III,154之引用。

9 以下成为由A.II═It.P,112f之引用。

10 淫猥(Sing1)在底本虽有Sang1今从引用原文。

11 住(Vihamsu)在底本虽有Vicrimsu 今从屡屡所出一连之定型句译出。

第六 老经之义释 一六五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六六

12 由贪(ragavasena)而在底本虽有bhangavasana 今从异本及暹罗本。

13 以下由S.IV.203 之引用。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

尊者帝须弥勒曰:

一「耽溺淫〔法〕者 我师语其害

已闻师之教 我等学远离」 (八一四)

「耽溺淫法者」〔之句中〕,淫法者,是所有不妙法、野卑法、贱劣法,麤恶、秽

污 1、密事而是〔男女〕二人之成就者。由何而云淫法耶?〔淫法〕者,乃有贪有

染贪〔有烦恼之〕流漏有缠结,以夺〔善〕心而为〔烦恼〕,同似两人之〔行〕法也。

由此而云为淫法。譬如两人之为斗争者云为淫者,两人之口论者云为淫者,两人之

议论者云为淫者,两人之异诤者云为淫者,两人之诤论者云为淫者,两人之论议者

云为淫者,两人之谈论者云为淫者,如是,〔淫法〕有贪有贪染有〔烦恼〕,流漏有

缠结,以夺〔善〕心而为〔烦恼之〕同似两人之〔行〕法。由此而云为淫法。「耽溺

淫〔法〕者」,乃行淫法、加行、热心、专心、行彼、屡屡行彼、重彼、向于彼、倾

于彼、赴于彼、信解彼、是使彼、为主者。此是「耽溺淫〔法〕者」〔之义〕。

140 「尊者帝须弥勒曰」〔之句中〕,「曰」者,是〔如斯〕此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

之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着、句之次第也。「尊者」者,此敬语、敬重语、尊重语、

尊敬语。「帝须」者,是彼长老之名、称、名称、施设、言说、名、名业、命名、词、

文、称呼也。「弥勒」者, 2是彼长老之姓、称、名称、施设、言说、名、名业、命

名、词、文、称呼。此是「尊者帝须弥勒曰」〔之义〕。

「我师语其害」者,是对其「害」、恼害、恼苦、打击、灾祸、灾患,且言、示、

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也。我师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敬

语。此是「我师语其害」〔之义〕。

「已闻师之教」者,是已闻、听、把取、忆持、省察师之语、语句、说示、示教、

教示。此是「已闻师之教」〔之义〕。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 一六七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六八

「我等学远离」〔之句中〕,远离者, 3(一)身远离、(二)心远离、(三)依远离之三远离。

(一)身远离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令远离卧坐所,〔即〕亲〔住〕于阿练若、树

下、山岳、溪谷、冢墓、森林、露地、蒿积之处,以身远离而住。彼独行,独住,

独坐,独卧,独入村行乞,独〔由行乞〕归,独私坐〔禅〕,独经行,独行,住、动

作、作为、护〔威仪〕而度日生活。此是身远离。

(二)心远离者云何?入于初禅定者之心远离〔五〕盖。入于第二禅定者之心远离

寻、伺。入于第三禅定者之心远离喜。入于第四禅定者之心远离苦乐。入于空无边

处定者之心远离色想、有对想、种种想。入于识无边处定者之心远离空无边处想。

141 入于无所有处定者之心远离识无边处想。入于非想非非想处定者之心远离无所有处

想。须陀洹之心远离有身见、疑、戒禁取、见随眠、疑随眠及与彼等一同之诸烦恼。

斯陀含之心远离麤欲贪结、瞋恚结、麤欲贪随眠、瞋恚随眠及与彼等一同之诸烦恼。

阿那含之心远离微俱之欲贪结、瞋恚结、微俱之欲贪随眠、瞋恚随眠及与彼等一同

之诸烦恼。阿罗汉之心远离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

无明随眠及与彼等一同之诸烦恼及外之一切相〔诸行之因〕。此是心远离。

(三)依远离者云何?烦恼、蕴、行云为依。不死(甘露)、涅盘云为依远离。彼寂

止彼之一切行、舍遣一切依、爱之尽灭、离贪、灭。此是依远离。

于身引退而出离乐之人人是身远离。于心遍净而达于第一净白之人人是心远

离。无依离行之人人是依远离。

「我等学远离」者,彼长老由元来已以学而学。然请法之说示,如是,是言「我等

学远离」,故长老帝须弥勒言。

尊者帝须弥勒曰:

「耽溺淫〔法〕者 我师语其害

已闻师之教 我等学远离」

142 二 世尊宣示:「弥勒!

耽溺淫〔法〕者 即〔我〕教亦失

又〔彼〕邪行道 此非彼圣法 (八一五)

「耽溺淫法者」〔之句中〕,淫法者,是所有不妙法、野卑法、贱劣法、麤恶、秽

污、密事而是(男女)二人之成就者。由何而云淫法耶?〔淫法〕者,乃有贪有染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 一六九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七○

贪,有〔烦恼之〕流漏有缠结,以夺善心而为烦恼,同似两人之(行)法。由此而

云为淫法。譬如两人之为斗争者云为淫者,两人之口论者云为淫者,两人之议论者

云为淫者,两人之异诤者云为淫者,两人之诤论者云为淫者,两人之论议者云为淫

者,两人之谈论者云为淫者,如是,〔淫法〕有贪有染贪有烦恼之流漏有缠结以夺〔善〕

心而为烦恼之同似两人之〔行〕法。由此而云为淫法。「耽溺淫法者」,乃行淫法、

加行、热心、专心、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

是在使彼为主者。此是「耽溺淫法者」〔之义〕。

「弥勒」!是世尊由彼长老之姓而呼唤。「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也。又贪之

破坏者故是为世尊,瞋之破坏者故是为世尊,痴之破坏者故是为世尊,见之破坏者

故是为世尊,棘之破坏者故是为世尊,烦恼之破坏者故是为世尊。颁法宝、颁与、

颁布故是为世尊。诸有之终熄者故是为世尊。修习身、修习戒、修习心(定)、修习

慧故是为世尊。或者世尊在阿练若、森林之边鄙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

143 之情景,应住隐于人,禅思受用适当卧坐所故是为世尊。又世尊受用衣服、食物、

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故是为世尊。又世尊受用义味、法味、解脱味、增上戒、

增上心、增上慧故是为世尊。又世尊受用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故是为世尊。又

世尊受用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故是为世尊。又世尊受用十想修习、十遍定、

安般念定、不净定故是为世尊。又世尊受用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

七觉支、八支圣道故是为世尊。又世尊受用十如来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六神通、

六佛法 4故是为世尊。所谓世尊 5之名非由母而作,非由父而作,非由兄弟而作,

非由姊妹而作,非由朋友同僚而作,非由亲戚、缘者而作,非由沙门、婆罗门而作,

非由天神而作。此所谓世尊之(名)成为诸佛世尊于菩提树下解脱之后而获得作证

一切知智时,为共同施设。此乃世尊宣示:「弥勒!」〔之义〕。

「即我教已失」者,失二方面之教。〔即〕(一)教说之教亦失,(二)行道之教亦失也。

(一)教说之教者云何?乃令所有彼学得契经、祇夜、记说、偈、自说、如是语、

本生、未曾有法、毘陀罗此是教说之教。此亦失去、丧失、被拒外。

144 (二)行道之教者云何?乃正行道、随顺行道、无敌行道、随义行道、法随法行道、

诸善之完成、诸根门之守护、食之节量、向警寤之努力、念正知、四念处、四正勤、

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此是行道之教。此亦失去、丧失、被拒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 一七一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七二

外。如是,乃「即我教亦失」〔之义〕。

「又〔彼〕行道邪」者,是杀生物,取不与物,破〔入他〕家之隙间,行掠夺,

包围家,待伏路边〔而为强盗〕,通他妻,语妄语而行邪道。

「此非彼圣法」者,所谓此是邪行道者,此于彼之人是非圣法、愚法、痴法、无

智法、不死憍乱(捕鳗论、诡辩论)此是「此非彼圣〔法〕」〔之义〕。故世尊宣。

世尊宣示:「弥勒!

耽溺淫〔法〕者 即〔我〕教亦失

又〔彼〕邪行道 此非彼圣法」

三 出家尝独行 后受用淫者

于世间放恣 驾兽劣凡夫 (八一六)

「尝独行」者,乃由二方面〔即〕(一)由出家之称,(二)由舍离群之义而尝独行。

(一)由出家之称而尝独行者云何?是断一切家住之障碍,断妻子之障碍,断亲戚

之障碍,断朋友、同僚之障碍,断财富之障碍,剃须发,缠袈裟衣,由家出而为非

145 家,近无一物之状态而独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能维持。如是乃由出

家之称而独行。

(二)由舍离群之义尝独行者云何?彼如是为出家者而独于阿练若、森林之边鄙,

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之情景,应住隐于人禅思受用适当之卧坐所,彼独行,独

立,独坐,独卧,独入于村行乞,独由行乞归,独私坐〔禅〕,独为经行,独行,独

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如斯,成为由舍离群〔之义〕尝能独行」。

「后受用淫者」〔之句中〕,淫法者,乃所有不妙法……乃至(一六六页参照)……

由此云为淫法。「受用淫者」,是彼于他时〔于后〕放弃佛、法、僧〔三〕学,还转

卑俗而受淫法,受用、享受、常受。此是「受用淫者」〔之义〕。

「于世间放恣如驾兽」〔之句中〕,驾兽者,是象驾兽、马驾兽、牛驾兽、山羊驾

兽、羊驾兽、骆驼驾兽、驴驾兽也。「放恣」而不调御、不训练、不调练之〔驾兽〕

踏入邪路,乘撞树株及石之凹凸,使驾兽〔自身〕亦乘者亦破坏〔负伤〕,落于断崖。

譬如彼之放恣不调和、不调御、不训练之驾兽踏入邪路,如是,似放恣之驾兽,彼

放纵者踏入于邪路、抱邪见……乃至……行邪定。譬如彼放恣、不调御、不训练、

不调练之驾兽、乘撞树株及石之凹凸,如是,似放恣之驾兽,彼放纵者乘触邪曲之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 一七三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七四

身业,乘触邪曲之语业,乘触邪曲之意业,乘触邪曲之杀生,乘触邪曲之偷盗,乘

触邪曲之邪欲行,乘触邪曲之妄语,乘触邪曲之两舌,乘触邪曲之恶口,乘触邪曲

之绮语,乘触邪曲之贪欲,乘触邪曲之瞋恚,乘触邪曲之邪见,乘触邪曲之诸行,

146 乘触邪曲之五种欲,乘触邪曲之〔五〕盖。譬如彼放恣、不调御、不训练、不调练

之驾兽,使驾兽〔自身〕及乘者亦破坏(负伤),如是,似放恣之驾兽,彼放纵者于

地狱而破坏自己,于畜生界而破坏自己,于饿鬼界而破坏自己,于人世间而破坏自

己,于天世间而破坏自己。譬如彼放恣、不调御、不训练、不调练之驾兽落于断崖,

如是,似放恣之驾兽,彼放纵者亦落入生之断崖,亦落入老之断崖,亦落入病之断

崖,亦落入死之断崖,亦落入愁、悲、苦、忧、恼之断崖。「于世间」者,是恶趣世

间……乃至(一○页参照)……于人世间。此是「于世间如放恣之驾兽」〔之义〕。

「〔驾兽〕劣凡夫」〔之句中〕,凡夫者,是依何义而为凡夫耶?广生诸烦恼故是

凡夫,不广害破身见故是凡夫,对广师轻口〔阿谀〕者故是凡夫,广障一切趣故是

凡夫。以行广种种行故是凡夫。广由种种暴流所流去故是凡夫。广由种种之热恼所

热故是凡夫。广由种种之热苦所烧故是凡夫。对广五种欲而贪、贪求、贪觅、昏昧、

缚着、悬、悬着、碍着故是凡夫。广由五盖而被遮障、盖复、妨障、闭塞、蔽、阴

147 蔽故是凡夫。「言劣凡夫」者,是劣,是贱劣,是下劣,是卑贱,是劣小,如是言小

凡夫,乃斯云,斯语,斯话,斯说明,斯言说。此「言劣凡夫」〔之义〕。故世尊宣示:

出家尝独行 〔后〕受用淫者

于世间放恣 驾兽劣凡夫

四 彼尝存名声 称誉亦尽失

如见此之事 应学舍断淫 (八一七)

「彼尝存名声称誉亦尽失」〔之句中〕,名声者云何?于此处 6某者尝于沙门之状

态,〔由信者〕受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

资具药品。此是名声。

称誉者云何?于此处某者尝于沙门之状态,「是贤,是聪明,是有慧,是多闻,

是雄辩,是巧应答之经师」,「是持律者」,「是说法者」,「是阿练若住者」,「是常乞

食者」,「是粪扫衣者」,「是但三衣者」,「是次第乞食者」,「是时后不食者」,「是常

坐不卧者」,「是随处住者」,又「得初禅」,「得第二禅」,「得第三禅」,「得第四禅」,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 一七五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七六

「得空无边处定」,「得识无边处定」,「得无所有处定」,「得非想非非想处定」,充满

名誉赏赞。此是称誉。

148 「彼尝存名声,称誉亦尽失」者,乃他时(于后)放弃佛、法、僧、学,而还转

于卑俗「彼〔尝存在〕之名声」称誉亦失去、丧失、毁失、凋落、消灭、破坏。此是

「彼尝存名声,称誉亦尽失」〔之义〕。

「如见此之事,应学舍断淫」〔之句中〕,「此之事」者,乃尝于沙门之状态有名声、

称誉,于后放弃佛、法、僧、学,还转为卑俗者,有不名声、不称誉,以见、观、

考虑、度知、辨知、明暸此之成功与失败。「应学」者,乃〔学〕 7(一)增上戒学、(二)

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之三学。

(一)增上戒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具戒,防护于别解脱律仪而住,具足正行

与行处,于微细之罪亦生怖畏,学受持诸学处。小戒蕴、大戒蕴、戒、住立、初行、

自制、律仪、诸善法首先最先之得达,此是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

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寻、伺之止息故,内净心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

具足第二禅而住。于喜之舍离故,于舍而住,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乐──彼说诸圣

者「有舍有念而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舍断乐故,舍断苦故,曾灭没喜、忧

故,而不苦不乐,由舍念之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此是增上心学。

(三)增上慧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具慧──是圣,是决择,至正苦之尽灭──具

备有生灭慧。彼如实、知解此是苦,如实、知解此是苦之集,如实、知解此是苦之

灭,如实、知解此是至苦灭之道。如实、知解此是漏,如实、知解此是漏之集,如

实知解此是漏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漏灭之道。此是增上慧学。

149 淫法者乃所有不妙法……乃至(一六六页参照)……由此而云为淫法。

「如见此之事,应学舍断淫」者,为舍断淫法,为寂止,为舍遣,为安息亦应学

增上戒,应学增上心,应学增上慧。应顾念此三学而学,应知而学,应见而学,应

观察而学,应决意于心而学,应信信解而学,应勉励精进而学,应令念现起而学,

应等持心而学,应以慧知解而学,应知通以知通而学,应遍知以遍知而学,应舍断

以舍断而学,应修习以修习而学,应作证以作证而学,应行,应修行,应正行,应

行正持。此是「如见此之事,应学舍断淫」〔之义〕。故世尊宣示: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 一七七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七八

彼尝存名声 称誉亦尽失

如见此之事 应学舍断淫

五 诸思惟所袭 回思如贫困

闻他叱责声 如斯人悄心 (八一八)

「诸思惟所袭,回思如贫困」者,乃「彼是」,为欲思惟、恚思惟、害思惟、见思

惟所影响,「所袭」是被包围,具备〔诸思惟〕,为彼所闭而「如贫困者」,如愚钝者,

如蒙昧者之「回思」,生思,凝思、思入。譬如 8鸺?于树枝觅狙野鼠而回思、生思、

150 凝思、思入。譬如野狐于河岸觅狙鱼类而回思、生思、凝思、思入,譬如猫于家与

家之间隙,阴沟、下水道,垃圾堆觅狙鼠类而回思、生思、凝思、思入。如是,放

恣之彼,为欲思惟、恚思惟、害思惟、见思惟所影响,所袭被包围,具备〔诸思惟〕,

为其所闭,如贫困者,如愚钝者,如蒙昧者之回思、生思、凝思、思入。此是「诸思

惟所袭,回思如贫困」〔之义〕。

「闻他叱责声,如斯人悄心」〔之句中〕,「他人人」者,是和尚、阿阇梨、同和尚

者(弟子兄弟),同阿阇梨者(同门)、友人、知己、同辈或朋友。〔彼等〕叱责彼言:

「友!汝得如是伟大之师(佛),于如是善说之法、律而出家,得如是圣众而行卑鄙

淫法,放弃佛法僧学,还转于卑俗,此是汝之不利,是汝之恶得,汝对诸善法亦无

信,汝对诸善法亦无惭,汝对诸善法亦无愧。汝对诸善法亦无精进,汝对诸善法亦

无念,汝对诸善法亦无有慧」。「闻」彼等之语、语句、说示、示教、教示、听、把取、

忆持、省察已而「悄心」,恼心、受击、痛心 9、忧心。「如斯之人」者,是如彼放恣

151 者,如是,如是,其住立,其类,其部类之人。此是「闻他叱责声,如斯人悄心」〔之

义〕。故世尊宣示:

诸思惟所袭 回思如贫困

闻他叱责声 如斯人悄心

六 又由他叱责 彼作诸刀剑(恶行)

实彼大贪求 彼沈潜妄言 (八一九)

「又由他叱责,彼作诸刀剑(恶行)」〔之句中〕,「又」者,乃此句之接续、句之

相合、句之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着、句之次第。「诸刀剑」者,是身刀剑、语刀

剑、意刀剑之三刀剑。三种之身恶行是身刀剑,四种之语恶行是语刀剑,三种之意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 一七九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八○

恶行是意刀剑。「又由他之人人叱责者,是由和尚、阿阇梨、同和尚者、同阿阇梨者、

友人、知己、同辈、或朋友所叱责而语故意之妄语。〔即〕言:「尊师!我元本乐于

出家,然不可不养我母,故我惯于放恣」。言:「我不可不养兄弟,我不可不养姊妹,

我不可不养我子,我不可不养我女,我不可不养友人,我不可不养同僚,我不可不

养亲戚,我不可不养亲类、缘者。故我惯于放恣」。作语刀剑、作为、令生、令发生、

起、令生起。此是「又由他之人人所叱责,彼作诸刀剑」〔之义〕。

「实彼大贪求」者,乃此为故意之妄语者,此实彼之大贪求、大贪林、大稠林(大

执取)10、大难所11、大崄岨、大弯曲所、大污泥、大泥泽、大障碍、大结缚。此

152 是「实彼大贪求」〔之义〕。

「彼沈潜妄言」〔之句中〕,妄语云为妄言。于此处某者在集会中,又在会合中,

又在亲戚之间,又在组合员之间,又在法庭之中,被带来作证人,当问时:「然,卿!

语汝所知」,彼不知之事而言:「我知」,知之事而言:「我不知」,不见之事而言︰「我

见」,又见之事而言:「我不见」。如是,为自己,又为他人,又为某等之利益,语故

意之妄语,此云为妄言。

又依三行相有妄语。〔即〕(一)有豫彼「我将为妄语」〔之心〕。(二)于现为妄言者有

「我现于为妄言」〔之心〕。(三)于既为〔妄〕言者有「我为妄言」〔之心〕。依此等之三

行相而有妄语。又依四行相、五行相、六行相、七行相、八行相而有妄语。〔即〕(一)

有豫彼「我将为妄语」〔之心〕。(二)于现为〔妄〕言者有「我现于为妄言」〔之心〕。(三)

于既为妄言者有「我为妄言」〔之心〕。四异于〔自己之〕见,(五)异于〔自己之〕忍,

(六)异于意欲,(七)异于想,(八)异于实状而为〔妄语〕。依此等八行相而有妄语。

「彼沈潜妄言」者,是沈潜、潜入、沈入、没入于妄言。此是「彼沈潜妄言」〔之

义〕。故世尊宣示:

153 又由他叱责 彼作诸刀剑

实彼大贪求 彼沈潜妄言

七 贤者名声高 决意而独行

而且若行淫 如愚钝者恼 (八二○)

「贤者名声高」者,乃在此处某者曾于沙门之状态,「是贤,是聪明,是有慧,是

多闻,是雄辩,是巧于应答之经师」,「是持律者」又「是说法者」……乃至(一七六页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 一八一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八二

参照)……又如说「得非想非非想定」充满称誉、赏赞,知〔闻〕、有名而名声高。此

是「贤者名声高」〔之义〕。

「决意而独行」者,乃依二方面,〔即〕(一)依出家之称,又(二)依舍离群之义而为「决

意将独行者」〔之义〕。

(一)依出家之称决意而独行者云何?断一切住家之障碍……乃至(一七二页以下

参照)……如是,是「依决意而独行者」。

(二)依舍离群之义而决意独行者云何?彼如是为出家者,独于阿练若、森林之边

鄙……乃至(一七三页参照)……如是,是依舍离群之义而决意独行者。

「而且若行淫」〔之句中〕,淫法者,是所有之不妙法……乃至(一六六页参照)

……依此而云淫法。「而且若行淫」者,乃彼于他时(于后)放弃佛、法、僧、学,

〔自〕还转于卑俗,以行淫法、加行、热心、专心也。此是「而且若行淫」〔之义〕。

154 「如愚钝者恼」者,乃如贫困者,如蒙昧者,令苦,令恼,染恼。〔即〕杀生物,

取不被与,破家之隙间而〔入〕,行掠夺,包围家,待伏路边〔而为强盗〕,通他妻,

语妄言,如是而令〔彼结果〕是苦、恼、染恼。〔即〕此之〔恶行〕者,王令捕之而

行种种惩治。〔即〕以鞭笞12,以杖笞,以棍棒笞,断手,断足,断手足,断身,断

鼻,断耳、鼻,破头盖而入热铁丸〔于其中〕,剥头皮而磨〔头盖〕,于口中点火,

卷油布烧全身,卷油布烧手,剥皮肤而例倒,剥皮肤再令彼皮肤缠身,缚手足由四

方放火剥取皮、肉、腱、寸断其身,伤其身而擦入灰汁,抡挥铁串突刺耳孔,拔骨

而身如蒿蒲团,灌注热油,令狗噉食,生而刺串,以刀断首。如是令苦、恼、染恼。

或又败于欲爱〔尚〕执着心而〔烦恼〕,遍求财富用船出大海,遭寒遭暑,触虻、

蚊、风、太阳热、爬行类〔蛇类〕而苦,为饥渴所恼亦为求〔财富〕行于军婆〔国〕

13,行磔拘罗〔国〕,行德迦尸罗〔国〕,行黑面〔国,行死彼岸(国),行毘孙伽

155 〔国〕,行怨敌路〔国〕,行阇婆〔国〕,行多摩梨〔国〕,行鹏伽(国),行伊罗跋陀

〔国〕,行金顶〔国〕,行金地〔国〕,行铜鍱〔国〕,行苏婆罗〔国〕,行婆留迦车〔国〕,

行苏刺咤〔国〕,行鸯伽尼迦〔国〕,行恒伽那〔国〕,行极远恒伽那〔国〕,行臾那

〔国〕,行极远臾那〔国〕,行亚魔山陀〔国〕,行沙漠难所〔国〕,膝行以行路,行

山羊之通路,行羊之通路,匍匐行而行路,遮伞而行应路,辟开竹林而行路,行鸟

之通路,行鼠之通路,行孔之路,以行林薮。如是而令苦、恼、染恼。〔如是虽尝辛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 一八三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八四

酸遍求财富〕若不得〔此〕,因不得而受苦忧。如是令苦、恼、染恼。〔尝辛酸遍求

财富〕若得〔此〕者,已得而为守护〔此〕而受苦忧。〔即〕云:「云何者?是如何

我财富不为王夺,不为劫贼夺,不为火烧,不为水流,不为不爱之后继者所持去耶」?

如是所护守彼等之财富而丧失者,彼离去〔财富〕而受苦忧。如是令苦、恼、染恼。

156 此是「而且若行淫,如愚钝者恼」〔之义〕。故世尊宣示:

贤者名声高 决意而独行

而且若行淫 如愚钝者恼

八 牟尼兹已知 前后之过患

独行应坚行 淫事勿受用 (八二一)

「牟尼兹已知,前后之过患」〔之句中〕,「此」者,是「前」于沙门之状态有名声与

称誉,及于其「后」放弃佛、法、僧、学还转于卑俗时,是不名声与不称誉。「已知」

此之成、败,知、考虑、度知、辨知,明暸已。「牟尼」者,云智为牟那。〔即〕所有

慧、知解……乃至(六五页以下参照)……超越着、网,此是为牟尼。「兹」者,是

于此〔佛教之〕见,于此忍,于此意欲,于此主张,于此法,于此律,于此法与律,

于此宣说,于此梵行,于此师之教,于此身体,于此人界也。此是「牟尼兹已知,前

后之过恶」〔之义〕。

「应坚行独行」者,依是二方面,〔即〕(一)依出家之称,又(二)依舍离群〔之义〕而

坚行独行。

(一)依出家之称而坚行独行者云何?是断一切家住之障碍,断妻子之障碍,断亲

157 戚之障碍,断朋友、同僚之障碍,断财富之障碍,剃须发,缠袈裟衣,由家出家而

无家,近于无一物之状态而独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如是乃依

出家之称而坚行独行〔之义〕。

(二)依舍离群〔之义〕而坚行独行者云何?彼如是为出家者而独于阿练若、森林

之边鄙,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之情景,住隐于人处,为禅思而受用适

当之卧坐所,彼独行,独立,独坐,独卧,独入村而行乞,独〔由行乞〕归,独私

〔坐禅〕,独为经行,独行、独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如是,乃依舍

离草之义而坚行独行〔之义〕。

坚行独行者,是严格行,坚持诸善法,确实受持,此是「坚行独行」〔之义〕。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 一八五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八六

「淫事勿受用」〔之句中〕,「淫」法者,是所有彼不妙法、野卑法……乃至(一六

六页参照)……依此而云淫法。不可受淫法,不可受用,不可享受,不可常受,不

可行,不可为正行,不可受持。此「淫事勿受用」〔之义〕。故世尊宣示:

牟尼兹已知 前后之过患

独行应坚行 淫事勿受用

九 应学只远离 诸圣最上〔法〕

不可思最胜 彼唯近涅盘 (八二二)

「应学只远离」〔之句中〕,远离者,是身远离、心远离、依远离之三远离。

158 身远离者云何……乃至(三一页以下参照)……此是依远离。而身引退,令人

人乐出离是身远离。人人心遍净而达第一净白者,是心远离。无依、离行之人人是

依远离。

「学」者,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之三学……乃至(四五页以下参照)

……此是增上慧学。

「应学唯远离」者,是应学唯远离、行、正行、受持,此是「应学唯远离」〔之义〕。

「此是诸圣最上法」〔之句中〕,是佛、佛弟子及辟支佛云为圣者。所有此远离行

是「此」诸圣者之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法〕。此乃「此是诸圣最

上法」〔之义〕。

〔然而〕「其不可思最胜」者,依彼远离行而不可高贡,不可高举,不可慢,不

可强情。依彼不可生慢,不可结缚。依彼而不可傲,不可傲慢,不可得意。此是「其

不可思最胜」〔之义〕。

「彼唯近涅盘」者,乃彼近涅盘、周边、附近、不远处、唯于近傍。此是「彼唯近

涅盘」〔之义〕。故世尊宣示:

应学只远离 诸圣最上〔法〕

不可思最胜 彼只近涅盘

一○ 牟尼绝无成恶行 亦无回顾诸欲事

因能度过暴流者 贪觅诸欲人人羡 (八二三)

159 「牟尼绝无成恶行」〔之句中〕,「绝无成」者,是绝无、远离、别离也。〔即〕绝

无为身恶行,远离、别离,语恶行、意恶行、贪、瞋、痴、忿、恨、覆、恼、嫉、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 一八七

--------------------------------------------------------------------------

小部经典二十 一八八

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

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绝无、远离、别离也。「牟尼」者,云智是牟那。

〔即〕所有慧、知解……乃至(六五页以下参照)……超越着、网,此是牟尼。「行」

者,是行、住、动行、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牟尼绝无成恶行」〔之义〕。

「亦无回顾诸欲事」〔之句中〕,欲者,若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种……乃

至(一页以下参照)……此等云为事欲……乃至(二页参照)……此等云为烦恼欲。

〔牟尼〕遍知事欲,舍断烦恼欲,舍弃、除去、灭除、令之灭无,「亦无回顾诸欲事」

者,是弃欲、唾弃欲、脱欲、舍断欲、舍遣欲、离贪、唾弃贪、脱贪、舍断贪、舍

遣贪、无爱(渴望)、寂灭、清凉、受乐、自为梵(天)而住。此是「亦无回顾诸欲

事」〔之义〕。

「因能度过暴流者,贪觅诸欲人人羡」〔之句中〕,是人人者,是有情之同义语。

对「诸欲」有贪、贪求、「贪觅」、昏昧、缚着,悬、悬着、碍着之人人,向于度欲流

者,度有流者,度见流者,度无明流者,度一切路、越度、超度、超、超越、离越、

160 到彼岸,达彼岸,到终边,达终边,到终点,达终点,到究竟,达究竟,到最终,

达最终,到救护所,达救护所,到避难所,达避难所,到归依所,达归依所,到无

畏,达无畏,到无死,达无死,到不死(甘露),达不死,到涅盘,欲求达涅盘者,

而欲求、冀求乐、羡、愿望也。譬如负债者欲求〔达〕为无债者,乐、冀求,如羡、

愿望、〔无债者〕。譬如被缚结所缚者,欲求〔成〕脱结缚者、乐、冀求,而羡、愿

望〔无缚者〕。譬如奴仆欲求〔成〕为自由人、乐、冀求,而羡、愿望自由人。譬如

通过难所〔沙漠〕 路之人人欲求安稳地、乐、冀求、而羡、愿望、〔安稳地〕如是诸

欲有贪、贪求、贪觅、昏昧、缚着、悬、悬着、碍着之人人对度欲流……乃至……

到涅盘,达涅盘者而欲求、乐、冀求、羡、愿望。此是「因能度过暴流者,贪觅诸欲

人人羡」〔之义〕。故世尊宣:

牟尼绝无成恶行 亦无回顾诸欲事

因能度过暴流者 贪觅诸欲人人羡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毕。

注 1 秽污(odakantika)直译「终水者」。行淫之后为净而用水。

2 弥勒(Metteyya)依经集之注记,帝须弥勒者,是说明帝须与弥勒为二人。然今于此〔之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 一八九

--------------------------------------------------------------------------

小部经典二十 一九○

义〕 释帝须弥勒非为二人,姓云为弥勒,名云为帝须为一人之说。在于义足经之弥勒难经

亦说明弥勒为一人。

3 以下之说明文既出于本卷三一页以下。

4 六佛法(Cha buddhadhamma)依注以「一切之身业随智而起」等之表现于后方有说六佛

法。即此六种出于在本卷后方二一一页。此恐于后发达之十八佛法(十八不共法)之先驱。

5 以下底本六行亦出于Pts.I,174,Vm,210;Samanta-pasadika 122f等被引用。

6 底本在此之前虽有Katama kitti(称誉云何)之句,从异本与暹罗本而除去。

7 以下三学之说明既出于本卷四五页以下。

8 以下诸譬喻M.I,344参照。

9 痛心(byadhito)底本虽有byatthito,今从异本。

10 大稠林(mahagahanam)在底本有(mahagahanam)(大执取)。注中含有gahana〔之

义〕而取 gahana 之字说明。故字之外面的意义虽成为稠林,但在内面则为执取、执着

之意味。

11 大难所(mahakantaro)底本之makakantaro为误植。

12 此下有关之刑罚M.I,87;III,163f;A.I,122;MiI,196f;290;357f 等参照。

13 军婆以下至沙漠难所注为二十四国名。此等国名之中如德迦尸罗、阇婆、鹏伽、金地、铜

鍱、婆留迦车、苏刺咤、臾那、恶魔山陀、沙漠难所等,在他之诸文献中得见,又彼所在

虽然有迹可得,但其中在其它文献不见,其地名当于何处,亦尚不可能想象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