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波逸提 四六 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其时,具寿跋难陀释子之特信家以食请跋难陀,亦于食请其他比丘等。时,具寿跋难陀释子于前食前访诸家。时,比丘等语诸人曰︰「贤者!与食。」「诸大德!请待尊者跋难陀来。」二次,其比丘等……乃至……三次,其比丘等语诸人曰︰「贤者!于过食时以前与食。」三次亦曰︰「诸大德!我等为尊者跋难陀之缘故作食。诸大德! 请待尊者跋难陀来。」 其时,具寿跋难陀释子出访于食前,于日中始来,〔因而〕诸比丘食不满足。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具寿跋难陀释子受请食而于食前访他家耶?」……乃至……「跋难陀!汝实受请食……访他家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何以……访他家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受请食而于食前访他家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尔时,具寿跋难陀释子之特信家思:「当令尊者跋难陀见后,乃与僧众。」而为僧众送来嚼食。其时,具寿跋难陀释子入村乞食。时,其〔使之〕诸人至僧园中问诸比丘:「大德!尊者跋难陀在何处耶?「贤者!具寿跋难陀释子入村乞食。」「大德!此嚼食当示于尊者跋难陀后,而分与僧众。」以此事白世尊。其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然,诸比丘!受藏之,以待跋难陀归。」时,具寿跋难陀释子因「世尊禁止食前访他家」而于食后访他家,至日中始归,〔因此诸比丘〕不得嚼食(注38)。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具寿跋难陀释子于食后访他家耶?」……乃至……「跋难陀!汝实食后……访……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何以……访……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受请食而于食前或食后访他家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三 其时,诸比丘于施衣时,畏慎而不访他家,而发生衣之不足。以……白世尊。「诸比丘!听许施衣时可访他家。诸比丘……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访他家,除因缘外,波逸提。因缘者,施衣时,即此所谓因缘也。」 如是,世尊为……制立学处。 四 其时,诸比丘欲作衣,需针、线、剪刀。诸比丘畏慎而不访诸家。以……白世尊。「诸比丘!作衣时,听许访诸家。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访他家,除因缘外,波逸提。因缘者,指施衣时、作衣时,即此 所谓因缘也。」 如是,世尊为……制立学处。 五 其时,诸比丘有病需用药,〔而〕诸比丘畏慎……「诸比丘!听许告同席之比丘而访他家。诸比丘!……诵此学—— 任何比丘,受请食,有其他比丘时,不告彼而于食前或食后访他家者,除因缘 外,波逸提。因缘者,指施衣时、作衣时,即此所谓因缘也。」 六(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受请」者,受请以五正食中之一食。 「食」者,受请之食。 「有其他比丘时」者,能告而入。「无其他比丘时」不得告而入之。 「食前」者,尚未食受请之食物者。 「食后」者,已食受请之食物,虽食如草叶端亦是。 「他家」者,刹帝利家、婆罗门家、吠舍家、首陀罗家等,四家也。「访他家」者,入一家之掷石所及处者,突吉罗。一脚过门者,突吉罗。二脚过门者,波逸提。 「除因缘外」者,因缘除外。 「施衣时」者,不行迦稀那衣式时,雨期后一个月;行迦烯那衣式时,五个月也。 「作衣时」者,即作衣之时也。 (二)于请食有请食想,不告同席之比丘而于食前或食后访他家,除因缘外,波逸提。于请食有疑想……于请食有非请食想……波逸提。于非请食有请食想者,突吉罗。于非请食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请食有非请食想者,不犯也。 (三)于因缘、有他比丘时告彼而入、无他比丘时不告而入、由他家有道时(注39)、其家附近有可通行之道、往村落中、往比丘尼住处、往外道之卧处、往忏悔堂(注40)、往请食家、事故时,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释迦国迦毘罗卫城尼拘律树园其时,释摩诃男有甚多药,释摩诃男至世尊处,礼拜世尊已,于一面坐。一面坐已,释摩诃男白世尊曰:「世尊!我欲于四个月以药请僧众自恣(注41)。」「善哉!善哉!摩诃男!即于四个月以药请僧众自恣矣!」诸比丘畏慎而不受,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听许受请四个月药资具自恣。」 (二)尔时,诸比丘对释摩诃男请少量药,释摩诃男尚有甚多药。释摩诃男二次至世尊处……白世尊:「世尊!我更欲于四个月以药请僧众自恣。」「善哉!善哉!摩诃男!然,汝更于四个月以药请僧众自恣矣!」诸比丘畏慎而不受,以……白世尊。「诸比丘!听许受更请。」 (三)其时,诸比丘对释摩诃男请少量药,摩诃男尚有甚多药。摩诃男三次至世尊处……白世尊:「世尊!我欲于终生以药请僧众自恣「善哉!善哉!摩诃男!然,汝于终生以药请僧众自恣矣!」诸比丘畏慎而不受,以……白世尊。「诸比丘!听许受常施请。」 (四)其时,六群比丘着内衣,披上衣不正,威仪不整。释摩诃男言:「大德!何故着内衣,披上衣不正,威仪不整耶?出家岂非应着内衣,披正上衣,以具足威仪耶?六群比丘对摩诃男心生怨恨,六群比丘曰:「我等以何方便可以为难释摩诃男?」时,六群比丘作如是言:「友!摩诃男以药请僧众自恣。然,友!我等向释摩诃男乞乳酥。」于是,六群比丘至释摩诃男住处而作是言:「贤者!要一陀那量之酥。」「大德!请待至此月夜,诸人将为运酥而往牛舍,请于明晨持去。」二次……三次,六群比丘向释摩诃男……「……请待……」「贤者!卿无意给与而请自恣耶?卿请自恣而不与。」其时,释摩诃男讥嫌非难:「何以大德等,〔我〕谓:『请待至此月夜。』而不能等待耶?」诸比丘闻释摩诃男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 … 非难:「何以六群比丘……释摩诃男言:『大德!请待至此月夜。〕而不能等待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由释摩诃男……而不能等待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等由摩诃男……而不能等待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无病比丘可受四月药资具之请,除更请(注42)、常施请外,若过此而受者,波逸提。」 二(一)「无病……可受四月药资具之请」者,可以受病资具之自恣请也。 「更请〔亦可受〕」者,我病时应乞而受。「常施请〔亦可受〕」者,我病时应乞而受。 「若过此而受」者,所请之药量有限制,而于夜无限制。请之夜(注43) 有限制而药量无限制。所请之药量有限制,又夜时亦有限制。请之药量无限制,又夜时无限制。「药量有限制」者,取药而言:「以如此之药施与我。」「夜有限制」者,取夜而言:「于某夜施与我。」「药量有限制,又夜时有限制」者,取夜及药而言:「以如此之药于某夜施与我。」「药量无限制,又夜时无限制」者,药、夜皆不取也。 于药量有限制时,除所请之药,乞他药者,波逸提。于夜有限制时,除所请之夜外,于他夜乞者,波逸提。于药有限制,又于夜有限制时,除所请之药外、除所请之夜外,乞他药、他夜者,波逸提。药量无限制、夜无限制者,不犯也。 (二)无须用药而乞药者,波逸提。需用某药而乞他药者,波逸提。于过有过想而乞药者,波逸提。于过有疑想……于过有不过想者……波逸提。于不过有过想者,突吉罗。于不过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不过有不过想者,不犯也。 (三)以所请之药而乞其药,于所请之夜而乞于其夜,「我等虽由汝请如是等之药,但我等需用如此如此之药」如此告而乞之,「我等虽由汝于某夜所请,但我等需超过其夜而用药」如此告而乞药,为亲里者、请自恣者、为他人、由己之财,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拘萨罗王波斯匿率军出征。六群比丘往观出征军,拘萨罗王波斯匿见六群比丘由远方来。见已,遣使言之:「诸大德!汝等何故来此耶?」「大王!我等欲来见大王。」「诸大德!为何欲见我,无非喜〔观〕战耶?何不往见世尊耶?」诸人……非难:「何以沙门释子等来观出征军耶?于我等无所得亦无所益。我等为生活、为子女而来军队也。」诸比丘闻彼诸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往观出征军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往观出征军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往观出征军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往观出征军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尔时,一比丘之叔父病于军中,遣使至彼比丘处曰:「我病于军中,请大德来,我欲大德来。」其时,此比丘作如是念:「世尊制立学处,不得往观出征军,而我叔父病于军中,我应如何为是耶?」以此事白世尊。尔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有如是理由者,听许往军中。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往观出征军,除有如是理由外,波逸提。」 三(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出征军」者,由村出发之后,或屯营或行进也。「军」者,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也。十二人为一象军(注44);三人为一马军;四人为一车军;四人以手持武器为一步军。为观而往者,突吉罗。于其处立观者,波逸提。离能观见之近处〔往他处〕而数数回见者,波逸提。 「除有如是理由外」者,有如是理由者除外。 (二)于出征有出征想,为见前往者,除有如是理由外,波逸提。于出征有疑想……于出征有非出征想……波逸提。为见一人一人而往者,突吉罗。于其处立观者,突吉罗。离能观见之近处而数数回见者,突吉罗。于非出征有出征想者,突吉罗。于非出征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出征有非出征想者,不犯也。 (三)于僧园立观之,〔军〕来比丘之立处、坐处、卧处时,正在道路行时见之,有适当之理由或为事故时,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有应作之事而至军中,停宿于军中过三夜。诸人……非难:「何以沙门释子停宿于军中耶?于我等无所得亦无所益。我等为生活、为子女而住军中也。」比丘等闻此诸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停宿于军中过三夜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停宿于军中过三夜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停宿于军中过三夜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又比丘若有何等因缘需至军中,比丘可于军中宿〔限〕二夜、三夜,若停宿过 此者,波逸提。」 二(一)「又比丘若有何等因缘需至军中」者,若有因缘,即若有应作之事也。 「比丘可于军中宿二夜、三夜」者,可停宿二夜、三夜也。 「若停宿过此」者,于第四日日没(注45)个时住在军中者,波逸提。 (二)于过三夜有过想而停宿于军中者,波逸提。于过三夜有疑想者……于过三夜有以下想……波逸提。于三夜以下有过想者,突吉罗。于三夜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三夜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三)停宿二三夜、停宿二三夜以下、停宿二夜而第三夜天明以前离去而又〔来〕停宿、病而停宿、为病者服务而停宿、军队为敌军所围时、有任何之障难时、于事故时,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二夜、三夜停宿于军中,往〔观〕模拟战(注46)、列兵、配兵、阅兵。六群比丘中之一比丘往〔观〕模拟战而被矢所射。诸人嘲笑该比丘曰:「大德!善战耶?汝射得多少标的耶?」彼比丘受诸人嘲笑而忿怒。诸人……非难:「何以释子沙门往观演习耶?于我等无所得亦无所益。我等为生活、为子女而往演习也。」诸比丘闻彼诸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往观模拟战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往观模拟战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往……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二夜、三夜停宿于军中期间,或往〔观〕模拟战、或列兵、或配兵、或 阅兵者,波逸提。」 二(一)「若比丘二夜、三夜停宿于军中期问」者,指停宿二夜、三夜期间也。 「模拟战」者,凡有示现〔演练〕互相击打之处。 「列兵」者,此等(注47)是象军、此等是马军、此等是车军、此等是步军也。 「配兵」者,象军在此、马军在此、车军在此、步军在此之谓也。 「阅兵」者,有象兵队、马兵队、车兵队、步兵队。三象兵者,最少之象兵队;三马兵者,最少之马兵队;三车兵者,最少之车兵队;四人持武器之步兵者,最少之步兵队。 为观而往者,突吉罗。立彼处而观者,波逸提。离见处复数数回见者,波逸提。为见一人一人而往者,突吉罗。于彼处立观者,突吉罗。离观处复再三回见者,突吉罗。 (二)立于僧园观之,兵队来比丘之立处、坐处、卧处展示战斗,比丘正在行道时见之,有应作之事往而见之,于事故时,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五裸行品—— 摄颂 饼语跋难陀等三 以及个别特信家 摩诃男与波斯匿 军射此等以为十 一 尔时,佛世尊游行于支提国而往跋陀越邑。牧牛者、牧畜者、农夫、旅人等见世尊远远而来。见已,白世尊:「大德!请世尊勿往安巴提达。大德!安巴提达编发梵志之庵,住有神通、猛毒之龙,勿使彼害世尊。」如斯言时,世尊默然。二次……乃至……三次,牧牛者、牧畜者、农夫、旅人白世尊:「大德!安巴提达… …勿使彼害世尊。」第三次,世尊仍旧默然。于是,世尊渐渐游行至跋陀越邑。世尊即住于跋陀越邑。其时,具寿娑伽陀至安巴提达编发梵志之庵。至已,入火舍设草之敷具,结跏趺坐,端正身躯,令起正念于前。其时,彼龙见具寿娑伽陀入,怒而吐烟。具寿娑伽陀亦吐烟;彼龙不胜怒而放出火焰,具寿娑伽陀亦入于火界三昧而放火焰。于是,具寿娑伽陀以火焰降伏毒龙之火焰。后,往跋陀越邑。时,世尊于跋陀越邑随意住宿,而后向憍赏弥出发游行。憍赏弥之优婆塞闻悉尊者娑伽陀与安巴提达毒龙决斗之事。世尊亦渐渐游行至憍赏弥。时,憍赏弥之优婆塞奉迎世尊后,至具寿娑伽陀处。至已,向具寿娑伽陀问讯而一面立。憍赏弥之优婆塞立于一面,语具寿娑伽陀曰:「大德!尊师等有何种喜好且难得之物?我等当早作豫备。」如是言时,六群比丘对憍赏弥之优婆塞等如此言:「贤者!纯净伽普提伽(kapotika酒名),乃比丘等喜好且难得之物,汝等应备此物。」 于是,憍赏弥之优婆塞每家豫备纯净之伽普提伽,见具寿娑伽陀来乞食,而语娑伽陀曰:「大德!尊者娑伽陀!请汝饮伽普提伽。」于是,具寿娑伽陀于每家饮纯净之伽普提伽,出镇时,倒卧于镇口。其时,世尊与众多比丘俱出此镇,见具寿娑伽陀倒卧于镇口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扶持娑伽陀。」「如是!世尊」诸比丘应诺,将具寿娑伽陀带回僧园,令其头向世尊而卧。然而具寿娑伽陀转身,足向世尊而卧。其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先前娑伽陀是否恭敬且顺从如来耶?」「然!世尊!」「诸比丘!今娑伽陀恭敬且顺从耶?」「世尊!不然!」「诸比丘!娑伽陀与安巴提达之龙共斗耶?」「然!世尊!」「诸比丘!娑伽陀今仍能与龙斗耶?」「世尊!不能斗。」「诸比丘!是否饮应饮之物而成无意识耶?」「不然!世尊!」「诸比丘!娑伽陀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诸比丘!何以娑伽陀饮酒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饮须罗、面罗耶〔酒〕者,波逸提。」 二(一)a「饮」者,若饮如草叶端之量,亦波逸提。 a1 「须罗〔酒〕」者,为小麦酒、饼酒、米酒、酵母酒、〔此等之〕调合酒。 a2 「面罗耶〔酒〕」者,为花酒、果酒、蜜酒、甘蔗酒、〔此等之〕调合酒。 (二)于酒有酒想而饮,波逸提。于酒有疑想……于酒有非酒想而饮者,波逸提。于非酒有酒想者,突吉罗。于非酒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酒有非酒想者,不犯也。 (三)于非酒而有酒色、酒香、酒味而饮之,饮以〔酒〕调羹(注48)、调肉、调麻油者,庵摩罗果汁,非酒而含有酒精之物,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以指胳肢十七群比丘而令笑,彼比丘窒息气绝而死。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以指胳肢比丘而令笑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令笑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令笑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以指胳肢者,波逸提。」 二(一)「以指胳肢」者,受具戒者欲使受具戒者笑而以身触其身者,波逸提。 (二)于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以指胳肢令笑者,波逸提。于受具戒者有疑想……于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以身触着于身上之〔衣服等〕者,突吉罗。以着于身上之物触身者,突吉罗。以着于身上之物触着于身上之物者,突吉罗。以投物触身者,突吉罗。以投物触着于身上之物者,突吉罗。以投物触所投物者,突吉罗。 于未受具戒者,以身触身者,突吉罗。以身触着于身上之物……以着于身上之物触身……以着于身上之物触其着于身上之物……以投物触身……以投物触着于身上之物……以投物触所投物者,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罗。未于未受具戒者有未受者具戒者想,突吉罗。 (三)无令笑之意、因事而触,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十七群比丘嬉戏于阿致罗筏底河水中。时,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与摩利皇后于高楼上,见十七群比丘嬉戏于阿致罗筏底河水中,言摩利皇后曰:「摩利!受汝供养者戏于水中。」「大王!必是世尊未制立学处,或彼诸比丘不知已制立。」其时,拘萨罗国波斯匿王曰:「以何种方式,我不告而世尊能知诸比丘嬉戏于水中耶?」于是,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令人迎请十七群比丘而赐与大砂糖块,即曰:「尊者!将此糖块供奉世尊。」十七群比丘持此糖块至世尊处而言:「世尊!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以此糖块供奉世尊。」「诸比丘!汝等于何处见王耶?」「世尊!于阿致罗筏底河之水中嬉戏时。」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嬉戏于水中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嬉戏于水中者,波逸提。」 二(一)「嬉戏于水中」者,为嬉戏于过踝之〔深〕水中,或沈、或浮、或泳者,波逸提。 (二)嬉戏于水中而有嬉戏想者,波逸提。嬉戏于水中而有疑想……嬉戏于水中而无嬉戏想者,波逸提。于足踝以下之水中嬉戏者,突吉罗。嬉戏于船中,突吉罗。以手、或足、或杖、或小石打于水者,突吉罗。玩弄盛于器中之水、或酸粥(注49)、或牛乳、或酪、或染汁、或小便、或泥等者,突吉罗。非于水中嬉戏而有嬉戏想者,突吉罗。非于水中嬉戏而有疑想者,突吉罗。非于水中嬉戏而无嬉戏想者,不犯也。 (三)无嬉戏之意,因事务入于水中而或沈、或浮、或泳,欲至彼岸而或沈、或浮、或泳,于事故时,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憍赏弥国瞿师罗园。其时,具寿阐陀为非法行。诸比丘作如是言:「友!阐陀!勿如是作,此非净行。」彼以轻侮之态相向。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具寿阐陀为轻侮耶?」……乃至……「阐陀!汝实为轻侮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何以为轻侮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轻侮〔之态度〕者,波逸提。」 二(一)「轻侮」者,有二种轻侮:人轻侮与法轻侮。「人轻侮」者,受具戒者依制戒而言时,谓:「彼为被除却者、附有罪者、被叱责者,彼之语当无效。」而轻侮之者,波逸提。「法轻侮」者,受具戒者依制戒而言时,谓:「如何灭、或除、或驱出此人(注50)。」或言不欲学其法而轻侮之者,波逸提。 (二)于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轻侮,波逸提。于受具戒者有疑想……于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受具戒者以非制戒而言时,谓:「此不利于制邪、除恶、端正、敬重、精进」而轻侮,突吉罗。未受具戒者依制戒或非制戒而言时,谓:「此不利于制邪……」而轻侮,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罗。 (三)言:「如是疑问从我等之师学习。」,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使十七群比丘恐怖,彼等因受恐怖而哭泣。诸比丘作如是言:「友!汝等何故哭泣耶?」「友!六群比丘使我等恐怖。」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令彼等恐怖耶?」……〔参照波逸提五二• 一〕……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令比丘恐怖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比丘」者,他比丘也。 「令〔……〕恐怖」者,受具戒者欲令受具戒者恐怖,以色或以声、香、味、触促成,彼或恐怖或不恐怖者,波逸提。告示有贼、或蛇、或鬼之险道,彼或恐怖或不恐怖者,波逸提。 (二)于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令恐怖者,波逸提。于受具戒者有疑想……于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而令恐怖者,波逸提。欲令未受具戒者恐怖,以色或……促成,彼或恐怖或不恐怖者,突吉罗。告示有贼或……或不恐怖者,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罗。 (三)无令恐怖之意而以色或以声、香、味、触促成,或告示有贼、或蛇、或鬼之险道,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婆祇国胶鱼山邑恐怖林鹿野苑。其时,诸比丘于冬季,燃有孔之大木以暖身,孔中之黑蛇受火炙而出袭诸比丘,诸比丘纷纷逃散。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诸比丘燃火暖身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燃火暖身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愚人!何以燃火暖身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为暖身而燃火或令燃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其时,比丘等病。探病之诸比丘言诸病比丘:「友!堪忍否?得过否?「友!昔者我等燃火暖身,故我等安乐,然今为世尊所禁,畏慎而无以暖身,因此我等不安乐。」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听许病者燃火或令燃之以暖身,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无病而燃火或令燃之以暖身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制立学处。 二 尔时,诸比丘于熏钵(注51) 及火舍,畏慎而不燃火。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有适当理由者,听许其燃火或令燃之。诸比丘!汝等……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虽无病而燃火或令燃之以暖身,除有适当理由外,波逸提。」 三(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无病」者,无火,彼亦安乐也。 「病」者,无火,彼不得安乐也。 b' 「燃」者,若自燃之者,波逸提。 a 「火」者,火焰也。 b 「令燃」者,命他者,波逸提。命一次而屡屡燃者,波逸提。 a’ 「以暖身」者,为使温热也。 「除有适当理由外〕者,有适当理由者除外。 (二)于无病有无病想,为暖身而燃火又令燃者,除有适当理由外,波逸提。于无病有疑想……于无病有无病想……波逸提。举落下之燃木者,突吉罗。〔于〕病者有无病想者,突吉罗。病者有疑想,突吉罗。病者有病想者,不犯也。 (三)病者,由他燃〔火〕以暖身,炭之碎片以暖身,于燃灯、熏钵及火舍,有适当理由,事故(注52) 时,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其时,诸比丘于多浮陀温泉沐浴。时,摩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云:「我沐浴。」到多浮陀。乃于一面等待尊者等沐浴。比丘等沐浴至日暮,于是,频毘娑罗王因沐浴较迟,城门关闭,故停宿于城外。明朝擦单粗油而至世尊处,向世尊问讯而坐一面。世尊言坐于一面之摩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曰:「大王!何故晨涂单粗油而来耶?」时,频毘娑罗王告以其事。于是,世尊为频毘娑罗王说法……而令欢喜。王因世尊说法……欢喜,从座而起,礼敬世尊,右绕而去。其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僧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实见王而不知适量沐浴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愚人!见王而不知适量沐浴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半月以内若沐浴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其时,诸比丘于暑时、热时,畏慎不敢沐浴,以流汗之身而卧,衣服及卧具因而垢污。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听许暑时、热时,于半月以内沐浴。诸比丘……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半月以内若沐浴者,除适当之时期外,波逸提。适当之时期者,热 季终一个月半,雨季初之一个月,即两个月半之暑时、热时,此为适当之时期。」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三 其时,诸比丘病。探病之诸比丘对病比丘曰:「友!堪忍否?得过否?」「友!往昔,我等半月以内沐浴,是故我等安乐。然,今由世尊禁制之,畏慎不敢沐浴,是故我等不安乐。」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听许病比丘半月以内沐浴,诸比丘……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半月以内……热时、病时,此为适当之时期。」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四 尔时,诸比丘于营修事之后,畏慎不敢沐浴,以流汗之身而卧,衣服及卧具因而垢污。以……白世尊。「诸比丘!听许营造时,半月以内沐浴。诸比丘……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半月以内若沐浴者,除适当之时期外,波逸提……乃至……。」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五 尔时,比丘等行路,畏慎不敢沐浴,以流汗……白世尊。「诸比丘!行路时,听许半月以内沐浴,诸比丘……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半月以内若沐浴者,除适当之时期外,波逸提。适当之时期者…… 乃至……。」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六 尔时,众多比丘于露地作衣,为风尘所污,又天降小雨,诸比丘畏慎不敢沐浴,以湿身而卧,衣服及卧具因而垢污。以……白世尊。「诸比丘!风雨之时,听许半月以内沐浴。诸比丘……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半月以内若沐浴者,除因缘外,波逸提。因缘者,热季终之一个月 半,雨季初之一个月,即二个月半之暑时、热时,又病时、造作时、行路时、 风雨时,即此所谓因缘也。」 七(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半月以内」者,不足半月也。 「沐浴」者,用粉药(注53)或粘土沐浴者,每洗突吉罗。沐浴终了者,波逸提。 「除因缘外」者,因缘者除外。 「暑时」者,热季终一个月半。「热时」者,雨季初一个月,即应念「此二个月半为暑时、热时」可沐浴也。「病时」者,不沐浴,彼不安乐,当念「病时」可沐浴。「造作时」者,云乃至清扫房舍,当念「造作时」可沐浴。「行路时」者,当念「行半由旬」可沐浴,疾行者可沐浴,行已者可沐浴。「风雨时」者,受风尘或二三滴雨落于身上者,当念「风雨时」可沐浴。 (二)于不足半月有不足想,除适当之时期沐浴者外,波逸提。于半月以内有疑想……于半月以内有以上想……波逸提。半月以上有以下想者,突吉罗。半月以上有疑想者,突吉罗。于半月以上有以上想者,不犯也。 (三)于适当之时期、半月沐浴、半月以上沐浴、至彼岸时沐浴、于偏僻地、于事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众多比丘与遍行外道从沙祇往舍卫城道路中,途中出现劫贼掠夺彼等。舍卫城之王兵出而捕捉劫贼及所盗物,遣使至诸比丘处曰:「诸大德!请认领各自之衣物。」诸比丘无法分别认领。彼等讥嫌非难:「何以诸大德无法分别认领各自之衣耶?」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僧,为诸比丘说相应适正之法后,告诸比丘曰:「然,诸比丘!以十利故,我为诸比丘制立学处,为摄僧、为僧安乐……乃至……为令正法久住、为敬重律。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得新衣之比丘,应取(54)三种坏色(55)中之一坏色,即青色、泥色或黑褐色(56)也。 若比丘不取三种坏色中之一坏色而着用新衣者,波逸提。」 二(一)「新」者,云未行净法。 「衣」者,六种衣中之一衣也。 「应取三种坏色中之一坏色」者,虽如草叶端之衣亦当取之。 「青色」者,铜青或蓝青之二种青色。「泥色」者,〔泥〕水色。「黑褐色」者,云任何之黑褐色。 「若比丘不取三种坏色中之一坏色」者,如不取三种坏色中之一坏色,如草叶端而着用新衣者,波逸提。 (二)于不取有不取想而着用者,波逸提。于不取有疑想……于不取有取想而着用者,波逸提。于取有不取想者,突吉罗。于取有疑想者,突吉罗。于取有取想者,不犯也。 (三)取而着用、点净消失时、点净处破时、以点净缝于不点净物时、于补缀布、于坚缘布,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具寿跋难陀释子,亲自以衣净施同学之共住比丘,却不还与彼而着用之。于是,彼比丘以此事语诸比丘:「友!彼具寿跋难陀释子亲自以衣净施于我,却不还与我而着用之。」……乃至……「跋难陀!汝实以衣与比丘……着用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何以……着用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对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或沙弥尼,亲自以衣净施(注57) ,不 还与彼而着用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对比丘」者,即对其他比丘。 「比丘尼」者,于二部僧中受具戒者。「式叉摩那」者,于二年学习六法者。「沙弥」者,受十戒者。「沙弥尼」者,女子受十戒者。 「亲自」者,由自己净施。 「衣」者,言六种衣中之一衣,已达应净施之最下量〔以上〕者。 「净施」者,有二种净施:对面净施与展转净施。「对面净施」者,言:「我以此衣施与汝或某甲。」〔而与之〕。「展转净施」者,言:「我为净施此衣而给与汝。」彼应言:「谁是汝之亲友、知人耶?」答:「某甲、某甲也。」彼应言:「我当施与彼等,彼等之所有物,请汝代彼等着用或施舍(注58)或请汝随缘处理。」 「不还与」者,不〔还〕与彼,不施舍而着用,波逸提。 (二)于不还与有不还与想而取用者,波逸提。于不还与有疑想……于不还与有还与想而取用者,波逸提。受持之或赠他者,突吉罗。于还与有不还与想者,突吉罗。于还与有疑想者,突吉罗。于还与有还与想者,不犯也。 (三)彼给与或施舍而取用,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十七群比丘不收藏诸资具,六群比丘隐藏十七群比丘之钵、衣。十七群比丘对六群比丘言:「友!还与我等之钵、衣。」六群比丘笑,而十七群比丘哭。诸比丘如是言:「友!汝等何故哭泣耶?」「友!此六群比丘等隐藏我等之钵、衣。」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隐藏比丘等之钵、衣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隐藏比丘等之……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隐藏比丘等之……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隐藏或令隐藏其他比丘之钵、衣或坐具、针筒、腰带,虽为戏笑, 亦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a' 「隐藏」者,自隐藏者,波逸提。「或令隐藏」者,令他隐藏者,波逸提。命令一次而屡屡隐藏者,波逸提。 「比丘之」者,其他比丘之〔物〕。 「钵」者,有二种钵:铁钵及泥钵。 「衣」者,于六种衣中之一衣,应净施之最下量〔以上〕者。 「坐具」者,云有边缘之坐具。 「针筒」者,有针或无针之物。 「腰带」者,有二种腰带:布条或有编织之带。 a 「虽为戏笑」者,以嬉戏为目的。 (二)于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隐藏或令隐藏钵……腰带,虽为戏笑,波逸提。于受具戒者有疑想……于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虽为戏笑或令隐藏其他之资具者,突吉罗。虽为戏笑,而藏或令藏未受具戒者之钵、衣或其他之资具者,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罗。 (三)非为戏笑、〔因〕杂乱而收藏之(注59)、〔想〕说法之后给与而收藏之,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六饮酒品—— 摄颂 饮酒与指水 轻侮恐怖火 沐浴及坏色 不还与藏之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具寿优陀夷〔曾〕为弓士,不喜乌鸦。彼射乌鸦而断其头,顺次穿置于串刺物上。诸比丘作如是言:「友!此等乌鸦为谁所杀耶?」「友!是我。我不喜乌鸦。」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具寿优陀夷故意夺生物之命耶?」……乃至……「优陀夷!汝实故意夺……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何以故意夺……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故意夺生物之命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故意」者,明知犯罪而存心〔进行〕也。 a 「夺〔……〕命」者,断、止其命根以破坏其生命之相续也。 a’「生物」者,指畜生而言。 (二)于生物有生物想而夺其命者,波逸提。于生物有疑想而夺其命者,突吉罗。于生物有非生物想者,突吉罗。于非生物有生物想者,突吉罗。于非生物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生物有非生物想者,不犯也。 (三)非故意者、无念者、无知者、无杀意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知水中有虫而饮用。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知水中有虫而饮用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饮用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饮用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知水中有虫而饮用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由他人告彼。 「有虫」者,知饮之当令其死,知而饮用者,波逸提。 (二)于有虫有有虫想而饮者,波逸提。于有虫有疑想而饮者,突吉罗。于有虫有无虫想而饮者,不犯也。于无虫有有虫想者,突吉罗。于无虫有疑想者,突吉罗。于无虫有无虫想者,不犯也。 (三)不知有虫、知无虫、知饮之不死而饮,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知诤事已如法裁决,欲令再羯磨而骚乱:「不成羯磨、不善羯磨,应再羯磨;不成裁决、不善裁决,应再裁决。」 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知……而骚乱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知……而骚乱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知……而骚乱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知诤事已如法裁决,欲令再羯磨而骚乱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他人告之。 a 「诤事」者,有四种诤事:争论诤事、非难诤事、罪过诤事、义务诤事。 a'「如法」者,依法、依律、依师教而行,此名如法。 「欲令再羯磨而骚乱」者,云:「不成羯磨、不善羯磨,应再羯磨;不成裁决、不善裁决,应再裁决。」而骚乱者,波逸提。 (二)于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骚乱者,波逸提。于如法羯磨有疑想而骚乱者,突吉罗。于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骚乱者,不犯也。于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三)知所作羯磨依于非法、或依别众、或对不相应羯磨而骚乱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具寿跋难陀释子故意犯出精罪,而向同学之共住比丘言:「友!我故意犯出精罪,勿告其他任何人。」其时,另一比丘故意犯出精罪,对其罪,乞求僧伽〔令其〕别住,僧伽对其罪给予别住。彼行别住时,见彼比丘而作是言;「友!我故意犯出精罪,而向僧伽乞求别住,僧伽对是罪与我别住,〔于是〕我别住。友!我受〔别住〕,具寿请以『彼受』而忆持我!」「友!其他任何犯此罪者亦如是行耶?」「然!友!」。「友!彼具寿跋难陀释子故意犯出精罪而语我:『勿告任何人。』」「然!友!汝岂非覆藏耶?」「然!友!」 其时,彼比丘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比丘知而覆藏他比丘之粗罪耶?」……乃至……「比丘!汝实覆藏他比丘之……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何以知他比丘之粗罪而覆藏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知〔他〕比丘之粗罪,若覆藏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a 「知」者,自知或他人告彼。 a’「比丘之」者,他比丘之……。 「粗罪」者,四波罗夷及十三僧残。 「若覆藏」者,知此而诸比丘虽非难、令忆持、叱责、轻蔑、羞辱亦不语而放弃其责任者,波逸提。 (二)于粗罪有粗罪想而覆藏者,波逸提。于粗罪有疑想而覆藏者,突吉罗。于粗罪有非粗罪想而覆藏者,突吉罗。于非粗罪而覆藏者,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之粗罪或非粗罪或不净行而覆藏者,突吉罗。于非粗罪有粗罪想者,突吉罗。于非粗罪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粗罪有非粗罪想者,突吉罗。 (三)〔恐〕僧伽将有斗诤、纷乱、异执、口论等而不告,〔恐〕将有破僧、僧不和合而不告,〔知〕此是粗恶残酷〔恐〕生命危难、梵行危难而不告,不见其他之如法比丘而不告,无覆藏之意而不告,依自己之行令知而不告,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其时,王舍城有十七群比丘之亲友童子,优波离童子为彼等之首领。时,优波离之父母作是思惟:「于我等死后,以何方便令优波离生活安乐,无有劳苦。」优波离之父母又作如是思惟:「若使优波离学书,我等死后,生活安乐,无有劳苦。」其时,优波离之父母〔再〕作如是思惟:「若优波离学书则有指痛。若优波离学计数,彼于我等死后,生活安乐,无有劳苦。」时,优波离之父母又思惟:「若优波离学计数,则有胸苦。若优波离学画,彼于我等死后,生活安乐,无有劳苦。」其时,优波离之父母复思惟:「若优波离学画,则有眼痛。彼若为沙门释子,容易持戒,容易修行,取用美食,睡卧不通风之床,若优波离于沙门释子中出家者,彼于我等死后,生活安乐,无有劳苦。」 优波离童子闻父母之对谈。于是,优波离童子往彼童子等处而作是言:「来!我等于沙门释子中出家。」「汝若出家,我等亦出家。」于是,彼童子等各往其父母处而作是言:「请准许我从家出离而入无家。」其时,彼童子之父母:「此童子等所愿皆同而所志亦善。」因此,听许其〔出家〕。彼等往诸比丘处,请求出家,诸比丘受彼等出家而令受具戒。 彼等天未明即起而哭叫:「给我粥!给我食物!给我硬食!」诸比丘作是言:「友!待至天明,有粥即喝,有食即食,有硬食即食。若无粥、无食或硬食即往乞食。」诸比丘如是言时,彼等比丘仍哭叫:「给我粥!给我食物!给我硬食!」〔一面喊叫一面〕使卧床散乱不堪。 世尊于天未明,起而闻童子等〔哭叫〕声,向具寿阿难曰:「阿难!何以有童子哭叫声?」其时,阿难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众而问诸比丘曰:「诸比丘!据悉诸比丘实明知而令未满二十岁之童子受具足戒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何以彼等愚人明知未满二十岁而授以具足戒耶?诸比丘!未满二十岁者,不能忍耐寒、暑、饥、渴、蚊、虻、风、热、虫、蛇之触,又不能忍受恶言、诽谤与肉身感受之苦、极苦,激烈之辛劳、不愉快、不适意,甚至能夺命般之苦痛。诸比丘!满二十岁者,能忍耐寒、暑、饥、渴… …苦痛。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知未满二十岁而授予具足戒者,此人不得戒,〔尊证〕之诸比丘当受 呵责,于彼比丘,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他人告彼也。 「未满二十岁」者,不足二十岁。 欲授具足戒而求僧众、或阿阇梨、或钵、或衣并选戒场,突吉罗。由白突吉罗、二羯磨语突吉罗。羯磨语竟者和尚波逸提,僧众及阿阇梨突吉罗。 (二)于未满二十岁有未满二十岁想而授具戒者,波逸提。于未满二十岁有疑想而授具戒者,突吉罗。于未满二十岁有满二十岁想而授具戒者,不犯也。于满二十岁有未满二十岁想者,突吉罗。于满二十岁有疑想者,突吉罗。于满二十岁有满二十岁想者,不犯也。 (三)于未满二十岁有满二十岁想而授具戒、于满二十岁有满二十岁想而授具戒,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有一商队由王舍城欲往跋谛耶罗伽。一比丘向商队诸人曰:「我亦与诸公同行。」「大德!我等为藏匿税物。」「诸公当知。」官人等闻悉:「据传商队将藏匿税物。」而于途中寻求。彼等官人捕捉商队而言比丘曰:「大德!尊者何故明知贼商队而与之同行耶?」留难之后,予以释放。于是,该比丘至舍卫城,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比丘明知贼商队而相约同行耶?」……乃至……「比丘!汝实知……行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何以明知……行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明知贼队而共同豫约同路而行者,乃至一聚落间,亦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由他人告彼。 「贼队」者,盗贼或将行贼事者,或有尚未行〔贼事〕者、或于王处行盗、或藏匿税物。 「共同」者,一起。 「豫约」者,谓:「贤者!我等同往。」「尊者!我等同往。」「尊者!我等同往。」「贤者!我等同往。」「于今日、明日或后日我等同往。」如此豫约者,突吉罗。 「乃至一聚落之间」者,于附近之村落,每村落间,波逸提。于无村落之旷野,每半由旬,波逸提。 (二)于贼队有贼队想而豫约同路行者,虽一聚落间亦波逸提。于贼队有疑想……突吉罗。于贼队有非贼队想……不犯也。诸比丘豫约而诸人不豫约,突吉罗。于非贼队有贼队想者,突吉罗。于非贼队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贼队有非贼队想者,不犯也。 (三)不豫约而往、诸人豫约而诸比丘不豫约、违约而行、于诸事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一比丘往舍卫城之途中,于拘萨罗国经过一村落之入口。一女人与夫争吵而从村落出,见彼比丘而言:「大德!尊师往何处耶?」「姊!我往舍卫城。」「我与尊者同往。」「来,姊!」其时,女之夫由村落出而问诸人:「诸位曾见如是妇耶?」「彼女人与出家者同往矣!」于是,彼人追及并捉比丘而予以殴打后放之。于是,该比丘于树下放火焰而坐。其时,妇人告其夫曰:「非彼比丘要我同行,乃我〔请〕与彼比丘共往也,彼比丘非恶徒,应去向彼谢罪。」其夫乃向比丘谢罪。 其时,比丘至舍卫城,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与女人共约同路而行耶?」……乃至……「比丘!汝实与女人共约同路而行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何以与女人……行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与女人共同豫约同道而行,虽一聚落之间,亦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饿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语、恶语、粗语、非粗语者。 「一共」者,一起。 「豫约」者,「姊!我等同往。」「尊师!我等同往。」「尊师!我等同往「姊!我等同往。」「于今日或……」〔参照波逸提六六• 二(一)〕。 (二)于女人有女人想而共约同路者,虽一聚落间,亦波逸提。于女人有疑想……于女人有非女人想……波逸提。比丘豫约而女人不豫约者,突吉罗。夜叉女、或饿鬼女、或黄门、或畜生女之变成人身而共约同路者,虽一聚落间,亦突吉罗。于非女人有女人想者,突吉罗。于非女人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女人有非女人想者,不犯也。 (三)不豫约而往、女人豫约而比丘不豫约、违约而往、于诸事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有一名阿利咤比丘原为驯鹰师,心生如是恶见:「如我知解世尊所说之法,凡是世尊所说:『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众比丘闻之:「原为驯鹰师之阿利咤比丘生起如是恶见:『如我……不足以障道。』于是,诸比丘至原为驯鹰师之阿利咤比丘处作如是言:「友!阿利咤!汝实生如是恶见:『如我……不足以障道。』耶?」「真正如是。友!如我知解世尊所说之法,凡是世尊所说:『此等是障道法。』行之亦不足以障道。」「友!阿利咤!勿作是说,勿诽谤世尊。对世尊诽谤是不善,世尊实未曾作如是说。友!阿利咤!世尊依种种方便,所说障道之法确是障道,而行此等〔障道法〕者足以障道也。世尊说诸欲者,乐味少、苦痛多、失望多、于此处患难更多。世尊说诸欲,喻如骸骨也,苦痛多、失望多、于此处患难更多。世尊说诸欲,喻如肉片……乃至……世尊说诸欲,喻如草炬……乃至……世尊说诸欲,喻如火坑……乃至……世尊说诸欲,喻如梦……乃至……世尊说诸欲,喻如借用物……乃至……世尊说诸欲,喻如树果……乃至……世尊说诸欲,喻如屠杀场……乃至……世尊说诸欲,喻如刀、戟……乃至……世尊说诸欲,喻如蛇头,苦痛多、失望多、于此处患难更多也。」 原为驯鹰师之阿利咤闻诸比丘如是说,仍刚强顽固执取其恶见:「友!我实知解世尊所说之法,凡是世尊所说:『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诸比丘因不能使原为驯鹰师之阿利咤比丘离此恶见,乃至世尊处,以此事白世尊。其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众问原为驯鹰师之阿利咤比丘曰:「据说汝实起如是恶见:『如我知解世尊……不足以障道。』耶?」「世尊!实然!」「愚人!汝究竟由谁了知我教示如是之法耶?愚人!我岂非以种种方便说障道之法是障道法也,行此足以障道耶?我说诸欲,乐味少、苦痛多、失望多、于此处患难更多,我说诸欲,喻如骸骨……我说诸欲,喻如蛇头,苦痛多、失望多、于此处患难更多。然,愚人!汝由己之误解而诽谤我等,并且自破坏,多积不善业。愚人!此实导致汝长夜不利之苦痛。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作如是语:『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说之法,凡是世尊所说:「此等 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诸比丘应对此比丘作如是言:『具寿! 勿作如是言,勿诽谤世尊,对世尊诽谤者实不善,世尊实不作如是说。友!世 尊以种种方便说示之障道法,确是障道也,而行此等〔障道法〕者足以障道。』 此比丘〔闻〕诸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其舍弃〔恶见〕,应三 次谏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如是语」者,言:「我〔实知解〕世尊所说之法……不足以障道。」 a 「诸比丘」者,闻〔恶见〕之其他比丘应向彼等曰:「具寿!勿作如是言……足以障道。」应二次言之、三次言之,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闻而不言者,突吉罗。当引彼比丘于僧中言之:「具寿!勿作如是言… … 足以障道。」应二次言之、三次言之,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 a’「此比丘」者,语如是之比丘也。 应劝告其比丘。「诸比丘!应如是谏告。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某甲比丘起如是之恶见:「我知解世尊之……不足以障道。」 彼不舍此恶见,若僧时机可者,则僧为使某甲比丘舍其恶见而劝告之。』如是 表白。 『大德僧!请听!某甲比丘……不舍〔其恶见〕,僧为使某甲比丘舍其恶见而劝 告之。诸大德中,为劝告某甲比丘令舍其恶见,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我二 次言此事……乃至……我三次言此事。大德僧……不忍者请说。 僧劝告某甲比丘令舍其恶见已。僧已忍,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罗、二羯磨语突吉罗、羯磨语竟者波逸提。 (二)于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不舍者,波逸提。于如法羯磨有疑想……于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不舍者,波逸提。于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三)未被劝告者、舍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知之而与如是说〔恶见〕、不受法之处分、不舍成见之阿利咤比丘共事、共住或共宿。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知之而……共事、共住或共宿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知之……共事、共住或共宿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知之……共事、共住或共宿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知之而与如是说〔恶见〕、不受法之处分、不舍成见者共事、共住或 共宿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或他人语彼或彼自语。 「如是说〔恶见〕」者,「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说之法,凡是世尊所说:『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作如是之说者。 「不受法之处分」者,被举罪而未回复清净(解罪)者。 「不舍成见」者,未舍此见者。 「与〔……〕共事」者,共事有两种:食共事与法共事。「食共事」者,将食物给与或受取者,波逸提。「法共事」者,〔为彼〕诵〔法〕或令〔彼〕诵〔法〕,依句而诵或令诵者,句句波逸提。依字而诵或令诵者,字字波逸提。 「共住」者,与被举罪者共布萨、自恣或作僧羯磨者,波逸提。 「或共宿」者,于同一覆盖处,于被举罪者所卧处,比丘卧之,波逸提。比丘之卧处,被举罪者卧之,波逸提。两者共卧者,波逸提。起立之后,再三卧者,〔各〕波逸提。 (二)于被举者有被举者想而共事、共住或共宿者,波逸提。于被举者有疑想……突吉罗。于被举者有非被举者想……不犯也。于非被举者有被举者想者,突吉罗。于非被举者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被举者有非被举者想,不犯也。 (三)知非被举者、知被举而解罪者、知已舍其见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骞荼沙弥起如是恶见:「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说之法,凡是世尊所说:『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诸比丘闻骞荼沙弥起如是恶见……〔参照波逸提六八• 一。「原为驯鹰师之阿利咤比丘」换为「骞荼沙弥」,「阿利咤」 换为「骞荼」;答彼比丘之中,「友!」换为「大德!」〕……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令已信者转向他去也。」〔世尊〕呵责已、说法已,告诸比丘曰:「然,诸比丘!僧伽应摈灭骞荼沙弥。诸比丘!如是摈灭之—— 「友!骞荼!从今以后,汝不得称世尊是汝师。其他沙弥得与诸比丘共宿二夜、 三夜,汝即不得。〔请汝〕远去之,消失之。」于是,僧伽摈灭骞荼沙弥。 其时,六群比丘知如是被摈灭之骞荼沙弥而予以抚慰、或伺候、共事复又共宿。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知被摈灭之骞荼沙弥而予以抚慰、或伺候、共事复又共宿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知被摈灭之骞荼沙弥,而予以抚慰、或伺候、共事复又共宿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等知……共宿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沙弥如是言:『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说之法,凡是世尊所说:「此等是障道法。」 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诸比丘应对此沙弥作如是言:『友!沙弥!勿作如是 言,勿诽谤世尊,对世尊诽谤者实不善,世尊实不作如是说。友!沙弥!世尊 以种种方便〔说示之〕障道法,确是障道也,而行此等〔障道法〕者足以障道。』 诸比丘对该沙弥作如是言已,〔该沙弥〕尚固执者,诸比丘当告以:『友!沙 弥!从今以后,汝不得称世尊是汝师,其他沙弥得与诸比丘共宿二夜、三夜, 而汝不得。〔请汝〕远去之、消失之。』任何比丘知如是被摈灭之沙弥而予以抚 慰、或伺候、或共事、或共宿者,波逸提。」 二(一)「〔被指定为〕沙弥」者,称为沙弥也。 「如是言」者,言:「如我知解世尊……不足以障道。」者。 a 「由诸比丘」者,所见闻之其他比丘也。彼等应言:「友!沙弥!勿作如是言……行之足以障道。」应二次言之、三次言之,若舍则善,若不舍,则诸比丘应对其沙弥言:「友!沙弥!从今以后……消失之。」 a'「此沙弥」者,〔作〕如是〔恶〕说之沙弥。 「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自知、他人语彼或彼自语。 「如是被摈灭」者,斯被摈灭。 「〔被指定〕沙弥」者,〔指执恶见〕之沙弥。 「抚慰」者,向彼言:「我当施与钵、衣,或读诵或询问。」如是抚慰者,波逸提。 「或伺候」者,为彼令取粉药、或粘土、或杨枝、或含嗽水者,波逸提。 「或共事」者,二种共事之食共事……字字波逸提。 「或共宿」者,摈灭沙弥所卧之覆盖处,比丘卧者,波逸提。比丘所卧之处而被摈灭沙弥卧之者,波逸提。两者卧之,波逸提。起立之后,再三卧者,波逸提。 (二)于摈灭者有摈灭想而抚慰、或伺候、或共事、或共宿者,波逸提。于摈灭者有疑想……突吉罗。于摈灭者有非摈灭想……不犯也。于非摈灭者有摈灭想,突吉罗。于非摈灭者有疑想,突吉罗。于非摈灭者有非槟灭想,不犯也。 三 知非摈灭者、知舍其见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七有虫水品——-- 摄颂 故意杀虫及发诤 覆藏粗罪未二十 贼队豫约阿利咤 被举骞荼十学处 一 尔时,佛世尊在憍赏弥国瞿师罗园。其时,具寿阐陀行非法。诸比丘作如是言:「友!阐陀!勿如是为,此非净法。」彼答言:「友!我未询问其他堪能持律之比丘,我当不持此学处。」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具寿阐陀被诸比丘如法言之,而作如是言:『友!我未……不持此学处。』耶?」……乃至……「阐陀!汝实由诸比丘如法言之,而作如是言:『友!我未……不持此学处。』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何以被诸比丘如法言之,而作如是言:『友!我未……不持此学处。』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虽由诸比丘如法言之,若作如是言:『友!我未询问其他堪能持律之 比丘,我当不持此学处。』者,波逸提。诸比丘!学戒之比丘应了知、询问、 熟虑之,此为斯时之法也。」 二(一)「任何」者,… … 比丘之意。 「由诸比丘」者,是由其他之诸比丘。 「如法」者,由世尊所制立之学处,此名为「如法」,依此而言,却作如是言:『友!我未询问其他之堪能者、持律者(注60)、智慧者、贤者、多闻者、如法说法者……波逸提。 (二)于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作如是言者,波逸提。于受具戒者有疑想……于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而作如是言者,波逸提。于未制戒时言:「此非于制邪、除恶、端正、敬重、精进有作用。」若言:「友!我未询问其他堪能者、持律者、智慧者(注61) 、贤者、多闻者、如法说法者之比丘,我当不持此学处。」者,突吉罗。未受具戒者于制戒或未制戒言:「此非于制邪……有作用。」若言:「友!我未询问其他堪能者、持律者、智能者、贤者、多闻者、如法说法者之比丘,我当不持此学处。」者,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罗。 「学戒」者,欲持学戒者。 「应了知」者,应当知解。 「应询问」者,〔应当询问:〕大德此是如何?此为何意耶? 「应熟虑」者,应思虑、应比较衡量之意。 「此为斯时之法」者,在此时此是如法。 (三)说:「我当知,我当持学戒。」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律、赞叹律、赞叹通达律者,再三赞叹具寿优婆离。诸比丘曰:「世尊以种种方便……赞叹优波离。友!我等当至具寿优波离处学律。」彼等众多之上座、中座、下座比丘至具寿优波离处学律。 其时,六群比丘作如是思惟:「友!今众多之上座比丘……学律。若彼等精通戒律,不论何处、何事、如何小事将要对我〔说:『有罪。』〕而引出。然,友!我等当诽谤律。」于是,六群比丘至诸比丘处,而作如是言:「说示此小小戒有何用?唯导致疑惑、苦恼、混乱而已!」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诽谤戒律耶?」乃至……「诸比丘!据云,汝等实诽谤戒律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诽谤律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于说示波罗提木叉时,若作如是言:『说示此小小戒有何用?唯导 致疑惑、苦恼、混乱而已!』而诽谤戒〔律〕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说示波罗提木叉时」者,诵或令诵或学习时。 「若作如是言」者,言:「说示此小小戒……唯导致……。」〔又言:「凡是学此者,有疑惑、有苦恼、有混乱。不学此者,无疑惑、无苦恼、无混乱。不诵此者胜、不取此者胜、不学此者胜,律〔宜〕消灭之!此诸比丘应不通晓律。」如此对受具戒者诽谤律者,波逸提。 (二)于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诽谤律者,波逸提。于受具戒者有疑想……于受具戒者有非受具戒者想……波逸提。诽谤其他之法者,突吉罗。对未受具戒者诽谤律或其他之法者,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罗。 (三)非欲诽谤而言:「来!汝学经、伽陀或论,〔而〕后学律。」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行非法,念:「应令知由不知而犯。」于说示波罗提木叉时,而作如是言:「我等今始知此法含于戒经中,收于戒经中,于每半月说示。」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于说示波罗提木叉时,而作如是言:『……始知……』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于说示波罗提木叉时,而作如是言:『……始知……』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于说示波罗提木叉时,而作如是言:『……始知……』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于每半月说示波罗提木叉时,若作如是言:『我今始知此法含于戒 经中,收于戒经中,于每半月说示。』若其他诸比丘知此比丘曾二、三次于说 示波罗提木叉时列席,勿再论,此比丘不能以不知之理由而脱〔罪〕。此时彼所 犯之罪,应依法处分,更应呵责其无知:『友!汝于说示波罗提木叉时,不一 心专念,故汝失利得。』因此无知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每半月」者,每布萨时。 「说示波罗提木叉时」者,〔和尚〕诵说时也。 「若作如是言」者,行非法之后,念:「令知由不知而犯。」而于说示波罗提木叉时作如是言:「我今始知……」者,突吉罗。 「此〔比丘〕」者,欲欺伪之比丘,诸比丘!对此以前曾列席之比丘……当以无知呵责之。「诸比丘!应如是呵责之。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某甲比丘于说示波罗提木叉时,不一心专念(注62)。若僧伽时机 可者,则僧伽应举某甲比丘无知之罪。』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不专念,僧伽应举某甲比丘无知之罪。诸大德中, 对于举某甲比丘无知之罪,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 僧举某甲比丘无知之罪已。僧已忍……我如是知解。』」 不举无知之罪而言不知者,突吉罗。已举无知之罪〔尚〕言不知者,波逸提。 (二)于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言无知者,波逸提。于如法羯磨有疑想……于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言无知者,波逸提。于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言无知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疑想而言无知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罗。 (三)未闻〔律〕之广说,二、三次以内闻律之广说,无欺伪之意,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因瞋怒不喜而殴打十七群比丘,使彼等哭泣。诸比丘言:「友!汝等何故哭泣耶?」「友!六群比丘等因瞋怒不喜而殴打我等。」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瞋怒不喜而殴打诸比丘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瞋怒……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瞋怒……殴打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对比丘瞋怒不喜而殴打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对比丘」者,对其他之比丘。 「瞋怒不喜」者,谓不满足、愤懑、不快活。 「殴打」者,以身或所持物,或以投掷,乃至以〔小如〕莲叶程度〔之物〕殴打者,亦波逸提。 (二)于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以瞋怒不喜而打者,波逸提。于受具戒者有疑想……于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于未受具戒者以瞋怒不喜而殴打者,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罗。 (三)被任何事物所迫害、欲求逃脱而殴打,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瞋怒不喜,对十七群比丘举手作剑势,彼等怕被打而哭泣。诸比丘言:「友!汝等何故哭泣耶?」「友!彼六群比丘等瞋怒不喜,对我等举手作剑势。」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瞋怒不喜,对十七群比丘举手作剑势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瞋怒不喜,对十七群比丘举手作剑势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瞋……举手作剑势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对比丘瞋怒不喜而举手作剑势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对比丘」者,对其他比丘。 「瞋怒不喜」者,……不快活之谓。 「举手作剑势」者,以身或以所持物,即使举〔小如〕莲叶程度者,亦波逸提。 (二)于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瞋怒不喜而举手……〔参照波逸提七四• 二〕……为欲逃避而举手作势,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以无根之僧残罪诽谤其他比丘。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以……诽谤其他比丘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诽谤……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诽谤……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以无根之僧残罪诽谤其他比丘者,波逸提。」 二 (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a 「以无根」者,不见、不闻亦无嫌疑。 「僧残」者,十三僧残中之一也。 「诽谤」者,非难或令非难者,波逸提。 a’「其他比丘」者,其他之比丘。 (二)于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以无根僧残而诽谤者,波逸提。于受具戒者有疑想……于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以〔余之〕污行、恶见而诽谤者,突吉罗。诽谤未受具戒者,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罗。 (三)如此〔有犯〕想而非难或令非难,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故意使十七群比丘疑恼〔而言〕︰「友!世尊制戒,凡未满二十岁者,不得受具戒,然汝等未满二十岁而受具戒,汝等在我等看来,岂非未受具戒者耶?」彼等哭泣。诸比丘作是言:「友!何故哭泣耶?」「友!六群比丘等故意使我等疑恼。」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故意使诸比丘疑恼耶?」……乃至……「诸比丘!据云,汝等实故意使……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故意使……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对比丘故意使疑恼者,即使令彼等有少时不安,仅此动机而无其他 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对比丘」者,对其他之比丘。 「故意」者,知、确认、持有目的、有意而行。 「使疑恼」者,言:「汝实未满二十岁而受具戒,汝实非时食、汝实饮酒、汝实秘密与女人坐。」令起疑恼者,波逸提。 「仅此动机而无其他」者,无其他任何动机而使疑恼也。 (二)于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故意令起疑恼者,波逸提。于受具戒者有疑想……于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于未受具戒者故意令起疑恼者,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罗。 (三)无令起疑恼之意而言:「汝实未满二十岁而受具戒、汝非时……坐。汝应知,尔后勿起疑恼。」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与诸善比丘诤论。善比丘等作是言:「友!六群比丘是无惭愧者,不能与彼等诤论。」六群比丘作是言:「友!汝等何故以无惭愧之语侮辱我等耶?」「友!汝等于何处闻耶?」「我等近立于具寿之屏处听之。」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立于〔与〕己发生诤论而不知之诸比丘附近屏处而听耶?」……乃至……「诸比丘!据云,汝等实立于……诤论……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立于……诤论……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立于〔与己〕发生诤论而不和之诸比丘附近屏处而听者,『我听彼等 之所言』仅此动机而无其他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a’ 「立于〔……〕屏处而听」者,从彼等闻而欲非难、攻击、令困惑而往者,突吉罗。立于彼处闻者,波逸提。后往者欲闻而急行者,突吉罗。立于彼处而闻者,波逸提。先往者欲闻而停留者,突吉罗。立于彼处闻者,波逸提。往他比丘之立处或坐处或卧处,当他正在密语时,应謦欬或出声令知,若无謦欬或出声令知者,波逸提。 b' 「诸比丘」者,其他之诸比丘。 b 「发生诤论而不和」者,令起纷诤者。 a 「仅此动机而无其他」者,无其他任何理由,近立屏处而听。 (二)于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近立屏处而听者,波逸提。于受具戒者有疑想……于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波逸提。近立于未受具戒者屏处而听者,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罗。 (三)闻彼等之〔语〕而想停止、远离、消灭、自脱〔诤论〕而离去,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行非法,于对各自行羯磨时遮〔此〕,在〔异〕时,有事集僧伽,六群比丘因正在作衣,同意(注63)一比丘〔出席羯磨〕。时,僧众曰:「友!六群比丘唯来一人,然,我等对彼作羯磨。」而对彼行羯磨。于是,此比丘回到六群比丘处,六群比丘对此比丘作是言:「友!僧众作何事耶?」「友!僧众与我作羯磨。」「友!我等非为此而同意:〔与汝行羯磨。〕若我等知为汝行羯磨者,我等即不同意。」 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后言不平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后言不平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同意……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 … 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后言不平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如法羯磨」者,依求听羯磨、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之法,依律、依师而行,此谓如法羯磨。同意而言不平者,波逸提。 (二)于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同意而言不平者,波逸提。于如法羯磨有疑想……突吉罗。于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不犯也。于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三)知依非法、依别众或对不值得羯磨者行羯磨而言不平,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僧众有事而集会,六群比丘正在作衣,同意一比丘〔出席羯磨〕。时,僧伽告示为行此羯磨而集会之理由,该比丘曰:「彼〔六群比丘〕等同对各自行羯磨,诸师对谁行羯磨耶?」不同意,由座起立而去。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比丘于僧伽提议决断时,不同意,起座而去耶?」……乃至……「比丘!汝实于僧伽提议决断时……而去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何以于僧伽提议决断时……而去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于僧伽提议决断时,不同意,起座而去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于僧伽提议决断时」者,或事件之报告,或表白而未决,或羯磨未竟。 「不同意,起座而去」者,〔云:〕「何为?此羯磨不确定而不和合,不应作。」而去者,突吉罗。由众中离去,在伸手以内〔之距离〕者,突吉罗。离去伸手以外者,波逸提。 (二)于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不同意,起座而去者,波逸提。于如法羯磨有疑想……突吉罗。于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不犯也。于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三)认为僧伽可能有斗诤、不和、喧闹、诤论而离去,认为有破僧或僧不和合而离去,因依非法或依别众或不值得羯磨事而行羯磨故而离去,因病离去,为病者所用而离去,为大小便所催而离去,无遮羯磨之意想再归来而离去,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其时,具寿沓婆摩罗子为僧伽设坐卧具,而分配所请之饮食。当时,具寿所着之衣服单薄。其时,僧伽得一衣,于是,僧伽将此衣赠与具寿沓婆摩罗子。六群比丘讥嫌非难:「诸比丘随亲厚(注64),而将僧伽所得施他。」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由和合僧施与衣之后而言不平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由和合僧……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由和合僧……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由和合僧施与衣后,言:『诸比丘随亲厚,将僧之所得物转赠他人。』 而言不平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和合」者,僧众于同一界,共住者。 a’「与」者,自与也。 「衣」者,六种衣中之一衣,言应净施之最下量〔以上〕者。 a 「随亲厚」者,随友、随〔所〕知人、随亲友、随同一和尚、随同一阿阇梨。 「僧之〔……〕物」者,布施僧之物。 「所得」者,衣服、饮食、卧具、病资具药物,乃至粉药丸、杨枝、未织之丝。 「后〔……〕而言不平」者,由僧伽选定受具戒者之坐卧具分配者、或请食差遣者、或粥分配者、或果物分配者、或硬食分配者、或杂细物分配者、施与衣而言不平者,波逸提。 (二)于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施与衣而言不平者,波逸提。于如法羯磨有疑想……于如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波逸提。施与其他之资具时而言不平者,突吉罗。非由僧伽选定受具戒者之坐卧具分配者……杂细物分配者,施与衣或其他之资具而言不平者,突吉罗。由僧伽或选定或未选定之未受具戒者,以分配坐卧具、或……杂细物分配者,施与衣或其他之资具而言不平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不犯也。 (三)对于事实上依爱、瞋、痴、怖之心而作〔分配〕,言︰「与彼有何利益?唯失利得而已,不正之行。」如此抱不平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舍卫城有一群人云:「供食而后施衣。」而为僧众豫备具有施衣之供食。时,六群比丘至彼人群处作如是言:「贤者!此等之衣施与此等比丘。」「大德!我等不能与,每年由僧伽对我等行乞具有施衣之供食。」「贤者!僧伽有〔来自多处之〕施与物及食,此等〔六群比丘〕之衣止于汝等,见汝等〔施衣〕而住于此处,汝等若不与者,谁人与之?贤者!此等之衣施与此等比丘!〕于是,一群人受六群比丘之强请,所豫备施予僧伽之衣,便施与六群比丘,于僧伽〔唯〕施食。 诸比丘中知有为僧伽豫备具有施衣之供食,而不知衣已转施与六群比丘者言︰「贤者!请施衣与僧众!」「大德!〔已〕无〔衣〕,所豫备之衣已由六群诸师〔强索〕而转施与之。」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知已决定供养僧之所得物,却转施与其个人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知僧之……却转施与……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知僧之所得……却转施与……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明知已决定供养僧之所得物,却转施与其个人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知」者,或自知、或由他人语彼、或彼语也。 a 「已决定供养」者,发言:「我等将施与。」「我等将作。」此若转施与个人者,波逸提。 a1「僧之〔……〕物」者,布施僧之物。 a2「所得」者,衣服、饮食、卧具、病资具药物乃至粉药丸、杨枝、未织之丝。 (二)于已决定供养之物有已决定供养之物想而转施与个人者,波逸提。于已决定供养之物有疑想而转施与个人者,突吉罗。于已决定供养之物有非已决定供养之物想而转施与个人者,不犯也。于已决定供养于僧伽却转施与其他僧伽或塔庙者,突吉罗。已决定供养于塔庙,却转施与其他之塔庙或僧伽或个人者,突吉罗。于已决定供养于个人却转施与其他之个人或僧伽或塔庙者,突吉罗。于非决定供养之物而有已决定供养之物想者,突吉罗。于非已决定供养之物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决定供养之物,而有非已决定供养之物想者,不犯也。 (三)被问:「我等施与何处?」时,言:「汝等施与可得受用汝等之施物或可得果报或有久住之处,或又汝等之心所信乐之处。」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八如法品——- 摄颂 如法诽谤与无知打举手以及无根 故意屏听与不平同意沓婆并转施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命令守园人:「我欲往园林游行,汝当至园林清扫。」「遵命,大王!」彼守园人应诺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于园林清扫时,见世尊于一树下坐。见已,即至波斯匿王处作是言:「大王!园林已清扫,但世尊于彼处坐。」「善哉!我等〔去〕近侍世尊。」拘萨罗国波斯匿王至园林近世尊处。其时,有一优婆塞近侍世尊而坐。波斯匿王见优婆塞近侍世尊而坐,即惊异而立。时,波斯匿王作是思惟:「此恶人如是近侍世尊,甚不相应!」即至世尊处,问讯而一面坐。其时,优婆塞为尊重世尊,对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不示致敬,亦不起立行礼。时,波斯匿王内心不悦:「何以彼人于我来时,不问讯亦不起立行礼耶?」时,世尊知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内心不悦而谓王曰:「此优婆塞多闻而通达阿含,于欲爱已舍离。」其时,波斯匿王作是思惟:「此优婆塞无鄙劣者之理,连世尊亦称赞彼。」即对优婆塞言:「优婆塞!请说汝之所欲!」「大王!善。」时,世尊为拘萨罗国波斯匿王说法……令欢喜。波斯匿王由世尊之说法……欢喜,从座而起,礼敬世尊,右绕而去。 其时,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在高楼上,见优婆塞于车道中,手持伞盖而行。见已,呼之近前而言:「优婆塞!据云,汝多闻而通达阿含,愿为我之宫女等说法。」「大王!我由诸大德而知之,诸大德始可为王之宫女等说法。」 (二)其时,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知「优婆塞所言是实」即至世尊处,礼世尊已而一面坐。一面坐已,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世尊!愿请一比丘为我等之宫女说法。」时,世尊以法语教示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乃至……右绕而去。时,世尊告具寿阿难曰:「然,阿难!汝〔可〕为王之宫女说法。」「如是!世尊!」具寿阿难应诺,故时常为王之宫女说法。 时,具寿阿难晨着下衣,持上衣与钵,至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住处。其时,波斯匿王与摩利皇后同在卧床,摩利皇后遥见具寿阿难来,见已,因急起而掉落黄色之美衣。于是,具寿阿难返归僧园,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具寿阿难不先豫告而入王后宫耶?」……乃至……「阿难!汝实……入……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阿难!汝何以……入……耶?阿难!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责已、说法已,告诸比丘曰: (三)「诸比丘!若入王后宫,有十种过失。何等为十?诸比丘!王与王妃共坐于此,而比丘突入此处,倘王妃见比丘而微笑,或比丘见王妃而微笑,于是,王即如是思惟:『彼等行不净行,或将行之?』诸比丘!此是入王后宫之第一过失也。再者,诸比丘!王乃多事忙碌者,曾至某一宫女处宿而不复记忆,宫女若由彼而妊娠,其时,王即如是思惟:『此处除出家者外,他人皆不可出入,此乃出家者所为。』诸比丘!此是入王后宫之第二过失也。再者,诸比丘!王后宫有一宝物遗失时,其时,王即如是思惟:『此处除出家者外,他人皆不可出入,此乃出家者所为。』诸比丘!此是第三……又,诸比丘!于王后宫内部之密事若泄漏于外界,时,王即如是思惟:『此处除出家者外,他人皆不可出入,此乃出家者所为。』诸比丘!此是第四……又,诸比丘!于王后宫或王子欲求〔杀〕(注65)父王,或父王欲求〔杀〕王子,于是,世人将作是思惟:『此处除出家者外,他人皆不可出入,此乃出家者所为。』诸比丘!此为第五……又,诸比丘!王将低地位者置(升)于高地位时,彼等不喜斯事者即作如是思惟:『王与出家者交往,此乃出家者所为。』诸比丘!此是第六……又,诸比丘!王将高地位者置于低地位时……诸比丘!此是第七……又,诸比丘!王于非时兴军时,彼等……诸比丘!此是第八……又,诸比丘!王于时兴军,却由中途而退时,彼等……诸比丘!此是第九……又,诸比丘!王后宫驱驰象、马、车,充满欲念之色、声、香、味、触等境,此等非相应于出家者。诸比丘!此是入王后宫之第十过失也。」 于是,世尊以种种方便呵责阿难,说难教养……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于受即位灌顶之刹帝利种王未退出寝室,后〔夫人〕亦未退出,比 丘未豫告而越阈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a'「即位灌顶」者,浇以刹帝利种之灌水。 「刹帝利种」者,母系父系俱系善家世,血统纯粹,追溯至七世祖先皆不混乱,从其血统而言,无可非难(注66)也。 a 「王未退出」者,王未出寝室也。 「后〔夫人〕亦未退出」者,王后未退出寝室,或王与后两者皆未退出。 「未豫告」者,不豫先通知。 「阈」者,言寝室之门坎。「寝室」者,不论何处,凡铺有王床之处,乃至围有纵幕者亦然。 「越阈」者,若第一脚越过阈者,突吉罗。第二脚越过者,波逸提。 (二)于不豫告有不豫告想而越阈者,波逸提。于不豫告有疑想……于不豫告有豫告想……波逸提。于豫告有不豫告想者,突吉罗。于豫告有疑想者,于豫告有豫告想者,不犯也。 (三)豫告时、非刹帝利种、不受刹帝利种之灌顶、王已退出寝室寝室、王后已退出寝室、两者均退出、非寝室时,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一比丘于阿致罗筏底河沐浴。一婆罗门将五百金之钱袋置于陆上,入阿致罗筏底河沐浴,忘〔此〕而去。该比丘恐婆罗门之钱袋遗失而拾之。时,婆罗门忆起,急走回而言于比丘:「友!见我钱袋耶?」「然!婆罗门!」并将〔钱袋〕交还。时,彼婆罗门作是思惟:「我以何方便,可免酬谢高额〔之谢礼〕?」「友!非五百金是千金。」为难之而逃脱。于是,其比丘归返僧园,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比丘捉钱宝耶?」……乃至……「比丘!据云,汝实捉钱宝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何以捉钱宝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见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若捉或令捉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其时,于舍卫城有祭会。诸人修饰衣装而往园林。毘舍佉鹿子母亦修饰衣装,为往园林而出村。「我至园林为何?我当礼拜世尊。」于是脱下饰物,以上衣(注67) 系包之,交与婢女曰:「汝握持此物。」于是,毘舍佉鹿子母至世尊处,礼拜世尊而坐一面。世尊为一面坐之毘舍佉鹿子母说法……令生欢喜。于是,由世尊说法……而欢喜之毘舍佉鹿子母,从座而起,礼敬世尊,右绕而去。其时,婢女忘记所持之物而去,诸比丘见之,以此事白世尊。「然,诸比丘!拾捉起而代为收藏之。」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于伽蓝内,见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以为『所有者将必取回』,听许捉或令捉而收藏之。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除于伽蓝内外,见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若捉或令捉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三 其时,迦尸国有一给孤独居士之农村。彼居士令其侍者:「若大德来,当作施食。」其时,众多比丘于迦尸国游行,至给孤独居士之农村。侍者遥见诸比丘前来,见已,走近彼诸比丘,礼诸比丘言:「诸大德! 请于明日来受居士之供食。」诸比丘默然应诺。于是,其人夜间调煮美味硬软之食,告以食时已至,并脱下指环以供食比丘,并言:「尊师等食已,〔请〕自去,我当往农作。」而忘带指环即离去。诸比丘见之,暗忖:「我等若去,指环当失。」因而停留于此未去。其人农作归来,见彼诸比丘言:「诸大德!何故尚留于此耶?」其时,诸比丘以此事语其人,至舍卫城亦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于伽蓝内或止宿处内,见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以为『此物之所有者将必持回』,听许捉或令捉而藏置之。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除于伽蓝或止宿处内外,见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若捉或令捉者,波 逸提。于伽蓝内或止宿处内,比丘见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以为『此物之所有 者将必持回』,可捉或令捉而藏置之,此为斯时之如法行也。」 四(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a’「除于伽蓝或止宿处内外」者,于伽蓝或止宿处内除外。「伽蓝内」者,言有篱园之园内、无篱园之境内。「止宿处内」者,言有篱宿舍之宿舍内部、无篱宿舍之境内也。 「宝物」者,真珠、宝珠、琉璃、贝玉、玻璃、珊瑚、银、金、赤珠、琥珀也。 「视同如宝物」者,世人所喜受用之物,此名「视同如宝物」。 a 「捉」者,若自捉者,波逸提。「令捉」者,令他捉者,波逸提。 「于伽蓝内或止宿处内〔……〕藏置之」者,应记识其色或相,藏置而告示: 「若失物者来。」若〔失主〕来此,应言:「贤者!卿之失物为何色相耶?」若所言色或相俱相应者,当与之。若不相应者,应言:「贤者! 请〔往他处〕查索。」若从其住处离去时,应〔将失物〕嘱付于住此之善良比丘,然后离去。无善良比丘时,应嘱付住此之善良居士。 「此为斯时之如法行」者,此为适合此时情况之法也。 (二)于伽蓝内或止宿处内云:「应为所有者持回。」而将此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捉或令捉而藏置、视同如宝物而以亲厚想捉之、暂时捉、有粪扫物想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非时入村落,坐于会堂,论议种种之遮道论,即王论、贼论、大臣论、军兵论、怖畏论、战阵论、食事论、饮事论、衣服论、卧处论、华鬘论、香论、亲族论、车乘论、村落论、镇论、都城论、国土论、妇女论、勇士论(注68) 、街道论、井户论、亡灵论、杂多论(注69)、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如斯之有无论等。 诸人等……非难:「何以沙门释子非时入村落,坐于会堂,作种种遮道之论议耶?即「王论」……〔有无论〕等,此宛如在家受欲者。」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非时入村落……论议耶?……等。」……乃至……「诸比丘!汝等实非时入村落……论议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非时入村落……论议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于非时入村落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其时,众多比丘等于拘萨罗国前往舍卫城,于薄暮时,至一村落。诸人见该比丘等而言:「诸大德!请入。」该比丘等因世尊禁非时入村落而畏慎不入,〔因此〕劫贼剥脱诸比丘。于是,比丘等至舍卫城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其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告〔其他比丘〕,听许非时入村落。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不告而非时入村落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三 其时,一比丘于拘萨罗国前往舍卫城,于日暮时,至一村落,诸人见彼比丘而言曰:「大德!请入。」其时,彼比丘以不告而非时入村落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入。劫贼剥脱此比丘。彼比丘至舍卫城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听许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时入村落。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时入村落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四 其时,一比丘被毒蛇所咬,一比丘云:「我持火来。」而往村落。时,其比丘因不告同住之比丘非时入村落为世尊所禁,畏慎而不入。〔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于紧急时,未告同住比丘,听许非时入村落。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时人村落,除有相当紧急事务者外,波逸提。」 五(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同住」者,可得而告入〔村〕之比丘。「非同住」者,不能告而入〔村〕之比丘也。 「非时」者,日中过后至天明也。 「入村落」者,有篱之村落,若越篱而入者,波逸提。无篱村落而入近郊者,波逸提。 「除有相当紧急事务者外」者,紧急之要事除外。 (二)于非时有非时想,不告同住比丘而入村落,除有相当紧急事务者外,波逸提。于非时有疑想……于非时有时想……波逸提。于时有非时想者,突吉罗。于时有疑想者,突吉罗。于时有时想者,不犯也。 (三)有相当紧急事务时不告同住比丘而入、同住比丘不在时不告而入、入〔另一〕村落之中途时、往比丘尼住处时、至外道之卧处、至忏悔堂时、经由有道聚落时、于事故时,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释迦国迦毘罗卫城尼拘律树园。其时,一象牙匠告诸比丘曰:「诸大德中欲〔求〕针筒者,我施予针筒。」其时,众多比丘乞针筒。有小针筒者乞大针筒,有大针筒者乞小针筒。于是,象牙匠为比丘等多作针筒而不能作其他商品,难以生存,子女亦困穷。诸人……非难:「何以沙门释子不知量而多乞针筒耶?此人为彼等多作针筒而不能作其他商品……子女亦困穷。」诸比丘闻诸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比丘等不知量而多乞针筒耶?」……乃至……「诸比丘!比丘等实不知量……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何以彼愚人等不知量……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令〔制〕作骨制、牙制、角制之针筒者,波逸提,应打碎之。」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a 「令作」者,〔自〕作或令他作,于作时,突吉罗。〔作已〕而得者,打碎,为波逸提,应忏侮之。 a’「骨」者,所有之骨也。「牙」者,象牙之谓。「角」者,所有之角也。 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波逸提。自作未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波逸提。他人未作成而自令作成者,波逸提。他人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波逸提。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罗。由他人作而获得受用者,突吉罗。 (二)干帝伽木制品、阿拉尼木制壶、义咤小盒、膏药壶、膏药篦、手斧柄、拭具等,痴狂着、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具寿跋难陀释子卧于高床,世尊与众多比丘巡行房舍,至具寿跋难陀释子之住房。跋难陀释子遥见世尊前来,见已,以斯言白世尊:「大德!请世尊来卧我床。」时,世尊由此还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由其住处可知其人是愚人。」于是,世尊以种种方便呵责具寿跋难陀释子,说难扶养……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比丘作新卧床或椅子时,其脚除下部入于台基之部分,依佛指之八指尺长而造 之,若过此者,波逸提,应切断之。」 二(一)a '「作〔……〕时〕者,若自作、若令他作也。 「新」者,取「作」而言。 「卧床」者,有四种之卧床:即波摩遮罗伽脚(注70)、文蹄脚、句利罗脚、阿遏遮脚。 「椅子」者,有四种椅子:波摩遮罗伽脚、文蹄脚、句利罗脚、阿遏遮脚也。 a「其脚除下部入于台基之部分,依佛指之八指尺长而造之」者,下部入台基之部分除外。过此而作或令作,作时,突吉罗。作成而得者,应切断而忏悔,波逸提。 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参照波逸提八六• 二(一)〕……他人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波逸提。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罗。由他人作而获得受用者,突吉罗。 (二)依量而作、〔量〕以下而作、得他人所作过量者切断而用,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卧床椅子皆入绵而作。诸人来精舍参拜,见此而讥嫌非难:「何以沙门释子之卧床……而作耶?宛如在家受欲者。」诸比丘闻诸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之卧床……而作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卧床……而作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等卧床……而作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作卧床及椅子而入绵者,波逸提,〔绵〕应取出。」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a 「若作」者,〔自〕作或令作,作时,突吉罗。得之而取〔绵〕,波逸提,应自白忏悔。 al 「卧床」者,有四种之卧床……。「椅子」者,有四种之椅子……阿遏遮脚。 a2 「绵」者,有三种绵:木绵、蔓绵、草绵。 自作未成而自令……他人作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波逸提。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罗。由他人作而获得受用者,突吉罗。 (二)制作纽、带、肩纽、钵袋、滤水囊、枕等,得他人之所作取出绵而用,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世尊听许诸比丘用坐具。六群比丘知世尊听许用坐具,不计量而用坐具,挂于卧床、椅子前及其后。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不计量而用坐具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不计量而用坐具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不计量而多用坐具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比丘作坐具时,应依尺量而作,即长为佛搩手之二搩手,宽为一搩手半,过此 规定之尺量者,波逸提,应切断之。」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其时,具寿优陀夷因体大,于世尊前铺其坐具,四面拉开而坐。世尊言具寿优陀夷曰:「优陀夷!汝何故如皮匠,四面拉开坐具耶?」「大德!此因世尊为诸比丘制坐具过小之故也。」其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坐具听许缘一搩手。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比丘作坐具时,应依尺量而作,即长为佛搩手之二搩手,宽为一搩手半,缘一 搩手,此为规定之尺量,若过此者,波逸提,应切断之。」 三(一)a 「作〔……〕时」者,自作或令作。应依尺量而作,即长……缘一搩手,此规定之尺量,过此而作或令作而作成者,突吉罗。得者即切断,波逸提,应自白忏悔。 a 「坐具」者,指坐垫。 自作未成而自令……他人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波逸提。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罗。由他人所作而获得受用者,突吉罗。 (二)依量而作、量以下而作、得到由他人过量而作成之物切断而用,作伞盖、地毯、幕、长枕、枕,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世尊为诸比丘听许用覆疮衣。六群比丘知世尊听许用覆疮衣而不计量用之,前后拉而经行。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不计量使用覆疮衣耶?」……乃至……「诸比丘!汝等实不计量使用覆疮衣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用……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比丘作覆疮衣时,应依尺量而作,即长为佛搩手之四搩手,宽为二搩手,若过 此者,波逸提,应切断之。」 二「覆疮衣」者,脐以下、膝以上之罹患痒疥、疹子、湿疮、大疥病者,以此〔衣〕遮覆。 「作〔……〕时」者……〔参照波逸提八九• 三〕……应依量而作……宽二搩手,过此者……〔参照波逸提八九• 三〕……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世尊听许诸比丘用雨衣。六群比丘知世尊听许用雨衣而不计量用之,前后拉而经行。比丘中少欲者……〔参照波逸提九○‧一〕……诵此学处—— 比丘作雨衣时,应依尺量而作,即长为佛搩手之六搩手,宽为二搩手,若过此 者,波逸提,应切断之。」 二「雨衣」者,为雨期四个月之用。 「作〔……〕时」者,……应依量而作……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具寿难陀乃世尊之从第,貌美而端正,唯矮世尊四指。彼着用与佛等量之衣,长老比丘等遥见具寿难陀来,以为是世尊,即由座而起。彼等知来者是〔难陀〕后,讥嫌而非难:「何以具寿难陀着用与佛等量之衣耶?」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问具寿难陀曰:「难陀!汝实着用与佛等量之衣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难陀!汝何以着用与佛等量之衣耶?难陀!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作佛衣量或以上者,波逸提,应切断之。佛衣量者,即长为佛搩手 之九搩手,宽为六搩手,此为佛之佛衣量也。」 二(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佛衣」者,长为佛搩手之九搩手,宽为六搩手也。 「作」者,自作或令作……〔参照波逸提八九• 三〕……受用者,突吉罗。 (二)以下作、得他人之所作由切断而用、伞盖……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十难陀戒——- ——第九宝品小事终(注71)—— 摄颂 王宝物同住 针筒与卧床 绵坐具疥疮 雨衣及佛衣
诸大德!九十二波逸提法已诵竟。于此,我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 再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于此事得清净耶?」 今诸大德于此事 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波逸提品终(注72) —— (注1)关于以下所见、所忍、所乐、所想,参照南传律藏一• 第四波罗夷之注。 (注2)此故事同《本生经》第二十八(南传大藏经小部经典六)。 (注3)原语kuta有诈欺之意,英译《本生经》为「欺瞒者」(rascal); P.T.S辞典喻为;如无角之牛,将其角切除,始无危险。《有部毘奈耶》言:秃头无角。《五分律》为曲角、《四分律》为一角。 (注4)印契,原语mudda有计、印契、指算、记号等意。日译为「计」。次项为「数」等于计,又因mudda与sippa 结合,意为「印契之术」,故取「印契」。 (注5)原语madhumeha 觉音注云:无病苦故为贵。P.T.S辞典云糖尿病。 (注6)预流犯sotapatti是达预流果。定犯samapatti是入定。「犯」之译语虽不正当,apatti 本来是「达」「到」之意,有犯戒律罪之意,故以此语译为犯也。 (注7)原语yakara , ya 或耶音之意。以ya 附于人名之后即有轻侮之意。例如dasiya,gumbiya , 次如bhakara 亦同。 (注8)参照南传律藏一• 第三僧残之注。 (注9)依觉音注︰句(pada)者,偈中一句之意。随句(anupada)者,第二句。随字(anvakkhara)者,一一之字。随味(anubyanjana)者,谓后之意义同于前之意义者;一一之字、随字、字之集合成为随味;字与随味之集合成为句。第一句言句,第二句云随句。其次,关于此四者,以诵法而言,第一句者,若诵成偈之法:「诸法由心司。」如此一一之句与沙弥共诵而共始共终。第二之随句者,长者先诵「诸法由心司」,沙弥才诵此句,其次之句「心最胜」「由心而生起」与沙弥共诵,此言别始而共终。第三之随字者若言诵rupam anic=cam(色无常)时,仅在开始之ru音共唱即止。第四之随味者,诵︰「色无常,受无常」之经,长老诵「色无常」。沙弥即随诵「受无常」。无常句是令出声如两者之共诵。凡此等应其句、随句等之数而成为波逸提。又句、随句等之译语依《善见律》(参照《善见律》卷十五)。 (注10)底本之原语gandha ,依暹罗本及《善见律》应为gantha。 (注11)覆(Channa),覆盖上部,障(paricchanna),覆盖周围,大部分(yebhuyyena ) ,一半以上。 (注12)此戒参照第四波罗夷(律藏一• 一一八页以下)。 (注13) 原语ovattha,辞典无,若依巴利《善见律》第十四波逸提下注是被雨雪所濡。(参照Samantapasadika V01 .工V . p772)。Childers 之辞典有ovvtta字。 (注14)原语bhutagama北传汉译律藏译为鬼神村、有情村等,树有宿鬼(树神),草木宿有虫类,故云。 (注15)原语aropite「与异语罪」者,僧众依羯磨而认定作异语者,行此羯磨尚未述罪时,波逸提,今谓未行此羯磨时。 (注16)以下之名依《善见律》之译语。其构造参照汉、巴《善见律》;在《四分律》为五种绳床,即:旋脚、直脚、曲脚、入陛、无脚。 (注17)脱脚床(ahaccapadaka-manca),床或椅子安装容易脱下之脚。 (注18)于patimokkha在此处有sahasa,暹罗本没有。见北传汉译律藏《四分律》仅为「若坐若卧」,《五分律》为「用力坐卧」以添sahasa字译之。 (注19)此戒之意义是作窗或门四方之木(横木)周围,得以坚固门窗故,覆数重而涂之;此处以外覆二、三重或以下。此见《善见律》云:「门之两边及上头二肘半得重泥,若门高而下有壁亦得重泥,a窗之四面亦得重泥。」 (注20)栅栏,原语papancapatthika意为栅栏,日译为「布条」。 (注21)原语mahhena chadentassa, pariyayena chadentassa,《善见律》译为纵覆、圆覆,《四分律》为纵覆、横覆。依觉音注,纵覆者不周而直覆之,覆以石、瓦、粘土等。横覆者周覆,而覆以草、木叶等。 (注22)原本为dhata,此依暹罗本及巴利《善见律》读为dhata。 (注23)诸姊,原语bhaginiyo,日译为「诸师」。 (注24) 原语arapathe未见于辞典。依巴利《善见律》注sucim pavesetva pavesetva niharane译之。 (注25)大众会时(mahasaamaya,下面说明之意:乃三人以下之比丘行乞得食可过活。四人以上则施食少,不得过活之意。如因比丘集多数人于同一村,在家人不得施食于全部之行乞者,而废施食时,或饥馑时,甚多比丘行乞不得(《善见律》谓大饥馑时),是时,难得食,故受别众之请(参照《十诵律》)。 (注26)一起,原语ekato ,日译为「一人」。 (注27)原本abbhatireka ,暹罗本仅为atireka。 (注28)以下戒文言足食之条件,所谓足食;( 1)比丘坐于取食之座。(2)运来五正食之一。(3)以此近立而侍奉。(4)充分之供食。(5)对侍奉人说:「充分」而拒,为人所认同时,此为五缘之足食。北传汉译律藏亦举出五缘,( 1)除去,加第五舍威仪(身离本处)即食已,由座而起。Rhys Davids教授之英译戒本(S.B.E. Vol, XIII) bhuttavi pavarito译为once finished his meal, though still invited (to continue eating),北传汉译律藏「足食」之意,由前述之注释即可明白。 (注29)以下为残食(atiritta)之条件,即成残食法之条件。足食比丘得受残食,是病者之残食,或特行残食法。残食法者,已取食之比丘而未起坐以自手持非不净之食,食少分之后:「此食我皆不须,与汝」,对伸手内(二肘半)之比丘言而成就,伸手内之比丘(请残食法者)可得此食,故不适此者,即不成就残食法。 (注30)要求,原语pannapetva意为指示、通知。日译为「乞」。 (注31)sabba-pamsukulika始自衣服、饮食、卧具、药乃至杨枝之生活资具,一切由粪扫物(他人之废弃物)得者。 (注32)原语vadhara 辞典无,觉音注为vathara ,「大而身坚实者」,今依此而译。 (注33)四种大污物(cattari mahavikkatani):粪、尿、灰、粘土,此等被蛇咬伤时使用。有给侍,则令彼授与,无则自用(参照Mahavagga Vl . 14 . 6)。 (注34)原语bahiralepam意义不详,故如此暂译,原本bahiralepam是误写。 (注35)原语sabhojana 觉音之注(1)saha ubhohi janehi,「二人共」之意,( 2 ) sabhoga 「有食」之意,即起欲念之男子以女子为食,女子以男子为食。《四分律》亦译为「食家」而如此注释。食家是隐语,指男女起情欲。戒本之英译注言应译为“a household still given to pleasure”“fondof good food” (注36)原语hatthapasam,水野巴利语辞典为「投石所及之处」。日译为「舒手」。 (注37)pitthivamsa,P.T.S.辞典云 a certain beam in a building,觉音之注云;「由此以示行过中央。」(「背竹」,以竹为室内之围屏,可以靠身,所以称为「背竹」吧(私见)。) (注38)原语ussadiyittha 是「余」之意,觉音注为「可持归」。《四分律》、《五分律》言「不得食」,余者为不可食。暹罗本以此为ussariyittha 「令持归」之意。 (注39) 《五分律》云「行路经村落」,如同受请往其家,道中经过他家时之谓。次亦同意义。 (注40)patikkamana 在P.T.S辞典为 a hall with seats of distinction,于第三十四波逸提中,暂译为「分座堂」。 (注41)pavarereti 云可以恣意乞食而招请,请四个月药者,〔在家者〕申请四个月间应其必要,任何时间皆可与。此言药(bhesajja〕者,谓酥、油等之食物。 (注42)原本虽有“…annatra miccapavaranaya. tato ce uttari……,tato以下应续上去不可切断。 (注43)rattipariyanta日数(期间)限制之意。 (注44) 依注,象有乘者四人,各足有护卫者二人,计十二人;马有乘者一人,二人护足,故为三人;车有御者一人,斗者一人,护楔者二人,计四人。象、马、车之最后面,有持武器之步兵四人,此一组称为具四兵之军(caturangasamannagata sena)。 (注45) 日没时,原语atthangate 日译为「日明时」。 (注46) 模拟战,原语uyyodhikam日译为「合战」。 (注47) 此等,原语ettaka日译为「多」。 (注48) 依觉音注,为增体力,以少量之酒调汤而饮者,不犯。 (注49) 原本为kancikam 日应如暹罗本kanjikam。 (注50) 原本…antaradhayeyya va tam va na sikkhitukamo…应如暹罗本…va tam…为…vatitam…。 (注51) 原语jotike在觉音注为“pattapacanasedakammadisu jotilarane”,或许相当于《四分律》《五分律》所云熏钵。 (注52) 注云:遇虎或其他恶兽时而燃火之谓。 (注53) 粉药(cunna)、粘土(mattika),皆涂身化妆品或洗洁品。Mahavagga Vl,9 粉药是病者用,粘土是无病者用。 (注54) 于此言「应取」(adatabba)。依觉音注,所谓点净者,衣不全部染,仅染四角或一角。北传汉译律藏《善见律》亦云「以此三种色点下如麻子大」。于此,云衣全部染坏色为染净。北传汉译律藏《五分律》与巴利同云「点净」,《四分律》、《十诵》云「染净」为主,《僧祇律》有「染净」与「点净」二种。 (注55) 坏色(dubbanna-karana)破坏世人所好之纯色,而成为世人所不好之间色。故以下之青、泥、黑褐等皆非纯色。 (注56)对于青、泥、黑褐,见北传汉译律藏。《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为青、黑、木兰色;《十诵律》为青、泥、西;《有部律》摄为青、泥、赤;《僧祇律》云︰黑者泥也。如此,依北传汉译律藏所云,泥者似黑色也。然kalasamam非黑色,宁可视为赤褐色即木兰色,今从此。然Rhys Davids译为dark blue, mud, black, Gogerly 亦为green,mud, black 都译为黑色。依此,泥为褐色即木兰色也。 (注57)净施(vikappeti, vikappana)者,将准许所有财产以外之多余财物施与他人而免其罪。此时有两种:实际施与或形式施与。(参照《四分律》真实净施、展转净施下之本文)。实际施与时,对方若不还与者,即不可着用,即此戒之意。 (注58)施舍,原语vissajjeti日译为「保管」。 (注59)依注,因见杂乱以为沙门之不正,想教他后交出还他而藏置之。 (注60)原本“… vinayadharan ti panditam byattam medhavim…”应如暹罗本“… vinayadharam panditam medhavim…”。 (注61)与前面相同,应从暹罗本。次文亦同。 (注62)原本“……uddissamane ne sadhukam atthikatva…”之ne是na的误写。 (注63)原语chandam dadati于僧伽开会时,若欲缺席即委托他比丘,于执行议事时,传其同意之旨。北传汉译律藏作「与欲」。 (注64)原本yathasantatam应作为yathasanthutam,以下戒文中之语亦同。 (注65)此处之原文“putto va pitaram pattheti…”觉音之注为「内部发见以求杀」,在《十诵律》为「王子欲杀王,此中有不喜之人,想比丘所作,而作是念云云」,依此译之。 (注66)原本anupakuttho是anupakkuttho之误写。 (注67)上衣,原语uttarasanga译为郁多罗僧,可能令人误以为出家上衣,故译为「上衣」。 (注68)原本surakatham是surakatham之误写。暹罗本、大品及其他长部等皆为surak。 (注69)原本为nanatthakattham是nanattakatham的误写。 (注70)参照(注16)。 (注71)暹罗本无此句。 (注72)原本无此句,依暹罗本补之。波罗夷品、僧残品等之原本皆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