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小部经典十八~十九 无碍解道

第二十四章

一 「见增上与寂静得住妙胜解之慧是无诤住之智」者如何?

见增上者,无常观是见增上,苦观是见增上,无我观是见增上。于色之无常观是见增上,于色之苦观是见增上,于色之无我观是见增上,于受之……乃至……于想〔……乃至……〕于诸行〔……乃至……〕于识〔……乃至……〕于眼……乃至……于老死之无常观是见增上,于老死之苦观是见增上,于老死之无我观是见增上。

二 寂静得住者,空性住是寂静得住,无愿住是寂静得住。

妙胜解者,于空性胜解是妙胜解,于无因相胜解是妙胜解,于无愿胜解是妙胜解。

无诤住者,初静虑是无诤住,第二静虑是无诤住,第三静虑是无诤住,第四静虑是无诤住,虚空无边处定是无诤住……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诤住。

无诤住者,依何义而是无诤住?

依初静虑除〔五〕盖故是无诤住,依第二静虑除寻伺故是无诤住,依第三静虑除喜故是无诤住,依第四静虑除乐苦故是无诤住,依虚空无边处定除色想、有对想、种种想故是无诤住,依识无边处定除虚空无边处想故是无诤住,依无所有处定除识无边处想故是无诤住,依非想非想处定除无所有处定故是无诤住,如是乃是无诤住。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见增上与寂静得住之妙胜解慧是无诤住之智。」

第二十五章

一 「具二力止三行依十六智行与九三摩地行得自在之慧是漏尽定之智」者如何?

二力是寂止力与正观力。

二 何者是寂止力?

依出离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依无瞋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依光明想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依无散乱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1……乃至……依观定弃者出息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

三 寂止力者,依何义是为寂止力?

依初静虑于〔五〕盖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二静虑于寻伺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三静虑于喜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四静虑于乐苦不动故是寂止力,依虚空无边处定于色想、无对想、种种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识无边处定于虚空无边处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无所有处定于识无边处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非想非非想处定于无所有处定不动故是寂止力,于掉举与掉举随伴之烦恼、蕴不动、不震、不漏故是寂止力。如是乃为寂止力。

四 何者是正观力?

无常观是正观力,苦观是正观力,无我观是正观力,厌恶观是正观力,离贪观是正观力,灭观是正观力,定弃观是正观力,于色无常观是正观力……乃至……于色定弃观是正观力,于受……乃至……于想〔……乃至……〕于诸行〔……乃至……〕于识〔……乃至……〕于眼……乃至……于老死无常观是正观力……乃至……于老死定弃力是正观力。

五 正观力依何义是正观力?

依无常观于常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苦观于乐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无我观于我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厌恶观于欢喜不动故是正观力,依离贫观于贪欲不动故是正观力,依灭观于集不动故是正观力,依定弃观于执取不动故是正观力,无明与无明随伴之烦恼与于蕴不动、不震、不涌故是正观力,如是乃为正观力。

六 「止三行」者,何者是止三行?

成就第二静虑者,止寻伺之语行,成就第四静虑者,止出入息之身行,成就想所受灭者,止想受之心行。如是云三行之止。

七 十六智行者,何者是十六智行?

无常观是智行,苦观是智行,无我观是智行,厌恶观是智行,离贪观是智行,灭观是智行,定弃观是智行,退转观是智行,预流道是智行,得预流果是智行,一来道是智行,得一来果是智行,不还道是智行,得不还果是智行,阿罗汉道是智行,得阿罗汉果是智行。如是是十六智行。

八 九三摩地行者,如何是九三摩地行?

初静虑是三摩地行,第二静虑是三摩地行,第三静虑是三摩地行,第四静虑是三摩地行,虚空无边处定〔是三摩地行〕,识无边处定〔是三摩地行〕,无所有处定〔是三摩地行〕,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三摩地行。为获得初静虑故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乃至……为获得非想非非想处定故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如是是2九三摩地行。

九 自在者,是五自在:倾心自在、等至自在、摄持自在、出离自在与观察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倾心初静虑,而倾心无有迟钝」是倾心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等至初静虑,而等至无有迟钝」是等至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摄持初静虑,而摄持无有迟钝」是摄持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出离初静虑,而出离无有迟钝」是出离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观察初静虑而观察无有迟钝」是观察自在,云:「……第二静虑……乃至……如意、应意、随意倾心非想非非想处定,而倾心无有迟钝」是倾心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等至非想非非想处定……乃至……摄持……乃至……出离……乃至……观察而观察无有迟钝」是观察自在。如是是五自在。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具二力止三行依十六智行与九三摩地行得自在之慧是灭尽定之智。」

  注1 应以第二十三章三之各句补充。

   2 在底本有十六三摩地行,应恐为校对者之误。

   3 应意(yadicchakam)依PSA 解为yada+icchaka 与yad + icchaka 之两义,若依前者应云为「随意时」。

第二十六章

「正知者永尽流转之慧是般涅槃智」者如何?

此处1正知者依出离永尽欲欲之流转,依无瞋永尽瞋之流转,依光明想永尽惛眠之流转,依无散乱永尽掉举之流转,依法决定〔永尽〕疑之〔流转〕,依智〔永尽〕无明之〔流转〕,依胜喜〔永尽〕不喜之〔流转〕,依初静虑永尽〔五〕盖之流转……乃至……依阿罗汉道永尽一切烦恼之流转,复次正知者于无余依涅槃界永尽此眼之流转,其它不生眼之流转,此耳之流转……乃至……鼻之流转〔……乃至……〕舌之流转〔……乃至……〕身之流转〔……乃至……〕永尽意之流转而其它意之流转不生。如是正知者永尽流转之慧是般涅槃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正知者永尽流转之慧是般涅槃之智。」

  注1 此处(idha)者,是此教,即于佛教之义(PSA)。

第二十七章

一 「一切诸法之正断、灭、不近住性之慧是齐首义1之智」者如何?

一切诸法者,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善法、不善法、无记法、欲缠法、色缠法、无色缠法、非所摄法。

二 正断者,是依出离正断欲欲,依无瞋正断瞋,依光明想正断惛眠,依无散乱正断掉举,依法决定正断疑,依智正断无明,依胜喜正断不欣喜,依初静虑正断〔五〕盖……乃至……依阿罗汉道正断一切烦恼。

三 灭者,是依出离灭欲欲,依无瞋灭瞋,依光明想灭惛眠,依无散乱灭掉举,依法决定灭疑,依智灭无明,依胜喜灭不欣喜,依初静虑灭〔五〕盖……乃至……依阿罗汉道灭一切烦恼。

四 不近住者,是获得出离者不近住欲欲,获得无瞋者不近住瞋,获得光明想者不近住惛眠,获得无散乱者不近住掉举,获得法决定者不近住疑,获得智者不近住无明,获得胜喜者不近住不欣喜,获得初静虑者不近住〔五〕盖……〔乃至〕……获得阿罗汉道者不近住一切烦恼。

五 三摩2者,乃已断欲欲故出离是三摩,已断瞋故无瞋是三摩,已断惛眠故光明想是三摩,已断掉举故无散乱是三摩,已断疑故法决定是三摩,已断无明故智是三摩,已断不欣喜故胜喜是三摩,已断〔五〕盖故初静虑是三摩……乃至……已断一切烦恼故阿罗汉道是三摩。

六 首者,是十三首,障碍之首是渴爱,系缚之首是无明,胜解之首是信,精勤之首是精进,近住之首是念,无散乱之首是定,见之首是慧,流转之首是命根,行境之首是解脱,诸行之首是灭。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一切诸法之正断、灭、不近住性之慧是齐首义之智。」

  注1 齐首之义(Samasisattha)Samasisa是补特伽罗之一类,同时云为断烦恼、生命者。(Pug.13;PugA.186)在异部宗轮论化他部之宗义云认有齐首补特伽罗。(西藏译gan-Zag-pa-mgo-mnam-pa)又大毘婆沙论(大正藏第卷二十七、九二九b)作为分别论者之说出齐顶阿罗汉之义,即世尊弟子生非想非非想处,云于命终时烦恼业命三事俱尽不由圣道得阿罗汉果。齐顶与齐首相同。但在本章所说之义,依巴利注齐首为何尚不明确。

   2 三摩(Sama)次说齐首之义,齐(三摩)与首别译。三摩元来译等、平等、齐等。然依PSA Sama (Sama)之义解如见寂静。但此之解释与齐首之语说明尚然甚为缘远。

第二十八章

一 「永尽别性1、异性2、一性3、威力之慧是渐损4义之智」者如何?

别性者,乃贪是别性,瞋是别性,痴是别性,忿是别性……乃至……恨是〔别性〕,覆是〔别性〕,恼是〔别性〕,嫉是〔别性〕,悭是〔别性〕,谄是〔别性〕,诳是〔别性〕,傲是〔别性〕,怒是〔别性〕,慢是〔别性〕,过慢是〔别性〕,憍是别性,放逸是别性,一切烦恼是〔别性〕,一切恶行是〔别性〕,一切现行是〔别性〕,一切顺有业是别性

二 异性、一性者,欲欲是异性,出离是一性,瞋是异性,无瞋是一性,惛眠是异性,光明想是一性,掉举是异性,无散乱是一性,疑是异性,法决定是一性,无明是异性,智是一性,不欣喜是异性,胜喜是一性,〔五〕盖是异性,初静虑是一性……乃至……一切烦恼是异性,阿罗汉道是一性。

三 威力者,有五威力:乃行威力、德威力、慧威力、福威力、法威力。依行威力已令服故,永尽破戒威力,依德威力已令服故,永尽非德威力,依慧威力已令服故,永尽恶慧威力,依福威力已令服故永尽非福威力,依法威力已令服故永尽非法威力。

四 渐损者,欲欲是无渐损,出离是渐损,掉举是无渐损,无散乱是渐损,疑是无渐损,法决定是渐损,无明是无渐损,智是渐损,不欣喜是无渐损,胜喜是渐损,〔五〕盖是无渐损,初静虑是渐损……乃至……一切烦恼是无渐损,阿罗汉道是渐损……乃至……一切烦恼是无渐损,阿罗汉道是渐损。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永尽别性、异性、一性,是渐损义之智。」

  注1 别性(Puthu)孤立而不杂出世间法者(PSA)。

  2 异性(nanatta)不决定、动摇故是异性(PSA)。

   3 一性(ekatta)决定、无动摇故是一性(PSA)。

   4 渐损(Sallekha)通常译为「俭约」。此处云顺次对治烦恼,内容上同于一性。MN.I40f.中阿(大正藏卷一、五七三b 以下)参照。

第二十九章

一 「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者如何?

为未生之恶不善法令不生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己生之恶不善法令断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未生之善法令生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妄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

二 为未生之欲欲令不生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未生之出离令生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已生之出离令住、不妄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乃至……为未生之一切烦恼令不生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已生之一切烦恼令断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已生之阿罗汉道令住、不妄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

依此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

第三十章

一 「说明1种种法之慧是显示义之智」者如何?

种种法者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善法、不善法、无记法、欲缠法、色缠法、无色缠法、非所摄法。

二 说明者,是色依无常而说明,色依苦而说明,色依无我而说明,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识〔……乃至……〕眼〔……乃至……〕老死是依无常而说明,老死是依苦而说明,老死是依无我而说明。

三 义之显示者,断欲欲以显示出离之义,断瞋显示无瞋之义,断惛眠显示光明之义,断掉举显示无散乱之义,断疑显示法决定之义,断无明显示智之义,断不欣喜显示胜喜之义,断〔五〕盖显示初静虑之义之义。……乃至……断一切烦恼显示阿罗汉道之义。

依此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说明种种法之慧是显示义之智。」

  注1 原文Pakasanata有显示表明说明之意,日译本译为「开演」,开演和汉语下文之表示文意不大适合,故以「说明」译之。

第三十一章

「通达一切诸法之摄一、异性、一性之慧是见清净之智」者如何?

一切诸法者,是五蕴……乃至……非所摄法。

摄一者,是依十二行相摄一切诸法为一,〔言〕如之义、无我之义、谛之义、通达之义、证知之义、遍知之义、法之义、界之义、所知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如是依十二行相摄一切诸法为一。

异性、一性者,欲欲是异性,出离是一性……乃至……一切烦恼是异性,阿罗汉道是一性。

通达者,通达苦谛是遍智通达,通达集谛是断通达,通达灭谛是现证诵达,通达道谛是修习通达。

见清净者,乃于预流道之剎那见清净,于预流果之剎那见已清净,于一来道之剎那见清净,于一来果之剎那见已清净,于不还道之剎那见已清净,于不还果之剎那见已清净,于阿罗汉道之剎那见己清净,于阿罗汉果之剎那见已清净。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通达诸法之摄一、异性、一性之慧是见清净之智。」

第三十二章

「已解之慧是忍智」者如何?

色是依无常而解,色是依苦而解,色是依无我而解,凡已解〔之法〕是悉此忍,故己解之慧是忍之智。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眼……乃至……老死是依无常而解,老死是依苦而解,老死是依无我而解,凡已解〔之法〕是悉此忍,故已解之慧是忍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已解之慧是忍之智。」

第三十三章

「触之慧是深解之智」者如何?

色是依无常而触,色是依苦而触,色是依无我而触,凡触〔法〕是悉此深解,故触之慧是深解之智。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识〔……乃至……〕眼……乃至……老死是依无常而触,老死是依苦而触,老死是依无我而触,凡触法是悉此深解,故触之慧是深解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触之慧是深解之智。」

第三十四章

「总摄之慧1是分住之智2」者如何?

以邪见为缘亦有所受,以邪见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正见为缘亦有所受,以正见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邪思惟为缘亦有所受,以邪思惟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正思惟为缘亦有所受……乃至……以邪解脱为缘亦有所受,以邪解脱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正解脱为缘亦有所受,以正解脱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欲为缘亦有所受,以欲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寻为缘亦有所受,以寻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想为缘亦有所受,以想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欲非寂静、寻非寂静、想非寂静以其为缘亦有所受。以欲寂静、寻非寂静、想非寂静以其为缘亦有所受。以欲寂静、寻寂静、想非寂静以其为缘亦有所受。以欲寂静、寻寂静、想寂静以其为缘亦有所受。为令得未得故有精勤,其处逮得时,以其为缘亦有所受。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总摄之慧是分住之智。」

  注1 总摄之慧(Samodahane panna)Samodahane为误,就此语于第一章第二诵品注22参照。

   2 分住之智(padesasvhare nanam),蕴等之部分,一分,依支而住为分住(PSA)。

第三十五章

「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者如何?

云:「出离增上性之慧1是依想2而欲欲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无瞋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瞋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光明想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惛眠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无散乱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掉举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法决定增上之慧是依想而疑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智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无明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胜喜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不欣喜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初静虑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五〕盖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乃至……〕云:「阿罗汉道增上性之慧是依想一切烦恼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

  注1 出离增上性之慧(nekkhammadhipatta panna)增上出离为主要之慧,以下准此。

  2 依想(Sannaya)在此处见为sanna之作格,或可得见为Sanjanati之绝对格。

第三十六章

「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1」者如何?

云:「欲欲是异性,出离是一性,思出离之一性者是心由欲欲退转」,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云:「瞋是异性,无瞋是一性,思无瞋之一性者是心由瞋退转」,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云:「惛眠是异性,光明想是一性,思光明想之一性者是心由惛眠退转」,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乃至……云:「一切烦恼是异性,阿罗汉道是一性,思阿罗汉道之一性者是心由一切烦恼退转」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

  注1 思退转之智(Cetovivatte nanam)Ceto通常与Citta同样译为心,此处依与Cetayati所云之义使译为思。

第三十七章

「摄持之慧是心退转之智」者如何?

云:「断惛眠者是依光明想之力摄持心」,云:「断欲欲者依出离之力摄持心」摄持之慧是心退转之智。云:「断瞋者依无瞋之力摄持心」,摄持之慧是心退转之智……乃至……云:「断一切烦恼者依阿罗汉道之力摄持心」,摄持之慧是心退转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摄持之慧是心退转之智。」

第三十八章

「空性之慧是智退转之智〕者如何?

云:「眼或于我,或于我所,或于常、或于坚固、或于恒、或于不易法是空,如实知见者由眼之现贪智退转」,空性之慧是智退转之智。云:「耳……乃至……鼻〔……乃至……〕舌〔……乃至……〕身〔……乃至……〕意或于我、或于我所、或于常、或于坚固、或于恒、或于不易法是空,如实知见者由意之现贪智退转」,空性之慧是智退转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空性之慧是智退转之智。」

第三十九章

「最舍之慧1是解脱退转之智」者如何?

云:「依出离最舍欲欲」,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云:「依无瞋最舍瞋」,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云:「依光明想最舍惛眠」,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云:「依无散乱最舍掉举」,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云:「依法决定最舍疑」,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乃至……云:「依阿罗汉道最舍一切烦恼」,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

  注1 最舍之慧(vossagge panna)最舍为出离、解脱等之类语。

第四十章

一 「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者如何?

云:「遍知退转苦之害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云:「断而退转集之存续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云:「现证退转灭之出离之义、离别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云:「修习退转道之出离之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

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解脱退转、谛退转1〔之中〕,解了而退转是想退转,思而退转是思退转,识而退转是心退转,作智而退转是智退转,最舍而退转是解脱退转,于如义之退转是谛退转。

二 想退转之处是思退转,思退转之处是想退转。想退转、思退转之处是心退转,心退转之处是想退转、思退转。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之处是智退转,智退转之处是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之处是解脱退转,解脱退转之处是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解脱退转之处是谛退转。谛退转之处是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解脱退转。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

  注1 底本脱落谛退转。

第四十一章

「决定身、心为一依摄持乐想、轻想之力神通义之禁是神通类之智」者如何?

于此处比丘成就三摩地1修习勤行神足,勤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成就观三摩地修习神足,彼于此四神足遍习调伏其心令柔软堪任,于四神足遍习调伏其心已,作柔软堪任已而摄于身心,摄于心身,以身之力转变心,以心之力转变身,以身之力摄持心,以心之力摄持身,以身之力转变心已,以心之力转变身已,以身之力摄持心已,以心之力摄持身已,于身乐想、轻想入已而住。如是而以已修、悉清、悉净之心,以心引发导入神通类之智,如斯领受多端神变,一身而成为多身,多身而复成为一身,或现或隐,过山崖墙壁无有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中,行于水上而无坏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行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此日月,乃至以身及威达于梵世。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决定身心为一依摄持乐想、轻想之力神通义之慧是神通类之智。」

  注1 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Chandasamadhipadhanasankharasamannagato iddhipado)对巴利文之勤padhana在梵文云为断prahana(pali,pahana)此应注意。但在长阿含有成就欲定精勤不懈灭行,在此原文中以上两语并列吧?

第四十二章

「依寻思遍满1之力深解异性、一性声相之慧是耳界清净智」者如何?

于此处比丘成就欲三摩地……乃至……勤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观三摩地修习神足,彼于此四神足遍习调伏心令柔软堪忍,于此四神足遍习调伏心已,作柔软堪任已,亦作意远处声之声相,亦作意近处声之声相,亦作意粗声之声相,亦作意细声之声相,亦作意滑软、非滑软声之声相,亦于东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西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东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西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东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西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下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上方作意声之声相,如是而以已修、悉清、悉净之心,以心引发、导入耳界清净智,如是以超人清净天耳界闻远近天、人之声。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依寻思遍满之力深解异性、一性声相之慧是耳界清净智。」

  注1 寻思遍满(Vitakkavipphara)是寻思之活动力Vega 之义(PSA)Kathavatthu IX 9(P.413)及其英译(P.239)参照。

第四十三章

「依三心1之遍满,依〔五〕根明净之力深解异性、一性识行之慧是心差别智」者如何?

于此处比丘成就欲三摩地……乃至……勤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观三摩地修习神足,彼于此四神足遍习调伏心令柔软堪任,遍习调伏心已,作柔软堪任已,如是了知,〔即〕一此色是喜根等起,此色是忧根等起,此色是舍根等起」。如是而以已修、悉清、悉净之心,以心引发、导入心差别智,于是以心审而了知他众生、他人之心,〔即〕了知有贪心「为有贪心」,了知离贪心「为离心」,有瞋心……乃至……离瞋心〔……乃至……〕有痴心〔……乃至……〕离痴心〔……乃至……〕收了心〔……乃至……〕散乱心〔……乃至……〕广大心〔……乃至……〕非广大心〔……乃至……〕有上心〔……乃至……〕无上心〔……乃至……〕得定心〔……乃至……〕未得定心〔……乃至……〕解脱心〔……乃至……〕了知未解脱心「为未解脱心」。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依三心之遍满,依〔五〕根明净之力深解异性、一性识行之慧是心差别智。」

  注1 云三心者是喜俱行、忧俱行、舍俱行之三心(PSA)。

第四十四章

「依缘所转之诸法遍满异性、一性业之力,深解慧是宿住随念智」者如何?

于此处比丘〔成就修习神足〕欲三摩地勤行……乃至……柔软堪任作已,如是了知,〔即〕「此有则彼有,依此生则彼生,即缘无明而有诸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渴爱,缘渴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悲、愁、苦、忧、恼,如是悉皆有此苦蕴之集」。如是而以已修、悉清、悉净之心,以心引发导入宿住随念智,于是多多随念宿住,即〔随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我于此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由此处没,往生于彼处,于彼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由彼处没来生于此间」,如是随念多多之宿住,其状貌、方处。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依缘所转之诸法遍满异性、一性业力,深解慧是宿住随念智。」

第四十五章

「依光曜1之力见异性、一性之色相义之慧是天眼智」者如何?

于此处比丘〔成就勤行修习神足〕欲三摩地勤行……乃至……柔软堪任作已,作意光明想摄持日想,〔即〕「如日夜亦尔,如夜日亦尔」,以辩了无覆之心,修习光明心,如是而以已修、悉清、悉净之心,以心引发、导入有情死生智2,如是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劣、胜、妙色3、恶色、生于善趣、生于恶趣,了知从业之有情,即:「嗟!此诸有情身具足恶行,语具足恶行,意具足恶行,诽谤圣者有邪见受邪见业,身坏死后往生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嗟!又此诸有情身具足善行,语具足善行,意具足善行,无诽谤圣者有正见受正见业,身坏死后往生善趣、天世」。如是而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劣、胜、妙色、恶色、生于善趣、生于恶趣,了知从业有情。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依光曜之力见异性、一性之色相义慧是天眼智。」

  注1 光曜(obhasa)于此处云为使发勤第四静虑者之遍光,此为欲以天眼见色所生为火遍、白遍、光明遍中之某一种(PSA)。

   2 有情死生智(Sattanam cutupapatananam)在底本有Cutu 为误。

   3 妙色(Suvanna)在底本有Savanna 为误。

第四十六章

一 「具六十四行相三根得自在之慧是漏尽智」者如何?

如何是三根?为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未知当知根达几何之处,已知根达几何之处,具知根达几何之处?

未知当知根达于一处,〔言是〕预流道。已知根达于六处,〔言是〕预流果、一来道、一来果、不还道、不还果、阿罗汉道。具知根达于一处,〔言是〕阿罗汉果。

二 于预流道之剎那,未知当知根以信根为胜解眷属而有,以精进根作为精勤眷属而有,以念根为近住眷属而有,以定根为无散乱眷属而有,以慧根为见眷属而有,以意根为识眷属而有,以喜根为欢喜眷属而有,以命根为流转寂灭增上眷属而有。于预流道之剎那所生诸法,除心等起之色,悉是善,悉是无漏,悉是出离性,悉是顺灭,悉是出世间,悉是涅槃之所缘。于预流道之剎那,未知当知根有如是八根,〔此等〕是俱生眷属、是相互眷属、是依止眷属、是相应眷属、是俱行、是俱生、是相合、是相应。此〔根〕有如是行相与眷属。

三 于预流果之剎那,已知根以信根为胜解眷属而有,以精进根为精勤眷属而有,以念根为近住眷属而有,以定根为无散乱眷属而有,以慧根为见眷属而有,以意根为识眷属而有,以喜根为欢喜眷属而有,以命根为流转寂灭增上眷属而有。于预流果之剎那所生诸法悉是无记,除心等起之色,悉是无漏,悉是出世间,悉是涅槃之所缘。于预流果之剎那,已知根有如是八根,〔此等〕是俱生眷属,是相互眷属,是依止眷属,是相应眷属,是俱行,是俱生,是相合,是相应。此〔根〕有如是行相与眷属。

四 于一来道之剎那……乃至……于一来果之剎那……乃至……于不还道之剎那……乃至……于不还果之剎那……乃至……于阿罗汉道之剎那,己知根以信根为胜解眷属而有……乃至……以命根为流转寂灭增上眷属而有。于阿罗汉道之剎那所生诸法,除心等起之色,悉是善,悉是无漏,悉是出离性,悉是顺灭,悉是出世间,悉是涅槃之所缘。于阿罗汉道之剎那,已知根有如是八根,〔此等〕是俱生眷属、是相互眷属、是依止眷属、是相应眷属、是俱行、是俱生、是相合、是相应。此〔根〕有如是行相与眷属。

五 于阿罗汉果之剎那,具知根以信根为胜解眷属而有,以精进根为精勤眷属而有,以念根为近住眷属而有,以定根为无散乱眷属而有,以慧根为见眷属而有,以意根为识眷属而有,以喜根为欢喜眷属而有,以命根为流转寂灭增上眷属而有。于阿罗汉果之剎那所生诸法悉是无记,除心等起之色,悉是无漏,悉是出世间,悉是涅槃之所缘。于阿罗汉果之剎那,具知根有如是八根,〔此等〕是俱生眷属、是相互眷属、是依止眷属、是相应眷属、是俱行、是俱生、是相合、是相应。此〔根〕有如是行相与眷属。

如是而有八八六十四〔行相与眷属〕。

六 漏者,此漏为何?是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

此诸漏于何处尽?

依预流道见漏悉尽,顺恶生之欲漏尽,顺恶生之有漏尽,顺恶生之无明漏尽。于此处如是诸漏尽。

依一来道粗之欲漏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于此处如是诸漏尽。

依不还道欲漏悉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于此处如是诸漏尽。

依阿罗汉道有漏悉尽,无明漏悉尽。于此处如是漏尽。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具六十四行相三根得自在之慧是漏尽智。」

第四十七章

一 「遍智义之慧是苦智,断义之慧是集智,现证义之慧是灭智,修习义之慧是道智」者如何?

于苦有害之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遍智之义,于集有存续之义、因缘之义、结之义、障碍之义、断之义,于灭有出离之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现证之义,于道有出之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修习之义。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遍智义之慧是苦智,断义之慧是集智,现证义之慧是灭智,修习义之慧是道智。」

第四十八章

一 「有苦智、苦集智、苦灭智、顺苦灭道智」者如何?

具道者之智即是苦智、苦集智、苦灭智、顺苦灭道智。

二 此中以何为苦智?以苦为所缘而生慧、了知、择、思择、择法、观1、察、各察、聪明、善巧、察智、观想、思、近解、广慧、怜眦、导智、正观、正智、插杵2、慧、慧根、慧力、慧剑、慧殿、慧明、慧光、慧灯、慧宝、无痴、择法、正见,此名为苦智。

三 以苦集为所缘……乃至……以苦灭为所缘……乃至……以顺苦灭道为所缘而生慧、了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名为顺苦灭道智。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有苦智、苦集智、苦灭智、顺苦灭道智。」

  注1 观(Sallakkhana)在底本有Sallakhana为误。

  2 插杵(Patoda)依(PSA)云为向邪心示路之彼,如向入邪路辛头马示路所作之插杵。但在解脱道论中有慧钩,次无单独之慧,思之有Panna-patodo者倒转顺序,二语或为分别之物。若然则此译文单只为慧钩,而应将次之慧省去。

第四十九章

「有义无碍解智、法无碍解智、词无碍解智、辩无碍解智」者如何?

诸义之智是义无碍解,诸法之智是法无碍解,诸词之智是词无碍解,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义种种相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种种相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种种相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种种相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决定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决定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决定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决定之慧是辩无碍解智。观义之慧是义无碍解智,观法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观词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观辩之慧是辩无碍解智。察义之慧是义无碍解智,察法之慧是法无碍解智,察词之慧是词无碍解智,察辩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分别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分别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分别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分别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开显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开显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开显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开显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示现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示现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示现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示现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遍照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遍照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遍照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遍照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说明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说明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说明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说明之慧是辩无碍解智。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有义无碍解智、法无碍解智、词无碍解智、辩无碍解智。」

第五十章

一 如何有1如来之根上下智2?

如来于此处见有情之少尘、太尘、利根、钝根、善行相、恶行相、善受教、不受教等,或者知他世之罪祸,或者不知他世之罪祸。

二 「少尘、太尘」者,信人是少尘,不信人是太尘,发勤人是少尘,懈怠人是太尘,念住人是少尘,失念人是太尘,得定人是少尘,不得定人是太尘,具慧人是少尘,恶慧人是太尘。

三 「利根、钝根」者,信人是利根,不信人是钝根,发勤人是利根,懈怠人是钝根,念住人是利根,失念人是钝根,得定人是利根,不得定人是钝根,具慧人是利根,恶慧人是钝根。

四 「善行相、恶行相」者,信人是善行相,不信人是恶行相,发勤人是善行相,懈怠人是恶行相,念住人是善行相,失念人是恶行相,得定人是善行相,不得定人是恶行相,具慧人是善行相,恶慧人是恶行相。

五 「善受教、不受教」者,信人是善受教,不信人是不受教,发勤人是善受教,懈怠人是不受教,念住人是善受教,失念人是不受教,得定人是善受教,不得定人是不受教,具慧人是善受教,恶慧人是不受教。

六 「或者知他世之罪祸,或者不知他世之罪祸」者,信人知他世之罪祸,不信人不知他世之罪祸,发勤人知他世之罪祸,懈怠人不知他世之罪祸,念住人知他世之罪祸,失念人不知他世之罪祸,得定人知他世之罪祸,不得定人不知他世之罪祸,具慧人知他世之罪祸,恶慧人不知他世之罪祸。

七 「世」者,是蕴世、界世、处世、败有世、败生世、成有世、成生世。有一世,〔言是〕一切有情依食而住。有二世,〔言是〕名与色。有三世,〔言是〕三受。有四世,〔言是〕四食。有五世,〔言是〕五取蕴。有六世,〔言是〕六内处。有七世,〔言是〕七识住。有八世,〔言是〕八世法。有九世,〔言是〕九有情居。有十世,〔言是〕十处。有十二世,〔言是〕十二处。有十八世,〔言是〕十八界。

八 「罪」者,一切烦恼是罪,一切恶行是罪,一切现行是罪,一切顺有业是罪。

如是于此世此罪对激烈怖畏想之近,犹如持于拔剑之杀害者。如是具五十行相以知、见、辞、通达五根。此是如来之根上下智。

  注1 本章以下之六智不共于声闻,故云:「如来智」。

  2 根本上下智(indriyaparopariyatte nanam)关于此语有异说。依巴利所传而见时如paro-pariyatti(para-paryapti)依汉译亦云上下而观,应为(varavara),现于木神博士编翻译名义大集中不但有此,于其西藏译中亦有dban-po mchog dan mchogma-yin-pa mkhycn-pa依其内容而观,此恐亦可为最妥当之解释。旧译云转转根智,其原语已有parampara者。在解脱道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卷、四二七c)单译为诸根智。

第五十一章

一 何为如来之有情意乐意趣智1?

于此处如来知有情之意乐,知意趣,知所行,知胜解,了知众生之能、不能。

二 何为有情之意乐?

若「世是常」,若「世是无常」,若「世是有边」,若「世是无边」,若「命即是此身」,若「命与此身异」,若「如来死后有」,若「如来死后无有」,若「如来死后有,亦无有」,若「如来死后非有,亦非无有」。如是有情或著有见,或著无有见,若复,离此二边者,依依缘性,于缘已生之诸法,获得随顺忍,〔以〕如实智,知习欲者,「此人是尊重欲、意乐欲、胜解欲」,而知是习欲2者,「此人是尊重出离、意乐出离、胜解出离」,而知是习出离者,「此人是尊重瞋、意乐瞋、胜解瞋」,而知是习瞋者,「此人是尊重无瞋、意乐无瞋、胜解无瞋」,而知是习无瞋者,「此人是尊重惛眠、意乐惛眠、胜解惛眠」,而知是习惛眠者,「此人是尊重光明想、意乐光明想、胜解光明想」,而知是习光明想者。此是有情之意乐。

三 复次,何为有情之意趣?

有情之意趣〔随眠〕为七,〔言是〕欲贪意趣(欲贪随眠)、瞋意趣(瞋随眠)、慢意趣(慢随眠)、见意趣(见随眠)、疑意趣(疑随眠)、有贪意趣(有贪随眠)、无明意趣(无明随眠)。于世间于喜、悦者有情之随眠欲贪随眠,于世间于不喜、不悦者有情之随眠瞋随眠,应知如是于二法无明随伴,慢、见、疑与彼为一处。此是有情之意趣(随眠)。

四 复次,何为有情之所行?

是福现行、非福现行、不动现行,小地或大地。此是有情之所行。

五 复次,何为有情之胜解?

于有情有少胜解者,于有情有胜胜解者。少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少胜解之〕有情,胜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胜胜解之〕有情,于过去世亦少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少胜解之有情,胜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胜胜解之有情,于未来世亦少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少胜解之有情,胜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胜胜解之有情。此是有情之胜解。

六 如何有情是不能?

有业障、有烦恼障、有异熟障之有情是不信、无乐欲3、恶慧而不能入善法正性决定是不能,如是之有情是不能。

七 如何有情是能?

无有业障、无有烦恼障、无有异熟障之有情是有信、有乐欲、具慧而能入善法正性决定是能,如是之有情是能。

此是如来之有情意乐、意趣智。

  注1 意趣(anusaya)通例译为随眠。但在初期为意乐、胜解等之同类语而单应云为意趣程度者。于本书亦于论母中虽可解为此义,但在本论中(本章三参照)以七随眠为释。以此在论母与本论之成立得以察出为有相当间隔者之事。尚在解脱道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卷、四二七c)中译此智为众生欲乐烦恼使智。

   2 欲(Kama)在底本有作身(Kaya)之误。

  3 无乐欲(acchandita)在唯识枢要(大正藏四十三卷、六一○c)说三种之阐提中第二为阿阐底迦,云不乐欲之义故,原语应为acchandika。今之文中以无乐欲使之列为不信,恶慧之事可足以比较。

第五十二章

125 一 如何是如来之对偶示导智1?

于此处如来为对偶示导,〔此〕与不共声闻。由上身转火聚,由下身转水流,由

  下身转火聚,由上身转水流。由前身转火聚,由后身转水流,由后身转火聚,由前

  身转水流。由右眼转火聚,由左眼转水流,由左眼转火聚,由右眼转水流。由右耳

  孔转火聚,由左耳孔转水流,由左耳孔转火聚,由右耳孔转水流。由右鼻孔转火聚,

大品第一 智论 一七五

  --------------------------------------------------------------------------

小部经典十八 一七六

  由左鼻孔转水流,由左鼻孔转火聚,由右鼻孔转水流。由右肩转火聚,由左肩转水

  流,由左肩转火聚,由右肩转水流。由右手转火聚,由左手转水流,由左手转火聚,

  由右手转水流。由右遍转火聚,由左遍转水流,由左遍转火聚,由右遍转水流。由

  右足转火聚,由左足转水流,由左足转火聚,由右足转水流。由各指转火聚,由各

  指间转水流,由各指间转火聚,由各指转水流。由一一之毛转火聚,由一一之毛转

126 水流,由毛孔转火聚,由毛孔转水流。是青、黄2、赤、白、绯、净之六色。

世尊经行〔亦为〕化人,或伫立或坐或卧,世尊伫立〔亦为〕化人,或经行或

  坐或卧,世尊坐〔亦为化人〕,或经行或伫立或卧,世尊卧〔亦为〕化人,或经行或

  伫立或坐,化人经行〔亦为〕世尊,或伫立或坐或卧,化人伫立〔亦为〕世尊,或

  经行或坐或卧,化人坐〔亦为〕世尊,或经行或伫立或卧,化人卧〔亦为〕世尊,

  或经行或伫立或卧,化人卧〔亦为〕世尊,或经行或伫立或坐。

此是如来之对偶示导智。

  注1 对偶示导智(yamaka patihire nanam)在解脱道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卷、四二七c)

   译为双变智。

  2 青黄以下于底本与次文相接亦意义不通。在暹罗本无句读之点,不为行别。今见之为形容

火聚与水流。

第五十三章

一 如何是如来之成大悲智1?

诸佛世尊观以诸多之行相、于观诸有情而生大悲,观「世间住是炽然」而诸佛世

  尊于诸有情生大悲,观「世间住是繁剧」而诸佛世尊于诸有情生大悲,观「世间住是堕」

  〔……乃至……〕观「世间住是堕恶路」〔……乃至……〕观「世间住能至不坚固」〔……

  乃至……观「世间住为无护、无主」〔……乃至……〕观「世间住是无所属,应为放

127 弃一切……乃至……观「世间住是缺乏、无满足而耽染之奴仆」……〔乃至〕……观

大品第一 智论 一七七

  --------------------------------------------------------------------------

小部经典十八 一七八

  「世间住是无护」……〔乃至〕……观「世间住是无安处」……〔乃至〕……观「世间住

  是无归依处」……〔乃至〕……观「世间住是无归依者」……〔乃至〕……观「世间住

  为骚优而非寂静」……〔乃至〕……观「世间住是有箭而是大箭之刺处,措我他无之

  拔箭者」……〔乃至〕……观「世间住是无明之闇所覆,能使入烦恼之笼,措我无他

  之示光明者」……〔乃至〕……观「世间住是无明之闇所覆2普缠3纷纠而于肿物所

  掩,如们叉草与波罗波草无能超越恶生、恶趣、堕处、轮回」……〔乃至〕……观「世

  间住是染无明毒过依于烦恼而秽恶」……〔乃至〕……观「世间住是贪、瞋、痴所缠,

  措我无他之解缠者」……〔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多多之耽染所结」……〔乃至〕

  ……观「世间住是耽染之网所掩」……〔乃至〕……观「世间住是依耽染之流所流……

  〔乃至〕……观「世间住是依耽染之结所结」……〔乃至〕……观「世间住是随行耽染

  之随眠」……〔乃至〕……观「世间住是依耽染之烦热所烧」……〔乃至〕……观「世

  间住是依耽染之极热所极烧」……〔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多多之见所结」……〔乃

128 至〕……观「世间住是依见之极热所极烧」……〔乃至〕……观「世间住是生随行」……

  〔乃至〕……观「世间住是老俱行」……〔乃至〕……观「世间住是依病所威服」……

  〔乃至〕……观「世间住是蒙死」……〔乃至〕……观「世间住是堕于苦」……〔乃至〕

  ……观「世间住是耽染所缚」……〔乃至〕……观「世间住是老之墙壁所闭」……〔乃

  至〕……观「世间住是死魔之索网4所闭」……〔乃至〕……观「世间住是大缚所缚,

  [即] 是贪缚、瞋缚、痴缚、慢缚、见缚、烦恼缚、恶行缚,措我无他之解缚者」……

  〔乃至〕……观「世间住是极狭隘处,措我无他之示余裕处者」……〔乃至〕……观

  「世间住是大障碍之障碍所,措我无他之断障碍者」……〔乃至〕……观「世间住是堕

  大崄处,拱我无举出他崄处者」……〔乃至〕……观「世间住是堕大旷野,措我无他

  之越旷野者」……〔乃至〕……观「世间住是堕大轮回,措我无他之使由轮回解脱者」」

  ……〔乃至〕……观「世间住是流转于大难处,措我无他之举出难处者」……〔乃至〕

129 ……观「世间住是堕大沼泽,措我无他之举出沼泽者」……〔乃至〕……观「世间住是

  极坏……〔乃至〕……世间住是依贪火、瞋火、痴火、生、老、死、愁、悲、苦、

  忧、恼成炽然,措我无他之消灭此者」……〔乃至〕……观「世间住是行分散、令分

  断、常无护而受刑罚」……〔乃至〕……观「世间住是罪缚所缚、近于杀戮场,措我

  无他之解缚者」……〔乃至〕……观「世间住是孤独而最可哀,措我无他之救度者」……

大品第一 智论 一七九

  --------------------------------------------------------------------------

小部经典十八 一八○

  〔乃至〕……观世间住是苦所压服、于长夜懊恼」……〔乃至〕……观「世间住是常

  受结缚而常渴」……〔乃至〕……观「世间住是闇而无眼」……〔乃至〕……观「世间

  住是缺导者无遍导师」……〔乃至〕……观「世间住是迷于邪路脱正路,措我无导他

  之导于此圣路者」……〔乃至〕……观「世间住是迷于大暴流,措我无他之使由此暴

  流出者」……〔乃至〕……观「世间住二成见5所缠」……〔乃至〕……观「世间住是

  依三恶业6而迷」……〔乃至〕……观「世间住是结于四轭7是四轭所结」……〔乃至〕

  ……观「世间住是依四系8所缚」……〔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四取所9取」……

  〔乃至〕……观「世间住是入于五趣10」……〔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五妙欲11所

  染」……〔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五盖所掩」……〔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六

130 诤根12而诤争」……〔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六爱身13所染」……〔乃至〕……观

  「世间住是六成见14所缠……〔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七随眠所污」……〔乃至〕

  ……观「世间住是依七结15所结」……〔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七慢16为憍」……

  〔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八世法而转」……〔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八邪性决

  定」……〔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八人过而为过」……〔乃至〕……观「世间住是

  依九嫌事而嫌」……〔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九种慢为憍……〔乃至〕……观「世

  间住是依九爱根法所染」……〔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十染事17所染」……〔乃至〕

  ……观「世间住是依十嫌事而嫌」……〔乃至〕……观「世间住是具十不善业道」……

  〔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十结18所结」……〔乃至〕……观「世间住是十邪性决定」

  ……〔乃至〕……观「世间住是具十事邪见」……〔乃至〕……观「世间住是具十事边

  执见」……〔乃至〕……观「世间住是依百八耽染之百戏论而戏论」,诸佛世尊于诸有

  情生大悲,观「世间住是六十二成见所缠」,诸佛世尊于诸有情生大悲。观「我已度,

  世间是未度,我已解脱,世间是未解脱,我已调伏,世间是未调犬,我己寂静,世

131 间不寂静,我已安息,世间是未安息,我已般涅槃,世间是未般涅槃,我已度故能

  度,已解脱故能令解脱,已调伏故能令调伏,寂静故能令寂静,己安息故能令安息,

  已般涅槃故能令入涅槃」诸佛世尊于诸有情生大悲。

此是如来之成大悲智。

大品第一 智论 一八一

  --------------------------------------------------------------------------

小部经典十八 一八二

  注1 成大悲智(nahakarunasamapattiya nanam)在解脱道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卷、四二七

c)译为大慈悲定智。

   2 无明所覆(avijjagata)底本有 avijjhagata为误。

   3 普缠(pariyonaddba)底本作为 pariyonanadha。

  4 死魔之索网(maccupasa)底本有 paccu 为误。

  5 二成见为常断之二见。

  6 三恶行为身语意之恶行。

  7 四轭(cattari yagani)为欲、有、见、无明。

  8 四系(cattaro gantha)为现贪、瞋、戒禁取、此实执取。

  9 四取(cattari upadanani)为欲、见、戒禁取、有我论(又我语)。

   10 五趣为地狱、傍生、饿鬼、人、天。

  11 五妙欲(panca kamaguna)云为眼、耳、鼻、舌、身等。

 12 六净根(Cha vivadamulani)为忿恨、覆恼、嫉悭、诳谄、邪见倒见、自我见执。

  13 六爱身(cha tanhakaya)为眼、耳、鼻、舌、身、意解所生之爱身。

  14 六成见(cha ditthigatani)云为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等。

  15 七结(satta sannojanani)为欲欲、瞋、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

  16 七慢(satta mana)云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17 十染事(dasa kilesavatthuni)为贪、瞋、痴、慢、见、疑、惛忱、掉举、

  18 十结于七结加有身见、疑、戒禁取见。

第五十四章

一 以何是如来之一切智智?

悉知一切之有为、无为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1

知过去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知未来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大品第一 智论 一八三

  --------------------------------------------------------------------------

小部经典十八 一八四

知现在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知眼与诸色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知耳与诸声……乃至……鼻与诸香……乃至……舌与诸味……乃至……身与诸

  所触〔……乃至……〕意与诸法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二 乃至知无常之义、苦之义、无我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障碍故是无

132 障智。乃至知色无常之义、苦之义、无我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

  故是无障智。乃至知受之……乃至……知想之……乃至……知诸行之……乃至……

  知识之……乃至……知眼之……乃至……知老死之无常义、苦之义、无我义之一切

  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三 乃至知通智之通智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

  知遍智之遍智义……乃至……知断之断义……乃至知修习之修习义……乃至……知

  现证之现证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知〔五〕蕴

  之蕴义……乃至……知〔十八〕界之界义……乃至知〔十二〕处之处义……乃至知

  有为之有为义……乃至知无为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

  智。

四 乃至知善法……乃至知不善法……乃至知无记法……乃至知欲缠法……乃至知

  色缠法……乃至知无色缠法……乃至知非所摄法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

  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知苦之苦义……乃至知集之集义……乃至知灭之灭义……乃

  至知道之道义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133 五 乃至知义无碍解义之无碍解义……乃至知法无碍解之法无碍解义……乃至知词

  无碍解之词无碍解义……乃至知辩无碍解之无碍解义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

  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知根上下智……乃至知有情意乐意趣智……乃至知对偶示

  导……乃至知成大悲智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六 乃至以意知天魔、梵世、人天、沙门、婆罗门、诸生之所见,所闻、所思、所

  识、所得、所寻、所行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彼之未见者不存

未知者无不可知

证知一切之所了

大品第一 智论 一八五

  --------------------------------------------------------------------------

小部经典十八 一八六

如来云是普眼者

七 普眼者依何义而为普眼?

佛智有十四,苦智是佛智,苦集智是佛智,苦灭智是佛智,顺苦灭道智是佛智,

  义无碍解智是佛智,法无碍解智是佛智,词无碍解智是佛智,辩无碍解智是佛智,

  根上下智是佛智,有情意乐意趣智是佛智,对偶示导智是佛智,作大悲智是佛智,

一切智智是佛智,无障智是佛智。如是为十四佛智,如是之十四佛智中,八智是共

  声闻,六智是不共声闻。

134 八 乃至苦之苦义之一切已知而无有未知之苦义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

  是无障智。乃至苦之苦义之一切已见、一切已知、一切已证、一切慧已触而无有慧

  未触之苦义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集之集义……乃至灭

  之灭义……乃至道之道义计……乃至义无碍解之义无碍解义……乃至法无碍解之法无

  碍解义……乃至词无碍解之词无碍解义……辩无碍解之辩无碍解义之一切已见、一

  切已知、一切已证、一切慧已触而无有慧未触之辩无碍解之义故是一切智智,于其

  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根上下智……乃至有情意乐、意趣智……乃至对偶示

  导智……乃至成大悲智之一切已知……一切已见……是无障智。天、魔、梵世、人

  天、沙门、婆罗门、诸生之所见、所闻、所思、所识、所得、所寻、所行之一切意

  已知、一切已见……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彼之未见者不存

未知者无不可知

证知一切之所了

如来云是普眼者

  注1 无障智(anavarananana)在解脱道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卷、四二七c)译为不障碍智。

大品第二 见论

135 一 如何为见?于见处有几何?于见缠有几何?于见有几何?

大品第二 见论 一八七

  --------------------------------------------------------------------------

小部经典十八 一八八

于见现贪有几何?何为见处永断?

如何为见?以现贪取见为见。

于见处有几何?于见处有八。

于见缠有几何?于见缠有十八。

于见有几何?于见有十六。

于见现贪有几何?于见现贪有三百1。

何为见处永断?预流道为见处永断。

二 如何现贪取见为见?

以色云「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予之我」,现贪取见是见。

以受……乃至……以想……乃至……以诸行……乃至……以识云「此是我所」、

  「此是我」、「此是予之我」,现贪取见是见。以眼……〔乃至〕……以耳……乃至……

  以鼻……乃至……以舌……乃至……以身……乃至……以意……乃至……现贪取见

  是见。

以色……〔乃至〕……以声……乃至……以香……乃至……以味……乃至……

  以所触……乃至……以法……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136 三 以眼识……〔乃至〕……以耳识……乃至……以鼻识……乃至……以舌识……

  乃至……以身识……乃至……以意识……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眼触所生之受……乃至……以耳触所生之受……乃至……以鼻触所生之

  受……乃至……以舌触所生之受……乃至……以身触所之受……乃至……以意触所

  生之受……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四 以色想……乃至……以声想……乃至……以香想……乃至……以味想……

  乃至……以所触想……乃至……以法想……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色思……〔乃至〕……以声思……乃至……〔以香思……乃至……以味思……

  乃至……以所触思……乃至……〕以法思……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色爱……〔乃至〕……以声爱……乃至……〔以香爱……乃至……以味爱……

  乃至……以所触爱……乃至……〕以法爱……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色寻……〔乃至〕……以声寻……乃至……〔以香寻……乃至……以味寻……

  乃至……以所触寻……乃至……〕以法寻……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大品第二 见论 一八九

  --------------------------------------------------------------------------

小部经典十八 一九○

以色伺……〔乃至〕……以声伺……乃至……〔以香伺……乃至……以味伺……

  乃至……以所触伺……乃至……〕以法伺……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五 以地界……〔乃至〕……以水界……乃至……以火界……乃至……以风界……

  乃至……以空界……乃至……以识界……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地遍……〔乃至〕……以水遍……乃至……以火遍……乃至……以风遍……

  乃至……以青遍……乃至……以黄遍……以赤遍……乃至……以白遍……

  乃至……以空遍……乃至……以识遍……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137 六 以发……〔乃至〕……毛……〔乃至〕……爪……乃至……齿……乃至……

  皮……乃至……肉……乃至……筋……乃至……骨……乃至……骨髓……乃至……

  肾……乃至……心……乃至……脾……乃至……肋膜……乃至……肝……乃至……

  肺……乃至……肠……乃至……肛……乃至……腹……乃至……屎……乃至……胆

  ……乃至……啖……乃至……2脓……乃至……血……乃至……汗……乃至……脂

  ……乃至……泪……乃至……膏……乃至……唾……乃至……洟……乃至……黄水

  ……乃至……尿……乃至……以脑子皮……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七 以眼处……乃至……以色处……乃至……以耳处……乃至……以声处……

  乃至……以鼻处……乃至……以香处……乃至……以舌处……乃至……以味处……

  乃至……以身处……乃至……以所触处……乃至……以意处……乃至……以法处

  ……乃至……以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以耳界、声界、耳识界……乃至

  ……以鼻界、香界、鼻识界……乃至……以香界、味界、舌识界……乃至……以身

  界、所触界、身识界……乃至……以意界、法界、意识界……乃至……现贪取见是

  见。

八 以眼根……〔乃至〕……耳根〔……乃至……〕鼻根〔……乃至……〕舌根〔……

  乃至……〕身根〔……乃至……〕意根〔……乃至……〕命根〔……乃至……〕女

  根〔……乃至……〕男根〔……乃至……〕乐根〔……乃至……〕苦根〔……乃至

  ……〕喜根〔……乃至……〕忧根〔……乃至……〕舍根〔……乃至……〕信根〔……

  乃至……〕精进根〔……乃至……〕念根〔……乃至……〕定根〔……乃至……〕

  以慧根……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138 九 以欲界〔……乃至……〕色界〔……乃至……〕无色界〔……乃至……〕欲有

大品第二 见论 一九一

  --------------------------------------------------------------------------

小部经典十八 一九二

  〔……乃至……〕色有〔……乃至……〕无色有〔……乃至……〕想有〔……乃至

  ……〕无想有〔……乃至……〕非想非非想有〔……乃至……〕一蕴有〔……乃至

  ……〕四蕴有〔……乃至……〕五蕴有〔……乃至……〕初静虑〔……乃至……〕

  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

  慈心解脱〔……乃至……〕悲心解脱〔……乃至……〕喜心解脱〔……乃至……〕

  舍心解脱〔……乃至……〕虚空无边处定〔……乃至……〕识无边处定〔……乃至

  ……〕无所有处定〔……乃至……〕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一○ 以无明〔……乃至……〕行〔……乃至……〕识〔……乃至……〕名色〔……

  乃至……〕六处〔……乃至……〕触〔……乃至……〕受〔……乃至……〕渴爱〔……

  乃至……〕取〔……乃至……〕有〔……乃至……〕生〔……乃至……〕以老死云

  「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予之我」,现贪取见是见。

如是现贪取见是见。

一一 何为八见处?

蕴是见处,无明是见处,触是见处,想是见处,寻是见处,非理作意是见处,

  恶友是见处,从他音声是见处。

蕴是因,蕴是缘,以诸见3之等起故,蕴是见处。以无明是因……乃至……以

  触是因……乃至……以想是因……乃至……以寻是因……乃至……以非理作意是因

  ……乃至……以恶友是因……乃至……以从他音声是因,从他音声是缘,以诸见等

  起故,从他音声是见处。如是有八见处。

一二 何为十八见缠

见者,此是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见箭、见害、见障碍、

  见缚、见崄、见随眠、见热、见烦热、见系、见取、见现贪、见取见。如是有十八

  见缠。

139 一三 何为十六见?

是味见、随我见、邪见、有身见、有身事常见、有身事断见、边执见、随前边

  见、随后边见、顺结见、我慢缚见,我所慢缚见、我论所应见、世论所应见、有见、

  无有见,如是有十六见。

一四 于味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于随我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于邪见……〔乃至〕

大品第二见论 一九三

  --------------------------------------------------------------------------

小部经典十八 一九四

  ……于有身见……〔乃至〕……于有身事常见……乃至……于有身事断见……乃至

  ……于边执见……乃至……于随前边见……乃至……于随后边见……乃至……于顺

  结见……乃至……于我慢缚见……乃至……于我所慢缚见……乃至……于我论所应

  见……乃至……于世论所应见……乃至……于有见……乃至……于无有见现贪有几

  何之行相?

一五 于味见现贪有三十五行相,于随我见现贪有二十行相,于邪见现贪有十行相,

  于有身见现贪有二十行相,于有身事常见现贪有十五行相,于有身见现贪有五行相,

  于边执见现贪有五十行相,于随前边见现贪有十八行相,于随后边见现贪有四十四

  行相,于顺结见现贪有十八行相,于我慢缚见现贪有十八行相,于我所慢缚见现贪

140 有十八行相,于我论所应见现贪有二十行相,于世论所应见现贪有八行相,于有见

  现贪有一行相,于无有见现贪有一行相。

一六 于味见现贪有如何之三十五行相?

云:「缘色而生乐、喜,此之色而有此之味」,乃现贪取见是见。见非味,味非

  见,见与味为各别。见而为味,此名为味见。味见是邪见,邪见是见坏,具此见坏

  之人是坏见,不可依附坏见之人,不可亲近、不可敬奉。此依何之因?其〔人〕之

  见为恶故。见之贪非是见4,见非是贪,见与贪为各别。见而为贪,此名为见贪。

  具此见与贪之人为见贪所染。布施与见贪所染之人无大果、无大功德。此依何之因?

  其〔人之〕见为恶故。

味见是邪见,于邪见人有二趣,地狱或傍生。随邪见人之见是成受身业……乃

  至……语业,随见成受意业、思、希求愿及诸行等一切诸法是资于非可爱、非可亲、

  非适意、不利益、苦。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是恶故。譬如将拈筏种子、或拘舍怛

  祇种子5、或苦葫芦种子6置于润地时,其执受之地味、其执受之水味悉皆资于此

141 苦性、辛性不实性。此依何之因?其种子是恶故。如是随具邪见男人之见成受身业

  ……乃至……语业,随见成受意业、思、希求愿及诸行等一切诸法是资于非可爱、

  非可亲、非适意、不利益苦。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是恶故。味见是邪见,邪见是

  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见箭、见害、见障碍……乃至……见

  取见。

一七 云:「缘受……乃至……缘想……乃至……缘诸行……乃至……缘识……乃

大品第二 见论 一九五

  --------------------------------------------------------------------------

小部经典十八 一九六

  至……眼……〔乃至〕……耳……〔乃至〕……鼻……〔乃至〕……舌……〔乃至〕

  ……身……〔乃至〕……意……〔乃至〕……色……〔乃至〕……声……〔乃至〕

  ……香……〔乃至〕……味……〔乃至〕……所触……〔乃至〕……法……〔乃至〕

  ……眼识……〔乃至〕……耳识……〔乃至〕……鼻识……〔乃至〕……舌识……

  〔乃至〕……身识……〔乃至〕……意识……〔乃至〕……眼触……〔乃至〕……

  耳触……〔乃至〕……鼻触……〔乃至〕……舌触……〔乃至〕……身触……〔乃

  至〕意触……〔乃至〕……眼触所生之受……〔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乃

  至〕……鼻触所生之受……〔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乃至〕……身触所生

  之受……〔乃至〕……缘意触所生之受而乐、喜生,此之意触所生之受而有此之味,」

  乃现贪取见是见。见非是味,味非是见,见与味各别。见而为味,此名为味见。味

142 见是邪见,邪见是见坏,具此见坏之人是坏见,不可依附坏见人,不可亲近、不可

  敬奉。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恶故。见贪非是见,见非是贪,见与贪各别,见

  而为贪,此名为见贪。具此见与贪,是见贪所染之人。布施与见贪所染之人无大果、

  无大功德。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恶故。

味见是邪见,于邪见人有二趣,地狱或傍生〔趣〕。随邪见人之见成受身业……

  乃至……语业,随见成受意业、思、希求愿及诸行等一切诸法是资于非可爱、非可

  亲、非适意、不利益、苦。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恶故,譬如拈筏种子,或拘

  舍怛祇种子,或苦葫芦种子置润地时,其执受地之味,其执受水之味是皆资于此苦

  性、辛性、不实性。此依何之因?其种子为恶之故。如是随邪见人之见成受身业……

  乃至……语言,随见成受意业、思、希求、欲及诸行等一切诸法是资于非可爱、非

  可亲、非适意、不利益、苦。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恶故。味见是邪见,邪见是成

143 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诘、见箭、见害、见障碍……乃至……见取

  见。缠心之合有如是十八行相。

一八 结而亦有为见,结而亦有不为见。

如何结而亦为见?

有身见与戒禁取见。此等结而亦为见。

如何结而亦不为见?

欲贪结、瞋结、慢结、疑结、有贪结、嫉结、悭结、随眠结、无明结。此等是

大品第二 见论 一九七

  --------------------------------------------------------------------------

小部经典十八 一九八

  结而亦非见。

于味见在现贪有如是三十五行相。

一九 于随我见,现贪如何有二十行相?

于此处未听闻之异生乃未见圣者,不明解圣法,不调顺于圣法,不见善士,不

  明解善士之法,不调顺于善士之法,由我观见色,或我有色,或色于我,或于色〔观

  见〕我。由我观见受……乃至……相心……乃至……诸行……乃至……或依我而观见

  识,或我有识,或识于我,或于识〔观见〕我。

二○ 如何是由我观见色?

144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地遍,「地遍是此我,我是此地遍」观见地遍与我为不二。

  譬如油灯之燃时「焰是此色,色是此焰」观见焰与色为不二7,如是于此处有者由我

  观见地遍,「地遍是此我,我是此地遍」观见地遍与我为不二。现贪取见是见,见非

  是事,事非是见,见与事为各别。见而亦为事,此为初色事随我见。随我见是邪见,

  邪见是见坏。随我见是邪见,于邪见人有二趣……乃至……此等是结而亦非见。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水遍〔……乃至……〕火遍〔……乃至……〕风遍〔……乃

  至……〕青编……〔乃至……〕黄遍〔……乃至……〕赤遍〔……乃至……〕白遍,

  「白遍是此我,我是此白遍」与……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而由我观见色。

二一 如何而观见我是有色?

于此处有者由我而观见受、想、行、识,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

  我是复,具此色而有色」,观见我有色。譬如有树具影,有人如是应谓:「此是树,

  此是影,树与影各别,而此树具此影而有影」,则观见树有影。如是于此处有者,由

  我而观见受、想、行、识,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色而有

  色」,则观见我有色。现贪取见是见,见非是事,事非是见,见与事各别。见而为事,

  此为第二色事随我见。随我见是邪见,邪见是见坏……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如是观见我有色。

145 二二 如何而于我观见色?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受、想、行、识,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而于此

  之我有此之色」,而于我观见色。譬如有华而具香,有人如是应谓:「此是华,此是

  香,华与香各别,而于此华有此香」,而于华观见香。如是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受

大品第二 见论 一九九

  --------------------------------------------------------------------------

小部经典十八 二○○

8……乃至识,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而于此之我有此之色」,而于我观见

  色。现贪取见是见……乃至……此为第三色事随我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

  见。如是而于我观见色。

二三 如何而于色观见我?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受、想、行、识,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色〔中〕

  有此予之我」,而于色观见我。譬如有宝珠安置于筐中,有人如是谓:「此是宝珠,

  此是筐,宝珠与筐而各别,而此宝珠在此筐中」,而于筐中观见宝珠。如是于此处有

  者,由我而观见受……乃至……识,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而此予之我有此

  色」,而于色观见我。现贪取见是见……乃至……此为第四色事随我见……乃至……

  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而于色观见我。

二四 如何而由我观见受?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眼触所生之受〔……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乃至

  ……〕鼻触所生之受是我〔……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乃至……〕身触所

  生之受〔……乃至……〕意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此是我,我是此意触所生之

146 受」,观见意触所生之受与我为不二。譬如观见油灯之……乃至……为不二。如是于

  此处有者,由我观见意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此是我,我是此意触所生之受」,

  观见意触所生之受与我为不二。现贪取见是见……乃至……此是初受事随我见……

  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而由我观见受。

二五 如何观见我而有受?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想、行、识、色,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

  我是复,具此受而有受」,而观见我有受。譬如有树……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如是观见我而有受。

二六 如何于我观见受?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想……乃至……由我观见色,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

  我,而于此我有此受」,而于我观见受。譬如有华……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

  是于我观见受。

二七 如何于受观见我?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想……乃至……由我观见色,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

大品第二 见论 二○一

  --------------------------------------------------------------------------

小部经典十八 二○二

  我,于此予之我有此之受」而于受观见我。譬如有宝珠……乃至……此等是结而非

  见。如是于受观见我。

二八 如何由我观见想?

147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眼触所生之想……乃至……由我观见意触所生之想,观

  见意触所生之受……乃至为不二。譬如油灯之……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

  而由我观见想。

二九 如何观见我有想?

于此处有者,由我为观见行……乃至……由我观见受,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

  之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之想而有想」,而观见我为有想。譬如有树……乃至……

  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观见有想我。

三○ 如何于我观见想?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行……乃至……由我观见受,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

  我,而于此我有此之色」,而于我观见色。譬如有华……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如是我于观见想。

三一 如何于想观见我?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行……乃至……由我观见受,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

  我,此予之我是有此想」,而于想观见我。譬如有宝珠……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如是于想观见我。

三二 如何由我观见行?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观见「意触所

  生之思……乃至……为不二。譬如油灯之……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由我

  观见行。

三三 如何观见我有行?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识……乃至……由我观见想,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

  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等之行而有行」,而观见我有行。譬如有树……乃至……此

  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观见我有行。

148 三四 如何于我观见行?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识……乃至……由我观见想,于彼生如是念:「此为予是

大品第二 见论 二○三

  --------------------------------------------------------------------------

小部经典十八 二○四

  之我,此之我有此等之行」,而于我观见行。譬如有华……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如是于我观见行。

三五 如何于行观见我?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识……乃至……由我观见相,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

  我,于此等之行有此予之我」,而于我观见行。譬如有宝珠……乃至……此等是结而

  非见。如是于行观见我。

三六 如何由我观见识?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眼识……乃至……由我观见意识,「意识……乃至……观

  见为不二。譬如油灯之……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由我观见识。

三七 如何观见我有识?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色……乃至……由我观见行,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

  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之识而有识」,而观见我有识。譬如有树……乃至……此等

  是结而非见。如是观见我有识。

三八 如何于我观见识?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色……乃至……由我观见行,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

  我,而于此我有此之识」,而于我观见识。譬如有华……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如是于我观见识。

三九 如何于识观见我?

149 于此处有者,由我为观见色……乃至……由我观见行,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

  之我,此予之我有此之识」,而于识观见我。譬如有宝珠……乃至……此等是结而非

  见。如是于识观见我。

于随我见现贪有如是二十行相。

四○ 于邪见现贪有如何之十行相?

云:「无布施」之事如是说邪见现贪取见而是见,见非是事,事非是见,见与事

  各别,见而为事,此为初邪事邪见。邪见是见坏……乃至……此是结而非见。「无供

  施」……乃至……「无烧施」〔……乃至……〕「善作、恶作诸业之果,无异熟」〔……

  乃至……〕「无此世」〔……乃至……〕「无他世」……乃至……〕「无母」〔……乃至

  ……〕「无父」〔……乃至……〕「无化生有情」〔……乃至……〕云「于世间无正行、

大品第二 见论 二○五

  --------------------------------------------------------------------------

小部经典十八 二○六

  正入之沙门、婆罗门之自证知、此世与他世、现证之宣说者」如是说邪见现贪取见而

  为见……乃至……此为第十邪事邪见。邪见是见坏……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于邪见现贪有如是十行相。

四一 于有身见现贪有如何二十行相?

于此处未听闻之异生,未见圣者,不明解圣法,不调顺于圣法,不见善士,不

  明解善士之法,不调顺于善士之法,由我观见色,若〔观见〕我有色,或色于我,

  或我于色。由我观见受……〔乃至〕……观见想……〔乃至〕……诸行……〔乃至〕

  ……由我观见识,或观见我有识,或识于我,或我于识。

如何由我观见色?

150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地遍……乃至……由我观见白遍,「白遍是此我,我是此

  白遍」,观见白遍与我为不二。譬如油灯燃时……乃至……如是于此处有者,由我观

  见白遍〔……乃至……〕现贪取见是见……乃至……此为初色事有身见。有身见是

  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由我观见色……乃至……〔观见我〕。

于有身见现贪有如是二十行相。

四二 于有身事常见现贪有如何十五行相?

于此处未听闻之异生,未见圣者……乃至……不调顺于善士之法,〔观见〕我有

  色,或色于我,或我于色。〔观见〕我有受〔……乃至……〕我有想〔……乃至……〕

  我有行〔……乃至……〕我有识,或识于我,或于识〔观见〕我。

如何观见我有色?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受、想、行、识,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

  我是复,具此之色而有色」,而观见我有色。譬如有树而具影……乃至……如是于此

  处有者是受……乃至……此为初有身事常见。常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

  非见。如是观见我有色……乃至……

于有身事常见现贪有如是十五行相。

四三 于有身事断见现贪如何有五行相?

于此处未听闻之异生,未见圣者……乃至……不调顺于善士之法,由我观见色,

  由我观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

如何由我观见色?

大品第二 见论 二○七

  --------------------------------------------------------------------------

小部经典十八 二○八

151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地遍……乃至……由我观见白遍,「白遍是此我……乃至

  ……观见为不二。譬如油灯之燃时……乃至……为初有身事断见。断见是邪见……

  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由我观见色……乃至……〔观见我〕。

于有身事断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四四 于边执见现贪如何有五十行相。

云「世是常」于边执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

云「世是无常」于边执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

云「世是有边」于边执见〔……乃至……〕

云「世是无边」于边执见〔……乃至……〕

云「命是此身」于边执见〔……乃至……〕

云「命与身异」于边执见〔……乃至……〕

云「如来死后有」于边执见〔……乃至……〕

云「如来死后无有」之边执见〔……乃至……〕

云「如来死后有亦无有」于边执见〔……乃至……〕

云「如来死后无有亦非无有」于边执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

「世是常」于边执见在现贪有五行相〔……乃至……〕「如来死后无有亦非无有」于边

  执见现贪有五行相。

四五 云「世是常」于执边见现贪有如何之五行相?

云「色于世是常」之现贪取见是见,依此见,执彼之边执为边执见。见非是事,

  事非是见,见与事各别,见而为事云此「世是常」,为边执见之第一。边执见是邪见

  ……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受于世是常」……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于世

152 是常」之现贪取见是见,依此之见执彼之边……乃至……云此「世是常」为执边执见之

  第五。边执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世是常」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四六 云「世是无常」于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云「色于世是无常」之现贪取见是见,依此见执彼之边为边执见。见非是事,事

  非是见,见与事各别。见而为事此云「世是无常」,是为边执见之第一。边执见为邪

大品第二 见论 二○九

  --------------------------------------------------------------------------

小部经典十八 二一○

  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受于世而无常」……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于世而

  无常」之现贪取见是见,依此之见执彼之边……乃至……云此「世是无常」为边执见之

  第五。边执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世是无常」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四七 云「世是有边」于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于此处有者,由青遍满少虚空。于彼生如是念:「此世是有边而周圆」,如此有

  边想「遍满之处此事而是世,为遍满者此我而是世」之现贪取见是见,依此之见执彼

  之边是边执见。见非是事……乃至……云此「世是有边」,为边执见之第一 ……乃至

  ……此等是结而非见。

于此处有者,由黄遍满少虚空〔……乃至……〕由赤遍满〔……乃至……〕由

  白遍满〔……乃至……〕由光遍满。于彼生如是念……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153 云「世是有边」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四八 云「世是无边」于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于此处有者,由青遍满广虚空。于彼生如是念:「此世是无边而无限」,如此有

  无边想「遍满者……乃至……」云此「世是无边」,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

  是结而非见。

于此处有者,由黄遍满广虚空……乃至……由光遍满。于彼生如是念……乃至

  ……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世是无边」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四九 云「命是此身」于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云「色是命而是身,命是此身」之现贪取见是见,云此一命是此身」,为边执见之

  第一 曾……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乃至……〕想〔……乃至……〕行

  〔……乃至……〕识是命而是身,命是此身」……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命是此身」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五○ 云「命与身是异」于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云「色是身而非命,命非是身,命与身是异」之现贪取见是见……乃至……云此

  「命与身是异」,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乃至……〕

大品第二 见论 二一一

  --------------------------------------------------------------------------

小部经典十八 二一二

  想〔……乃至……〕行〔……乃至……〕识是身而非命,命非是身:……乃至……」此

  等是结而非见。

154 云「命与身是异」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五一 云「如来死后有」于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云「色于此处唯有死法,如来身坏而后有、住、生、成」之现贪取见是见……乃

  至……云此「如来死后有」,为边执见之第一 ……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

  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于此处只有死法……乃至……

  此等是结而非见。

五二 云「如来死后无有」于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色于此处唯有死法,如来身坏后断灭,如来死后无有」之现贪取见是见……乃

  至……云此「如来死后无有」,为边执见之第一 ……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

  〔……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于此处唯有死法……

  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如来死后无有」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五三 云「如来死后有亦无有」于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色于此处唯有死法,如来身坏后有、亦无有」之现贪取见是见……乃至……」云

  此「如来死后有亦无有」,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

  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于此处唯有死法……乃至……」

  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如来死后有亦无有」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五四 云「如来死后无有亦非无有」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155 云「色于此处唯有死法,如来身坏后无有10亦非无有;现贪取见是见……乃至

  ……云此「如来死后无有、亦非无有」为边执见之第一 ……乃至……此等是结而非

  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于此处唯有死

  法……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如来死后无有亦非无有」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

  〔……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于此处唯有死法……

  乃至……」此等是结而见。

大品第二 见论 二一三

  --------------------------------------------------------------------------

小部经典十八 二一四

云「如来死后无有、亦非无有」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十行相。

五五 于随前边见在现贪有如何十八行相?

是四常论、四一分常论、四有边无边论、四瓢箪鲶论11、二无因生论。

于随前边见现贪有如是十八行相。

五六 于随后边见现贪有如何四十四行相?

是十六有想论、八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七断灭论、五现法涅槃论。

于随后边见现贪有如是四十四行相。

五七 于顺结见现贪有如何十八行相?

见是此成见、见稠林……乃至……见现贪、见取见。

于顺结见现贪有如是十八行相。

五八 于我慢续见现贪有如何十八行相?

156 云「眼是我」之现贪取见是我慢缚见。见非是事……乃至……此为初我慢缚见。

  慢缚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云「耳是我」……乃至……「鼻〔……乃

  至……〕舌〔……乃至……〕身〔……乃至……〕意〔……乃至……〕色〔……乃

  至……〕法〔……乃至……〕眼识〔……乃至……〕意识是我」之现贪取见是我慢缚

  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于我慢缚见现贪有如是十八行相。

五九 于我所慢缚见现贪有如何十八行相?

云「眼是我所」之现贪取见我所慢缚见。见非是事……乃至……此为初我所慢缚

  见。慢缚见是邪见……乃至……此为初我所慢缚见。慢缚见是邪见……乃至……此

  等是结而非见。云「耳是我所」……乃至……鼻〔……乃至……〕舌〔……乃至……〕

  身〔……乃至……〕意〔……乃至……〕色〔……乃至……〕法〔……乃至……〕

  眼识〔……乃至……〕意识是我所」之现贪取见是我所慢缚见……乃至……此等是结

  而非见。

于我所慢缚见现贪有如是十八行相。

六○ 于我论所应见现贪有如何二十行相?

于此处未听闻之异生,未见圣者……乃至……不调顺于善士之法,由我观见色,

大品第二 见论 二一五

  --------------------------------------------------------------------------

小部经典十八 二一六

  或我有色,或色于我,或我于色……〔乃至〕受〔……乃至……〕想〔……乃至……〕

  行〔……乃至……〕由我观见识,或我有识,或识于我,或我于识……乃至……〔观

  见〕我。

如何而由我观见色?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地遍……乃至……由我观见白遍,「白遍此是我……乃至

  ……譬如油灯之燃时……乃至……如是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白遍……乃至……此

157 是初色事我论所应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而由我观见色……乃至

  ……〔观见我〕。

于我论所应见现贪有如是二十行相。

六一 于世论所应见现贪有如何八行相?

云「我与世是常」之现贪取见为世论所应见。见非是事……乃至……此等是结而

  非见。云「我与世是无常」……乃至……「我与世是常亦无常」……乃至……「我与世是

  无常亦非无常」……乃至……「我与世是有边」……乃至……「我与世是无边」……乃

  至……「我与世是有边亦无边」……乃至……「我与世非有边亦非无边」之现贪取见是

  世论所应见。见非是事……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于世论所应见现贪有如是八行相12。

六二 执著现贪13是有见,失踪现贪是无有见。于味见三十五行相之现贪中几何是

  有见、几何是无有见?于随我见二十行相之现贪中几何是有见、几何是无有见?……

  乃至……于世论所应见八行相之现贪中几何是有见、几何是无有见?

于味见三十五相之现贪,或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于随我见二十行相之现贪

  中十五是有见,五是无有见。于邪见十行相之现贪悉是无有见。于有身见二十行相

158 之现贪中十五是有见,五是无有见。于有身事常见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有见。于有

  身事断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无有见。云「世是常」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有见。

  云「世是无常」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为无有见。云「世是有边」于边执见五行相之

  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云「世是无边」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

  或亦有无有见。云「命是此身」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无有见。云「命与身是异」

  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有见。云「如来死后有」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有

  见。云「如来死后无有」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无有见。云「如来死后有亦无有」

大品第二 见论 二一七

  --------------------------------------------------------------------------

小部经典十八 二一八

  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云「如来死后无有亦非无有」于

  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于随前边见十八行相之现贪或亦

  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于随后边见四十四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

  于顺结见十八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于我慢缚见十八行相之现贪

  悉是无有见。于我所慢缚见十八行相之现贪悉是有见。于我论所应见二十行相之现

  贪中十五是有见,五是无有见。于世论所应见八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

  有见。

159 诸见悉是味见14,诸见悉是随我见,诸见悉是邪见,诸见悉是有身见,诸见悉

  是边执见,诸见悉是顺结见,我论所应见是有见、无有见。论此两〔见〕依止者无

  有灭智,此世间是颠倒想。

六三 诸比丘!天、人是二见所缠,或者执著,或者失踪,而具眼者见。

复次诸比丘!如何而某者是执著?诸比丘!天、人于喜有、欢喜有、喜悦有者,

  若虽说有灭法,心不跃进,不明寂,不定住,不胜解。诸比丘!如是某者是执著。

复次诸比丘!如何某者是失踪?有者是复,有羞耻、惭愧、恐惧而无有欢喜,

  「此之我实于身坏后断灭、死后无有,故此是真实15,唯一、妙善、如实」。诸比丘!

  如是是某者之失踪。

复次诸比丘!如何是具眼者见?诸比丘!于此处比丘如实见有16,如实见有已

  向有之厌恶、离贪、灭尽对向。诸比丘!如是是具眼者见。

如实为已见 有与有超越

依有爱悉尽 如实为胜解

比丘遍知有 有无有离爱

因离有之故 不再受后有

160 六四 于坏见人有三,于具见人有三。

如何是三坏见人?

是外道师、外道师声闻、邪见者。此等是三坏见人。

如何为三具见人?

是如来、如来之声闻、正见者。此等是三具见人。

有忿与有恨 覆蔽诸邪恶17

大品第二 见论 二一九

  --------------------------------------------------------------------------

小部经典十八 二二○

应知为坏见 诡诈是贱人

无忿与无恨 清净无覆蔽

具见且怜俐 应知为圣者

六五 坏见有三,具见有三。

如何是三坏见?

云「此是我所」是坏见,云「此是我」是坏见,云「此是予之我」是坏见。如是有三

  坏见。

如何是三具见?

云「此非我所」是具见,云「此非我」是为具见,云「此非予之我」是为具见。如是

  有三具见。

六六 「此是我所」为如何见?为几何之见?其见执如何为边?

「此是我」为如何见?为几何之见?其见执如何为边?

「此是予之我」为如何见?为几何之见?其见执如何为边?

「此是我所」为随前边见,见有十八,此是执前边见。

   「此是我」为随后边见,见有四十四,此是执后边见。

161 云「此是予之我」之中,有二十事之随我见,有二十事之有身见,为有身见之始

  而有六十二之成见,此等是执前边、后边之见21。

六八 诸比丘!凡于我究竟者,悉是此具见,此具见者之中,五是于此世究竟,五

  是舍离此世已而究竟。

如何是五于此世究竟?极七返有、家家、一种19、一来及现法阿罗汉。如是五

  于此世究竟。

如何是五于舍离此世已而究竟?是中般涅槃、除般涅槃20、无行般涅槃、有行

  般涅槃、上流、到色究竟。如是是五舍离此世已而究竟。

六九 诸比丘!凡于我证净者,此悉是预流,此预流之中,五于此世究竟,五于舍

  离此世已而究竟。

如何是五于此世究竟?是极七返有、家家、一种、一来及现法阿罗汉。如是五

  于此世究竟。

如何是五舍离此世已而究竟?是中般涅槃、除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

大品第二 见论 二二一

  --------------------------------------------------------------------------

小部经典十八 二二二

  盘、上流、到色究竟。如是是五舍离此世已而究竟。如是五于舍离此世已而究竟。

诸比丘!凡于我证净者此悉是预流,此预流之中五于此世究竟,五于舍离此世

  已而究竟。

  注1 「三百」在暹罗本有「百三十」。

  2 脓在底本虽为Pabbam为pubbam之误植。

  3 底本与暹罗本亦并有ditthitthanam upadaya samutthatthena文意如应为「依见之

生所以是蕴等见处」之义,则依异本采用ditthinam……。

  4 在底本并暹罗本有ya ditthiyo rago,今从在异本有yo ditthiya rago。

  5 拘舍怛祇种子(kosataki-bija)在底本有kosataki 应为误植。

   6 苦葫芦种子tittakalabu-bija在底本及暹罗本有tittaka ─。但在Mvyut,230,68有alabu

(葫芦)方可为前揭之语。

  7 底本有Vinnan ca为Vannan ca之误植。

  8 在底本「为由我」脱落attato 之一语。

  9 此间在底本有乱脱,依上文及暹罗本补足。但暹罗本不省略全文而返复。

   10 在底本有「有、亦、无有」应为出版者之误写。依暹罗本等改正。

  11 瓢箪鲸论(amaravikkhepika)此语勿论是指诡辩论一种之事。于巴利传通例amara

  虽解为鱼之一种(或为鳗)但必非如为唯一之解释。O,Framke,Dighanikaya P.30,Anm.5

参照。玄奘译为不死矫乱论。

   12 在底本有二十行相,应为出版者之误记。

  13 执著现贪(oliyanabhinivesa)在第一智论第一章第四诵品第七三项有alayabhinivesa

  为其类语或同义语。

   14 此之个处意义不明。或通于「味见(有见、无有见)之任何之见」等可译?若然如此则邪见

  所有无有见故于此处列举应为不适宜。

   15 参照暹罗本脚注等改正底本如次。etam santam ekam panitam yathavan ti. Itivutta-

  ka,44 参照。

   16 有bhuta 与如实bhutato 用为同意语。应注意于次偈亦然。

  17 此一偈合于Suttanipata l16。有忿(kodhana)有恨(upanahin)覆蔽(makkhin)

大品第二见论 二二三

  --------------------------------------------------------------------------

小部经典十八 二二四

及诡诈(mayavin)等对所谓小烦恼地法之忿(kodha)恨(upanaka)覆(makkha)

及谄(maya)相当。在此处立花教授译papa-makkhin为奸邪(覆其它之美德)。(国民

文库刊行会国译大藏经经部第十一卷诸经要集)

   18 清净suddhatam gato 或依异本应读为Sutathagato吧!

   19 一种ekabijin在Mvyut.46,5 虽相当为有一间(ekavicika)但是否为本来之形难定。

   20 除般涅槃(upahaccaparinibayin)在Mvvut 46,8 亦有应相当于生般涅槃(upapadyapar-

inirvayin),两者之新旧难定。

   21 底本无六七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