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增一阿含经(51卷52品)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结禁品第四十六

(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说禁戒。云何为十?所谓承事圣众,和合将顺安隐圣众,降伏恶人,使诸惭愧比丘不令有恼,不信之人使立信根,已有信者倍令增益,于现法中得尽有漏,亦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尽,复令正法得久住世,常念思惟当何方便正法久存,是谓,比丘,十法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而说禁戒。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就禁戒,勿令有失。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圣所居之处有十事,三世诸圣常处其中。云何为十?于是,比丘,五事已除,成就六事,恒护一事,将护四部众,观诸劣弱,平等亲近,正向无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脱,智慧解脱。

云何比丘五事已除?于是,比丘五结已断,如是五事已除。云何比丘成就六事?于是,比丘承六重之法,如是比丘成就六事。云何比丘恒护一事?于是,比丘恒护于心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至涅槃门,如是比丘恒护一事。云何比丘将护四部之众?于是,比丘成就四神足,如是便为将护四部之众。云何比丘观于劣弱?于是,比丘生死众行已尽,如是比丘观于劣弱。云何比丘平等亲近?于是,比丘三结已尽,是谓比丘平等亲近。云何比丘正向无漏?于是,比丘除去憍慢,如是比丘正向无漏。云何比丘依倚身行?于是,比丘无明已除,如是比丘依倚身行。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脱?于是,比丘爱已除尽,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脱。云何比丘智慧解脱?于是,比丘观苦谛,习、尽、道谛,如实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脱。是谓,比丘,圣贤十事所居之处,昔日贤圣亦居此处,以居方居。是故,比丘,念除五事,成就六法,守护一法,将护四部之众,观察劣弱,平等亲近,正向无漏,依猗身行,心得解脱,智慧解脱。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成就十力,自知为无着,在大众中能师子吼,转于无上梵轮而度众生;所谓此色,此色习,此色尽,此色出要,观此痛、想、行、识,识习,识尽,识出要。因是有是,此生则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死,死缘愁、忧、苦、恼,不可称计,因此五阴之身,有此习法;此灭则灭,此无则无,无明尽行尽,行尽识尽,识尽名色尽,名色尽六入尽,六入尽更乐尽,更乐尽痛尽,痛尽爱尽,爱尽受尽,受尽有尽,有尽死尽,死尽愁、忧、苦、恼皆悉除尽。

比丘当知,我法甚为广大,无崖之底,断诸狐疑,安隐处正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勤用心不令有缺,正使身体枯坏,终不舍精进之行,系意不忌,修行苦法,甚为不易,乐闲居之处,静寂思惟,莫舍头陀之行,如今如来现在善修梵行。是故,比丘,若自观察时,思惟微妙之法,又当察二义,无放逸行,使成果实,至甘露灭尽之处,若当受他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不唐其劳,亦使父母得其果报,承事诸佛,礼敬供养。如是,比丘,当如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成十种力,得四无所畏,在大众中能师子吼。

云何为十力?于是,如来是处如实知之,非处如实知之。复次,如来处所,知他众生因缘处所受其果报。复次,如来知若干种界、若干种持、若干种入,如实知之。复次,如来知若干种解脱、无量解脱,如实知之。复次,如来知他众生智慧多少,如实知之。复次,如来知他众生心中所念,如实知之,有欲心知有欲心,无欲心知无欲心,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无瞋恚心知无瞋恚心,有愚痴心知有愚痴心,无愚痴心知无愚痴心,有爱心知有爱心,无爱心知无爱心,有受心知有受心,无受心知无受心,乱心知有乱心,无乱心知无乱心,散心知有散心,无散心知无散心,少心知有少心,无少心知无少心,广心知有广心,无广心知无广心,无量心知无量心,有量心知有量心,如实知之,定心知有定心,无定心知无定心,解脱心知解脱心,无解脱心知无解脱心。复次,如来尽知一切所趣心之道,或一、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亿百千生、无量生、成劫、败劫、无数成败劫中,我昔生彼处,名是,字是,食如此之食,受其苦乐,寿命长短,死此生彼,彼死生此,自忆如是无数宿命之事。复次,如来知众生生死之趣,以天眼观众生之类,善色、恶色、善趣、恶趣,随行所种,皆悉知之,或复众生身、口、意行恶,诽谤贤圣,造邪见业,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或复众生身、口、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名为天眼清净,观众生类所趣之行。复次,如来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如来有此十力,名为无着,得四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转于梵轮。

云何如来得四无所畏?欲言如来成等正觉,若有众生,欲言知者,则无此处,若复有沙门、婆罗门欲来诽谤佛,不成等正觉者,则无此处,以无此处,则获安隐;然我今日欲言已尽有漏,设复有沙门、婆罗门、天、若魔天来欲言未尽有漏者,则无此处,以无此处,则获安隐。复次,我所说法,贤圣得出要者,如实尽于苦际,设有沙门、婆罗门、天、若魔天来欲言未尽苦际者,无此处,以无此处,则获安隐。复次,我所说内法者、堕恶趣者,设复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言非者,则无此处。是谓,比丘,如来有四无所畏。

设有外道异学言,彼沙门瞿昙,有何等之力,有何无畏,自称无着最尊?汝等当持此十力往报之。设复外道异学重作是说,我等亦成就十力。汝等比丘复当问曰:汝有何十力?是时,外道异学则不能报也,遂增其惑。所以然者?我终不见沙门、婆罗门自称言得四无所畏,除如来者。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十力、四无所畏。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亲近国家有十非法。云何为十?于是,国家起谋害心,欲杀国王,缘此阴谋,王致命终,彼人民类便作是念:‘此沙门、道士数来往返,此必是沙门所为。’是谓初非法亲国之难。复次,大臣叛逆为王所收,皆取害之,是时,人民便作是念:‘此沙门、道士数来往返,此必是沙门所为。’是谓第二非法入国之难。复次,国家亡失财宝,时,收藏人复生此念:‘今此宝物我恒守护,更无余人来入此者,必沙门取之。’是谓沙门第三非法入国之难。复次,国王女年在盛时,犹未出适,身便怀妊,是时,人民作是念:‘此中更无余人往返,必沙门所为。’是谓第四非法亲国之难。复次,国王身抱重患,中他人药,是时,人民复作是念:‘其中更无余人,此必是沙门所为。’是谓第五非法亲国之难。复次,国王、大臣各共竞诤,共相伤害,是时,人民便作是念:‘此诸大臣本共和合,今共竞诤,此非余人所为,必是沙门、道士。’是谓第六非法亲国之难。复次,二国共斗,各争胜余,人民便作是念:‘此沙门、道士数来在内,必是沙门所为。’是谓第七非法亲国之难。复次,国王本好惠施,与民分财,后便吝悔,不肯惠施,是时,人民各生斯念:‘我等国主本喜惠施,今复悭贪无惠施心,此必沙门所为。’是谓第八非法亲国之难。复次,国王恒以正法,取民财物,后复非法取民财宝,是时,人民各生斯意:‘我等国主本以法取民财宝,今复以非法取民财宝,此必沙门所为。’是谓第九非法亲国之难。复次,国土人民普得疫病,皆由宿缘,是时,人民各生斯念:‘我等昔日无复疾病,今各得患,死者盈路,必是沙门呪术所致。’是谓第十非法亲国之难。是谓,比丘,十非法入国之难。是故,比丘,莫复生心亲近国家。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国王成就十法者不得久存,多诸盗贼。云何为十?于时,国王悭贪,以小轻事,便兴瞋恚,不观义理,若王成就初法则不得久存,国饶盗贼。复次,彼王贪着财物,不肯庶几,是谓国王成就此二法则不得久存。复次,彼王不受人谏,为人暴虐,无有慈心,是谓第三法不得久存。复次,彼王枉诸人民,横取系闭,在牢狱中,无有出期,是谓第四法不得久存。复次,国王非法,相佐不案正行,是谓五法不得久存。复次,彼王贪着他色,远离己妻,是谓彼王成就六法不得久存。复次,国王好喜嗜酒,不理官事,是谓成就七法不得久存。复次,国王好喜歌舞戏乐,不理官事,是谓第八法不得久存。复次,国王恒抱长患,无有强健之日,是谓第九之法不得久存。复次国王不信忠孝之臣,翅羽尟少,无有强佐,是谓国王成就此十法不得久存。

今比丘众亦复如是,若成就十法,不增善本功德,身坏命终,入地狱中。何谓十法?于是,比丘不持禁戒,亦无恭恪之心,是谓比丘成就初法不得究竟有所至到。复次,比丘不承事佛,不信真言,是谓比丘成就第二之法不得久住。复次,比丘不承事法,漏诸戒律,是谓比丘成就第三之法不得久住。复次,比丘承事圣众,恒自卑意,不信彼受,是谓比丘成就第四之法不得久住。复次,比丘贪着利养,心不放舍,是谓比丘成就第五之法不得久住。复次,比丘不多学问,不勤加诵读翫习,是谓比丘成就六法不得久存。复次,比丘不与善知识从事,恒与恶知识从事,是谓比丘第七之法不得久存。复次,比丘恒喜事役,不念坐禅,是谓第八之法不得久存。复次,比丘复着算数,返道就俗,不习正法,是谓比丘第九之法不得久存。复次,比丘不乐修梵行,贪着不净,是谓比丘第十之法不得久存。是谓,比丘,成就此十法者,必堕三恶趣,不生善处。

若国王成就十法,便得久住于世。云何为十?于是,国王不着财物,不兴瞋恚,亦复不以小事起怒害心,是谓第一之法,便得久存。复次,国王受群臣谏,不逆其辞,是谓成就第二之法,便得久存。复次,国王常好惠施,与民同欢,是谓第三。以法取物,不以非法,是谓第四之法,便得久存。复次,彼王不着他色,恒自守护其妻,是谓成就第五之法,便得久存。复次,国王亦不饮酒,心不荒乱,是谓成就第六之法,便得久存。复次,国王亦不戏笑,降伏外敌,是谓成就第七之法,便得久存。复次,国王案法治化,终无阿曲,是谓成就第八之法,便得久存。复次,国王与群臣和睦,无有竟争,是谓成就第九之法,便得久存。复次,国王无有病患,气力强盛,是谓第十之法,便得久存。若国王成就此十法者,便得久存,无奈之何。

比丘众亦复如是,若成就十法者,如屈伸臂顷,便生天上。云何为十?于是,比丘奉持禁戒,戒德具足,不犯正法,是谓比丘成就此初法,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复次,比丘于如来所,有恭敬之心,是谓比丘成就此第二法,得生善处。复次,比丘顺从法教,一无所犯,是谓比丘成就第三之法,得生善处。复次,比丘恭奉圣众,无有懈惰之心,是谓成就第四之法,得生天上。复次,比丘少欲知足,不着利养,是谓比丘第五之法,得生天上。复次,比丘不自用意,恒随戒法,是谓成就第六之法,生于善处。复次,比丘不着事务,常喜坐禅,是谓成就第七之法,得生天上。复次,比丘乐闲静之处,不在人间,是谓成就第八之法,生于善处。复次,比丘不与恶知识从事,常与善知识从事,是谓成就第九之法,得生善处。复次,比丘常修梵行,离于恶法,多闻学义,不失次叙,如是比丘成就十法者,如屈伸臂顷,生善处天上。是谓,比丘,非法之行入地狱者,当念舍离,十正法之行,当共奉修。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是时,众多比丘时到,着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是时,众多比丘便作是念:“我等入城乞食,日犹故早。我等可至外道异学,与共论议。”是时,众多比丘便至外道异学所。时,诸外道遥见诸沙门来,各各自谓言:“各各寂寞,勿有高声语言。沙门瞿昙弟子今来此间。然沙门之法,称誉寂寞之人,令知我等正法,不辞有乱。”尔时,众多比丘便至外道异学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外道问诸比丘:“汝等,沙门瞿昙与诸弟子说此妙法,是诸比丘尽解一切诸法而自游戏否呼,我等亦复与诸弟子说此妙法而自游戏。我之所说,与汝有何等异,有何差别?说法戒、教一类无异。”是时,众多比丘闻外道异学所说,亦不称善,复非言恶,即从坐起,各退而去。是时,众多比丘自相谓言:“我等当持此义,往白世尊,若如来有所说者,我当念奉行。”尔时,众多比丘入罗阅城乞食已,还至房中,收摄衣钵,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住在一面。尔时,众多比丘以此缘本,尽向如来说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彼外道异学问此义已,汝等应持此语报之:一论、一义、一演,乃至十论、十议、十演。说此语时,有何等义?设汝持此语往问者,彼人则不能报之。彼外道异学遂增愚惑。所以然者?非彼所有境界。是故,比丘,我不见天及人民、魔、若魔天、释、梵天王能报此语者,除如来及如来弟子从吾闻者,此则不论。

一论、一义、一演,我虽说此义,由何故而说乎?一切众生由食而存,无食则死,彼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观察,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苦际,同一义而不二,一论一义一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二论、二义、二演,我虽说此义,由何说乎?名与色。彼何等谓名?所谓痛、想、念、更、思惟,是谓名也。彼云何名为色耶?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谓名为色,以此缘本,故名为色也。二论、二义、二演者,由此因缘故,我今说之,若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观察,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

三论、三义、三演,由何等故而说此义乎?所谓三痛。云何为三?所谓苦痛、乐痛、不苦不乐痛。彼云何名为乐痛?所谓心中乐想,亦不分散,是谓名为乐痛。彼云何名为苦痛?所谓心中愦乱而不定一,思惟若干想,是谓名苦痛。彼云何名为不苦不乐痛?所谓心中无苦无乐想,复非一定,复非乱想,亦不思惟法与非法,恒自寂默,心无有记,是故名为不苦不乐痛,是谓三痛。若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观察,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我所说三论、三义、三演者,正谓此耳。

四义、四论、四演,由何等故复说此义乎?所谓四谛。云何为四?所谓苦、习、尽、道圣谛。彼云何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苦。彼云何名为习谛?所谓爱本与欲相应者,是谓名为习谛。彼云何名为苦尽谛?所谓彼爱永尽无余,更不复生,是谓名苦尽谛。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贤圣八品道,正见、正治、正语、正命、正业、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名为八品之道也。若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观察,平等尽其苦际,是谓四论、四义、四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五论、五义、五演,我今所说由何等故说?所谓五根。云何为五?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名为信根?所谓贤圣弟子,信如来道法,彼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出现于世,是谓名为信根。彼云何名为精进根?所谓身心意并勤劳不倦,灭不善法,使善增益,顺心执持,是谓名为精进根。彼云何名为念根?所谓念根者,所诵不忘,恒在心怀,总持不失,有为、无漏之法,终不忘失,是谓名为念根。彼云何名为定根?所谓定根者,心中无错乱,无若干想,恒专精一意,是谓名为三昧根。彼云何名智慧根?所谓知苦、知习、知尽、知道,是谓名智慧之根,此名五根也。比丘于中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五论、五义、五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六论、六义、六演,我所说者由何等故乎?所谓六重之法也。云何为六?于是,比丘恒身行慈心,若在闲净室中,常若一心,可尊可贵,恒与和合,是谓比丘第一重法。复次,口行慈心,终无虚妄,可敬可贵,是谓第二重法。复次,意行慈,不起憎嫉,可敬可贵,是谓第三重法。复次,若得法利之养,钵中遗余,与诸梵行之人等心施与,是谓第四重法可敬可贵。复次,奉持禁戒,无所脱失,贤人之所贵,是谓第五重法可敬可贵。复次,正见贤圣得出要,得尽苦际,意不错乱,与诸梵行之人等修其行,是谓第六之法可敬可贵。尔时,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于苦际。六论、六义、六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七论、七义、七演,由何等故而说此乎?所谓七神识止处。云何为七?或有众生,若干想,若干种身,所谓天及人也;或有众生,若干种身一想,所谓梵迦夷天最初出时;或有众生,一想一身,所谓光音天是也;或有众生,一身若干想,所谓遍净天是也;或有众生,空处无量,所谓空处天是也;或有众生,识处无量,所谓识处天是也;或有众生,无所有处无量,所谓不用处天是也;或有众生,有想无想处无量,所谓有想无想天是也,是谓,比丘,七神止处。于是,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平等尽于苦际。七论、七义、七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八论、八义、八演,我所说者由何等故而说此乎?所谓世间八法是随世回转。云何为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谓世间八法随世回转。若比丘于中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八论、八义、八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九论、九义、九演,我所说者由何故而说此乎?所谓九众生居处。云何为九?若有众生,若干种身,所谓天及人;或有众生,若干种身一想,谓梵迦夷天最初出时是也;或有众生,一想一身,所谓光音天是也;或有众生,一身若干想,所谓遍净天也;或有众生,空处无量,所谓空处天是也;或有众生,识处无量,所谓识天也;或有众生,无有处无量,所谓不用处天是也;或有众生,有想无想处无量,所谓有想无想天是也;无想众生及诸所生之类,为九神止处。于是,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九论、九义、九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十论、十义、十演,由何等说乎?所谓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谓十念。若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十论、十义、十演。

如是,比丘,从一至十比丘当知,若外道异学闻此语者,犹不能熟视颜色,况欲报之?其有比丘解此义者,于现法中最尊第一之人。若复比丘、比丘尼思惟此义,乃至十岁,必成二果,若阿罗汉、若阿那含。比丘且舍十岁,若一年之中思惟此义者,必成二果,终无中退。比丘且舍一年,其四部之众十月,若至一月思惟此义者,必成二果,亦不中退。且舍一月,若四部之众七日之中思惟此义,必成二果,终不有疑。”

尔时,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此法极为甚深!若所在方面有此法者,当知便遇如来。唯然,世尊,此法名何等,当云何奉行?”

佛告阿难:“此经名为十法之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修行十想者,便尽有漏,获通作证,渐至涅槃。云何为十?所谓白骨想、青瘀想、膖胀想、食不消想、血想、噉想、有常无常想、贪食想、死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是谓,比丘,修此十想者,得尽有漏,得至涅槃界。

又是,比丘,十想之中,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最为第一。所以然者?其有修行不可乐想,持信奉法,此二人必越次取证。是故,比丘,若在树下静处露坐,当思惟此十想。是故,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彼比丘白世尊言:“如来今日与诸比丘说,十想之法,其能修者,断诸有漏,成无漏行。如我,世尊,不堪任行此想。所以然者?欲心多故,身意炽盛,不得宁息。”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汝今当舍净想,思惟不净想,舍有常想,思惟无常想,舍有我想,思惟无我想,舍可乐想,思惟不可乐想。所以然者?若比丘思惟净想,欲心便炽盛,若思惟不净想,便无欲心。

比丘当知,欲为不净,如彼屎聚;欲如鸲鹆,饶诸音响;欲无返复,如彼毒蛇;欲如幻化,如日消雪;当念舍欲,如弃塜间;欲还自害,如蛇怀毒;欲无厌患,如饮咸水;欲难可满,如海吞流;欲多可畏,如罗刹村;欲犹怨家,恒当远离;欲犹少味,如蜜涂刀;欲不可爱,如路白骨;欲现外形,如厕生华;欲为不真,如彼画瓶,内盛丑物,外见殊特;欲无牢固,亦如聚沫。是故,比丘,当念远离贪欲之想,思惟不净之想。汝今,比丘,当忆昔迦叶佛所奉行十想,今当重思惟十想,有漏心便解脱。”

尔时,彼比丘悲泣堕泪不能自止,即时,头面礼佛,白世尊言:“唯,世尊,愚惑积久,如来躬自说十想,方欲远离。今自忏悔,后更不犯!唯愿如来受其重过,原恕不及!”

佛告比丘:“听汝改过,勿复更犯,又如来与汝说十想而不肯奉持。”

是时,彼比丘闻世尊教诫已,在闲静之处,克己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修无上梵行者,欲果其所愿,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尔时,彼比丘便成阿罗汉。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结禁、圣贤居  二力及十念

 亲国、无罣碍  十轮、想、观想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五)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十念广分别修行,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憍慢、无明。云何为十?所谓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止观、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谓,比丘,有众生修行此十念者,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一切无明、憍慢,皆悉除尽。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三

善恶品第四十七

(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奉行十法,便生天上;又行十法,便生恶趣;又行十法,入涅槃界。

云何修行十法,生恶趣中?于是,有人杀生、盗劫、淫泆、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斗乱彼此、嫉妒、瞋恚、兴起邪见,是谓十法,其有众生,行此十法,入恶趣中。

云何修行十法,得生天上?于是,有人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言、绮语、恶口,不两舌斗乱彼此,嫉妒、恚害、兴起邪见,若有人行此十法者,便生天上。

云何修行十法,得至涅槃?所谓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念戒、念施、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谓修行十法,得至涅槃。

比丘当知,其生天及恶趣者,当念舍离,其十法得至涅槃者,善修奉行。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由十恶之本,外物衰耗,何况内法?云何为十?所谓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斗乱彼此、嫉妒、恚害、心怀邪见。

由杀生报故,众生寿命极短;由不与取故,众生生便贫贱;由淫泆报故,众生门不贞良;由妄语故,众生口气丑弊,致不鲜洁;由绮语故,致土地不平整;由两舌报故,土地生荆棘;由恶口报故,语有若干种;由嫉妒故,以致谷不丰熟;由恚害报故,多诸秽恶之物;由邪见报故,自然生八大地狱。因此十恶报故,使诸外物衰秏,何况内物!是谓,比丘,当念舍离十恶之法,修行十善法。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波斯匿王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波斯匿王往白世尊言:“如来审有是语,施我获福多,余者获福少,施我弟子,勿施余人。设有人作是语者,岂非毁如来法乎?”

佛告王曰:“我无此语,独应施我,勿施余人。大王当知,我恒有此语,若比丘钵中遗余掷着水中,软虫食之犹得其福,何况施人而不获福乎?但,大王,我有是语,施持戒人,其福益多,胜于犯戒之人。”

尔时,波斯匿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施持戒人,其福倍多于犯戒之人者上。”

王复白佛言:“尼揵子来语我言:‘沙门瞿昙知于幻术,能回转世人。’世尊,此语为审乎,为非耶?”

佛告王曰:“如是,大王,如向来言,我有幻法,能回转世人。”

王白佛言:“何者名为回转幻法?”

佛告王曰:“其杀生者其罪难量,其不杀者受福无量;其不与取者获罪无量,其不盗者获福无量;夫淫泆者受罪无量,其不淫者受福无量;其邪见者受罪无量,其正见者获福无量。我所解幻法者,正谓此耳。”

是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若当世间人民、魔、若魔天、有形之类,深解此幻术者则获大幸!自今已后,不复听外道异学入我国界,听四部之众恒在我宫,常当供养,随其所须。”

佛告大王:“勿作是语。所以然者?施畜生之类,犹获其福,及施犯戒之人,亦获其福,施持戒之人,福亦难量,施外仙道之人,获一亿之福,施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及佛,其福不可量。是故,大王,当兴发意,供给当来过去诸佛、声闻弟子。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尔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众多比丘食后皆集普会讲堂,咸共论说此义,所谓论者,衣裳、服饰、饮食之论,邻国、贼寇、战斗之论,饮酒、淫泆、五乐之论,歌舞、戏笑、妓乐之论,如此非要,不可称计。

尔时,世尊以天耳听闻诸比丘各作是论,即往至普会讲堂所,问诸比丘:“汝等集此欲何所论说?”

是时,诸比丘白世尊言:“我等集此共论此不要事。”

是时,佛告诸比丘曰:“止,止,比丘,勿作此论。所以然者?此论非义,亦无善法之趣,不由此论得修梵行,不得灭尽涅槃之处,不得沙门平等之道。此皆俗论,非正趣之论。汝等已离俗修道,不应思惟败行之论。汝等设欲论者,当论十事功德之论。云何为十?若精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闻能与人说法、无畏无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汝等设欲论者,当论此十事。所以然者?润及一切,多所饶益,得修梵行,得至灭尽无为之处,涅槃之要也。汝今族姓子已出家学道,应当思惟此十事。此论者,正法之论,去离恶趣。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皆集普会讲堂,各生此论:“今舍卫城谷米勇贵,乞求难果。世尊又说,依于饮食,人身得存,四大依倚心所念法,法依善趣之本。我等今日便当差次立人乞求,使乞求之人得见好妙色,得极妙更乐,得衣裳、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不亦善耶?”尔时,世尊清净无瑕秽,以天耳遥闻诸比丘各生此论。

尔时,世尊即往至普会讲堂所,在众中坐,告诸比丘:“汝等集此为何论义?”

比丘对曰:“我等所论,今舍卫城乞求难得,欲共差次一人次第乞食,随时,得见好色妙服,及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我等所论正论此耳。”

佛告比丘:“若乞求比丘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复用见色、声、香、味、细滑法乎?我恒教敕,乞食求有二事,可亲、不可亲。设得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增益恶法,无有善法,此不可亲;若得乞求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增益善法,不增恶法,此便可亲。汝等比丘,于此法中,欲作何等之论?汝等所论者,非正法论,当舍此法,更莫思惟。不由此得至休息灭尽涅槃之处。设欲论者,当论此十法。云何为十?若精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闻能与人说法、无畏无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汝等设欲论者,当论此十事。所以然者?润及一切,多所饶益,得修梵行,得至灭尽之处、无为涅槃界。此论者沙门之义,当念思惟,勿去离心。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各集普会讲堂,作是异论:“今舍卫城乞食难得,非比丘所安之处。我等可立一人次第乞食,此乞比丘,能办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无所乏短。”尔时,众中有一比丘,白诸人曰:“我等不堪任在此乞求。各共诣摩竭国于彼乞求,又且谷米丰贱,饮食极饶。”更复有比丘说曰:“我等不宜在彼国乞食。所以然者?阿阇世王在彼治化,主行非法,又杀父王,与提婆达兜为友,以此因缘故,不宜在彼乞求。”复有比丘说曰:“今此拘留沙国土,人民炽盛,饶财多宝,宜在彼土乞求。”复有比丘作是说:“我等不宜在彼土乞食。所以然者?恶生王于彼土治化,极为凶弊,无有慈仁,人民粗暴,好喜斗讼,以此因缘,故不应在彼乞食。”复有比丘说曰:“我等宜在拘深婆罗奈城,优填王所治之处,笃信佛法,意不移动。我等宜在彼土乞食,所愿无违。”

尔时,世尊以天耳闻诸比丘各生此论,即严整衣服,至诸比丘所,在中央坐,问诸比丘曰:“汝等集此欲何等论,为说何事?”

是时,比丘白佛言:“我等集此各兴此论:‘今舍卫城谷米勇贵,乞求叵得。各当共诣摩竭国界,于彼乞求,又彼国土饶财多宝,所索易得。’其中或有比丘说曰:‘我等不宜彼国乞食。所以然者?阿阇世王在彼治化,主行非法,又杀父王,与提婆达兜为友,以此因缘,故不宜在彼乞求。’其中复有比丘说曰:‘今拘留沙国,人民炽盛,饶财多宝,宜在彼国乞食。’复有比丘作是说:‘我等不宜在彼乞食。所以然者?恶生王于彼治化,为人凶恶,无有慈仁,好喜斗讼,以此因缘,故不宜在彼乞食。’复有比丘说曰:‘我等宜在拘深婆罗奈城,优填王所治之处,笃信佛法,意不移动,宜在彼乞食,所愿无违。’在此所论,正谓此耳。”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莫称讥王治国家界,亦莫论王有胜劣。”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夫人作善恶  行本有所因

 彼彼获其报  终不有毁败,

 夫人作善恶  行本有所因

 为善受善报  恶受恶果报。

“是故,比丘,勿兴斯意论国事,缘不由此论得至灭尽涅槃之处,亦不得沙门正行之法。设欲作是论,非是正业。汝等应当学十事论。云何为十?若精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闻能与人说法、无畏无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汝设欲论者,当论此十事。所以然者?普润一切,得修梵行,得至灭尽涅槃之处。汝等已出家学道,离于世俗,当勤思惟,勿去离心。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集普会讲堂各兴此论:“今波斯匿王主行非法,犯圣律教,谶比丘尼得阿罗汉道,十二年中闭在宫内,与共交通;又不事佛、法、比丘僧,无笃信之心向阿罗汉,则无信心于佛、法、圣众。我等宜应远离,勿止此土。所以然者?王行非法时,王大臣亦行非法,大臣以行非法,左右吏佐亦行非法,吏佐已行非法,诸庶人类亦行非法。我今宜在远国乞求,不止此邦,又可观彼风俗之化,已见风俗之化,则见殊异之处。”尔时,世尊以天耳听闻诸比丘各兴此论,即往至诸比丘所,在中央坐。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集此为何论说?”

众多比丘白世尊言:“我等在此论波斯匿王,主行非法,犯圣律教,十二年中闭谶比丘尼,在深宫内,接待以色;又得道之人行过三界,然王亦不事佛、法及众僧,无笃信之心向阿罗汉,已无此心,则无此心于三尊。我等宜远游,不须住此。所以然者?王行非法时,臣佐、人民亦复行恶,又观世间风化之法。”

尔时,世尊告曰:“汝等勿论国界之事。当自克己,思惟内省,挍计分别。言此论者不合至理,亦复不令人得修梵行,灭尽无为涅槃之处。当自修己,炽然法行,自归最尊。若比丘能自修己,兴隆法乐者,此人之类便为我躬自所生。

云何,比丘,能自炽然,兴隆法乐,无有虚妄,自归最尊?于是,比丘,内自观身,身意止,自摄其心,除去乱想,无有忧愁;外自观身,身意止,自摄其心,除去乱想,无有愁忧;有复内外观身,身意止;内观痛,外观痛,内外观痛;内观心,外观心,内外观心;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法意止,自摄其心,除去乱想,无有愁忧。如是,比丘,能自炽然其行,兴隆法乐,自归最尊。诸有将来、现在比丘,能自炽然不失行本,便为我之所生。

是故,比丘,若欲有所论,当论于十事。云何为十?所谓精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闻能与人说法、无畏无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汝等设欲论者,当论此十事。所以然者?润及一切,多所饶益,得修梵行,至灭尽之处、无为涅槃界。此论者沙门之义,当念思惟,勿去离心。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国城中有一长者,与罗云作坐禅屋。尔时,罗云随其日数,止彼屋中,后便人间游化。时,彼长者窃生此心:“我当往觐尊者罗云。”

尔时,长者见罗云房中,寂寞不见人住,见已,语诸比丘曰:“尊者罗云今为所在?”

比丘报曰:“罗云在人间游化。”

长者报曰:“唯愿诸贤差次人在吾房中住。世尊亦说,造立园果,及作桥舡,近道作圊厕,持用惠施,长夜获其福,戒法成就,死必生天上,以是之故,我与罗云作屋耳。今罗云不乐我房,唯愿诸贤差次人住我房中。”

诸比丘对曰:“如长者教。”尔时,诸比丘即差次一比丘住房中。

是时,尊者罗云便作是念:“我离世尊积久,今可往问讯。”

是时,尊者罗云即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之间,即从座起,还诣房中,见有异比丘在屋中住,见已,语彼比丘曰:“谁持我房与卿使住?”

比丘报曰:“众僧差次令我住此房中。”

是时,罗云还至世尊所,因此缘本,具白世尊:“不审如来,众僧差次我房,使道人在此止住耶?”

佛告罗云:“汝往至长者家,语长者曰:我所行法无有身、口、意行有过乎?又非身三、口四、意三过乎?长者先持房施我,后复持与圣众。”

是时,罗云受佛教已,即往长者家,语长者曰:“我非有身三、口四、意三过乎?”

长者报曰:“我亦不见罗云身、口、意过也。”

罗云语长者曰:“何故夺我房舍持与圣众?”

长者报曰:“我见房空,是故持施圣众。时,我复作是念:尊者罗云必不乐我房中,故持惠施耳。”是时,罗云闻长者语已,即还至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如来。

是时,世尊即告阿难:“速打揵椎,诸有比丘在只洹精舍者,尽集普会讲堂。”时,阿难即受佛教,召诸比丘在普会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惠施清净,汝等善思念之。”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惠施清净?于是,比丘,若有人以物惠施,后复还夺更与余人,此名为施不均整,非平等施。若复有人夺彼人物,持施圣众;若复有人还夺圣众,持用与人,此非为平等之施,亦非清净之施。转轮圣王自于境界犹得自在,比丘于己衣钵亦得自在。若复彼人口不见许,而取他人物与人者,此非平等之施。我今告诸比丘:施主见与,受主不见与者,此非平等之施。若复彼比丘会遇命终,当持此一房在众中结羯磨,传告唱令:某甲比丘命终,今持此房在众分处,欲安处何人,随圣众教。诸贤,任使某甲比丘住者,各共忍之。若不听者,今便说再三,亦当作是说之。若众僧一人不听而与者,则非平等之施,则为杂浊之物。今还与罗云房,清净受之。”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时,尊者大均头在静寂之处,兴此念想:“诸前后中央之见,云何得知?”尔时,大均头到时,着衣持钵,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均头白世尊言:“今此诸见,前后相应,云何得灭此见,又使余者不生?”

世尊告曰:“于是,均头,此见所出与所灭之处,皆是无常、苦、空。均头知之,当建此意:夫,见之法六十二种,要当住十善之地,除去此见。云何为十?于是,均头,他好杀生,我等应当不杀,他好盗,我不盗,他犯梵行,我行梵行,他妄语,我不行妄语,他行两舌斗乱彼此、绮语、恶口、嫉妒、恚、邪见,我行正见。均头当知,如从恶道得值正道,如从邪见得至正见,回邪就正。犹如有人自己没溺,复欲渡人者,终无此理。己未灭度,欲使他人灭度者,此事不然。如有人自不没溺,便能渡人,可有此理。今亦如是,自般涅槃,复使他人取灭度者,可有此理。是故,均头当念,离杀,不杀灭度,离盗,不盗灭度,离淫,不淫灭度,离妄语,不妄语灭度,离绮语,不绮语灭度,离粗言,不粗言灭度,离斗乱彼此,不斗乱彼此灭度,离嫉妒,不嫉妒灭度,离恚,不恚灭度,离邪见,得正见灭度。

均头当知,若凡夫之人便生此念:为有我耶,为无我耶,有我无我耶,世有常耶,世无常耶,世有边耶,世无边耶,命是身耶,为命异身异耶,如来死耶,如来不死耶,为有死耶,为无死耶,为谁造此世?生诸邪见,为是梵天造此世,为是地主施设此世,又梵天此众生,地主造此世间,众生本无今有,已有便灭。凡夫之人无闻、无见,便生此念。”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自然有梵天  此是梵志语

 此见不真正  如彼之所见,

 我主生莲华  梵天于中出

 地主生梵天  自生不相应。

 地主刹利种  梵志之父母

 云何刹利子  梵志还相生?

 寻其所生处  诸天之所说

 此是叹誉言  还自着羇难。

 梵天生人民  地主造世间

 或言余者造  此语谁者审?

 恚欲之所惑  三事共合集

 心不得自在  自称我世胜。

 天神造世间  亦非梵天生

 设复梵天造  此非虚妄耶?

 寻迹遂复多  审谛方言虚

 其行各各异  此行不审实。

“均头当知,众生之类所见不同,其念各异。此诸见者皆是无常。其有怀抱此见,则是无常变易之法。若他人杀生,我等当离杀生,设他盗者,当远离之,不习其行,专其心意,不使错乱,思惟挍计,邪见所兴,乃至十恶之法皆当去离,不习其行。若他瞋恚,我等学于忍辱;他人怀嫉妒,我当舍离;他兴憍慢,我念舍离;若他自称、毁余人,我等不自称、不毁他人;他不少欲,我等当学少欲;他人犯戒,我修其戒;他人有懈怠,我当精进;他人不行三昧,我行三昧,当作是学。他人愚惑,我行智慧。其能观察分别其法者,邪见消灭,余者不生。”

是时,均头受如来教已,在闲静之处,思惟挍计,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着三法衣,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造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均头便成阿罗汉。

尔时,均头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地狱众生受其罪报,极至一劫,或有其中间夭者;受畜生罪报,极至一劫,其间有中夭者;受饿鬼报,极至一劫,其间有中夭者。比丘当知,郁单曰人寿千岁,无有中夭者。所以然者?彼土人民无所系属。设于彼命终,生善处天上,无有堕落者。弗于逮人民寿五百岁,亦有中夭者。瞿耶尼人民寿二百五十岁,亦有中夭者。阎浮提人民极寿百岁,亦有中夭者多。正使人寿命极至十十。

人民之兆以寿十十,其行不同,性分各异。初十幼小,无所识知;第二十少多有知,犹不贯了;第三十欲意炽盛,贪着于色;第四十多诸伎术,所行无端;第五十解义明了,所习不忘;第六十悭着财物,意不决了;第七十懈怠喜眠,体性迟缓;第八十无有少壮之心,亦无荣饰;第九十多诸病痛,皮缓面皱;第十十诸根衰秏,骨节相连,多忘意错。比丘知之,设人寿百岁,当经历尔许之难。设人寿百岁,当经三百冬、夏春、秋,计其寿命,盖不足言。若人寿百岁,当食三万六千食。其间或有不食时,瞋不食,不与不食,病不食,计彼食与不食,及饮母乳,取要言之,三万六千食。比丘,若人寿百岁其限岁数,饮食之法其状如是。

比丘当知,阎浮地人民,或寿极长与无量寿等。过去久远不可计世,有王名疗众病,寿命极长,颜色端正,受乐无量,尔时,无疾病、老、死之患。时,有夫妇二人生一子,子便命终。是时,父母抱举令坐,又持食与,然彼子不饮、不食,亦不起坐。何以故尔?以命终故。是时,彼父母便生此念:‘我子今日何为瞋恚,不肯食饮,亦不言语?’所以然者?由彼人民不闻死亡音响之所致也。尔时,彼父母便复念曰:‘我子今已经七日不饮、不食,亦复不知何由默然。我今可以此因缘,往白疗病大王使知。’是时,父母往至王所,以此因缘,具白大王。是时,大王便作是念:‘今日已闻死亡音响。’

王告之曰:‘汝等可持此小儿到吾所。’尔时,父母即抱小儿至国王所。

王见已,告父母曰:‘此儿已命终。’

时,父母白王言:‘云何名为命终?’

王告曰:‘此儿更不行起、言对、谈说、饮食、戏乐,身体正直,无所复为,故名为命终。’

是时,夫妇复白王言:‘如此之变当经几时?’

王告之曰:‘此儿不久身体烂坏,膖胀臭处,无所复任。’

尔时,父母不信王语,复抱死儿,还至家中,未经几时,身体尽坏,极为臭秽。是时,父母方信王语云,此儿不久身体膖胀,尽当坏败。

是时,夫妇复抱此膖胀小儿至国王所,而白王言:‘唯然,大王,今持此儿奉贡大王。’时,父母亦不啼哭,所以然者?由不闻死亡之音故。

是时,大王剥取其皮,而作大鼓,复敕作七重楼阁,持此鼓安处其上,即敕一人:‘汝当知之,令守护此鼓,百岁一击,无令失时。’受王教诫,百岁一击。

时,诸人民闻此鼓音,怪未曾有,语诸人曰:‘何者音响,为是谁声,乃彻于斯?’

王告之曰:‘此是死人皮之响。’

众生闻已,各兴念曰:‘奇哉!乃闻此声。’

汝等比丘,尔时,王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尔时,王者,即我身是也。以此知之,昔日阎浮地寿命极长。如今阎浮地人民极为短命,灭者难限。所以然者?由杀害多故,致命极短,华色失乎,由此因缘,故致变怪。

比丘当知,阎浮地五十岁,四天王中一日一夜,计彼日夜之数,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四天王寿命五百岁,或复有中夭者。计人中之寿十八亿岁,还活地狱一日一夜,计彼一日一夜之数,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还活地狱极寿千岁,复有中夭者。计人中之寿三十六亿岁,计人中百岁,三十三天一日一夜,计彼日月年岁之数,三十三天寿千岁,其间或有中夭者。计人中之寿三十六亿岁,阿鼻地狱中一日一夜,复计彼日月之数,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计彼日夜之数寿二万岁,计人中之寿,寿一拘利。如是,比丘,计此之寿转转增倍,除无想天。无想天寿八万四千劫。除净居天不来此世。是故,比丘,勿怀放逸,于现身上得尽有漏。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三

经言:百岁当经三百冬夏秋,谓冬夏秋各一百故。言三百而不言春者,此顺西域三时也。言三时者,寒热雨三也。言冬即彼寒时,夏即彼热时,秋即彼雨时。然彼三时,各四月,计一年有十二月。今以冬夏秋拟彼三时,而月数少,盖译者不善方言也。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十不善品第四十八

(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众生,修行杀生,广布杀生,种地狱罪,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寿命极短。所以然者?由害他命。若有众生盗他物者,种三恶道之罪;若生人中,恒遭贫匮,食不充口,衣不盖形,皆由盗故,劫夺物者,即断他命根。若有众生,好喜贪泆,种三恶道;若生人中,门不贞良,窃盗淫泆。若有众生妄语者,种地狱罪;若生人中,为人所轻,言不信受,为人所贱。所以然者?皆由前世妄语所致。若有众生两舌者,种三恶道之罪,设生人中,心恒不定,常怀愁忧。所以然者?由彼人两头传虚言故。若有众生粗言者,种三恶道之罪;若生人中,为人丑弊,常喜骂呼。所以然者?由彼人言不专正之所致也。若有众生斗乱彼此,种三恶道之罪,设生人中,多诸怨憎,亲亲离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斗乱之所致也。若有众生嫉妒者,种三恶道;若生人中,乏诸衣裳。所以然者?由彼人起贪嫉故。若有众生起害意,种三恶道,设生人中,恒多虚妄,不解至理,心乱不定。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恚怒所致也,无有慈仁。若有众生,行邪见者,种三恶道;若生人中,乃在边地,不生中国,不睹三尊道法之义;或复聋盲瘖哑,身形不正,不解善法、恶法之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无信根故,亦不信沙门、婆罗门、父母、兄弟。比丘知之,由此十恶之报,致此殃舋。是故,比丘,当离十恶,修行正见。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十五日说戒时,将诸比丘,前后围绕,往诣普会讲堂。尔时,世尊默然观察,诸圣众寂寞不语。

是时,阿难白佛言:“今日圣众尽集讲堂,唯然,世尊,当与诸比丘说禁戒。”尔时,世尊亦复默然不语。是时,阿难须臾复白佛言:“今正是时,宜说禁戒,初夜欲尽。”尔时,世尊复默不语。尔时,阿难须臾复白佛言:“中夜欲竟,众僧劳顿,唯愿世尊以时说戒。”尔时,世尊复默然不语。是时,阿难须臾复白佛言:“后夜欲尽,唯愿世尊以时说戒。”

佛告阿难:“众中不净者故不说戒。今听上座,使说禁戒。若僧上座,不堪任说戒者,听持律说禁戒。若无持律者,其能诵戒通利者,当唱之使说戒。自今已后,如来更不说戒。众中不净,如来于中说戒,彼人头破为七分,如彼酬罗果无异。”

是时,阿难悲泣交集,并作是说:“圣众今日便为孤穷。如来正法去何速疾,不净之人出何速疾!”

是时,大目干连便作是念:“此众中何等毁法之人,在此众中乃令如来不说禁戒?”是时,大目干连入三昧定,遍观圣众心中瑕秽。尔时,目连见马师、满宿二比丘在众会中。是时,目连即从座起,至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汝等速起,离此座中,如来见讥,由卿等故,如来不说禁戒。”尔时,二比丘默然不语。是时,目连复再三告曰:“汝等速起,不须住此。”是时,彼比丘默然不对。

是时,目连即前捉手将至门外,还取门闭,前白佛言:“不净比丘已将在外。唯然世尊时说禁戒。”

佛告目连:“止,止,目连,如来更不与比丘说戒。如来所说言不有二。还诣座所。”

是时,目连复白佛言:“今此众中已生瑕秽,我不堪任行维那法。唯愿世尊更差余人。”

尔时,世尊默然可之。是时,目连头面礼世尊足,还就本座。

是时,阿难白世尊言:“毘婆尸如来出现世时,圣众多少,为经几时,乃生瑕秽,乃至迦叶弟子多少,云何说戒?”

佛告阿难:“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毘婆尸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世间。尔时,三会圣众。初一会时,比丘有百千六万八千圣众;第二会时,十六万圣众;第三会时,十万圣众,皆是阿罗汉。彼佛寿八万四千岁,百岁之中圣众清净。彼佛恒以一偈为禁戒:

 忍辱为第一  佛说无为最

 不以剃须发  害他为沙门。

是时,彼佛以此一偈,百岁之中而为禁戒,已生瑕秽,便立禁戒。

复于三十一劫中,有佛名试诘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亦复三会圣众。初一会时,有十六万圣众;第二会时,十四万圣众;第三会时,十万圣众。彼佛尔时,八十年中清净无瑕秽,亦说一偈:

 若眼见非邪  慧者护不着

 弃捐于众恶  在世为黠慧。

尔时,彼佛八十年中说此一偈,后有瑕秽,更立禁戒。尔时,试诘佛寿七万岁。

于彼劫中,复有佛出现世间,名曰毘舍罗婆,亦三会圣众。初会之时,十万圣众,尽是罗汉;第二会时,八万罗汉;第三会时,七万罗汉,诸漏已尽。毘舍罗婆如来七十年中无瑕秽,尔时,复以一偈半为禁戒:

 不害亦不非  奉行于大戒

 于食知止足  床座亦复然

 执志为专一  是则诸佛教。

七十年中以此一偈为禁戒,后有瑕秽,更立禁戒。毘舍罗婆如来寿七万岁。

于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曰拘楼孙如来,出现世间。尔时,二会圣众。初会之时,七万圣众,皆是阿罗汉;第二会时,六万阿罗汉。彼佛尔时,六十年中无有瑕秽。彼佛尔时,以二偈以为禁戒:

 譬如蜂采华  其色甚香洁

 以味惠施他  道士游聚落,

 不诽谤于人  亦不观是非

 但自观身行  谛观正不正。

六十年中说此二偈,以为禁戒,自此已来,以有瑕秽,便立禁戒。彼佛寿六万岁。

于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曰拘那含牟尼如来、至真、等正觉。尔时,二会圣众。初会之时,六十万圣众,皆是阿罗汉;第二会时,四十万圣众,皆是阿罗汉。尔时,彼佛四十年中无有瑕秽,以一偈为禁戒:

 执志莫轻戏  当学尊寂道

 贤者无愁忧  常灭志所念。

四十年中说此一偈,以为禁戒,自此已来,便有瑕秽,更立禁戒。彼佛寿四万岁。

于此贤劫有佛,名为迦叶,出现世间。尔时,彼佛亦二会圣众。初会之时,四十万众;第二会时,三十万众,皆是阿罗汉,二十年中无有瑕秽,恒以一偈,以为禁戒:

 一切恶莫作  当奉行其善

 自净其志意  是则诸佛教。

二十年中说此一偈,以为禁戒,犯禁之后,更立制限。尔时,迦叶佛寿二万岁。

我今如来出现于世,一会圣众千二百五十人,十二年中无有瑕秽,亦以一偈为禁戒:

 护口意清净  身行亦清净

 净此三行迹  修行仙人道。

十二年中说此一偈,以为禁戒,以生犯律之人,转有二百五十戒。自今已后众僧集会,启白如律:【诸贤,咸听,今十五日说戒,今僧忍者,众僧和合说禁戒。】以启此已,设有比丘有所说者,不应说戒,各共默然;若无语者,应为说戒。乃至说戒序后,复当问:【诸贤,谁不清净?】如是再三。【谁不清净?清净者,默然持之。】

然今人寿命极短,尽寿不过百年。是故,阿难,善受持之。”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过去久远诸佛世尊,寿命极长,犯律者少,无有瑕秽。然今人民寿命为短少,不过十十!过去诸佛灭度之后,有遗法住世,为经几时?”

佛告阿难:“过去诸佛灭度之后,法不久存。”

阿难白佛言:“设如来灭度之后,正法存世当经几时?”

佛告阿难曰:“我灭度之后,法当久存。迦叶佛灭度后,遗法住七日中。汝今,阿难,如来弟子为少,莫作是观。东方弟子无数亿千,南方弟子无数亿千。是故,阿难,当建此意:我释迦文佛寿命极长。所以然者?肉身虽取灭度,法身存在。此是其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阿难偏露右肩,右膝着地,白世尊言:“如来玄鉴,无事不察,当来、过去、现在三世皆悉明了;诸过去诸佛姓字、名号,弟子菩萨翼从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无数劫,悉观察知;亦复知国王、大臣、人民姓字;斯能分别,如今现在国界若干,亦复明了。将来久远弥勒出现,至真、等正觉,欲闻其变,弟子翼从佛境丰乐,为经几时?”

佛告阿难:“汝还就座,听我所说,弥勒出现,国土丰乐,弟子多少。善思念之,执在心怀。”是时,阿难从佛受教,即还就座。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鸡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夜雨泽香,昼则清和。是时,鸡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伺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又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净。阿难当知,尔时,阎浮地东、西、南、北十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是时,弊花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乎地。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贪欲、瞋恚、愚痴不大殷勤。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如彼郁单曰人,而无有异。是时,阎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向,无若干之差别也。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复还合。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所谓金银、珍宝、车磲、玛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是时,人民手执此宝,自相谓言:‘昔者之人由此宝故,各相伤害,系闭牢狱,更无数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

尔时,法王出现,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宝成就,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守藏之宝,是谓七宝,领此阎浮地内,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难,四珍之藏,干陀越国伊罗钵宝藏,多诸珍琦异物,不可称计;第二弥梯罗国般绸大藏,亦多珍宝;第三须赖吒大国有宝藏,亦多珍宝;第四婆罗奈蠰佉有大藏,多诸珍宝,不可称计,此四大藏自然应现。诸守藏人各来白王:‘唯愿大王以此宝藏之物,惠施贫穷。’尔时,蠰佉大王得此宝已,亦复不省禄之,意无财物之想。时,阎浮地内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着之,如今郁单曰人自然树上生衣,而无有异。尔时,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爱敬,又且颜貌端正,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时,修梵摩有妻,名曰梵摩越,玉女中最极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优钵莲花香,身作栴檀香,诸妇人八十四态,永无复有,亦无疾病乱想之念。

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下。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适。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尔时,去鸡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当其夜半,弥勒出家,即其夜成无上道。

时,三千大千刹土,六变震动,地神各各相告曰:‘今弥勒已成佛。’转至闻四天王宫,弥勒已成佛道。转转闻彻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声展转乃至梵天,弥勒已成佛道。尔时,魔名大将以法治化,闻如来名教音响之声,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时,魔王将欲界无数天人,至弥勒佛所,恭敬礼拜。弥勒圣尊与诸天渐渐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已发心欢喜,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悉与诸天人广分别其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天子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尔时,大将魔王告彼界人民之类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弥勒今日已度彼岸,亦当度汝等使至彼岸。’尔时,鸡头城中长者,名曰善财,闻魔王教令,又闻佛音响,将八万四千众,至弥勒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弥勒渐与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心开意解,如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与诸人民广分别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是时,善财与八万四千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尽成阿罗汉道。尔时,弥勒初会八万四千阿罗汉。是时,蠰佉王闻弥勒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闻法,时,弥勒与说法,初善、中善、竟善,义理深邃。尔时,大王复于异时,立太子,赐剃头师珍宝,复以杂宝与诸梵志,将八万四千众生,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尽成道果,得阿罗汉。是时,修梵摩大长者闻弥勒已成佛道,将八万四千梵志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得阿罗汉,唯修梵摩一人,断三结使,必尽苦际。是时,佛母梵摩越复将八万四千婇女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是时,诸女人尽得罗汉,唯有梵摩越一人,断三结使,成须陀洹。尔时,诸刹利妇闻弥勒如来出现世间,成等正觉,数千万众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门,出家学道;或有越次取证;或有不取证者。尔时,阿难,其不越次取证者,尽是奉法之人,患厌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尔时,弥勒当说三乘之教。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叶者行十二头陀,过去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常佐弥勒,劝化人民。”

尔时,迦叶去如来不远,结加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尔时,世尊告迦叶曰:“吾今年已衰耗,年向八十余,然今如来有四大声闻,堪任游化,智慧无尽,众德具足。云何为四?所谓大迦叶比丘、君屠钵汉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现世间。所以然者?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佛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摩竭国界毘提村中,大迦叶于彼山中住。

又弥勒如来将无数千人众,前后围绕,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诸鬼神当与开门,使得见迦叶禅窟。是时,弥勒伸右手指示迦叶,告诸人民:‘过去久远释迦文佛弟子,名曰迦叶,今日现在,头陀苦行最为第一!’是时,诸人民见已,叹未曾有,无数百千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或复有众生,见迦叶身已,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教训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缘,惠施、仁爱、利人、等利。尔时,阿难,弥勒如来当取迦叶僧伽梨着之。是时,迦叶身体奄然星散。是时,弥勒复取种种香华,供养迦叶。所以然者?诸佛世尊有恭敬心于正法故。弥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无上正真之道。阿难当知,弥勒佛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行四事供养之所致也。又弥勒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

尔时,比丘姓号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诸声闻皆称释迦弟子。尔时,弥勒与诸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腹胀之想、食不消想、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与汝等说,令得尽有漏、心得解脱。若复此众中释迦文佛弟子,过去时,修于梵行,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奉持其法,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所,供养三宝,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弹指之顷,修于善本,来至此间;或于释迦文佛所,行四等心,来至此者;或于释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归,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起神寺庙,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补治故寺,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受八关斋法,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香花供养,来至此者;或复于彼闻佛法,悲泣堕泪,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专意听法,来至我所;复尽形寿善修梵行,来至我所;或复书读讽诵,来至我所者,承事供养,来至我所者。’

是时,弥勒便说此偈:

 增益戒闻德  禅及思惟业

 善修于梵行  而来至我所,

 劝施发欢心  修行心原本

 意无若干想  皆来至我所,

 或发平等心  承事于诸佛

 饭食与圣众  皆来至我所,

 或诵戒契经  善习与人说

 炽然于法本  今来至我所,

 释种善能化  供养诸舍利

 承事法供养  今来至我所,

 若有书写经  颂宣于素上

 其有供养经  皆来至我所,

 缯彩及众物  供养于神寺

 自称南无佛  皆来至我所,

 供养于现在  诸佛过去者

 禅定正平等  亦无有增减,

 是故于佛法  承事于圣众

 专心事三宝  必至无为处。

阿难当知,弥勒如来在彼众中当说此偈。尔时,众中诸天、人民思惟此十想,十一垓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弥勒如来千岁之中,众僧无有瑕秽。尔时,恒以一偈,以为禁戒:

 口意不行恶  身亦无所犯

 当除此三行  速脱生死渊。

过千岁之后,当有犯戒之人,遂复立戒。弥勒如来当寿八万四千岁,般涅槃后,遗法当存八万四千岁。所以然者?尔时,众生皆是利根。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见弥勒佛,及三会声闻众,及鸡头城,及见蠰佉王,并四大藏珍宝者,欲食自然粳米,并着自然衣裳,身坏命终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当勤加精进,无生懈怠,亦当供养诸法师承事,名华、捣香种种供养无令有失。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及诸大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五

不善品第四十八入前品中

(四)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集普会讲堂,各生此念:“今如来甚奇,甚特,过去取般涅槃者,亦复知彼姓名、种族、持戒、翼从,皆悉分明,三昧,智慧、解脱、解脱见慧,身寿有长短,皆悉知之。云何,诸贤,为是如来分别法处,极为清净,知彼诸佛姓字所出之处乎,为是诸天来至佛所而告此耶?”尔时,世尊以天耳彻闻众多比丘各兴此论,便往至诸比丘所,在中央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集此为何等论,欲说何法?”

诸比丘白佛言:“我等集此,论正法之要。诸人各兴此论议:如来甚奇,甚特,乃能知过去诸佛世尊名字姓号,智慧多少,靡不贯博,甚可奇雅。云何,诸贤,为是如来分别法界,极为清净,知彼诸佛姓字所出之处乎,为是诸天来至佛所而告此耶?”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欲得闻过去诸佛神智之力乎,姓字名号、寿命长短耶?”

诸比丘对曰:“今正是时,唯愿世尊敷演其义。”

佛告诸比丘:“汝等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广演其义。”尔时,众多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比丘当知,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号毘婆尸如来、至真、等正觉;复次,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式诘如来、至真、等正觉;复于彼三十一劫内有佛,名毘舍罗婆如来出世;于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拘屡孙如来;复于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拘那含牟尼如来、至真、等正觉;复于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曰迦叶;复于贤劫中,我出现世,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九十一劫中  有佛毘婆尸

 三十一劫中  式诘如来出,

 复于彼劫中  毘舍如来现

 今日贤劫中  四佛复出世,

 拘孙那迦叶  如日照世间

 欲知名字者  其号悉如是。

“毘婆尸如来者出刹利种,式诘如来亦出刹利种,毘舍罗婆如来亦出刹利种,拘屡孙如来出婆罗门种,拘那含牟尼如来出婆罗门种,迦叶如来出婆罗门种,如我今出刹利种。”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前佛有现者  皆出刹利种

 拘孙至迦叶  出于婆罗门,

 最尊无能及  我今天人师

 诸根而淡泊  出于刹利姓。

“毘婆尸如来姓瞿昙,式诘如来亦出瞿昙,比舍罗婆亦出瞿昙,迦叶如来出迦叶姓,拘楼孙、拘那含牟尼亦出迦叶姓,同上而无异,我今如来姓瞿昙。”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如初诸三佛  出于瞿昙种

 后三至迦叶  出于迦叶姓,

 如我今现在  天人所奉敬

 诸根而淡泊  出于瞿昙姓。

“比丘当知,毘婆尸如来姓拘邻若,式诘如来亦出拘邻若,毘舍罗婆如来亦出拘邻若,拘屡孙如来出婆罗堕,拘那含牟尼如来亦出婆罗堕,迦叶如来亦出婆罗堕,如我今如来、至真、等正觉出于拘邻若。”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如初诸三佛  出于拘邻若

 后三至迦叶  出于婆罗堕,

 如我今现在  天人所奉敬

 诸根而淡泊  出于拘邻若。

“毘婆尸如来坐波罗利华树下而成佛道,式诘如来坐分陀利树下而成佛道,毘舍罗婆如来坐波罗树下而成佛道,拘屡孙如来坐尸利沙树下而成佛道,拘那含牟尼如来坐优头跋罗树下而成佛道,迦叶如来坐尼拘留树下而成道果,如我今日如来坐吉祥树下而成佛道。”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初一成佛道  波罗利树下

 式坐分陀利  毘舍坐波罗,

 拘孙坐尸利  拘那跋罗下

 迦叶拘留树  吉祥我成道,

 七佛天中天  照明于世间

 因缘坐诸树  各成其道果。

“毘婆尸如来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之众,式诘如来弟子之众有十六万,毘舍罗婆如来弟子之众十万,拘屡孙如来弟子之众有八万人,拘那含牟尼如来弟子之众有七万人,迦叶如来弟子之众有六万众,如我今日弟子之众,有千二百五十人,皆是阿罗汉,诸漏永尽,无复诸缚。”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百千六万八  毘婆尸弟子

 百千及六万  式诘弟子众,

 百千比丘众  毘舍婆弟子

 拘孙八万众  拘那含七万,

 迦叶六万众  皆是阿罗汉

 我今释迦文  千二百五十,

 皆是真人行  布现于法教

 遗法余弟子  其数不可计。

“毘婆尸如来侍者,名曰大导师,式诘如来侍者,名曰善觉,毘舍罗婆如来侍者,名曰胜众,拘屡孙如来侍者,名曰吉祥,拘那含牟尼如来侍者,名曰毘罗先,迦叶如来侍者,名曰导师,我今侍者,名曰阿难。”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大道及善觉  胜众与吉祥

 毘罗先导师  阿难第七侍,

 此人供养圣  无有不得时

 讽诵又受持  不失其义理。

“毘婆尸如来寿八万四千岁,式诘如来寿七万岁,毘舍罗婆如来寿六万岁,拘屡孙如来寿五万岁,拘那含如来寿四万岁,迦叶如来寿二万岁,如我今日寿极减少,极寿不过百岁。”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初佛八万四  次佛七万岁

 毘舍婆六万  拘留寿五万,

 一万二万年  是拘那含寿

 迦叶寿二万  唯我寿百年。

“如是,诸比丘,如来观知诸佛姓名号字,皆悉分明,种类出处靡不贯练,持戒、智慧、禅定、解脱皆悉了知。”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如来亦说,过去恒沙诸佛取灭度者,如来亦知,当来恒沙诸佛方当来者,如来亦知,如来何故不记尔许佛所造,今但说七佛本末?”

佛告阿难:“皆有因缘本末故,如来说七佛之本末。过去恒沙诸佛,亦说七佛本末;将来弥勒出现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师子应如来出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承柔顺佛出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光焰佛出现世时,亦当记七佛之名号;若无垢佛出现世时,亦当记迦叶之本末;若宝光佛出现世时,亦当记释迦文之本末。”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师子柔顺光  无垢及宝光

 弥勒之次第  皆当成佛道,

 弥勒记式佛  师子记毘舍

 柔顺记拘孙  光焰记牟尼,

 无垢记迦叶  皆说曩所缘

 宝光成三佛  亦当记我号,

 过去诸三佛  及以将来者

 皆当记七佛  曩所之本末。

“由此因缘故,如来记七佛名号耳。”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此经名何等,当云何奉行?”

佛告阿难:“此经名曰记佛名号,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

是时,师子长者往至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师子长者白舍利弗言:“唯愿尊者当受我请。”是时,舍利弗默然受请。是时,长者见尊者默然受请,便从坐起,礼足而退,复至大目干连、离越、大迦叶、阿那律、迦旃延、满愿子、优婆离、须菩提、罗云、均头沙弥、如此上首者请五百人。是时,师子长者即还,办具种种极妙饮食,敷好座具,又白:“时到。诸真人罗汉靡所不监,今食具已办,唯愿屈顾,临覆下舍。”尔时,诸大声闻各着三衣,持钵入城至长者家。时,长者见诸最尊坐已定,手自斟酌,行种种饮食,见诸圣众食已讫,行清净水,人施一白氎,前受呪愿。是时,尊者舍利弗与长者说极妙之法,便从坐起而去,还诣静室。尔时,罗云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问曰:“汝今为从何来?”

罗云报云:“师子长者今日来见请。”

佛告之曰:“云何,罗云,饮食为妙,为不妙,为细耶,为粗耶?”

罗云报曰:“饮食极妙,又且丰多,今此白氎,从彼得之。”

佛告罗云:“众僧斯有几人,上坐是谁?”

罗云白佛言:“和上舍利弗最为上首,及诸神德弟子有五百人。”

佛告罗云:“云何,罗云,彼长者获福为多乎?”

罗云白佛言:“唯然,世尊,彼长者得福之报不可称计!施一罗汉其福难限,何况大神妙天人所敬奉,今五百人均是真人,其福有何可量?”

佛告罗云:“今施五百罗汉之功德,若从众中僧次,请一沙门,请已,供养,计此众中差人之福,及与五百罗汉之福,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所以然者?众中所差,其福难限,获甘露灭尽之处。

罗云当知,犹如有人自誓说曰:吾要当饮此江河诸水。彼人为堪任否乎?”

罗云白佛言:“不也,世尊。所以然者?此阎浮地极为广大。此阎浮地有四大河,一者恒伽,二者新头,三者私陀,四者博叉,一一河者,从有五百,然此人终不能饮水使尽,但劳其功,事终不成也。”

“彼人复作是说:‘我自有方便因缘,可得饮诸水使尽。’云何有因缘得饮诸水?尔时,彼人便作是念:‘我当饮海水。所以然者?一切诸流,皆归投乎海。’云何,罗云,彼人能得饮诸水乎?”

罗云白佛言:“如此方便可得饮水使尽。所以然者?一切诸流皆归乎海,由此因缘故,彼人得饮水尽。”

佛告之曰:“如是,罗云,一切私施犹如彼流,或获福,或不获福,众僧者如彼大海。所以然者?流河决水以入于海,便灭本名,但有大海之名耳。罗云,此亦如是,今此十人皆从众中出,非众不成。云何为十?所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辟支佛、佛,是谓十人皆由众中,非独自立。罗云,当以此方便,知其众中差者,其福不可限量。是故,罗云,善男子、善女人欲求其福不可称计,当供养圣众。罗云当知,犹如有人以酥投水凝,不得广普,若以油投水,则遍满其上,是故,罗云,当念供养圣众比丘僧。如是,罗云,当作是学。”

尔时,师子长者闻如来叹说施众之福,不叹说余福。尔时,长者以余时,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师子长者白世尊言:“适闻如来而叹说施众之福,不叹别请人之福。自今已后常当供养圣众。”

佛告之曰:“我不作尔说,当供养圣众,不供养余人。今施畜生犹获其福,何况余人?但我所说者福有多少。所以然者?如来圣众可敬、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今此众中有四向、四得及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当从众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众。长者,我观此因缘义,故而说此语耳,亦不教人应施圣众,不应施余人。”

尔时,长者白世尊言:“如是,如尊教敕,自今已后,若作福业,尽当供养圣众,不选择人施。”尔时,世尊与彼长者说微妙之法,令发欢悦之心,长者闻法已,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师子长者意欲施立福业。尔时,诸天来告之曰:“此是向须陀洹之人,此是得须陀洹,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

尔时,天人即叹颂曰:

 如来叹择施  与此诸德士

 施此获福多  如良田生苗。

尔时,师子长者默然不对。尔时,天人复语长者:“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此向须陀洹人,此是得须陀洹人,此向斯陀含人,此是得斯陀含人,此向阿那含,此得阿那含,此向阿罗汉,此得阿罗汉,此是声闻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施此得福少,施此得福多。”尔时,师子长者默然不对,何以故尔?但忆如来教诫,不选择而施。

尔时,师子长者复以余时,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我自忆念请圣众饭之,有天来告我言:此是持戒,此是犯戒,此人向须陀洹,此人得须陀洹,乃至三乘皆悉分别,又说此偈:

 如来叹择施  与此诸德士

 施此获福多  如良田生苗。

时,我复作是念:‘如来教诫不可违戾,岂当生心选择施乎?终无是非之心、高下之意也。’时,我复作是念:我当尽施一切众生之类,汝自持戒受福无穷,若使犯戒自受其殃,但愍众生,非食不济命。”

佛告长者:“善哉,善哉!长者,行过弘誓,菩萨所施心恒平等。长者当知,若菩萨惠施之日,诸天来告之:‘族姓子当知,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尔时,菩萨终无此心,此应施,此不应施,然菩萨执意而无是非,亦不言此持戒,亦不言此犯戒。是故,长者,当念平等惠施,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是时,师子长者忆如来教诫,熟视世尊,意不移动,即于座上,得法眼净。是时,师子长者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长者去未久,佛告诸比丘曰:“此师子长者忆平等施故,又视如来从头至足,即于座上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优婆塞中第一弟子平等施者,所谓师子长者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屏猥之处,补纳故衣。尔时,有十千梵迦夷天从梵天没,来至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各围绕侍焉,又以此偈,而叹颂曰:

 归命人中上  归命人中尊

 我等今不得  为依何等禅。

是时,十千梵迦夷天说此语已,舍利弗默然可之。尔时,诸天以见舍利弗默然可已,即礼足退去。诸天去未远,舍利弗即入金刚三昧。是时,有二鬼,一名伽罗,二名优婆伽罗,毘沙门天王使遣至毘留勒天王所,欲论人、天之事。是时,二鬼从彼虚空而过,遥见舍利弗结加趺坐,系念在前,意寂然定。

伽罗鬼谓彼鬼言:“我今堪任以拳打此沙门头。”

优波伽罗鬼语第二鬼曰:“汝勿兴此意打沙门头。所以然者?此沙门极有神德,有大威力。此尊名舍利弗,世尊弟子中聪明高才无复过是,智慧弟子中最为第一。备于长夜,受苦无量。”

是时,彼鬼再三曰:“我能堪任打此沙门头。”

优波伽罗鬼报曰:“汝今不随我语者,汝便住此。吾欲舍汝去此。”

恶鬼曰:“汝畏此沙门乎?”

优波伽罗鬼曰:“我实畏之。设汝以手打此沙门者,此地当分为二分。正尔,当暴风疾雨,地亦振动,诸天惊动,地已振动,四天王亦当惊怖,四天王已知于我等,不安其所。”

是时,恶鬼曰:“我今堪任辱此沙门!”

善鬼闻已,便舍而去。时,彼恶鬼即以手打舍利弗头。是时,天地大动,四面有暴风疾雨,寻时来至,地即分为二分,此恶鬼即以全身堕地狱中。尔时,尊者舍利弗即从三昧起,整衣服,下耆阇崛山,往诣竹园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佛告舍利弗曰:“汝今身体无有疾病乎?”

舍利弗言:“体素无患,唯苦头痛。”

世尊告曰:“伽罗鬼以手打汝头。若当彼鬼以手打须弥山者,即时,须弥山便为二分。所以然者?彼鬼有大力故。今此鬼受其罪报故,全身入阿鼻地狱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甚奇,甚特!金刚三昧力乃至于斯。由此三昧力故无所伤害,正使须弥山打其头者,终不能动其毫毛。所以然者?

比丘听之,于此贤劫中有佛,名拘屡孙如来、至真、等正觉。彼佛有二大声闻,一名等寿,二名大智。比丘等寿,神足第一,比丘大智,智慧第一,如我今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干连神足第一。尔时,等寿、大智二比丘,俱得金刚三昧。当于一时,等寿比丘在闲静之处,入金刚三昧。时,诸牧牛人、牧羊人、取薪草人,见此比丘坐禅,各各自相谓言:‘此沙门今日以取无常。’是时,牧牛人及取薪人集诸草木,积比丘身上,以火烧已,而舍之去。是时,等寿比丘即从三昧起,正衣服,便退而去。是时,比丘即以其日,着衣持钵,入村乞食。时,诸取薪草人见此比丘村中乞食,各各自相谓言:‘此比丘昨日以取命终,我等以火焚烧,今日复还活。今当立字,字曰还活。’

若有比丘得金刚三昧者,火所不烧,刀斫不入,水所不漂,不为他所中伤,如是,比丘,金刚三昧威德如是。今舍利弗得此三昧。舍利弗比丘多游二处,空三昧、金刚三昧。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行金刚三昧。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教汝,如舍利弗比丘,比丘智慧、大智、分别广智、无边智、捷疾之智、普游智、利智、甚深智、断智、少欲知足、闲静勇猛、念不分散、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解脱见慧成就、柔和无争、去恶辩了、忍诸言语、叹说离恶、常念去离、愍念生萠、然炽正法、与人说法无有厌足。”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十千诸天人  尽是梵迦夷

 自归舍利弗  于灵鹫山顶,

 归命人中上  归命人中尊

 我今不能知  为依何等禅,

 如是弟子花  庄严佛道树

 如天昼度园  快乐无有比!

“弟子华者,即是舍利弗比丘是。所以然者?此人则能庄严佛树。道树者,即如来是也。如来能覆盖一切众生。是故,比丘,当念勤加勇猛精进,如舍利弗比丘。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五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放牛品第四十九第四分别诵

(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放牛儿成就十一法,牛群终不长益,亦复不能将护其牛。云何为十一?于是,放牛人亦不别其色,不解其相,应摩刷而不摩刷,不覆护疮痍,不随时放烟,不知良田茂草处,不知安隐之处,亦复不知渡牛处所,不知时宜,若搆牛时,不留遗余尽取搆之,是时,诸大牛可任用者不随时将护,是谓,比丘,若牧牛人成就此十一法,终不能长养其牛,将护其身。今此众中比丘亦复如是,终不能有所长益。云何为十一?于是,比丘不别其色,不晓其相,应摩刷而不摩刷,不覆护疮痍,不随时放烟,不知良田茂草处,不知渡处,亦复不知安隐之处,不知时宜,食不知留遗余,诸长老比丘亦不敬待。

云何比丘不知色?于是,比丘有四大及四大所造色,皆悉不知,如是比丘不别其色。

云何比丘不别其相?于是,比丘不知行愚,亦不知行智,如实而不知,如是比丘不别其相。

云何比丘应摩刷而不摩刷?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便起色想,有诸乱念,又且不守护眼根,以不善摄念,造众殃舋,不守护眼根;如是,比丘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起诸乱想,亦不守护意根,不改其行,如是比丘应摩刷而不摩刷。

云何比丘不覆护疮?于是,比丘起欲想而不舍离,亦不除去其念;若起瞋想、杀害想,起诸恶不善想,终不舍之,如是比丘不覆护疮。

云何比丘不随时起烟?于是,比丘所讽诵法,不随时向人说,如是比丘不随时放烟。

云何比丘不知良田茂草?于是,比丘不知四意止,如实而不知,如是比丘不知良田茂草处。

云何比丘不知渡处?于是,比丘不别贤圣八品道,如是比丘不知渡处。

云何比丘不知所爱?于是,比丘于十二部,契经、只夜、授决、偈、因缘、本末、方等、譬喻、生经、说、广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不知所爱。

云何比丘不知时宜?于是,比丘便往轻贱家、博戏家,如是比丘不知时宜。

云何比丘不留遗余?于是,比丘有信梵志、优婆塞往而请之,然诸比丘贪着饮食不知止足,如是比丘不留遗余。

云何比丘不敬长老诸高德比丘?于是,比丘不起恭敬之心向诸有德人,如是比丘多有所犯,是谓比丘不敬长老。

若有比丘成就十一法,终不能于此法中多所饶益。

若复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能拥护其牛,终不失时,有所饶益。云何为十一?于是,牧牛人知其色,别其相,应摩刷而摩刷,覆护疮痍,随时而起烟,知良田茂草处,知渡要处,爱其牛,分别时宜,亦知性行,若搆牛时,知留遗余,亦复知随时将护可任用者,如是牧牛人将护牛。如是,比丘,若牧牛人成就此十一法,不失时节者,终不可沮坏。如是,比丘若成就十一法者,于此现法中多所饶益。云何十一法?于是,比丘知色,知相,知摩刷,知覆护疮,知起烟,知良田茂草处,知所爱,知择道行,知渡处,知食止足,知敬奉长老比丘,随时礼拜。

云何比丘而知色?于是,比丘知四大色,亦知四大所造色,是谓比丘知色。

云何比丘知相?于是,比丘知愚相,知智相,如实而知之,如是比丘知相。

云何比丘知摩刷?于是,比丘若欲想起,念知舍离,亦不殷勤,永无欲想;若恚想、害想,及诸恶不善想起,念知舍离,亦不殷勤,永无恚想,如是比丘为知摩刷。

云何比丘知覆护疮?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不染着而净眼根,除去愁忧恶不善法,心不贪乐,于中而护眼根;如是,比丘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识想,亦不染着而净意根,如是比丘知覆护疮。

云何比丘知起烟?于是,比丘所从闻法广与人说,如是比丘为知起烟。

云何比丘知良田茂草处?于是,比丘贤圣八品道如实知之,是谓比丘知良田茂草处。

云何比丘知所爱?于是,比丘若闻如来所说法宝,心便爱乐,如是比丘为知所爱。

云何比丘择道行?于是,比丘于十二部经择而行之,所谓契经、只夜、授决、偈、因缘、本末、方等、譬喻、生经、说、广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知择道行。

云何比丘知渡处?于是,比丘知四意止,是谓比丘知渡处。

云何比丘知食止足?于是,比丘有信梵志、优婆塞来请者,不贪饮食,能自止足,如是比丘为知止足。

云何比丘随时恭奉长老比丘?于是,比丘恒以身、口、意善行,向诸长老比丘,如是比丘随时,恭奉长老比丘。

如是,若成就十一法者,于现法中多所饶益。”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牧牛不放逸  其主获其福

 六牛六年中  展转六十牛,

 比丘戒成就  于禅得自在

 六根而寂然  六年成六通。

“如是,比丘,若有人能离此恶法,成后十一法者,于现法中多所饶益。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成就十一法者,必能有所成长。云何为十一?于是,比丘,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诸根寂静,饮食知止足,恒修行共法,亦知其方便,分别其义,不着利养。如是,比丘,若成就此十一法者,堪任长养。所以然者?一切诸行正有十一法。”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何以故,正有十一法无有出者?”

“云何为十一?所谓阿练若,乞食,一处坐,一时食,正中食,不择家食,守三衣,坐树下,露坐闲静之处,着补纳衣,若在冢间,是谓,比丘,有人成就此十一法,便能有所至。我今复重告汝,若有人十一年中学此法,即于现身成阿那含,转身便成阿罗汉。诸比丘,且舍十一年,若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年学此法者,便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且舍十二月,若能一月之中修行其法,彼比丘必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所以然者?十二因缘皆出十一法中,所谓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我今教诸比丘,当如迦叶比丘之比,设有人行谦苦之法,此行难及。所以然者?迦叶比丘成就此十一法,当知过去多萨阿竭成等正觉,亦成就此十一苦法。今迦叶比丘,皆愍念一切众生,若供养过去诸声闻,后身方当乃得受报,设供养迦叶者,现身便受其报。设我不成无上等正觉,后当由迦叶成等正觉,由此因缘故,迦叶比丘胜过去诸声闻。其能如迦叶比丘者,此则上行。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与无数众生,前后围绕而为说法。尔时,舍利弗将众多比丘而经行。大目干连及大迦叶、阿那律、离越、迦旃延、满愿子,优波离、须菩提、罗云、阿难比丘,各各将众多比丘自相娱乐。提婆达兜亦复将众多比丘而自经行。尔时,世尊见诸神足弟子,各将其众而自经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根情性各各相似,善者与善共并,恶者与恶共并。犹如乳与乳相应,酥与酥相应,粪除屎、溺各自相应,此亦如是,众生根源所行法则各自相应,善者与善相应,恶者与恶相应。汝等颇见舍利弗比丘将诸比丘经行乎?”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如此诸人皆智慧之士,”又告比丘:“汝等颇见目连比丘将诸比丘经行乎?”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比丘皆是神足之士。”又问:“汝等见迦叶将诸比丘而经行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上士皆是十一头陀行法之人也。”又问:“汝等见阿那律比丘否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贤士皆天眼第一。”又问:“颇见离越比丘否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此诸人皆是入定之士。”又问:“汝等颇见迦旃延比丘否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上士皆是分别义理之人。”又问:“汝等颇见满愿子比丘否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此诸贤士皆是说法之人。”又问:“汝等颇见优波离将诸比丘而经行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人皆是持禁律之人。”又问:“汝等颇见须菩提比丘否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上人皆是解空第一。”又问:“汝等颇见罗云比丘否乎?”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贤士皆是戒具足士。”又问:“汝等颇见阿难比丘否乎?”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此诸贤士皆是多闻第一,所受不忘。”又问:“汝等颇见提婆达兜比丘将诸人而经行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人为恶之首,无有善本。”

尔时,世尊便说斯颂:

 莫与恶知识  与愚共从事

 当与善知识  智者而交通,

 若人本无恶  亲近于恶人

 后必成恶因  恶名遍天下。

尔时,提婆达兜弟子三十余人,闻世尊说此偈已,便舍提婆达兜来至佛所,头面礼足,求改重罪,又白世尊:“我等愚惑不识真伪,舍善知识,近恶知识。唯愿世尊当见原恕,后更不犯!”

佛告比丘:“听汝悔过,改往修来,勿复更犯。”

尔时,提婆达兜弟子承世尊教诫,在闲静之处,思惟妙义,克己行法,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出家学道者,欲修无上梵行。尔时,诸比丘皆得阿罗汉。

“比丘当知,众生根源皆自相类,恶者与恶相从,善者与善相从。过去将来众生根源,亦复如是,以类相从,犹如以净与净相应,不净者与不净相应。是故,比丘,当学与净相应,净,去离不净。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闻如是:一时,佛在拘留沙法行城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象舍利弗还舍法服,习白衣行。尔时,阿难着衣持鉢,入城乞食,渐渐至象舍利弗家。尔时,象舍利弗凭两女人肩上,阿难遥见已,便怀愁忧不欢之想。象舍利弗见阿难已,极怀惭愧,独处而坐。尔时,阿难乞食周讫,还出城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阿难白佛言:“向入城乞食,渐渐至象舍利弗家,见扶两妇人肩上。当见之时,甚怀愁忧。”

世尊告曰:“汝见已,为生何意?”

阿难白佛言:“我念象舍利弗精进多闻,性行柔和,长与诸梵行之人说法无厌足,云何如今还舍法服,习白衣行?时,我见已,甚怀愁忧。然此象舍利弗有大神力,威德无量,自念我昔曾见与释提桓因共论,云何今日习欲为恶?”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但非阿罗汉。夫,阿罗汉者,终不还舍法服,习白衣行。但今,阿难,勿怀愁悒,象舍利弗却后七日,当来至此间,尽有漏成无漏行。然此象舍利弗,宿行所牵,故致此耳。今行具满,当尽有漏。”

尔时,象舍利弗却后七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佛言:“唯然,世尊,听在末行,修沙门行。”尔时,象舍利弗比丘即得作沙门,寻于坐上得阿罗汉。

尔时,象舍利弗着衣持鉢,入城乞食。时,有梵志便生斯念:“此诸释种子,无处不有,无处不遍,又遏绝我等所行呪术。吾今当向城中人民说此沙门瑕愆。”尔时,此梵志语城中人民曰:“汝等诸人颇见象舍利弗乎?昔日自称言是阿罗汉,中还舍法服,习白衣行,与五欲相娱乐,今复更作沙门,家家乞食,佯现贞廉,观诸妇人,兴欲情想,还至园中,思惟女色不去心首。亦如乏驴,不任负駄,寂然卧住,此释种子亦复如是,佯现乞食,观诸女色,思惟挍计。”

尔时,象舍利弗闻此梵志有恶声响,便生此念:“此人极为愚痴,兴嫉妒心,见他得利养,起悭嫉心,若己得利养,便怀欢喜,至白衣家主行诽谤。吾今当制令不为恶,无令此人受罪无量。”尔时,象舍利弗飞在空中,告梵志曰:

 无眼无巧便  兴意谤梵行

 自造无益事  久受地狱苦。

尔时,象舍利弗说此偈已,便自退还,还归所在。是时,城中人民闻梵志诽谤,又闻象舍利弗说偈,各生斯念:“若当如梵志语者,然后现神足难及,又我等见还舍法服,习白衣行?”是时,众多人民各各相将至象舍利弗所,头礼足下,在一面坐。

尔时,众多人民问象舍利弗曰:“颇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

象舍利弗报曰:“无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

是时,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阿罗汉颇由本缘而犯戒乎?”

象舍利弗报言:“以得阿罗汉,终不犯戒。”

诸人民复白言:“在学地之人,由本缘故而犯戒乎?”

象舍利弗报言:“有,若住学地之人,由本缘故而犯禁戒。”

时,诸人民复言:“尊者先以是阿罗汉,复舍法服,习白衣行,于五欲自相娱乐,今复出家学道。本先有神足,今何故乃尔?”

尔时,象舍利弗便说此偈:

 游于世俗禅  至竟不解脱

 不得灭尽迹  复习于五欲,

 无薪火不燃  无根枝不生

 石女无有胎  罗汉不受漏。

尔时,诸人民复问象舍利弗曰:“尊先非罗汉乎?”

象舍利弗报曰:“我先非罗汉也。诸居士当知,五通与六通,各各差别。今当说十一通。夫,五通仙人欲爱已尽,若生上界,复来堕欲界。六通阿罗汉如来弟子者,得漏尽通,即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时,诸人民复白言:“我等观察舍利弗所说,世间无有阿罗汉舍法服,习白衣行。”

时,象舍利弗报曰:“如是,如汝所言,无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者。有十一法阿罗汉所不习者。云何为十一?漏尽阿罗汉终不舍法服,习白衣行;漏尽阿罗汉终不习不净行;漏尽阿罗汉终不杀生;漏尽阿罗汉终不盗;漏尽阿罗汉食终不留遗余;漏尽阿罗汉终不妄语;漏尽阿罗汉终不群类相佐;漏尽阿罗汉终不吐恶言;漏尽阿罗汉终不有狐疑;漏尽阿罗汉终不恐惧;漏尽阿罗汉终不受余师,又不更受胞胎,是谓,诸贤士,漏尽阿罗汉终不处十一之地。”

尔时,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我等闻尊者所说,观外道异学,如观空瓶而无所有,今察内法如似蜜瓶,靡不甘美,今如来正法亦复如是。今彼梵志受罪无量。”

尔时,象舍利弗飞在虚空,结加趺坐,便说此偈:

 不解彼此要  习于外道术

 彼此而斗乱  智者所不行。

尔时,拘留沙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所说过多,实为难及。犹盲者得眼,耳聋者得听,今尊者所说亦复如是,无数方便而说法教。我等今日自归如来法及比丘僧。唯愿尊者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复杀生!”

尔时,象舍利弗与诸人民说微妙之法,令发欢喜之心,各从坐起,礼足而去。尔时,尊者阿难闻梵志谤象舍利弗,然无所至,尚不能熟视象舍利弗,况与共论?即往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如来。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夫,论平等阿罗汉,当说象舍利弗是也。所以然者?今象舍利弗已成阿罗汉,昔所传罗汉名者今日已获。世俗五通非真实行,后必还失,六通者是真实行。所以然者?此象舍利弗先有五通,今获六通。汝亦当学及象舍利弗。此是其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说因缘之法,善思念之,修习其行。”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因缘之法?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生,生缘死,死缘忧、悲、苦、恼、不可称计,如是成此五阴之身。

彼云何名为无明?所谓不知苦,不知习,不知尽,不知道,此名为无明。

彼云何名为行?所谓行者有三种。云何为三?所谓身行、口行、意行,是谓为行。

彼云何名为识?所谓六识身是也。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识,是谓为识。

云何名为名?所谓名者,痛、想、念、更乐、思惟,是为名。彼云何为色?所谓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色,是谓名为色。色异、名异、故曰名色。

彼云何六入?内六入。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入,是谓六入。

彼云何名为更乐?所谓六更乐身。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更乐,是谓名为更乐。

彼云何为痛?所谓三痛。云何为三?所谓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是谓名为痛。

彼云何名为爱?所谓三爱身是也,欲爱、有爱、无有爱。

云何为受?所谓四受是。云何为四?所谓欲受、见受、戒受、我受,是谓四受。

彼云何为有?所谓三有。云何为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名为有。

彼云何为生?所谓生者,等具处家,受诸有,得五阴,受诸入,是谓为生。

彼云何为老?所谓彼彼众生,于此身分,齿落发白,气力劣竭,诸根纯熟,寿命日衰,无复本识,是谓为老。

云何为死?所谓彼彼众生,展转受形,身体无熅,无常变易,五亲分张,舍五阴身,命根断坏,是谓为死。

比丘当知,故名为老、病、死,此名为因缘之法,广分别其义。诸佛如来所应施行起大慈哀,吾今已办。当念在树下露坐,若在冢间,当念坐禅,勿怀恐难,今不精勤,后悔无益。”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如来与诸比丘说甚深缘本,然我观察无甚深之义。”

世尊告曰:“止,止,阿难,勿兴此意。所以然者?十二因缘者极为甚深,非是常人所能明晓。我昔未觉此因缘法时,流浪生死,无有出期。又复,阿难,不但今日汝言因缘不甚深,昔日已来言不甚深也。所以然者?乃昔过去世时,有须焰阿须伦王窃生此念:‘欲捉日月,出大海水,化身极大,海水齐腰。’尔时。彼阿须伦王有儿名拘那罗,自白其父:‘我今欲于海水沐浴。’须焰阿须伦报曰:‘莫乐海水中浴。所以然者?海水极深且广,终不堪住海水中浴。’时,拘那罗白言:‘我今观水齐大王腰,何以故复言甚深?’是时,阿须伦王即取儿着大海水中。尔时,阿须伦儿足不至水底,极怀恐怖。尔时,须焰告其子曰:‘我先敕汝,海水甚深,汝言无苦。唯我能在大海水洗浴,非汝所能欲洗。’

尔时,须焰阿须伦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须焰者即我身是也。尔时,阿须伦儿,即汝身是也。尔时,海水甚深,汝言无苦,今复言十二因缘甚深之法,汝复言无是甚深。其有众生不解十二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我初成佛道,思惟十二因缘,降伏魔官属,以除无明而得慧明,诸暗永除,无尘垢。又我,阿难,三转十二说此缘本时,即成觉道。以此方便,知十二缘法极为甚深,非常人所能宣畅。如是,阿难,当念甚深,奉持此十二因缘之法,当念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罗阅城中有梵志,名曰施罗,备知诸术,外道异学经籍所记,天文、地理靡不贯练,又复教授五百梵志童子。又彼城中有异学之士,名曰翅甯,多有所知,为频毘娑罗王所见爱敬,随时供养给与梵志所须之施。尔时,如来名称远布,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度人无量,出现世间。是时,翅甯梵志兴此念:“如来名号甚为难闻,今我欲往问讯,亲近礼敬。”是时,翅甯梵志便往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梵志白世尊言:“沙门瞿昙,为姓何等?”

佛告梵志:“吾姓刹利。”

梵志问曰:“诸婆罗门各有此论,吾姓最豪,无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罗门自称言,梵天所生。今,沙门瞿昙,欲何等论说?”

佛告之曰:“梵志当知,其有婚姻嫁娶,便当求豪贵之姓,然我正法之中,无有高下是非之名姓也。”

梵志复白言:“云何,瞿昙,生处清净,然后法得清净?”

佛告梵志:“汝用法清净,生处清净为乎?”

梵志又曰:“诸婆罗门各兴此论:吾姓最豪,无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罗门自称言,梵天所生。”

佛告梵志:“若当刹利女适婆罗门家,设生男儿者当从何姓?”

梵志报曰:“彼当言婆罗门种。所以然者?由父形故,得有此儿。”

佛告梵志:“若复婆罗门女出适刹利家,生男儿者彼当从何姓?”

梵志报曰:“彼人当是刹利种。所以然者?由父遗形故,得有此儿。”

佛告梵志:“熟自思惟,然后报吾。汝今所说前与后皆不相应。云何,梵志,设驴从马后生驹者,当言是马,为是驴也?”

梵志报曰:“如此之类当言驴马。所以然者?由驴遗形故,得此驹也。”

佛告梵志:“汝熟思惟,然后报吾。汝今所说前后不相应。汝前所说刹利女出适婆罗门家,若生儿者,便言婆罗门种,今驴逐马生驹者,便言驴马,将不违前语乎?设复,梵志,若马逐驴生驹者,名之云何?”

梵志报曰:“当名为马驴。”

佛告之曰:“云何,梵志,马驴、驴马岂复有异乎?若复有人言宝一斛,复有人言一斛宝,此二义岂有异乎?”

梵志报曰:“此是一义。所以然者?宝一、一宝此义不异也。”

佛告梵志:“云何马驴、驴马此非一义乎?”

梵志报言:“今,沙门瞿昙,虽有斯言,然婆罗门自称言:吾姓最豪,无有出者。”

佛告梵志:“汝先称誉其母,后复叹说其父。若复父亦是婆罗门种,母亦是婆罗门种,后生二儿。彼时,其中一儿,多诸技术,无事不览,第二子者了无所知。是时,父母为敬待何者?为当敬待有智者,为当敬待无所知者?”

梵志报曰:“其父母应当敬待高德聪明者,不应敬待无有智者。所以然者?今此一子无事不了,无事不闲,正应敬待此子,不应敬待无智之子。”

佛告梵志:“若彼二子,一聪明者,便复兴意作杀、盗、淫泆十恶之法;彼一子不聪明者,守护身、口、意行,十善之法一无所犯。彼父母应当敬待何者?”

梵志报曰:“彼父母应当敬待行十善之子。彼行不善之人复敬待为?”

佛告梵志:“汝先叹其多闻,后叹其戒。云何,梵志,若复有二子,一子父专正,母不专正;一子父不专正,母专正。彼子若母正、父不正者,无事不闲,博知经术;第二子父正、母不正者,既不博学,但持十善,然其父母应敬待何者?为当敬待母净父不净者,为当敬待父净母不净者?”

梵志报曰:“应当敬待母净之子。所以然者?由知经书,博诸伎术故。所谓第二子父净母不净,虽复持戒而无智慧,竟何所至?有闻则有戒。”

佛告梵志:“汝前叹说父净,不叹说母净,今复叹说母净,不叹说父净;先叹闻德,后叹禁戒,复叹说戒,后方说闻。云何,梵志,若彼二梵志子,其中一子多闻博学,兼持十善;其第二子既有智慧,兼行十恶。彼父母应当敬待何者?”

梵志报曰:“应当敬父净、母不净之子。所以然者?由其博览诸经,晓诸技术,由父净生得此子,兼行十善,无所触犯,一切具足诸德本故。”

佛告之曰:“汝本说其姓,后说其闻,不说其姓;后复说戒,不说闻;后复说其闻,不说其戒。汝今叹说父母闻、戒,岂不违前言乎?”

梵志白佛言:“沙门瞿昙虽有斯言,然婆罗门自称言:我姓最豪贵,无有出者。”

世尊告曰:“诸有嫁娶之处则论姓,然我法中无有此义。汝颇闻边国远邦及余边地人乎?”

梵志报曰:“唯然,闻之。有此诸人。”

世尊告曰:“彼土人民有二种之姓。云何为二?一者人,二者奴。此二姓亦复不定。”

又问:“云何不定?”

世尊告曰:“或作人,后作奴,或作奴,后作人。然众生之类,尽同一类而无若干。若复,梵志,天地败毁,世间皆空,是时,山河石壁草木之徒,皆悉烧尽,人亦命终。若天地还欲成时,未有日月年岁之限,尔时,光音天来至此间。是时,光音天福德稍尽,无复精光,展转相视,兴起欲想,欲意偏多者便成女人,欲意少者成男子,展转交接,便成胞胎,由此因缘,故最初有人……转生四姓,流布天下。当以此方便,知人民尽出于刹利种。”

尔时,梵志白世尊言:“止,瞿昙,如偻者得申,盲者得眼目,冥者得见明,沙门瞿昙亦复如是,无数方便与我说法。我今自归沙门瞿昙,唯愿与我说法,听为优婆塞!”尔时,梵志复白世尊:“唯愿如来当受我请,将诸比丘众当至我家。”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是时,梵志见佛默然受请,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还至家中,办具饮食,敷诸坐具,香汁洒地,普自吐言:“如来当于此坐。”

尔时,施罗梵志将五百弟子,至翅甯梵志家,遥见彼家敷好坐具,见已,问翅甯梵志:“汝今欲与男女嫁娶,为欲请摩竭国频毘娑罗王乎?”

翅甯梵志报曰:“我亦不请频毘娑罗王,亦无嫁娶之事。我今欲施设大福业。”

施罗梵志问曰:“愿闻其意,欲施何福业?”

尔时,梵志偏露右肩,长跪叉手,白世尊自陈姓名施罗:“当知有释种子出家学道,成无上至真、等正觉。我今请佛及比丘僧。是故办具种种坐具耳。”

是时,施罗梵志语翅甯梵志:“汝今言佛乎?”

报曰:“吾今言佛。”

又问:“甚奇,甚特!今乃闻佛音响。如来竟为所在,吾欲见之?”

翅甯报曰:“今在罗阅城外竹园中住,将五百弟子自相娱乐。欲往见者,宜知是时。”

此梵志即将五百弟子,往至佛所,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施罗梵志便生此念:“沙门瞿昙为端正,身作黄金色。我等经籍亦有斯言:‘如来出世之时,实不可遇,犹如优昙鉢花时时乃现!若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当趣二处,若在家者当作转轮圣王,七宝具足,若出家学道者,必成无上道,为三界世佑。’我今欲观佛三十二相。”尔时,梵志唯见三十相,而不睹二相,起狐疑犹豫,不见广长舌、阴马藏。

尔时,施罗梵志即以偈问曰:

 吾闻三十二  大人之相好

 今不见二相  竟为在何所?

 贞洁阴马藏  其相甚难喻

 颇有广长舌  舐耳覆面否?

 愿出广长舌  使我无狐疑

 又使我见之  永无疑结网。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放牛品第四十九今分品

尔时,世尊即吐舌,左右舐耳,还复缩之。尔时,世尊即入三昧,使彼梵志见阴马藏。时,梵志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尔时,施罗梵志白佛言:“我今婆罗门,沙门刹利种,然沙门、婆罗门皆同一道,求一解脱。唯沙门听我等有得同一道乎?”

佛告梵志:“汝有此见?”

梵志报曰:“我有斯见。”

佛告梵志:“汝当兴意向一解脱,所谓正见是也,”

梵志白佛言:“正见即是一解脱,复更有解脱乎?”

世尊告曰:“梵志,更有解脱得涅槃界,其事有八,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谓梵志八种之道,得至涅槃。”

尔时,梵志白佛言:“颇有此众生知此八种道乎?”

世尊告曰:“非一百千,梵志当知,无数百千众生知此八种之道。”

梵志白佛言:“颇复有此众生不解此八种之道乎?”

世尊告曰:“有此众生其不解者,非一人也。”

梵志白佛言:“颇复有众生不得此法乎?”

佛告之曰:“有此众生不得道,如此之人十一种。云何为十一?所谓奸伪、恶语、难谏、无反复、好憎性、害父母、杀阿罗汉、断善根、善事反为恶、计有我、起恶念向如来,是谓梵志十一之人不能得此八种之道。”当说此八种道时,时,彼梵志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施罗梵志告五百弟子曰:“汝等各所好者,各自诵习。吾欲于如来所,善修梵行。”

诸弟子白曰:“我等亦复欲出家学道。”

尔时,梵志及五百弟子各各长跪,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听出家学道!”

佛告诸梵志:“善来,比丘,于如来所善修梵行,渐尽苦原。”如来说此语时,五百梵志即成沙门。

尔时,世尊渐与五百说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乐,如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尔时,世尊广与诸人说之。时,五百人诸漏永尽,得上人法。

尔时,翅甯梵志又白:“时,到,唯愿屈神。”

尔时,世尊告施罗等五百比丘:“汝等各着衣持钵。”千比丘围绕,至城中梵志所,就座而坐。

尔时,翅甯梵志见五百婆罗门皆作沙门,即语之曰:“善哉,诸人,趣道之要,莫复是过!”

尔时,施罗比丘为翅甯说此偈曰:

 此外更无法  能胜此要者

 如此之比像  善者无过是!

尔时,翅甯梵志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小留神待时,正尔,更办饮食。”

世尊告曰:“所办饮食,但时贡之,勿惧不足。”

是时,翅甯梵志欢喜无量,躬自行食,供养佛及比丘僧。尔时,世尊饭食已讫,除去食器,以若干种华,散佛、比丘僧上,前白佛言:“唯愿世尊,男女大小尽求作优婆塞。”

尔时,梵志妇怀妊,妇人白佛言:“我有娠,亦不知是男,是女耶,亦复自归如来,听为优婆夷。”

尔时,如来与诸大众说微妙之法,即于座上而说此偈:

 快哉斯福报  所愿必得果

 渐至安隐处  永无忧厄患,

 死得生天上  设使诸魔天

 亦复不能使  为福者堕罪,

 彼亦求方便  贤圣之智慧

 当尽于苦本  长离去八难。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便从坐起而去。尔时,翅甯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恒一坐而食,身体轻便,气力强盛,汝等比丘,亦当一食,身体轻便,气力强盛,得修梵行。”

尔时,跋提婆罗白世尊言:“我不堪任而一食。所以然者?气力弱劣。”

佛告之曰:“若汝至檀越家,一分食之,一分持还家。”

跋提婆罗白佛言:“我亦不堪行此法。”

世尊告曰:“听汝坏斋,通日而食。”

跋提婆罗白佛言:“我亦不堪任施行此法。”尔时,世尊默然不报。

尔时,迦留陀夷向暮日入,着衣持钵,入城乞食。尔时,极为暗冥。时,优陀夷渐渐至长者家。又彼长者妇怀妊,闻沙门在外乞食,即自持饭出惠施之。然优陀夷颜色极黑,又彼时,天欲降雨,处处抴电。尔时,长者妇出门见沙门颜色极黑,即时,惊怖乃呼:“是鬼!”自便称唤:“咄哉!见鬼。”即时,伤胎,儿寻命终。是时,迦留陀夷寻还精舍,愁忧不欢,坐自思惟,悔无所及。尔时,舍卫城中有如此之恶声:“沙门释种子呪堕他子。”其中男女各相谓言:“今诸沙门,行无节度,食不知时,如在家白衣,有何等异?”尔时,众多比丘闻诸人民各论此理:“沙门释种子不知节度,行来无忌。”其中,持戒比丘戒完具者,亦自怨责:“实非我等之宜。食无禁限,行无时节,实是我等之非也。”各共相将至佛所,头面礼足,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佛告一比丘:“汝往唤迦留陀夷使来。”是时,彼比丘受佛教已,即往唤优陀夷。时,忧陀夷闻佛见呼,即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问优陀夷曰:“汝审昨日暮入城乞食,至长者家,使长者妇胎堕乎?”

优陀夷白佛言:“唯然,世尊。”

佛告优陀夷:“汝何故不别时节,又复欲雨而入城乞食?此非汝宜,然是族姓子出家学道而贪着于食。”

尔时,优陀夷即从坐起,白世尊言:“自今之后,不敢复犯!唯愿世尊听受忏悔。”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速打揵稚,集诸比丘在普会讲堂。”

阿难受佛教已,即集诸比丘集在讲堂,前白佛言:“诸比丘已集。世尊,宜知是时。”

尔时,世尊即往讲堂,在中央坐,告诸比丘:“过去久远诸佛世尊皆一坐而食;诸声闻等亦一坐而食;正使将来诸佛及弟子众,亦当一坐而食。所以然者?此是行道之要法,应当一坐而食。若能一坐而食,身体轻便,心得开解,心已得解,得诸善根,已得善根,便得三昧,已得三昧,如实而知之。云何如实而知之?所谓苦谛如实而知之,苦习谛如实而知之,苦尽谛如实而知之,苦出要谛如实而知之。汝等族姓子已出家学道,舍世八业,而不知时节,如彼贪欲之人有何差别?梵志别有梵志之法,外道别有外道之法。”

是时,优波离白世尊言:“过去如来、将来诸佛,皆一坐而食,唯愿世尊当与诸比丘限时而食。”

世尊告曰:“如来亦有此智,但未犯者,要眼前有罪,乃当制限耳。”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专一坐而食,汝等亦当一坐而食。今汝日中而食,不得过时。汝等亦当学乞食之法。云何比丘学乞食之法?于是,比丘,趣以支命,得亦不喜,不得亦不忧;设得食时,思惟而食,无有贪着之心,但欲使此身趣得存形,除去旧痛,更不造新,使气力充足,如是,比丘,名为乞食。汝等比丘,应当一坐而食。云何比丘一坐而食?起则犯食,更不应食,如是,比丘,名为一坐而食。汝等比丘亦当应得食而食之。云何比丘得而食之?于是,比丘,以得食已,更复有为齐此于,以食更得者不应复食,如是,比丘,得食而食之。汝等比丘,亦当应着三衣,应坐树下,坐闲静处,应露坐苦行,应着补纳衣,应在冢间,应着弊恶之衣。所以然者?叹说少欲之人。我今教汝等,当如迦叶比丘。所以然者?迦叶比丘自行头陀十一法,亦复教人行此要法。我今教诫汝等,当如面王比丘。所以然者?面王比丘着弊坏之衣,不着校饰。是谓,比丘,我之教诫,当念修习。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跋提波罗及经三月不至世尊所。尔时,阿难临三月初,至跋提婆罗比丘所,而告之曰:“今诸众僧皆补纳衣裳。如是如来当人间游行。今不往者后悔无益。”

是时,阿难将跋提婆罗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并复白佛言:“唯然,世尊,听我忏悔,自今已后,更不犯之!如来制禁戒,然我不受之,唯愿垂恕。”如是再三。

是时,佛告曰:“听汝悔过,后莫复犯。所以然者?我自念生死无数,或作驴、骡、骆驼、象、马、猪、羊,以草养此四大形;或在地狱中,以热铁丸噉之;或作饿鬼,恒食脓血;或作人形,食此五谷;或作天形,食自然甘露,无数劫中,形命共竞,初无厌足。优波离当知,如火获薪,初无厌足,如大海水吞流无足,今凡夫之人亦复如是,贪食无厌足。”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生死不断绝  皆由贪欲故

 怨憎长其恶  愚者之所习。

“是故,跋提婆罗,当念少欲知足,无起贪想,兴诸乱念。如是,优波离,当作是学。”

尔时,跋提婆罗闻如来教诫已,在闲静之处,而自克责,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者,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而知。尔时,跋提婆罗即成阿罗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声闻多饮食者,所谓吉护比丘是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闻如是:一时,佛在鸯艺村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人民皆称汝等为沙门,设复问,汝等是沙门乎?汝等亦言:是沙门。吾今告汝,沙门之行、婆罗门之行,汝等当念修习,后必成果,如实不异。所以然者?有二种沙门,有习行沙门,有誓愿沙门。

彼云何名为习行沙门?于是,比丘行来、进止、视瞻、容貌、着衣、持钵,皆悉如法,不着贪欲、瞋恚、愚痴,但持戒精进,不犯非法,等学诸戒,是谓名为习行沙门。彼云何名誓愿沙门?于是,或有比丘威仪、戒律、出入、进止、行步、容貌、视瞻、举动,皆悉如法,尽有漏成无漏,于现法中身得证而自游化,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名誓愿沙门。是谓,比丘,二种沙门。”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彼云何名为沙门法行,婆罗门法行?”

佛告阿难:“于是,比丘饮食知足,昼夜经行,不失时节,行诸道品。云何比丘诸根寂静?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不起想着,兴诸乱念,于中眼根而得清净,除诸恶念,不念不善之法;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想着,兴诸乱念,于意根而得清净,如是,比丘根得清净。云何比丘饮食知足?于是,比丘量腹而食,不求肥白,但欲使此身趣存而已,除去故痛,新者不生,得修梵行。犹如男女身生疮痍,随时以膏涂疮,常欲使疮愈故,今此比丘亦复如是,量腹而食。所以以膏膏车者,欲致远故,比丘量腹而食者,欲趣存命故也,如是,比丘饮食知足。云何比丘恒知警寤?于是,比丘初夜、后夜恒知警寤,思惟三十七道之法,若昼日经行,除去恶念诸结之想;复于初夜、后夜经行,除去恶结不善之想;复于中夜右胁着地,以脚相累,唯向明之想;复于后夜,出入经行,除去不善之念,如是,比丘知时警寤。如是,阿难,此是沙门要行。彼云何名婆罗门要行?于是,比丘苦谛如实知之,苦习、苦尽、苦出要如实而知之,后以解此欲漏心、有漏心、无明漏心而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此名为婆罗门要行之法。阿难当知,此名为要行之义也。”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沙门名息心  诸恶永已尽

 梵志名清净  除去诸乱想。

“是故,阿难,沙门法行、婆罗门法行,当念修行。其有众生行此诸法,然后乃称为沙门。复以何故名为沙门?诸结永息故名为沙门。复以何故名为婆罗门?尽除愚惑之法故名为梵志。亦名为刹利。复以何故名刹利?以其断淫、怒、痴故名为刹利。亦名为沐浴。以何故名为沐浴?以其洗二十一结故名为沐浴。亦名为觉。以何故名为觉?以其觉了愚法、慧法故名为觉。亦名为彼岸。以何等故名为彼岸?以其从此岸至彼岸故名为彼岸。阿难,能行此法者,然后乃名为沙门、婆罗门。此是其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闻如是:一时,佛在释翅迦毘罗越尼拘留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提婆达兜王子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提婆达兜白佛言:“唯然,世尊,听我道次得作沙门。”

佛告提婆达兜:“汝宜在家分檀惠施。夫,为沙门,实为不易。”

是时,提婆达兜复再三白佛言:“唯然,世尊,听在末行。”

佛复告曰:“汝宜在家,不宜出家修沙门行。”

尔时,提婆达兜便生此念:“此沙门怀嫉妒心!我今宜自剃头,善修梵行,何用是沙门为?”是时,提婆达兜即自退归,自剃须发,着袈裟,自称言:“我是释种子。”

尔时,有一比丘名修罗陀,头陀行乞食,着补纳衣,五通清彻。是时,提婆达兜往至彼比丘所,头面礼足,前言:“唯愿尊者当与我说教,使长夜而获安隐。”是时,修罗陀比丘即与说威仪礼节,思惟此法,舍此就彼。是时,提婆达兜如彼比丘教而不漏失。是时,提婆达兜比丘言:“唯愿尊者当与我说神足道,我能堪任修行此道。”尔时,比丘复与说神足之道:“汝今当学心意轻重;已知心意轻重,复当分别四大,地、水、火、风之轻重;已得知四大轻重,便当修行自在三昧;已行自在三昧,复当修勇猛三昧;已行勇猛三昧,复当修行心意三昧;已行心意三昧,复当行自戒三昧;已修行自戒三昧,如是不久便当成神足道。”尔时,提婆达兜受师教已,自知心意轻重,复知四大轻重,尽修诸三昧,无所漏失,尔时,不久便成神足之道,如是无数方便作变无量。尔时,提婆达兜名声流布四远。是时,提婆达兜以神足力,乃至三十三天,采取种种优钵莲花、拘牟头华,奉上阿阇世太子,又告之曰:“此花是三十三天所出,释提桓因遣来奉上太子。”尔时,王太子见提婆达兜神足如是,便随时,供养,给其所须。太子复作是念:“提婆达兜神足极为难及!”时,提婆达兜复自隐形,作小儿身,在王太子膝上。时,诸婇女各作斯念:“此是何人,为是鬼耶,为是天耶?”语言未竟,便复化身,还复如故。是时,王太子及诸宫人皆称言:“此是提婆达兜。”即给与所须,又传此言:“提婆达兜名德不可具记。”

尔时,众多比丘闻已,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佛言:“提婆达兜者极大神足,能得衣裳、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

佛告比丘:“汝等勿兴此意,着提婆达兜利养,又莫钦羡彼神足之力。彼人即当以此神足,堕坠三恶道。提婆达兜所获利养,及其神足当复秏尽。所以然者?提婆达兜自当造身、口、意行。”

尔时,复兴此念:“沙门瞿昙有神足,我亦有神足。沙门瞿昙有所知,我亦有所知。沙门瞿昙姓贵,我亦姓贵。若沙门瞿昙现一神足,我当现二;沙门现二,我当现四;彼八我十六;彼十六我三十二,随其沙门所现变化,我当转倍。”尔时,众多比丘闻提婆达兜有此语,五百余比丘至提婆达兜所,及五百比丘受太子供养。

时,舍利弗、目干连自相谓言:“我等共到提婆达兜所,听彼说法为何论说?”即共相将至提婆达兜所。

尔时,提婆达兜遥见舍利弗、目干连来,即告诸比丘:“此二人是悉达弟子。”甚怀欢悦,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尔时,诸比丘各兴此念:“释迦文佛弟子,今尽来向提婆达兜。”

尔时,提婆达兜语舍利弗言:“汝今堪任与诸比丘说法乎?吾欲小息,又患脊痛。”是时,提婆达兜以脚相累右胁卧,以其欢喜心故便睡眠。尔时,舍利弗、目干连见提婆达兜眠,即以神足接诸比丘,飞在空中而去。是时,提婆达兜觉寤,不见诸比丘,极怀瞋恚,并吐斯言:“吾若不报怨者,终不名为提婆达兜也。”此是提婆达兜最初犯五逆恶。提婆达兜适生此念,即时失神足。

尔时,众多比丘白世尊言:“提婆达兜比丘极有神足,乃能坏圣众。”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提婆达兜不但今坏圣众,乃过去世时,恒坏圣众。所以然者?乃往过去时,亦坏圣众。”

复兴恶念:“我要取沙门瞿昙杀之,于三界作佛,独尊无侣。”

是时,提婆达兜语阿阇世王:“古昔诸人寿命极长,如今遂短,备王太子一旦命终者,则唐生于世间。何不取父王害之,绍圣王位,我当取如来害之,当得作佛?新王、新佛,不亦快哉!”

尔时,阿阇世王即便差守门人,取父王闭在牢狱,自立为王,治化人民。时,诸群庶各相谓言:“此子未生则是怨家之子,因以为名阿阇世王。”尔时,提婆达兜见阿阇世王捡父王已,复兴此念:“吾要当取沙门瞿昙害之。”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一小山侧。尔时,提婆达兜到耆阇崛山,手擎大石长三十肘,广十五肘而掷世尊。是时,山神金毘罗鬼恒住彼山,见提婆达兜抱石打佛,即时,申手接着余处。尔时,石碎一小片石,着如来足,即时出血。

尔时,世尊见已,语提婆达兜曰:“汝今复兴意欲害如来,此是第二五逆之罪。”

尔时,提婆达兜复自思惟:“我今竟不得害此沙门瞿昙,当更求方便。”即舍而去,至阿阇世所,启白王曰:“可饮黑象使醉,使害沙门。所以然者?此象凶暴必能害此沙门瞿昙。若当沙门有一切智者,明日必不来入城乞食;若无一切智者,明日入城乞食,必当为此恶象所害也。”

尔时,阿阇世王即以醇酒饮象使醉,告令国中人民曰:“其欲自安惜己命者,明日勿复城中行来。”

尔时,世尊到时,着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国中男女大小四部之众闻阿阇世王以酒饮象,欲害如来,皆共相将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佛言:“唯愿世尊莫入罗阅城乞食。何以故?王阿阇世饮象使醉,欲害如来。”

佛告诸优婆塞:“夫,等正觉终不为他人所害也。”尔时,世尊虽闻斯言,犹故入城。

尔时,恶象遥见世尊来,瞋恚炽盛,奔趣如来,欲得害之。然佛见象来,即说斯偈:

 象莫害于龙  龙象出现难

 不以害龙故  得生于善处。

尔时,彼象闻如来说此偈已,即前长跪舐如来足。尔时,彼象即以悔过,心不自宁,即便命终,生三十三天。尔时,王阿阇世及提婆达兜见象已死,惨然不悦。

提婆达兜语王曰:“沙门瞿昙已取象杀。”王报之曰:“此沙门瞿昙有大神力,多诸伎术,乃能呪此龙象杀之。”

时,王阿阇世复作是说:“此沙门必威德具足,竟不为恶象所害!”

提婆达兜报言:“沙门瞿昙有幻惑之呪,能使外道异学皆悉靡伏,何况畜生之类?”

是时,提婆达兜复作是念:“我今观察阿阇世王意欲变悔。”尔时,提婆达兜愁忧不乐,出罗阅城。

尔时,法施比丘尼遥见提婆达兜来,语提婆达兜曰:“汝今所造极为过差。今悔犹易,恐后将难。”

时,提婆达兜闻此语已倍复瞋恚,寻报之曰:“秃婢,有何过差,今易后难耶?”

法施比丘尼报曰:“汝今与恶共,并造众不善之本。”

尔时,提婆达兜炽火洞然,即以手打比丘尼杀。

尔时,提婆达兜以害真人,往至己房,告诸弟子:“汝等当知,我今以兴意向沙门瞿昙。然其义理,不应以罗汉复兴恶意还向罗汉。吾今宜可向彼忏悔。”是时,提婆达兜以此愁忧不乐,寻得重病。提婆达兜告诸弟子:“我无此力,得往见沙门瞿昙,汝等当扶我至沙门所。”尔时,提婆达兜以毒涂十指爪甲,语诸弟子:“汝等舆我到彼沙门所。”尔时,诸弟子即舆将至世尊所。

尔时,阿难遥见提婆达兜远来,即白世尊言:“提婆达兜今来必有悔心,欲向如来求改悔过。”

佛告阿难:“提婆达兜终不得至世尊所。”

尔时,阿难再三复白佛言:“今此提婆达兜已欲来至求其悔过。”

佛告阿难:“此恶人终不得至如来所。此人今日命根已熟。”

尔时,提婆达兜来至世尊所,语诸弟子:“我今不宜卧见如来,宜当下床乃见耳。”

提婆达兜适下足在地,尔时,地中有大火风起生,绕提婆达兜身。尔时,提婆达兜为火所烧,便发悔心于如来所,正欲称南无佛,然不究竟,适得称南无,便入地狱。

尔时,阿难以见提婆达兜入地狱中,白世尊言:“提婆达兜今日以取命终,入地狱中耶?”

佛告之曰:“提婆达兜不为灭尽至究竟处。今此提婆达兜兴起恶心向如来身,身坏命终,入阿鼻地狱中。”尔时,阿难悲泣涕泪,不能自胜。

佛告阿难:“汝何为悲泣乃尔?”

阿难白佛言:“我今欲爱心未尽,未能断欲,故悲泣耳。”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如人自造行  还自观察本

 善者受善报  恶者受其殃,

 世人为恶行  死受地狱苦

 设复为善行  转身受天禄。

 彼自招恶行  自致入地狱

 此非佛怨苦  汝今何为悲?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提婆达兜身坏命终为生何处?”

佛告阿难:“今此提婆达兜身坏命终,入阿鼻地狱中。所以然者?由其造五逆恶,故致斯报。”

尔时,阿难复重白佛:“如是,世尊,如圣尊教也。己身为恶,现身入地狱,所以我今悲泣涕泪者。由其提婆达兜不惜名号、姓族故,亦复不为父母、尊长,辱诸释种,毁我等门户。然提婆达兜现身入地狱,诚非其宜。所以然者?我等门族出转轮圣王位,然提婆达兜身出于王种,不应现身入地狱中。提婆达兜应当现身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此现身得受证果,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习真人迹,得阿罗汉,于无余涅槃果而般涅槃,何图持此现身入地狱中!提婆达兜在时,有大威神,极有神德,乃能往至三十三天,变化自由,岂得斯人复入地狱乎?不审,世尊,提婆达兜在地狱中,为经历几许年岁?”

佛告阿难:“此人在地狱中经历一劫。”

是时,阿难复重白佛言:“然劫有两种,有大劫、小劫,此人为应何劫?”

佛告阿难:“斯人当经历大劫。所谓大劫者,即贤劫,是尽劫数,行尽命终,还复人身。”

阿难白佛:“提婆达兜尽丧人根,遂复成就。所以然者?劫数长远,夫,大劫者不过贤劫。”

尔时,阿难倍复悲泣哽噎不乐,复重白佛:“提婆达兜从阿鼻地狱出,当生何处?”

佛告阿难:“提婆达兜于彼命终,当生四天王上。”

阿难复问:“于彼命终当生何处?”

佛告阿难:“于彼命终展转当生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阿难复问:“于彼命终当生何处?”

佛告阿难:“于是,提婆达兜从地狱终,生善处天上,经历六十劫中不堕三恶趣,往来天、人,最后受身,当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成辟支佛,名曰南无。”

尔时,阿难前白佛言:“如是,世尊,提婆达兜由其恶报,致地狱罪,为造何德,六十劫经历生死,不受苦恼,后复成辟支佛,号名曰南无?”

佛告阿难:“弹指之顷善意,其福难喻,何况提婆达兜博古明今,多所诵习,总持诸法,所闻不忘。计彼提婆达兜昔所怨仇,起杀害心向于如来,复由曩昔缘报故,有喜悦心向于如来,由此因缘报故,六十劫中不坠堕三恶趣。复由提婆达兜最后命终之时,起和悦心,称南无故,后作辟支佛,号名曰南无。”

尔时,阿难即前礼佛,重自陈说:“唯然,世尊,如神所教。”

是时,大目干连前白佛言:“我今欲至阿鼻地狱中,与提婆达兜说要行,慰劳庆贺。”

佛告目连:“汝宜知之,勿复卒暴,专心正意,无兴乱想。所以然者?极恶行众生难调、难成,然后乃堕阿鼻地狱中。又彼罪人不解人间音响,言语往来。”

尔时,目连复白佛言:“我今所解六十四音语开通。我当以此音响,往语彼人。”

佛告目连:“汝宜知是时。”是时,阿难闻斯语,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时,大目连前礼佛足,绕佛三匝,即于佛前,犹如力士屈伸臂顷,即往至阿鼻地狱所。尔时,大目连当在阿鼻地狱上虚空中,弹指觉曰:“提婆达兜。”尔时,提婆达兜默然不应。

时,诸狱卒语目连曰:“汝今为唤何者提婆达兜?”狱卒复白:“此间亦有拘楼孙佛时,提婆达兜;拘那含牟尼佛时,提婆达兜;迦叶佛时,提婆达兜;亦有在家提婆达兜;出家提婆达兜。汝今,比丘,正命何者提婆达兜?”

目连报曰:“吾今所命,释迦文佛叔父儿提婆达兜,故欲相见。”是时,狱卒手执铁叉,或执火焰,烧炙彼身,使令觉寤。

尔时,提婆达兜身体火焰炽然,高三十肘,诸狱卒告曰:“汝今愚人何为眠寐?”

尔时,提婆达兜众苦所逼,而报之曰:“汝等今日何所教敕?”

狱卒复语:“汝今仰观空中。”寻随彼语,仰观虚空,见大目连结加趺坐,坐宝莲华,如日披云。

提婆达兜见已,便说斯偈:

 是谁现天光  如日披云出

 犹如金山聚  永无尘秽污?

尔时,目连复以偈报:

 我是释师子  瞿昙之族末

 是彼次声闻  名曰大目连。

尔时,提婆达兜语目连曰:“尊者目连,何由故屈此间?此间众生造恶无量,难可开化,不作善根,命终之后来生此间。”

目连报曰:“我是佛使故来适此,欲相愍念,拔苦无本。”

尔时,提婆达兜闻佛音响,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并吐此言:“唯愿尊者以时敷演,如来世尊有何言教,更不记说恶趣之无乎?”

目连报曰:“提婆达兜,勿怀恐怖,地狱极苦无过斯处。彼释迦文佛如来、至真、等正觉,愍念一切蜎飞蠢动,如母爱子,心无差别,以时演义,终不失叙,亦不违类所演过量。今神口所记,汝本兴起恶念,欲害世尊,复教将余人,使趣无由,由此缘报,入阿鼻地狱中,当经历一劫,终无出期;尽其劫数,行尽命终,当生四天王上,展转当生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六十劫中不趣恶道,周流人、天之间;最后受身,还复人形,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当成辟支佛,号名曰南无。所以然者?由汝初死临断命时,称南无,故致斯号。今彼如来观此善言南无,故说名号,六十劫中作辟支佛。”

尔时,提婆达兜闻斯语已,欢喜踊跃,善心生焉,复白目连:“如来所说言教,必然不疑,愍念群生,所济无量,大慈、大悲,兼化愚惑。设我今日以右胁卧阿鼻地狱中,经历一劫,心意专正,终无劳倦。”

尔时,目连复告提婆达兜曰:“汝今云何,苦痛叵有增损乎?”

提婆达兜报曰:“我身苦痛遂增无损。今闻如来见授名号,痛犹小损,盖不足言。”

目连问曰:“汝今所患苦痛之原,为像何类?”

提婆达兜报曰:“以热铁轮轹我身坏,复以铁杵哺咀我形,有黑暴象蹋蹈我身,复有火山来镇我面,昔日袈裟化为铜鍱,极为炽然来着我体,苦痛之原,其状如斯。”

目连报曰:“汝颇自知罪过元本,受斯苦恼否乎?吾今一一分别,卿欲闻耶?”

提婆达兜白言:“唯然,时说。”

尔时,目连便说此偈:

 汝本最胜所  坏乱比丘僧

 今以热铁杵  哺擣汝形体,

 然彼之大众  第一声闻者

 斗乱比丘僧  今以热轮轹,

 汝本教王放  醇酒饮黑象

 今以群黑象  蹋蹈汝形体,

 汝本以大石  遥掷如来足

 今以火山报  烧汝无遗余,

 汝本以手拳  杀彼比丘尼

 今被热铜叶  卷燋不得申,

 行报终不败  亦复不住空

 是故当劝勉  离此诸恶元。

“汝本提婆达兜所造元本,正谓斯耳。当自专意向佛如来,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尔时,提婆达兜复白目连:“今寄目连,头面礼世尊足,兴居轻利,游步康强,亦复礼拜尊者阿难。”

尔时,尊者大目干连放大神足,使阿鼻地狱苦痛休息,尔时,复说斯偈:

 皆称南无佛  释师最胜者

 彼能施安隐  除去诸苦恼!

尔时,地狱众生闻目连说此偈已,六万余人行尽罪毕,即彼命终生四天王上。尔时,目连即摄神足还至所在,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目连白世尊曰:“提婆达兜问讯,敬奉无量,兴居轻利,游步康强,亦复问讯阿难,并作是说:如来见记六十劫中成辟支佛,号名曰南无,设我以右胁卧阿鼻地狱中,终不辞劳。”

尔时,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目连,多所饶益,多所润及,愍念群盲,天、人得安,使诸如来、声闻渐至灭尽涅槃之处!是故,目连,常当勤加成就三法。所以然者?若当提婆达兜修行善法,身三、口四、意三者,彼人终身不贪利养,亦复不造五逆罪,入阿鼻地狱中。所以然者?夫,人贪利养者,亦有恭敬之心向于三宝,亦复不奉持禁戒,不具足身、口、意行。当念专意身、口、意行。如是,目连,当作是学。”

尔时,目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云何为十一?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抂,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是谓,比丘,能行慈心,获此十一之福。”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若有行慈心  亦无放逸行

 诸结渐渐薄  转见于道迹,

 以能行此慈  当生梵天上

 速疾得灭度  永至无为处,

 不杀无害心  亦无胜负意

 行慈普一切  终无怨恨心。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行于慈心,广布其义。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返回顶部